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传承红帮文化,服务宁波发展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传承红帮文化,服务宁波发展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宁波市北高教园区,是浙江省第一所为顺应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和行业发展需求而重组的高等职业院校。经过近一年的测试与摸索,学院于2010年11月12日正式启用官方新浪微博“浙江纺织服装学院”。其实一开始,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王梅珍院长是想通过开通微博听取群众意见,形成议案带到“两会”上。通过对红帮文化的研究,做好培育现代红帮新人的文章。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传承红帮文化,服务宁波发展

img65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宁波市北高教园区,是浙江省第一所为顺应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和行业发展需求而重组的高等职业院校。本着“立足行业,服务浙江省,校企联动,特色发展”的办学定位,学院坚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充分利用和依托浙江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优势,构建以纺织、服装、艺术为主体,机电信息、经贸管理为两翼,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专业设置基本涵盖纺织服装产业链的需求。

一、建微博校园,筑育人平台

当我们来到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星达的办公室门口时,看到陈书记正在兴致勃勃地看着电脑,嘴角还挂着一丝微笑,在百忙之中,是什么正吸引着陈书记呢?

原来是这几年最流行的微博,没想到陈书记还是个微博达人。随后我们便了解到,早在2009年8月,浙江纺织服装学院就紧跟上了微博这个潮流,并且于当年12月10日注册新浪微博“纺服是我”,这是国内少数几所在2009年年底就开通微博的高校。经过近一年的测试与摸索,学院于2010年11月12日正式启用官方新浪微博“浙江纺织服装学院”。

众多的媒介当中,学校怎么会想到开通微博来构筑育人平台呢?

其实一开始,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王梅珍院长是想通过开通微博听取群众意见,形成议案带到“两会”上。后来发现微博有其自身的交流特点,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引导平台,并且很多学生也很希望能够有机会和院长有直接的交流,所以提出是否可以将微博运用到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教学中去,后来就慢慢地形成了一种工作体系,形成了育人的平台。

该校的校园微博建设有几个特点:系统规划微博的育人体系,由学校领导带头带动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班级、学生社团等创建微博;由宣传部门牵头形成工作网络,推出“微校园”建设计划:成立微博团队、开设微博课程、推行微博班级、聘任微博导师。微博更好地促进了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其中就有许多小故事发生。

学校统一安装热水系统后,学生在微博上热议,认为学校的50元/吨收费标准过高,学校相关部门一方面在微博上回复学生的疑问,另一方面,为了更有说服力,学校找了几个寝室进行一个月的测验,对于每一个测验环节都会进行微博现场直播,结果证明学校价格制定很合理,而这样的做法对学生而言也更有可信度,学生也能接受这样的结果。而在暑假期间,学校也将改进热水系统的计量方式。

陈书记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前不久,学生反映学校食堂饭菜的伙食补贴问题。在微博上,学生转发了其他学校学生的一条微博,向老师询问补贴的问题。而此时学校也确实收到了一份相关的文件,但是其补贴标准与微博上流传的补贴标准不一致。微博上流传的是医保对象的生活补贴,标准是每个学生每个月200多元,而文件里是物价补贴,按照宁波市的标准,每个学生每个月是12~13元,发放方式是发到学校食堂平抑菜价,并且是按照季度发放的,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很大。此时,陈书记还特地寻找之前流传在学生之间的那条微博。之后,学校领导为了给学生一个“交代”,派人了解了补贴标准的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并解决了问题,给学生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学校宣传部每个月会交给学校领导一份微报告,是反映这一个月来在微博上学生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而学校领导则会将问题归类,转发给学校的相关部门进行落实,之后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解释。尽管开通微博可能会带来一些小麻烦,但是,学校还是坚持通过微博平台来与学生交流。

关于微博使用的下一步计划,首先,学校出台有关指导性意见,全面推进工作微博,及时向全校师生传达最新的学校工作和部门工作的状态。其次,打算将微博作为校务公开的交流平台,提高工作透明度,使师生充分了解学校动态。最后,将微博与外宣工作相结合,主动向媒体推送学校最新的改革成果。

二、扬红帮文化,创办学品牌

什么是红帮?

它来源于奉化江两岸优秀的宁波裁缝。他们到达上海以后,开始学习、研制服装,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不断推动服装样式、服装技术以及服装业的改革。“红帮”在历史上拥有了五个第一:制作了第一套西服,创制了第一套中山装,开设了第一家西服店,编写了第一部工艺著作,开办了第一所西服工艺学校。形成了“敢为人先、精于技艺、诚信重诺、勤奋敬业”的红帮精神,成为当时大上海服装潮流的引领者,推动了服装的改良和近现代服装产业的变革。

谈到该校的红帮文化建设,陈书记如数家珍。他介绍说红帮文化是学院独特的校园文化和办学资源,并且从抓“八个一”入手,全力推进红帮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建设,以培养红帮新人、弘扬红帮文化作为学校的办学追求

创办“一所一店”,搭建传承平台。“一所”即创办红帮文化研究所,用于保存、研究红帮传统,提炼提升红帮精神。近年来,该所出版了《红帮裁缝评传》、《敦煌服饰文化研究》、《宁波服饰文化》、《红帮裁缝研究》等研究专著和教材,发表了有关论文10余篇。通过对红帮文化的研究,做好培育现代红帮新人的文章。“一店”即开设红帮洋服店,目的在于使传统红帮裁缝精湛的工艺技术得以传承。

创建“一馆一廊”,展示传播窗口。“一馆”即开辟红帮文化展览馆。通过生动形象的资料展览,让广大师生接受人文教育。一廊”即开辟红帮文化长廊。在校园中创办了长达60米的双向红帮文化长廊。

创设“一课一节”,畅通传授渠道。“一课”即开设红帮文化校本课。组织编写红帮文化读本,将红帮教育列入必学课程,在开发红帮技艺选修课的同时开发网络课程。“一节”即举办校园红帮文化节。以活动为特色,通过开展创新文化、技艺文化、诚信文化和尚美文化等系列活动,内化红帮精神,使师生在校园内得到文化熏陶。

创立“一街一院”,践行演绎红帮。“一街”即创建校内创业一条街。学院出资在学校内部建造“一条创业街”,共有60余个项目进驻。“一院”即成立创业培训学院,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同时,还开设红帮文化大讲堂。

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红帮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2010年,学院红帮文化被浙江省教育厅评为十大省级优秀校园文化品牌。2011年,学院红帮文化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从2012年开始,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又有新的作为。首先,将学生的专业教育和以红帮精神为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同时推行,两者相互融合。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将教学和学生工作两条线同步推行,使得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能够同步养成,可以明显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让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更有后劲,能得到用人单位更好的评价,也更能促进学生自身职业技能的提高。

为了在今后更好地发展红帮文化,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将进一步把红帮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把红帮文化全方位地融入到人才培养当中去;在办学特色方面,把特色文化的建设与办学特色相结合,形成办学品牌;在文化传承和弘扬方面,充分发挥学校在红帮文化建设方面的优势,在宁波的区域文化建设和纺织服装文化产业建设中发挥作用,承担起大学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使命。

img66

大型中山装亮相校园

三、创建校企合作,助推人才培养

2010年4月,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与雅戈尔集团就“人才订单委托培养”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至此,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有了新的发展,为其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力量。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张芝萍院长在接受我们采访之前刚刚与雅戈尔集团相关领导商讨完校企共建二级学院项目的相关工作。张院长向记者介绍:“雅戈尔营销订单班是由学院按雅戈尔集团的要求招聘学生,和学生签订定向到雅戈尔集团就业协议而组成的班级。换句话说,学院会根据雅戈尔集团提出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完成订单班的在校培养,并在培养期满后,雅戈尔集团按不低于90%的比例将学生录用为雅戈尔集团员工。”

那么,校企合作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张院长向记者介绍说:“这种合作首先体现在建立双方合作机制方面。因为雅戈尔集团营销订单班的开设是以校企合作、共育人才为合作机制的,它是符合企业和市场需求,符合学院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要求的。”具体来说,一方面,雅戈尔集团出资,由学院“订单式”培养;另一方面,校企会进行共同管理和评估。“为了促进校企双方共同管理订单班,共同实施人才质量评估,浙纺院还特别实行了末位淘汰制。另外,对于订单培养学员,我们也会进行严格管理。”张院长强调说:“在综合素质方面,学院重点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沟通交流、时间观念、工作责任心和心理承受能力,以适应雅戈尔集团岗位要求。同时,雅戈尔集团会对学院的教学与管理情况进行抽查与综合评估。”

在与张院长的交流中,记者获悉,为了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应用型、服务型人才,浙纺院还将继续深化这种“订单式”的学生培养模式。经过多年探索,浙纺院与雅戈尔集团总结出了共同的培养目标。“我们按雅戈尔集团对营销人才的具体素质和能力需求,制定的培养目标为: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市场营销基本理论知识,服务于雅戈尔集团,具备从事门店管理、营销业务员、营销管理等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适应现代商贸业务运行需要和雅戈尔集团营销需要的、具有创新和实践精神、沟通与协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体魄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张院长介绍说。

此外,浙纺院与雅戈尔集团还共同制订了培养计划。我们了解到,雅戈尔营销订单班学生的培养计划是根据雅戈尔营销订单班的培养目标,由雅戈尔集团和学院共同协商制定的。经过认真的讨论,双方达成了采用“1+0.5+1+0.5”的培养模式。“学生入学后,第一年在学院商学院进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此时,学生主要由学院负责教学,雅戈尔集团派兼职教师参与指导。而后半年在雅戈尔集团实习,此时,学生主要由雅戈尔集团负责,学院定期派教师参与指导。”张院长认真地向记者解释,“而后一年,我们的学生又将返回学院进行专业课学习,同样由学院负责,雅戈尔集团参与。最后半年会在企业进行正式顶岗实习,由雅戈尔集团主要负责,学院参与。”

当然,共同构建师资队伍也是必不可少的。张院长自信地介绍说:“我们可以利用校企双方的人才资源共同构建师资队伍,共同出资聘请国内外知名行业专家和兼职教师。所以在雅戈尔营销订单班上课的教师是由学院专业教师、雅戈尔集团派出的专业人员、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兼职教师三部分组成的,可以说,我们强大的师资队伍是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得以实行的强有力保障。”此外,张院长还补充道:“我们还会共同实施订单班的实践教学。订单班的认识实习、短期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都是由雅戈尔集团具体负责的,学院会予以协助。而开展认识实习活动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情况。”另外,订单班的师生们还可以享受到“雅戈尔”奖学金、奖教金。一位同学告诉记者:“雅戈尔奖学金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动力。此外,学校还会定期开展师生国际交流,大家都很期待。”

说到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取得的成效时,张院长的脸上洋溢着欣慰而满意的笑容,她自信地说:“经过多年努力,我们浙纺院在校企合作上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并且颇有成效的发展模式。首先,这种模式提升了雅戈尔营销订单班同学的企业主人翁意识,有利于学生开展针对性学习,与同年级的学生比较,订单班同学的综合素质普遍较高。”订单班的学生是幸福的,一位同学告诉记者:“通过一年的学习和实践,大家都觉得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能力都明显得到了提高,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中,大家也都很快增强了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次,这种模式满足了雅戈尔集团的临时用人需求,辅助提升雅戈尔销售业绩。”张院长还举例说,当雅戈尔集团新店开业、开展大型促销活动时,都会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此时他们就会让订单班学员来完成相关的工作任务。通过这种方式,既解决了集团临时性人员需求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这种模式可以帮助雅戈尔在电子商务领域的业务拓展。张院长告诉记者:“我们这种校企合作模式紧跟雅戈尔集团拓展电子商务领域的步伐,不断加强订单班学生在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方面知识的学习,切实地帮助雅戈尔集团在网络营销上培养人才。”另外,校企联手参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市场营销学生就以雅戈尔营销案例为背景参加全国营销案例大赛,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张院长还提到与雅戈尔集团校企共建二级学院项目一事。她解释说:“雅戈尔集团建立的二级学院是在雅戈尔营销订单班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它是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与雅戈尔集团强强合作的结晶,是学院探索校企合作的典范,也是雅戈尔集团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相信,作为体制机制改革的一次尝试,它将对同类高职院校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也必将成为宁波服务型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同时,它标志着浙纺院在服务型教育体系和校企合作上迈出了崭新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步伐。

为了切实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五大路径来实施,分别是:树立“四全”理念,指学院对全体教职员工提出的就业工作理念,包括“全员、全心、全面、全程”;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模式。开展两双系列——“两类专场,双百系列”;搭建三个平台——三个困难学生援助平台;采用五项举措——五项促进创业举措。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相关负责老师还很细心地为我们一一讲解了一番。“全员”指的是学院全体教职员工都是就业工作的服务主体,都要积极参与到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中来,各二级学院党政“一把手”要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负全责。“全心”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基础,即每一位涉及就业工作的教职员工都要以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己任,坚决杜绝“就业工作=签约率”的片面认识,对就业的服务需求想在先、做在前。“全面”指一方面就业工作涉及各个部门,如教学、学生工作、就业、安全保卫等等;另一方面,就业工作手段方法全面,利用就业网站、招聘会、实习就业基地、就业教育活动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服务。而“全程”是指就业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从大一的始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到大二的技能培训、面试技巧帮扶到毕业后的跟踪调查等。

另外,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邀请了用人单位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并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适时地调整了课程,形成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这样创新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名牌企业的青睐。雅戈尔集团、宁波维科控股、博洋集团、申洲国际集团、洁丽雅集团等都分别与学院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并一共出资2500万元在学院设立“人才培养基金”。另外,在2010年招生计划中,校企联合培养、定向就业的“订单班”计划达到400人。

那么“两类专场,双百系列”又是什么呢?

“两类专场”指针对三年级学生的顶岗实习专场招聘会,一般会在每年6月或9月举办,以解决毕业生落实顶岗实习岗位为目标。另一类专场特指由省教育厅或宁波市人事局主办,由学院承办的当年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纺织服装类专场,以服务广大高校毕业生为主要目的。并且,学院还给毕业生提供了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从大一始业教育开始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再到大三的就业指导服务,学院的就业指导贯穿全程,并通过“四个一”途径实现,即“一堂课,一本书,一次竞赛,一次讲座”。分别是指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书,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或校园模拟面试大赛和成功校友、企业家、人力资源经理进校园讲座。从这些工作的开展,能充分地看出学校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度。

对于三个困难学生援助平台,笔者感到很困惑,老师看着笔者疑惑的表情便微微一笑,继续下文。他指出这是针对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群体——困难学生的援助,学院主要设立了三个平台:帮困基金、一对一帮扶以及短信帮困平台。针对家庭困难学生,学院设立就业帮困基金,目前有87万元资金用于此项活动。曾有位生活困难的学生得到过这项帮助,该生家住山区,父母亲都是靠卖番茄来维持生活,而昂贵的学费更是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好在学校有帮困资金能提供给贫困生,他的生活才能安定下来。为了回报学校,这位同学在学习上极为刻苦,并且在校期间为学院赢得了不少荣誉,为母校增添了光彩。此外,该援助平台还对后20%就业困难的学生制定了具体的帮扶措施,采用一对一的形式,转变其就业观念,提高其就业竞争力。通过短信平台,了解未就业毕业生情况,毕业生可自主选择是否由学校提供就业援助以及援助方式。

而谈到五项促进创业举措,老师更是如数家珍。学校认真贯彻“以创业促就业”的政策,做好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工作。主要有政策的支持、机构的支撑、创业教育、资源整合这几大有利条件。老师指出,学院先后下发了《关于成立学院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成立创业发展服务中心,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通知》,出台了《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实施意见》、《大学生创业一条街实施意见》以及《大学生创业学院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作为指导性依据。为了更好地开展学院的创业教育及实践工作,学院专门成立了创业发展服务中心,统筹各类资源,指导校内外的创业活动。并且成立了青年创业学院,聘请校内外人员组成创业导师团,设计创业培训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加“江东区青年科技创业论坛”,聆听和分享创业成功人士的创业历程和经验;举办“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坛,使广大师生受益匪浅。学院已与镇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园、江东科技创业中心、慈城手工DIY创意园区——天工之城建立合作关系,成立了“创业实践基地”,现有10多个项目进驻并正常运作,如丁宁同学的“宝葫芦里辟出新空间”作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典型被《现代金报》刊登;“访福银饰”、“皮具制作”等DIY项目都受到游客的喜爱。为加强学生的创业实践,学院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创业竞赛活动,例如一年一度的“挑战杯”以及“昆山杯”等。学院的创业实践主体工作围绕“一条创业街”展开。创业街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使得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实战化”。一位物流公司创业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没有学校一系列的创业帮助,就没有我现在的公司规模,在此,我非常感谢母校对我的栽培。”

为了证明学校的就业率在不断上升,老师还拿出了“证据”。学院近五年平均就业率在96.70%以上,就业质量也在稳步提升。据201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学院近五年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超七成,毕业生岗位适应性较强,职位提升速度快,职业稳定性好,创业能力强。

老师补充道:学院机电与轨道交通人才的培养正在稳步推进。学院二级学院机电与轨道交通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区域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要求。2010年,根据宁波轨道交通建设的需要,学院在原有机电一体化和应用电子技术两个传统专业的基础上,对专业进行改造,增设了机电一体化(轨道交通自动化)和应用电子技术(轨道交通通信)两个专业方向。主要措施有: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服务的契合度;完善实训建设条件,扩大人才培养服务面;采取“全过程”人才培养合作,提升人才培养服务能力。

通过“全过程”人才培养合作,大大提升了学习主动性,保证了学院“订单班”的人才培养质量。首届轨道交通专业4个班,共163名学生中,计算机通过率为100%,英语三级一次通过率为98%,并有28名同学通过英语四级考试,5名同学通过英语六级考试,远远超过高职院校的平均水平。在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全国英语写作大赛、全国计算机应用大赛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

四、优化专业结构,对接产业发展

自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以来,浙纺院十分重视专业建设,积极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构建了与宁波纺织服装产业链优化提升相耦合的专业体系。学院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就是以大纺织、大服装的视野,提升再造专业体系,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重点开发和发展产业、行业、企业发展急需的、特色和优势明显的专业。

几年来,浙纺院围绕纺织服装产业链的核心需求,构建以创意设计、生产工艺、商贸信息等专业群为重要环节的“一体两翼”的专业格局。做强做精创意设计、艺术展示、工艺管理类专业,达到国内同类高职的一流水平;智慧信息、商务贸易类和机电设备类专业形成鲜明的区域特色和行业特色。

“学院会定期组织深入科学的专业调研,并常规性地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学院年度专业设置结构和布局调查分析。”相关负责老师向记者说道。通过师生们多年的共同努力,浙纺院已经形成“市场导向、校企共建、动态调整、专家督导”的专业设置、评价模式,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努力建设教学服务型高校。

近三年,浙纺院从未停止建设服务性教育体系的步伐。据记者了解,学院组织了近400名专业教师深入500多家企业,开展专业调研。科学分析产业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企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形成300多份专业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还制订了“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并且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浙纺院作为一所服务型院校,时刻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并且我们了解到,浙纺院已经全面对接宁波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各环节,其中直接服务与纺织服装产业的专业超过80%,专业特色进一步凸显,产业服务能力也进一步提高。

“优化专业结构的最终使命,就是全面对接产业链。”为了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学校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及时启动专业调整工作。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减、增、分、转”。具体来说,便是浙纺院的调整首先是削减一部分基础薄弱、特色不强的专业,比如2012年已上报取消“产品造型”、“营销策划”两个专业。其次浙纺院2012年又增设了企业需求强烈、建设基础好的“服装陈列与营销”专业;另外,根据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还开设了相关专业方向,灵活机动地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如“艺术设计”专业,就先后开发了“纺织品设计”、“家纺设计”等方向。同时,浙纺院还转换原有的非纺织服装类专业的培养方向,为纺织服装产业培养生产性服务人才,比如市场营销专业,就把重点转向服装专卖人才的培养,为雅戈尔集团等企业提供店长后备人才。计算机信息专业把重点转向纺织服装企业智慧化管理人才、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物流专业把重点转向纺织服装企业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纺工贸专业则把重点转向纺织品检测人才的培养。通过不断地探索调整,学校的专业建设越来越成熟,产业对接也得到进一步增强。

以服装专业群为例,经过以上调整,在原有服装设计、服装工艺专业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时装品牌为核心,包括品牌设计、品牌制造、品牌传播三大环节的专业格局。经过调整后的专业群,学院必将更全面、更灵活、更深入地服务服装产业的发展要求,也必将为服务型教育体系发挥巨大的作用。

五、加强培训鉴定,提升员工素质

加强培训鉴定工作,有力地提升了企业员工素质。浙纺院专门成立培训学院,以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优秀一线员工为服务对象、秉承“严格管理、规范制度、专业服务、特色培训”的理念,同时积极借鉴国内成功的办学经验,紧密联系实际,开创符合新形式新情况的教育培训模式,秉承宁波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思想理念。

为此,浙纺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建立优质的培训课程,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和完善的教学设施等,并依托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在纺织服装教学领域的优势,整合广泛的教育培训资源,突出项目特色,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外向型的办学原则。值得自豪的是,浙纺院为雅戈尔、维科、百隆、布利杰、巨鹰、罗蒙、杉杉、唐鹰、新阳等企业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高技能人才、一线员工提供了进一步深化学习现代管理知识的机会。通过系统的知识体系及职业教育培训,使学员获得了全新的视野、全新的理念、全新的境界。

作为一所服务型院校,浙纺院的身上同样承载着服务社会的使命。记者了解到,尤其是近三年来,浙纺院作为高职院校,为宁波的纺织服装企业在升级转型、调整发展战略上出谋划策,尽心尽力。学院不断加强高级经营管理及高技能培训项目,加强与宁波大市范围内和其他各市县区的联系,与各地商会签订培训合作协议,找对着力点,发挥商会号召、凝聚企业的作用,使培训更为顺利地展开。浙纺院培训工作的成效有目共睹,比如学院举办的高级经营管理培训班,将“十二五”规划、科技型企业申报等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受到了企业的欢迎,真正做到了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

不仅如此,学院申办“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也获得了圆满成功。众所周知,我国纺织服装行业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尤其是技师、高级技师的培养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为此,学院利用职业鉴定工作在全国纺织行业的影响力,向中国纺织工业学会申报省部级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作为引进高层次的培训基地项目。而且,这个培训基地现已成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首个省部级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做到了立足宁波,面向全省,辐射长三角地区,已经为全国纺织服装行业培养出了大批高技能人才。记者了解到,2007年与2009年培训学院的纺织针织染色工、细纱工培训项目分别被宁波市教育局评为优秀培训项目,这是在建设宁波服务型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成功案例。

浙纺院的培训鉴定工作之所以能够成功,一支专业的考评员队伍也是不可或缺的。学院已经建立了一支专业的考评员队伍,目前已有71位考评员,9位高级考评员,3位督导员,组织教师积极参加考评员培训。不仅是针对本院学生,更是面向所有纺织、服装企业员工和大中专院校的学生。鉴定等级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记者了解到,近几年浙纺院每年会鉴定近10000人次,取证合格率在85%以上,已连续六年荣获全国纺织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并且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被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省级金牌鉴定所。

六、抓科学研究,促学院发展

1.服装CAD重点实验室

在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我向坐在我身旁的老师问起了一些关于学院纺织科技研发的事,一开始老师便亲切地笑着说:“我们学院有一个服装CAD重点实验室,与宁波市先进纺织技术相关。这个重点实验室是围绕功能生态性纺织及服装产品设计研究与开发技术、新型机电织造设备及其最新工艺的研究、纺织服装CAD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和纺织化学四个方向开展研究的。”

而值得一提的是,在省示范建设期间,学院完成了“纺织品抗静电实验室”、“万级抗菌洁净实验室”、“热防护(耐高温阻燃)实验室”等特色功能性实验室的建设。并且借助重点实验室、研究院等平台,组织校内外教师、科研人员开展科技研究,学院于2011年7月成立宁波纺织服装应用技术研究院,先后启动了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3批,开展科研项目20余项。

说到这里,老师也显得格外喜悦,说道,“我们主要是利用重点实验室和研究院作为平台,积极与浙江、江苏等企业开展合作,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指导。这样一来,一方面能充分发挥学院的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的资源优势,为宁波乃至浙江省、长三角区域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我们还为宁波百隆东方有限公司产品研发提供指导,与百隆东方有关管理、科技人员一起,研究了花式色纺纱新产品的开发,完成重大科技项目申报,高端色纺纱新产品开发合作等。”

2.科研技术明显进步

老师轻轻呷了一口茶,非常热情地继续说道,“我们学院除了刚才提到的,还有在2010年新增成立的产业用纺织品和非织造物研究所、新型纺织技术研究所等,这些都是围绕着我们学院学科特色及宁波市纺织服装产业链发展需求以及服务于宁波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开展起来的。在原有13家校内研发机构的基础上,又在产业用纺织品、新型纺织技术等领域开展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听到这里,记者产生了疑问:纺织行业是怎样有序地发展的?因为只有了解行业规范,毕业学生才能更好地择业就业。老师哈哈笑道:“我也正想说这个呢!我们学院的学生不必担心这一点,因为我们学院充分地利用了我们自身的资源优势,牵头制定了多项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来规范纺织服装产业的有序发展。比如在2009年,我们学院受中国家纺协会的委托,起草发布了国内第一个家用纺织品行业标准;2010年又受宁波晨光纺织助剂有限公司等企业及相关政府部门委托,完成‘CG168阳离子抗静电剂’等产品的8项企业标准等。”

此时,老师从书架上拿出几本书,“你看,这些都是我们纺织服装企业创新研究所积极为地方政府、行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完成的,有《宁波市高档纺织服装(鄞州区)产业基地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宁波服装行业规模调查和创新发展报告》、《提升块状经济价值链水平,推进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宁波纺织块状经济发展研究》,还有《宁波市纺织业清洁生产与产业升级路径研究》等等。而且这本《宁波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报告》白皮书目前已连续出版2009/2010、2010/2011两本”,老师指着其中一本说道,“以后将每年出版一本,它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和数据,分析宁波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现状、瓶颈,总结提炼宁波纺织服装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案例,能更好地为宁波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3.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

“那是在2010年,由我们学院牵头,宁波市科技局批准,宁波市纺织服装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正式成立。”随后,我又向老师们问到学院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的情况。

宁波市纺织服装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联合宁波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维科精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申洲纺织有限公司、百隆东方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等高校,宁波市纺织服装行业管理办公室、浙江省纺织助剂情报站和宁波市纤维检验所等共计40家单位加盟,形成了涵盖纺织、服装产业主要技术领域的大型技术创新及服务平台,对宁波纺织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老师还向我介绍,2011年3月,经学院和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积极协商,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与英国12家纺织服装艺术类高校合作成立中英纺织服装产学研合作中心,而且在2012年4月,运作实体“中英纺织服装设计中心”已经正式落户宁波和丰创意广场。

成立不久后,中心就完成了纺织服装特色资源库建设,资源库包含纺织服装期刊及网络信息数据库、服装款式数据库、宁波纺织服装企业信息数据库等。而数据库内容主要采集了纺织服装领域较高质量的电子资源,组建了本领域相关的服装款式、企业名录和纺织期刊等多种媒体介质,并进行了有效的、深层次的资源标引、知识组织和知识描述,同时推出了先进的服务功能,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满足纺织服装企业数据浏览、下载、文献传递、参考咨询等要求。同时建设团队还通过主动送产品到企业等优质服务,很好地促进了纺织服装产业的信息交流。

2010年8月,学院信息建设团队在经历了前期调研、学习、申报、建设、推广等过程后,已经建成能适应企业行业需求的宁波纺织服装特色文献资源中心平台(http://www.zjff.net:81/homepage.jsp),容纳数据总量达到10万条,推送了26394篇参考咨询文献,成功服务了近60家企业,点击率达到41万多次,日均点击率1500次以上,在宁波纺织服装产业信息化建设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步伐。

联盟的成员企业也相继取得了喜人的成绩:除了承担市级以上项目6项,完成企业标准制定8项,主要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外观专利2项,还在2010年获宁波市级自主创新产品1项;联盟成员单位获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等。

4.展望行业未来发展

“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傲!”任何一个学校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可以发展得更好。采访的时间一点点地过去,在本段采访结束之际,老师还向我表达了他对学院学生的看法:“我们纺织服装行业也可以算是一个时尚行业,所以我们更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研发机构和企业在研发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我们学院各类科研所的优势,引导学生们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研究。那要如何才能发展得更好?我个人认为,学生应该做的主要是两个方面。首先就是要与当地产业合作,因为我们的学生毕业后,毕竟主要是为当地的产业服务,还是与当地的产业合作相对更多;而另一个就是要时时注意与国际接轨,既然我们是一个时尚行业,那就应该把眼光放得更长远,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方法。而这些正是服务型教育体系提出之后,我们一步步在做的。也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好好地成长,在我们这一行有更好的建树!”

img67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结对帮扶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座谈会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传承悠久文化,又善于抓住时机进行创新的高校,是一所具有不怕艰险,敢为人先的“红帮”精神的高校,更是一所注重实践,善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产学研结合的高校。修德,长技,求真,善美——这八字校训,是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所传达出来的办学理念,是其培养学生的基础,更是每个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认知与前进的方向。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在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这个舞台翩然起舞,将自身的美丽展现给世界。

“行走的新闻”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小分队:

杨丹娜 罗梦倩 潘丽媛 陈 佳 毛泽芳

指导老师:吴 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