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了山里孩子的梦想

为了山里孩子的梦想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是,好不容易走出大山的方鼎,忘不了好心人的资助,忘不了山里的孩子。这是方鼎的心愿,也是最初的梦想,为了让山里孩子走出大山,他无怨无悔,义无反顾。当谈及自己的选择时,方鼎说,我的想法很平凡很普通,仅仅只是为了回报当年求学时的滴水之恩,将爱心传递,让更多像我一样的山里孩子走出大山。

——记“感动宁夏2012年度人物”张方鼎校友

2013年4月3日晚,“感动宁夏201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宁夏广播电视台演播大厅隆重落幕,宁夏大学2002级张方鼎校友荣膺“感动宁夏十大人物”,感动宁夏组委会授予张方鼎颁奖辞:走出大山又走进大山,一出一进彰显着这位八零后积极的人生理想。微博、论坛、慈善组织,还有那满是方言味道的外国语言,你带给大山深处的已不仅仅是爱心和希望,更用知识的杠杆撬开了通向世界的窗口。

和张方鼎携手走上颁奖台的还有他的妻子马丽。他们的事迹被区内外媒体竞相报道,感动了西吉,感动了母校,感动了宁夏。让我们走进他,倾听那用青春音符奏出的动人旋律,追寻他用大爱照亮山里孩子的求学之路。

我是一个从大山里走出的孩子,在爱心人士的资助下实现了求学梦想,我要让更多山里孩子像我一样——

走出大山

晚秋的阳光照射着山旮旯里几排普通的红瓦砖房。一群头发蓬乱,衣服破旧的孩子在院子里追逐、打闹着,这就是张方鼎的家乡西吉县新营乡腰八庄村。这里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定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气候恶劣,常年缺水,住房多半是土夯的院墙和土坯房。村里仅有一间平房用来教学,五个年级,近50名学生,只有两名年纪很大退休后被聘用的本村教师,教学设备极度缺乏,老式的铁窗锈迹斑斑,裱糊的五颜六色的废纸代替了玻璃,简陋的角落横倒着几把散了架的扫把……拥挤不堪的教室里坐满了几个年级的学生。

这里山大沟深,村民居住稀疏,学校数量少,孩子上学路途遥远。有些学生沿着土路走近两个小时才能到学校,早晨带些馒头和水就是午饭,下午放学回家才能吃上饭。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为文盲,靠家里的几亩地维持生计,他们看重的是孩子的医疗、住房、打工挣钱和娶妻生子,无暇顾及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山区的面貌有了很大改变,但由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各级各类优质资源的稀缺、从业者的德才与社会各阶层心理期待的落差等,偏远山区农村孩子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分到这里的老师都不愿意长时间停留,想方设法通过考试或各种关系调到条件较好的县城学校,宁愿改行做杂务也不愿意留在村里教书,村里只剩下年老体弱的退休老师在这里坚持上课,村里没有英语教师。

方鼎就出生在这里。11岁父亲去世,家庭的不幸让他过早地承受了生活重压。20世纪90年代中期,持续旱灾让本就贫困的家庭债台高筑。在方鼎儿时的记忆里,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即便家里拿出所有的积蓄供他上学,也因贫穷几次辍学。上初一时,他得到了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李仁安老师每学期200元的资助,持续资助了三年才使他顺利读完初中,考上西吉回民中学读高中,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让他走进大学校园,实现了走出大山的梦想。

2002年,他考入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大学期间,他带家教、发传单、勤工助学……每天从早忙到晚。当别人休息的时候,他才刚带家教回来,顾不得休息就匆忙赶去上课;当别人准备上床睡觉的时候,他却开始思考下一个兼职的工作是什么;当别人在宿舍睡觉、玩游戏的时候,他却在为学费和生活费不断奔波……上大学以来,学费、生活费都是自己打工筹集,从未向家里要过一分钱,他还将自己省吃俭用的钱寄给母亲。在专业学习上,他非常用功,虽然英语基础差,可他从不自卑,每天早起一个小时在金波湖边大声朗读英语,一直坚持了三年。

回忆起自己的求学经历时,方鼎饱含感情地说到母校的培养和老师给予的帮助。问及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他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辅导员罗进德老师知道他家境不好,给他申请助学金,把每月400元的助学金亲自交给他。“这种雪中送炭的恩情在我心中凝聚成无言的感激,这份情意越酿越浓,成为我回报社会的无形动力。”张方鼎如是说。

2005年张方鼎大学毕业,在银川找到了工作还成了家。可是,好不容易走出大山的方鼎,忘不了好心人的资助,忘不了山里的孩子。他说:“我们那里的孩子没有英语老师,和城市的孩子差距很大。我想回去带英语课,提高孩子们的英语水平。”方鼎辞掉了银川的工作,带着仅有的一万元积蓄说服妻子回到贫困的家乡,开始了义务支教。“选择做英语老师,很大原因是农村孩子英语水平差,孩子们升入中学后学习特别吃力,我希望更多农村孩子的外语水平与城里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是方鼎的心愿,也是最初的梦想,为了让山里孩子走出大山,他无怨无悔,义无反顾。

当谈及自己的选择时,方鼎说,我的想法很平凡很普通,仅仅只是为了回报当年求学时的滴水之恩,将爱心传递,让更多像我一样的山里孩子走出大山。

为了让更多志愿者成为贫困孩子的引路人,我愿做一块铺路石,当一名——

编外老师

一副深深的近视眼镜,一条发白的牛仔裤,一双粗糙的手。我们不知道这其中凝聚的是怎样一种艰辛:在大山深处,穿行在偏僻贫瘠的山村,起早贪黑走访农户,孜孜不倦地教导学生,不厌其烦、苦心呼吁社会各界的赞助和当地政府的支持……

2008年,方鼎通过大学老师的介绍,与澳门巴迪基金会取得联系。该基金会是一个非营利性慈善组织,致力于促进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妇女和青少年的能力培养。方鼎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通过信函传至该基金会,随后被该基金会选拔到北京培训了3个多月,使他得到了系统的教学培训。培训结束后,他回到家乡,开始了儿童英语辅导。

方鼎挨家挨户给家长做工作,让孩子接受外语辅导。可是他的行为刚开始并不被人理解,有人用怪异的眼神看着他,“不收钱教孩子学英语,真的还是假的?哪有这样的好事?”个别人甚至怀疑他打着辅导孩子学习的幌子“搞传销”、“传邪教”。面对村里人的质疑方鼎没有停下脚步,不厌其烦地上门劝说,甚至写下保证书。经过一个多月的辛勤走访,有的村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将孩子送到辅导班。没有办学场所,他就在田间地头上课,有时还把孩子领到自己家里,或者在学校放学后,偷偷借用教室。通过他多次汇报、申请,得到当地教育部门的支持,将闲置的村小学教室作为培训班教室,初具“学校”雏形,吸引更多的孩子入学。为了让孩子们不再自卑,他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孩子们学英语的兴趣上。几个月后,村民看到了方鼎的教学有了起色,纷纷把孩子交给他,一下子就来了60多名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三学生都有。这些孩子家庭都很困难,没钱买课本,为了让孩子们的学习能有阶段性的巩固,他每隔一周就要骑摩托车到县城打印辅导材料,一个来回就是100多公里。为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他将打印好的单词和作文挂在黑板上,读了一遍又一遍。方鼎坚持义务支教,没有工资,不收学生一分钱,不在学生家吃饭。他还自费给家里困难的孩子买文具、学习用品、衣物。

方鼎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义务支教中。他用一个专业教师的素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探索山区孩子教育的特点,让上课更有效果。他利用中午及下午时间,给学生补习功课。晚上,他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学生编写习题,第二天进行练习讲解。针对不同的学生,他建立学生个人档案,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品行做出评价。

“如果没有张老师的辅导,我的外语水平很难赶上城市学生。”接受过方鼎辅导的张娜说。她在六盘山高级中学读高一,初一时就到张方鼎开办的英语辅导班学习,每年寒暑假都要跟班学习,让她进步很快,现在她的英语成绩在全班50多个学生中名列前茅。同村考上高中的同学英语成绩都很突出。张娜告诉记者:她们在西吉县上初中时,英语代课老师很奇怪,腰八庄村学生的英语水平为何这样好?每年寒暑假,也正是张方鼎最忙的时候,很多孩子都到方鼎的培训班学习,除了重点进行英语培训之外,还兼顾其他课程辅导,给孩子们开了《弟子规》学习课,用经典塑造孩子们的心灵。

2011年,方鼎又申请组建起一支服务农村孩子的志愿者队伍,他在县城租了房屋,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每年寒暑假,方鼎都会发帖在网上征集志愿者到西吉县去支教。五年来,累计有2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先后走进西吉县,进行短期义务支教。“方鼎老师对我们志愿者很关心,经常和我们探讨如何让孩子们英语进步更快,他还给我们买生活用品。”晨曦计划的志愿者说。四年里,方鼎和志愿者一起在农村义务培训了1000多名孩子的英语。其中51名贫困学生在方鼎的影响下,一直坚持从事义务助学、资助贫困学生,义务给孤儿辅导功课等社会公益事业。方鼎在义务支教的过程中,经常走访贫困生。每到周末,天还没有完全亮时,他便跋涉在家访的路上。有时去一个学生家,往返就需要6个多小时,经常天已经黑了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累得连衣服都没脱,倒头便睡。他将自己很大一部分生活费用于交通,走访了固原市西吉县、隆德县以及周边海原县的438名贫困学生。西吉山大沟深,摩托车在崎岖颠簸的山路上艰难行走,农用车压出的车痕,几次使他翻车差点掉进深沟。随着家访的不断深入,学生家庭贫困的情景让方鼎越来越揪心。他意识到,这么多贫困家庭,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必须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来关注这里。他将困难孩子的情况整理成资料上传到网站,再搜索社会各种爱心基金会和慈善组织进行资助。2010年,方鼎得知新营乡有个叫张奇的孩子,父母在一次车祸中双双致残,家庭陷入困境,张奇和弟弟面临辍学。方鼎通过各种途径,与四川一家社会慈善组织取得联系,该组织承担起张奇兄弟上学的一切费用。

此外,方鼎尽自己所能,联系更多爱心人士帮助山里的孩子。他找到了自己的朋友、大学同学,甚至亲戚,为学生捐助学习用具;他召集村民整修教室、修路、修建围墙;4年来,他为51名特困中小学生申请到不间断的学费支持,为6位山区贫困代课老师申请了生活补贴,为4所村小的278名孩子申请了牙齿检查与护理。累积募集到的善款近10万元,这些善款,有来自北京、上海等国内爱心人士,还有远从澳大利亚寄来的资助款。为了保证善款使用的透明性,他在善款到位时,及时把钱送到孩子们的手里,让家长写收据,再将盖有手印的收据拍成照片寄给基金会或是资助人。几年来,对每一笔善款他都有详细记录,从没有为自己的家庭开支过一分钱的资助专款,而他一家三口仅靠澳门巴迪基金会发放的生活补贴维持清贫的生活。

为了让农村孩子多读书、读好书,他将教室改建成一间图书室,把自己积累的一百多册图书和好心人捐助的几十册新书都摆在了书架上。几年来,方鼎没有正式挂牌的“儿童英语培训学校”,为山里孩子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有近百名经他亲手辅导的学生走出了大山,考上了区内外大学。

在村民眼中,方鼎是一个有爱心、责任心,给学生们上课不要报酬的老师;在孩子们眼中,方鼎是最好的朋友,是可以一起谈心、做游戏、读英语的玩伴。他就像一盏明灯,为山区的孩子照亮前行的路。在方鼎看来,他只是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很愿意当孩子们的编外老师。

虽然物质上很清贫,但我从不后悔,既然选择了他,他走到哪我都跟着他——

夫唱妇随

马丽是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03级学生。在校期间,二人相识、相知、相恋,牵手走到一起。

2005年大学毕业后,方鼎和马丽在银川找到了工作,并计划着结婚。马丽的父母得知方鼎的家在西吉县,家里经济条件很差,坚决反对这桩婚事。2008年冬天,马丽不顾父母反对和方鼎领了结婚证。婚礼很简单,照了几张结婚登记照,在一个小餐馆吃了顿饭。没有房子、车子,甚至简单到没有婚纱照,最令人遗憾的是,他们没有得到马丽父母的祝福。

婚后,正当马丽沉浸在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时,方鼎却决定回家乡做志愿者。“看到方鼎上课,孩子们的眼神里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渴望,求知欲一点儿不比城里的孩子差。”马丽的心一下子被打动了,她决定支持丈夫的工作。四年了,从中卫到银川,从银川到西吉,巨大反差让马丽心里觉得委屈。可当她看到因为丈夫的努力,山里孩子们每天都在进步,尤其是孩子们都陆续考上高中、大学,她理解了丈夫的选择,这种满足感和自豪感也很大程度弥补了心里的落差。“你现在还怨父母吗?”马丽还没回答记者的问题,眼泪就刷地流了下来,泣不成声……“我知道父母都是为我好,可我选择了方鼎,他走到哪我都跟着他,再也不分开了。”

2011年他们的儿子出生了。“当初两个人一个月800元紧巴巴地过日子,添了孩子,生活费根本就不够用。”马丽说。婚后他们一直没有自己的住房,没有稳定收入,长期在山村和县城之间临时租房打游击。为了给孩子好的成长环境,马丽和丈夫有个“三年约定”:等到办学有了一定规模,有人接续他们的工作,就带着孩子回城里,买房子,让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

马丽承担着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和照顾孩子。在丈夫的影响下,她也成为一名保护生态环境的志愿者。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要求当地的村民将荒凉的土地改种经济作物,马丽挨家挨户说服村民。经过几年的努力,她的想法被很多村民认可,当地的生态环境也有了一定的改善。她背着三岁的孩子走村串户,宣传生态环保,说服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学习知识。这对“志愿者夫妻”也羡慕其他同学的高收入和好生活,但他们有自己追求的幸福。

记者在颁奖典礼的大屏幕上看到一段马丽“发飙”的视频,问道:“你们是否经常吵架?”马丽不好意思地低头笑了。接着她给我们讲了视频中“发飙”的原因。方鼎经常走访学生家,早上,马丽起得很早,为他做早饭,吃过饭,方鼎就上路了,很晚才回来。马丽知道丈夫的辛苦,精心准备晚饭,她和孩子眼巴巴地等他回来。一进家门,方鼎连招呼都不打,狼吞虎咽地吃起来。马丽问:“你中午饭在哪儿吃了?”“我没有……没有吃。”马丽又心疼又来气,说:“咱们再穷,也不差一碗面啊!”“我不就是想省一点嘛,咱们孩子还小,将来要上学,要买房,很缺钱……”听了丈夫的话,马丽心一下子软了,“你这么辛苦地教别人的孩子,要是累垮了,我和孩子怎么过啊……”说着,夫妻俩抱头痛哭。三岁的儿子看到爸爸妈妈哭成一团,很懂事地说“别哭了,我给你们背诗”,接着,便用西吉加中卫方言背起了妈妈新教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虽然有怨言、有争执、有吵闹,但是马丽一直不离不弃陪在丈夫的身边。虽然有相约三年之期,却默默地坚持了五年。虽然曾数次下决心离开,但是当看到山里孩子们期望的眼神,却怎么也迈不开步子。她决定全力协助丈夫建立起志愿者服务平台。

“你在大学期间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马丽略微停顿了一下,给我们讲了她在资源环境学院读大二时的一段经历。那年,爷爷去世,弟弟考上了学,她的学费成为一大难题。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她向学校申请助学金。当时任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的王智勇知道了她的困难,带着辅导员亲自到宿舍了解,并批准了她的助学金申请。“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学校和老师帮助我渡过了难关,这种雪中送炭的资助,成为我知恩图报的动力和力量。”听了马丽的讲述,记者问组织采访的校友办主任王智勇:“有这样的事吗?”“忘了。”王智勇淡淡地回答。是啊,他忘了,可是学生没有忘,母校不会忘,正是有王智勇这样一大批关爱学生的园丁春风化雨默默守望,才有了马丽、张方鼎这样一批又一批宁大人对母校、对社会的回报,我们的世界才充满希望,如此美好。

“你是否有过后悔?”“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虽然体会了艰辛,却同样收获了快乐。”马丽拿起孩子们亲手为她写着歪歪扭扭字迹的小卡片,想起孩子们纯洁的眼神和红扑扑的小脸,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和满足。

办一所学塾,建两支队伍,把我这一棒传下去,让更多的志愿者爱心接力,这就是我的——

未来之梦

“遇到困难,孩子们清脆的读书声会常常回荡在耳边,鼓励着我,鞭策着我,让我感到肩上的重担,不敢有丝毫懈怠。”方鼎说。他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志愿者,给孩子们代课是对知识的尊重,更多志愿者的出现不仅为孩子们带去知识,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力量,他们给山区的孩子们带去希望,也给孩子们一个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和平台。

方鼎说:“我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最近几年在为孩子们寻求资助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有很多人愿意支教,还有很多企业和爱心人士愿意帮助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当务之急是建立义务支教的平台,确保和外界联系的畅通,让更多的人对贫困山区的教育现状有更详细的了解。”方鼎希望能尽快建立起一个资助的平台,一方面可以将贫困地区的现状和需求及时向社会反映出来,另一方面保证爱心人士能方便联系到需要帮扶的对象。通过这个平台吸引一批批志愿者的到来,带来孩子们教育条件的改善,将“大爱”精神和“感恩”文化传递到偏远山区,让更多的爱心人士关注、参与到支教助学事业中来。

方鼎带着自己的想法和思考,五年里,在马丽的全力支持下,凭借着一腔热情,主动联系当地教育部门,寻找社会各界和基金会的帮助,找到了一条可持续的志愿者之路。他创建了西吉明达学塾,这是一个让志愿者持续支教的平台,有了这个平台,他正筹建的西吉县明达学塾支教队和志愿者服务队,不断扩大服务范围,让更多的山里孩子受益。“希望能够搭建一个永久援助贫困孩子的平台,也许有一天我会离开,但还会有更多的志愿者来支教。”方鼎说。若干年后,这个平台迎接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志愿者,为贫困山区的教育贡献自己的热情和力量。

在方鼎义务辅导山区孩子的过程中,周围群众的观念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他们不再是等、靠政府救济或者外界的同情和扶贫,而是坚强地守护孩子们的心灵,支持孩子努力学习,走出大山,再回来建设家乡。方鼎不仅为这里的孩子带来了知识、憧憬和希望,同时也为孩子们树立起了努力拼搏的榜样。

采访手记:校友办王智勇主任组织学生记者对校友的采访持续了五个多小时。临了,张方鼎和马丽提出想回母校看看。记者带他们登上A区综合楼十七层平台,俯瞰校园,两位校友显得异常兴奋,给我们指点他们曾上课的教室,居住的宿舍,用餐的食堂……风很大,走过宁大桥时,风吹乱了马丽的头发,她双手抱着一捧鲜花,那是颁奖的少先队员献给她和丈夫的。“我的故事很平凡,要说感动,是马丽感动了我,我才去感动别人的,这荣誉应该归她。”听了方鼎的话,马丽告诉我们:“方鼎是孩子们心中的花,我只是一片绿叶。”这对毕业后第一次携手回母校的“志愿者夫妻”,如此补台,互相欣赏。他们手牵手,走下宁大桥,穿过金波湖,向我们挥手告别。看着他们在风中远去的背影,忽然想起了方鼎博客中网友写给他的诗句:

在苍茫的夜色中,你引领着光亮;

在荒漠的山沟里,你指引着方向。

被你照亮的,是孩子们的希望;

被你指引的,有孩子们的梦想。

(作者 张新民 陈 佩 原载《宁夏大学报》 2013年4月1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