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部地区地方“工程”高校服务区域发展战略初探

西部地区地方“工程”高校服务区域发展战略初探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地方“211”高校是由省级政府管辖并由地方财政拨付办学经费、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办学方向的大学,因此积极拓展社会服务职能是其准确定位并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其自身存在的价值所在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也是其获得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支持的重要因素。

全国现有116所“211工程”高校,其中位于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西藏、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内的西部地区共有24所,在这24所高校中部属高校12所、地方所属12所。本文所说高校即指后者。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高校以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倡导“踩在牛粪上的教授才是最好的教授”,提出了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由此揭开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序幕,并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并列成为大学的主要职能。当前,大学已完全走入社会生活的中心,如何发挥好其办学优势,努力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共识。这一点,对于西部地区12所地方“211工程”高校(以下简称地方“211”高校)而言,更是制定或完善发展规划时所必须正视与解决好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地方“211”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由于地方“211”高校是由省级政府管辖并由地方财政拨付办学经费、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办学方向的大学,因此积极拓展社会服务职能是其准确定位并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其自身存在的价值所在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也是其获得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支持的重要因素。客观地看,受人才、条件、地理区位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地方“211”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职能方面已很难有更大规模的拓展,在承担基础性、前沿性等国家级重大课题研究与项目攻关方面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因此,注重立足地方,认真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寻求自身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引领与社会服务的切入点,不断挖掘自身发展潜力,努力拓展服务空间,实现学校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契合就尤为重要。

综合而言,地方“211”高校对拓展社会服务职能以提升发展水平的重要性认识仍然存在较多局限:一定程度上仍沿袭着原有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上追求规模、层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追求大而全,在科学研究上联系实际不够紧密,关注课题数量、论文数量多而与区域社会互动少。即使是当前所开展的包括“教育拓展服务、科研服务、产学研联合体、高校资源服务”等在内的一系列社会服务也多呈现服务半径小、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低等特点。究其原因在于:

从思想上看,对开展社会服务存在不正确的或不深入的认识,开展社会服务的行动不到位或流于形式。有的虽然认识到需要开展社会服务,但由于办学观念、指导思想、思想境界、开拓精神以及实际措施等方面还存在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服务向纵深发展;有的受功利主义等思想的影响,虽然强调为社会服务,但却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有偿”与“创收”上。从制度上看,地方“211”高校大都仍未建立起相应的、健全的体制机制,社会服务的沟通渠道不畅,评价考核标准仍然是以文章或课题为重,对于社会服务没有具体的评价考核指标;对科技创新平台实施动态评估和差额淘汰不够,科研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时有发生;对外缺乏系统分析地方科技需求及企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引导机制,对内缺乏对自身科技攻关实力的评估与认证标准。从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上看,可供开发的科技成果总量不大,与地方发展密切相关的项目立项及投入经费总量不高,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亮点有限;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没有真正形成,重大科技问题研究与攻关能力仍然较为薄弱;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的收益如何与教学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经济利益挂钩等问题没能从根本上形成解决机制。

正因为如此,尽管地方“211”高校在本区域社会服务方面具有一定的品牌优势和“亲缘”优势,但人们对其服务能力、水平层次方面的信赖感还不够。要把这种理论上的、潜在的优势转化为实践的、现实的优势,既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又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

二、发挥好社会服务功能对地方“211”高校的重大意义

有利于促进师生全面发展。通过社会服务活动,教师可以了解本专业最新科技信息和动态,从而使教学或科研内容更具时代感和实用性,最终增强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社会适应性,而学生则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中去并锻炼实际工作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服务是当前地方“211”高校寻求重点突围的有效途径。

有助于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强调重视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拓展大学社会服务职能,提高大学对社会的贡献率,以使大学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支持并“反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而社会服务打开了学校大门,可以帮助大学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使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更具现实基础、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因此,不能把社会服务简单作为大学的独立职能,而更应把它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三、地方“211”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基本路径

地方“211”高校服务社会必须立足于区域实际,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农村的合作,把高校的办学资源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切实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要解决好两个问题,即“我们能为社会做什么”和“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前者要求地方“211”高校对自身的能力要有一个客观评估,后者则要求地方“211”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给高校提出的新需求、新挑战有一个客观的分析与判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

2.适度促进大学资源的社会化。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大学的资源适当向社会开放,如图书馆、实验室、测试中心、电教中心、计算中心、体育馆等等,努力使自身成为区域内重要的人才培训中心、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与社会融为一体。

3.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结合,努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以宁夏大学为例,应以破解“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两个难题为重点,努力在“化工、天然气化工、新能源开发、高效节能、先进装备与制造、菌种生产与发酵工艺、废渣废水治理与综合利用、生物发酵新产品”等领域开展好技术攻关;应围绕自治区特色优势农业、现代农业技术开发与应用、资源与环境建设、特色医药等优先发展主题,重点在“节水灌溉、枸杞、红枣、马铃薯、葡萄、水稻、玉米”等特色优势产业中进行科技攻关;着力加强软科学研究,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生活,强化对策研究,组织、协调、整合具有较强综合研究能力的创新团队,进行跨学科联合攻关,积极推进理论研究向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转化。

4.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现基地、项目、人才的有机结合,推动科技研发向工科加快布局、向农科稳定延伸、向文科适当布点,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的综合能力。

5.做好服务文化旅游产业研究与成果应用。以提升文化产业层次和生活质量的双重作用为导向,深入研究乡村游、生态游、文化游和休闲度假游的特点与规律,为实现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提供有重大价值的咨询论证。尤其要加强对重大文化遗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价值的研究,深入挖掘人文内涵,为加强城市化进程中文物古迹的保护提供指导,为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搭建重要平台。

6.升级大学科技园,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对地方“211”高校已有的科技园,应在现有基础上尽快实现功能升级,建立一个基础设施完善、政策机制健全、规模容量适度、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大学科技园区,为实现区域内高校科技、人才、设施共享搭建一个好的平台。

当然,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地方“211”高校也要着力解决好两个难题:一是“怎样使大学以尊重各方利益的方式对重要的社会问题做出反应的同时也有效防止不合理的干涉行为,以维护大学的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二是在增加有用的课程计划和服务项目的过程中有效防止对正常教学科研工作的冲击与干扰。这就需要认识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认真研究“985”高校和其他高水平“211”高校在服务社会过程中的经验,以前瞻性、战略性的眼光做好调查研究与决策,协调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者的关系,有效避免“在与政府、企业合作开展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可能会走入由于经费依赖而追求功利”的误区。

(作者 冯 奎 原载《宁夏大学报》 2013年10月1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