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质量监控实施

教育质量监控实施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质量监控的实施是指具体实际实行教育质量的监测和控制。还要建立和完善教育质量监控组织运行的组织程序和操作机制,以规范教育质量监控的组织行为。教育质量监控的制度建设主要包括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教育质量监督制度、教育质量评估制度、教育质量问责制度等。教育质量监控实施测试阶段是整个教育质量监控实施程序中的关键环节,它对实现监控目标和完成监控结果有着重大影响。

第四节 教育质量监控实施

教育质量监控的实施是指具体实际实行教育质量的监测和控制。由于教育质量监控本身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的工作,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教育质量监控的实施就成为一种具有较高技术性的活动,这就要求必须科学规范、持续稳定、严格细致地实施教育质量监控。

一、教育质量监控实施的保障

教育质量监控实施离不开一定的保障支持条件,主要涉及教育质量监控组织、教育质量监控人员、教育质量监控技术、教育质量监控制度等方面的保障。

教育质量监控必须有健全稳定的组织机构,这要求教育质量监控不但要建立外部的监控机构,尤其是独立于教育行政系统的第三方机构,还要建立起学校内部自我评估的组织机构。还要建立和完善教育质量监控组织运行的组织程序和操作机制,以规范教育质量监控的组织行为。同时,还要明确不同监控组织机构的监控职责和任务。

教育质量监控要建立一支高效专业的监控人员队伍,教育质量监控人员队伍是教育质量监控运转的核心,教育质量监控需要从事质量监控的常规性工作人员,“从事这些高度专业化的专职人员必须牢固地掌握基础课程与教学、教育评价、教育统计、教育管理等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38],这就需要对从事教育质量监控的常规性人员,从理念、思想、业务、能力等素质方面进行培训,进而提高他们的素质,实现教育质量监控队伍的专业化。同时,“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是一个多领域专家共同参与、具有很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涉及心理与教育测量学、教育评价学、教育统计学、学科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经济学以及教育管理与政策分析等多个领域”[39],这要求教育质量监控还需形成一支由基础教育学、学科课程、心理测量、教育评价、数据统计、学业测量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专门化专家团队,为教育质量监控工作提供学术咨询和支持。

教育质量监控必须有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教育质量监控离不开大量基础性的数据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研究,这就需要采用定性、定量的技术手段进行数据的挖掘和信息的萃取。只有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教育质量信息数据进行科学处理,才能对教育质量的基本状况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也就是说,教育质量监控的效果、效益和效率,受到监控技术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强力制约,这决定了先进的技术在教育质量监控有效运行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因此,为了使数据的采集、管理和分析更加有效,教育质量监控在技术方面,就必须体现出科学性和现代性,就必须采取尽可能高的技术标准,这样才能为教育质量监控奠定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教育质量监控需要有稳定完善的制度规范,通过制定教育质量监控的相关规章制度,使教育质量监控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才能为教育质量监控真正做到公正有效提供可靠的保障。教育质量监控的制度建设主要包括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教育质量监督制度、教育质量评估制度、教育质量问责制度等。

二、教育质量监控实施的程序

教育质量监控实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教育质量监控的实施如何进行,采取什么样的程序,每个程序都进行哪些工作,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监控的结果,是教育质量监控从设计规划到走向实践操作的整个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环节。教育质量监控的实施主要包括确定教育质量监控目标、教育质量监控施测、发布教育质量监控报告、进行教育质量监控的问责与干预等程序。

确定教育质量监控目标。目标是教育质量监控的出发点和归宿,确定目标是教育质量监控程序的首要环节,教育质量监控目标要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教育质量各利益群体对教育质量的诉求,但更要体现学生个体发展的价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质量监控目标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总体的教育质量监控目标规划,对此有学者提出了教育质量监测的总体目标规划,即“(1)提高学生学业成绩;(2)提供一个安全的教育环境;(3)提高教育管理效率;(4)改善社会公众支持和对学校的信任;(5)创造积极良好的社区文化;(6)为所有孩子提供规范化的学习条件”[40]。不过一般而言,教育质量监控的总体目标主要涉及影响教育质量的教育活动要素、教育过程中的因素和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状况。

二是具体的核心监控目标,主要是对学生质量的监控,因为教育质量的关键和核心问题就是,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育质量。对学生质量监控的目标也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强调学生的发展,也就是对学生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状况进行监控,即通过“教育质量监测,要实现的根本目标是:学生的学业要进步,身体要健康,精神要快乐,生活要幸福”[41],但这些学生发展中的很多方面,都是具有个性化的主观感受的东西,根本无法进行确切的监控,使教育质量监控难以真正实施。另一种是强调学生学业质量,由于学业质量集中反映了学生的智育水平,且学业质量可以通过具体的不同学科体现出来,易于进行监控,故教育质量监控的具体目标一般就是指学生学业质量的目标。需要指出的是,学业质量监控目标不同于各科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考试命题、教学等的依据,而学业质量监控的目标要更为具体,它基于课程标准,但却是更为细化、具体、可测的目标。

教育质量监控施测。教育质量监控实施测试阶段是整个教育质量监控实施程序中的关键环节,它对实现监控目标和完成监控结果有着重大影响。研发测量工具是教育质量监控施测的第一步,测量工具必须具有较高的效度(所测量到的结果必须反映所想要考察的内容)和信度(测试结果的稳定可靠,不同的测试人员、机构及不同时间所作的测试结果要一致)才能充分保障测量的公平性。教育质量监控工具的研发,要根据监控不同主体研发相应的工具,也就是说既要研发外部监控主体能够使用的监控工具,又要研发适用于学校自我监控的工具。对于具体的监控工具而言,“目前国际上教育质量监测的实践思路大体可分为四种:完全独立开发监测工具并实施监测、基于原有监测工具实施周期性监测、借鉴并修正他者先进监测工具实施监测、完全使用他者的成熟监测工具实施监测”[42],一般而言,教育质量监控工具的研发,既要积极借鉴国际上已经应用广泛、比较成熟的监测工具(如学生能力国际评价项目,PISA),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出适合本土情况的有针对性的监测工具。另外,研发教育质量监控工具还要考虑到成本问题,要尽可能地降低研发费用。

确定监控的具体对象是教育质量监控实施的第二步,主要是确定要监控的学科和年级。要对什么学科和哪一个年级进行监控,从世界各国教育质量监控的实际情况来看,也都各不相同,如英国的资格与课程局(QCA)选择的是在学段末的2、6和9年级,监测的科目是英语、数学和科学。而美国的NAEP选择的则是4、8和12年级的学生,监测的科目是阅读、数学、科学和写作。因此选择监控的学科和年级,要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来确定,但在学科的选择上,一般以基础科目的选择为主,这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确定完监控的具体对象就进入到了教育质量监控实施的抽样监测阶段。教育质量监控采取的抽样方法可以多样化,可以采取单纯随机抽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的方法、分层抽样(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的方法、整群抽样(cluster sampling)的方法、系统抽样(systematic samlping)的方法等等。不管采取哪种抽样方法,都要在尽可能承受的范围内,选择尽可能多的样本,运用监测工具对已经确定的监测内容进行施测,然后对获得的整体性数据进行分析,形成数据库。

发布教育质量监控报告。教育质量监控报告的发布是整个监控实施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监控报告的发布,可以约束和规范学校的教育质量行为,激励学校为提高教育质量采取积极措施,并为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为公众的教育质量知情权提供保障,其最终目的在于改善整个教育质量。根据监测结果及分析监测获得的数据,形成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报告,并向社会发布报告。教育质量监控报告的撰写,在形式上应当清晰简洁,条目完整规范,如教育质量监控的目的、对象、框架和结果等方面,既要全部按照规范完整呈现,又要做到陈述清晰,精确简洁。教育质量监控报告在内容上,应当将监控活动的整体状况全部呈现,这要求监控报告不能只对教育质量结果关注,更要关注教育质量输入和教育质量过程的信息。教育质量监控报告要注意一些伦理要求,如涉及学生或教师个体的负面质量信息时,其结果需要进行严格保密。教育质量监测报告的发布方式根据具体目的或对象不同而不同。如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采取“定期发布”的方式,即定期将教育质量监控结果向教育行政部门发布,以利于教育行政部门及时掌握学校教育质量的状况;如对学校,可以采取“一对一发布”,即采取保密的方式向学校一对一地发布,有利于学校及时了解需要改进的质量不足或缺点;如对社会,则可以采取“自主发布”,即根据社会公众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公布教育质量监控的情况,接受社会的监督。

进行教育质量监控的问责与干预。教育质量监控报告的发布并不等于教育质量监控的结束,教育质量监控要实现促进、改善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还必须对教育质量进行问责和干预。事实上,问责和干预并非是教育质量监控结束之后的活动,而是教育质量监控本身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教育质量监控问责的目的在于,通过问责让学校能够主动地承担教育质量问题的责任,进而为教育质量提升采取有效行动。教育质量监控问责不是事后追究责任,进行惩处,而是重在对责任的过问以及对责任过问的回应,从而预防质量问题的产生,督促学校实现质量的责权统一,实现教育质量监控的目标,“问责的最终目的是要从积极预防的角度实现权责的和谐统一,保证管理活动的基本目标的实现”[43]

关于教育质量监控问责的过程阶段的划分,有学者提出了问责过程的三阶段理论可供借鉴:第一阶段,称为“信息阶段”(information phase),问责对象要向一个重要的其他人解释说明其行为和业绩。第二阶段,称为“辩论阶段”(debating phase),问责者和问责对象对问责对象的解释说明进行辩论,问责者可能会寻找附加信息对问责对象的行为进行判断,问责对象要回答问责者的提问,并对其所作所为进行辩护或提供合理性的证明。第三阶段,称为“制裁或结果阶段”(sanctionsor consequencesphase),问责者将会得出一个终结性的判断,并将决定是否采取或怎样采取有效的制裁措施。[44]教育质量监控的干预是针对教育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而采取的措施,教育质量监控干预可以直接对学校教育质量行为进行干预,也可通过其他机构间接进行干预。教育质量监控干预在宏观层面可以借助政策给学校提供专业和经济上的帮助,在微观层面可以直接为学校提出质量改进建议。

【注释】

[1][南非]保罗·西利亚斯.复杂性与后现代主义:理解复杂性[M].曾国屏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5-6.

[2]Janet Shapiro.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EB/OL].http://www.civicus.org/new/media /Monitoring%20and%20Evaluation.pdf.2014-04-05.p3.

[3][法]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周安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0.

[4]陈蕾.主体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机制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2.

[5]安文铸.教育科学与系统科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97.

[6]左清.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省级监控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

[7]王华女.多维视野下的基础教育课程质量监控机制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25.

[8]王毓.国外教育质量监控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1999(6):23.

[9]卫道治,吕达.英汉教育大词典[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4.

[10]陈玉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8.

[11]黄德林,唐承敏.公民的“知情权”及其实现[J].法学评论,2001(5):33.

[12][美]斯蒂格利茨.自由、知情权和公共话语——透明化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J].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秋季号:265.

[13]王毓珣,吴仁英.教育质量监控系统构建申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5):6.

[14]周冬祥.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之问[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3(8):55.

[15]靳培培.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关系析论[J].教育导刊,2013(12):16.

[16]吴刚平.我国义务教育的机会公平与质量公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40.

[17]陈如平.走向有质量的教育公平[N].中国教育报,2007-8-18:第003版.

[18]程敬宝,王伟.优质教育资源:价值与功效[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1):56.

[19]牟延林.高等教育质量法律控制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76.

[20]吴寿元.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12:21.

[21][英]路易丝·莫利.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权力[M].罗慧芳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2.

[22]钱一程.外国教育督导与评价制度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4-7.

[23]朱家存,周毛毛.教育督导:中国与新西兰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7(9):68.

[24]张林静.国际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述评[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4):88.

[25]任长松.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价NAEP及其借鉴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09(9):89.

[26]中国教科院教育质量标准研究课题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及其制定[J].教育研究,2012(4):14.

[27]中国教科院教育质量标准研究课题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及其制定[J].教育研究,2012(4):14-15.

[28]王建梁,郭万婷.“专业化发展”理念下的澳大利亚教育智库建设——以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4(2):36.

[29]曾天山,王小飞,吴霓.澳新两国国家教育智库及其服务政府决策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3(8):36.

[30]徐湘菏.巴西教改新举措——建立和完善教育评估体系[J].教学与管理,2005(4):78.

[31]贾玉梅.巴西教育改革策略:建立全国评价系统[J].基础教育参考,2004(12):20.

[32]王晓燕.日本国家级教育政策研究机构的改革与职能定位——基于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的分析[J].教育研究,2011(7):100.

[33]王晓燕.日本国家级教育政策研究机构的改革与职能定位——基于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的分析[J].教育研究,2011(7):101.

[34]李凌艳,李勉,张东娇,褚宏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评估的国际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3.

[35]梁广山.市场经济与教育物力资源配置[J].教育与经济,1994(2):48.

[36]洪松舟,汪琪.区域教育质量监测的几个基础性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9(17):18.

[37]文.教育质量监控[J].教育科学研究,2003(12):卷首.

[38]洪松舟,汪琪.区域教育质量监测的几个基础性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9(17):19.

[39]董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J].人民教育,2007(13-14):3.

[40]沈南山.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学业评价制度分析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0(7):38.

[41]徐克强,陈秋蓉.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数据库建设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4):28.

[42]洪松舟,汪琪.区域教育质量监测的几个基础性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9(17):18.

[43]樊钉,吕小明.高校问责制:美国公立高校权责关系的分析与借鉴[J].中国高教研究,2005(3):62.

[44]Thomas Schilemans,Accountability in the Shadow of Hierarchy:The Horizontal ccountability of Agencies.Public Organization Review,vol.8,no.2,2008,p.17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