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城知识共享

大学城知识共享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知识是知识管理中的特定范畴。“包含论”认为,尽管知识和信息存在一定相似性,但并不影响知识与信息之间存在的差别。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的、难以格式化的非编码型知识。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在其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传递出“包含论”中另一种典型的“知识包含信息”的观点。与国外的大学城相比,国内的大学城有其自己独特的特点。

第一节 大学城知识共享

一、大学城知识概述

知识是知识管理中的特定范畴。作为管理特定对象的知识,指的是进入知识管理主体活动领域,并能接受管理主体协调和组织作用的潜藏在个体与组织的各种知识及其不同表现形态。

这里,首先有必要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划分。当前,对于知识与信息关系认识与理解,主要有两种相对的观点:一种是“同一论”,另一种是“包含论”。同一论者主张知识和信息就其实质而言,是同一的,并没有显著的差别,彼得·德鲁克是这种主张的典型论者。“包含论”认为,尽管知识和信息存在一定相似性,但并不影响知识与信息之间存在的差别。以阿尔温·托夫勒为代表的众多学者认为,有用的信息是知识;信息和知识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是否经过整理、组织。信息是未经整理的,而知识是经过整理、组织化、系统化的存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新技术、新知识为依托的知识型企业得到迅猛发展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生产因素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体系的每一个角落。激烈的竞争客观上要求组织能更快地对相关领域和市场的变化作出响应,知识无疑是一种极具经济价值的核心资源。多萝西·伦纳德·巴顿指出能给一个组织带来竞争优势的就是知道如何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和快速获取或创造新知识[71]

在信息时代,知识管理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知识管理是对管理学科、经济学科、认知学科和信息学科等交叉融合的综合研究课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管理得到了理论界与产业界的日益关注,目前依然是国内外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速,知识管理越来越多地被更多的中国理论界和企业界所重视。

1.知识的定义

知识的定义目前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从哲学认识论加以界定,二是从认知心理学加以解读,三是从信息数据处理角度来定义。

(1)知识历来是哲学中认识论研究的对象,故我们常见的知识定义是从哲学的角度提出的。在我国教育类辞书中的知识定义是:“知识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从哲学认识论角度,强调的是知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就反映的内容而言,知识可以理解为是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就反映活动的形式而言,知识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

(2)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对知识给予了如下论述:“知识是主体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知识不是客体的副本,也不是由主体决定的先验意识”[72]

(3)从信息处理角度,知识可以理解为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对信息的组织整合。克拉克(Clarke)定义知识是关于事物运作规律的理解,具有可预测性。

2.知识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知识可以分成多种不同的类型。

(1)知识最基本的分类是从反映主观性和客观性的不同,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Polanyik认为隐性知识代表主观性的知识(The Subjective Knowledge),它可以通过自身体现出来:而显性知识则代表客观性的知识(The Objective Knowledge),它必须首先被人们所意会和应用[73]。经后续众多学者的归纳总结,显性知识被理解是那些能够以正式的语言,通过书面记录、数字描述、技术文件、手册和报告等明确表达和交流的知识,是对隐性知识一定程度的抽象和概括,上升为公式、规律、理论,并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从而使其容易表述和交流。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的、难以格式化的非编码型知识。在现实中,隐性知识通常表现为经验、技艺(能)、专长、印象、灵感、洞察力、自觉、心智模式、预见性、信仰、价值体系(观)、团队默契、组织文化和风俗等。在知识体系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比重关系,维娜·艾莉(Verna Alee)曾形象地将显性知识比喻成大海中的露出海面岛屿,而隐性知识则是隐没在海面下庞大的海底世界[74]

(2)根据知识表达的特征不同,Lundvall和Johnson将知识分类分为四类: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力知识(Know-Who),他们认为前两种知识容易被编码而成为显性知识,后两种知识具有个性化特点,是隐性的[75]

(3)根据知识在人脑中的表征,储存、激活和提取方式,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4)根据知识依附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个体知识和组织知识。

(5)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知识四分法。

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在其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传递出“包含论”中另一种典型的“知识包含信息”的观点。OECD也认为,知识可分为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人际知识(Know-Who)。

二、大学城的界定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对产业集聚的定义以及清华大学于永达教授的集聚优势理论,笔者认为大学城是在某一特定的区域,以某一或某几个高等院校为核心,众多互相关联的院校在空间上集聚,通过政策、制度、组织、文化等机制创新和恰到好处的弹性运作,将人才、技术、知识、地缘、信息等要素高效配置,集合各高等院校优势资源,在合作竞争的过程中形成资源集聚增值效应,提升整体发展优势。

因此,大学城是多个具有法人地位的主体,是以某个或某几个知名高校为核心,相互关联的学校及其支撑机构在(地理)空间上集聚,以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现象。

与国外的大学城相比,国内的大学城有其自己独特的特点。国内大学城建设呈现出建设模式多样化,空间布局的密集化,建设规模超大化的特点。

三、大学城知识的界定

2004年,陈景欢指出高等学校的功能是高等教育价值的体现,它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学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来确定学校的基本功能,同时注意三大职能之间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来提升学校自身的竞争力[76]

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功能,我国过去的高等教育基本上是以培养精英人才为主,即培养为国家服务的学术型人才,而在大众化阶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人才培养模式也呈多元化的趋势。

2000年,金黄斌认为知识创新是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的职能,既是学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是高等学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而且是服务社会的重要源泉。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的过程,其目的是追求知识增长和创新性应用,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因素[77]

根据以上文献所述,可认为大学城也具有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

按知识的可表述程度,可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大类。一般把编码程度相对较高、能以系统的方式传达的正式和规范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而将编码程度相对较低的、难以形式化和模仿的知识称为隐性知识,或者意会知识或缄默知识。不同类型的知识在转移的媒介、方式、工具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的价值在于它是一个独特的知识体。高校所拥有和形成的知识以及知识获取、传播、运用和创新的能力是满足学生、家长和社会需要的首要因素,高校的竞争优势将极大地取决于知识的广度、深度、知识结构和知识创造力的优势。

大学城内高校的知识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传授给学生的大众化的知识(教学方面知识);另一类是一般是具有保密性质的科研知识(科研方面知识)。大学城高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大都以显性知识为主,不具有机密性,不同于企业知识联盟中的核心知识或是涉及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性技术。

依据大学城功能的描述,笔者根据大学城知识对象范畴的不同,将大学城内的知识分为大学城传授知识和大学城科研知识,如图2-1所示。在本书中,大学城传授知识主要是指用于培养人才的知识,即大学城内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大学城科研知识主要是指大学城中存在于科学研究中的知识,该类知识具有很强的知识竞争力,不断地被创新。大学城的传授知识和科研知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大学城知识的不断创新。

img3

图2-1 大学城知识的范畴

四、大学城知识共享的界定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研究的两个基本方向。知识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只有在企业的最多数员工中得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应用后,才能发挥其经济价值,而且知识共享的过程本身即为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因此知识共享在知识型组织的知识管理中具有极大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

2003年,Ipe认为,在组织环境下,个体之间的知识共享就是知识源将其私有知识转化为可被他人理解、吸收和使用的知识的过程,强调共享的结果是知识源与接受方共同占有知识。

大学城是高等学校的集聚,也可以称为大学集群,如从整体上将它视为高等学校的集合体,则大学城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其基本特征是:知识是组织运作的核心资源;组织创造价值的核心资产是知识。

大学城知识共享是指在大学城契约、制度或机制的保障下,各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知识(传授知识和科研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方式为大学城其他高校的教师或学生所共同分享,从而转变为整个大学城的知识财富,促进大学城知识传递、交流和不断创新,能更好地实现大学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提高大学城整体的综合实力和声誉,如图2-2所示。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的知识共享:

(1)教师或学生之间个体之间的知识交流,涉及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

img4

图2-2 大学城知识资源流动示意图

(2)知识在教师或学生个体和大学城各个层次之间的有效合理流动。

大学城知识共享不仅仅包括大学城内各高校组织内的知识共享,更重要的是大学城内各高校跨组织间的知识共享。大学城各高校间的知识流动和共享,是大学城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也是本书研究的重点。大学城作为知识传承、传递、扩散和创新的生产源和集散地,实施大学城知识共享,有利于整合大学城内各高校教师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促进知识的采集与加工、交流与共享、创新与增值,提升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水平,推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增强大学城内各高校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而且有利于高校教育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大学城各高校的使命和目标是在于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由于高等教育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特点,各高校通常以社会利益为主。而企业、知识联盟或集群企业的知识共享一般是指企业所独有的核心知识的共享。由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主要的位置。所以大学城知识共享中传授知识共享占相当大的比重,有必要对该类知识的共享进行深入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