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观

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观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体到教育领域就是科学的教育观、育人观。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的发展观,其中最为鲜明的观点就是以人为本,具体到教育就是科学的教育观应以学生为本。有学者把中国高校比喻为“国营饭馆”,在这个饭馆里,只有选择吃还是不吃,没有选择吃什么的权利,显然这样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而言省事省力十分轻松。

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观

蔡文书 潘海云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体到教育领域就是科学的教育观、育人观。以大学生为本当是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可这又是我们教育多年来所缺失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明确和强调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确立教育目标、教学模式及思想德育养成等方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学生就是关心社会和国家的未来,因为他们将是社会的主体和国家未来的创造者。

明确大学的主体

大学为学生而创立,高等学校中绝大部分活动的终极目标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成千上万的学生当是大学中的主体,这本无须赘述。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只是形式上的主体位置,而非实际意义上的主体。诚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在一轮又一轮的教育大发展中,某些学校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跨入“211工程”的行列,争创各种一流,千方百计争科研项目,扩大招生规模等主要目标上,对于学生们的需求和愿望及切身利益却关注得不够。这种“单边”的建设发展与学生实际需求的距离越来越远,很少听到“我的大学我主张”的声音,没有赢得学生的共鸣,大学主体学生有被边缘化的倾向。这主要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为培养接班人的理念,灌输“我”的主张实现“我”的意志,学生只是加工和改造的对象而已,被教育和修正的对象和管理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今日高等教育,学生是享受教育权利进行教育消费的主导者,学生把大学作为精神家园和理想圣地来向往,把接受高等教育当作实现自身完善和发展,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贡献力量。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的发展观,其中最为鲜明的观点就是以人为本,具体到教育就是科学的教育观应以学生为本。我们要建一流的大学,建一流的校舍,引进一流的人才,做这么多事情,究竟是为谁做,谁应该是真正的受益者,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应以谁为中心,在这一点上模糊,我们就会在为什么办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实现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等方面迷失方向;如果不能够把这个问题摆正,就无法作出科学的办学理念和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也无法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因此明确大学主体为学生的观点乃关键所在。

培养高素质的公民胜于专门人才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公民素质是第一国力。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性,在于公民素质已日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大力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度,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群体正逐渐成为这个社会中日益壮大的群体,他们的素质的高低将对社会的主流意识和价值趋向产生潜在重要的影响。他们不但是形式存在主体,而且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群体,所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应是高等教育的首选目标。现在我们如果过分强调就业率,每个时期的就业岗位总数是一定的,而实际上就业岗位的供给总是落后于需求的增长,总有一些学生不能就业找不到工作。而且,大学生就业难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如果按照市场化的思维判断他们就不是人才,没有使用价值,价值本身也无法实现,那么他们就会有失败感,认为接受高等教育是错误的选择,就会有一种消极情绪在弥漫。这是一个舍本求末的观念。实际上,社会公民成为我们的基本角色和身份,人的发展是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如果我们的毕业生素质较高,小者就会自觉调整心态,用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的精神面对失败和挫折,作出积极反应从容应对,把挑战变成机遇;大者当国家民族遇到灾难和挑战时,就会挺身而出前赴后继共赴艰难困苦,承担起作为一名国家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是新一代现代社会规范的公民,他们未必个个功成名就,但他们首先必须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即使是处于失业状态。大学不应成为“贩卖毕业的机关……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蔡元培)。“不保证成材,但保证成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使接受教育者实现个体社会化,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成员。培养具有科学民主精神,明确责任与义务,达到个人完满和谐发展和社会进步繁荣同步前进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应成为现代大学的首选培养目标。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

在西方无论是“建构主义理论”还是“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其核心思想都是把学生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尊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求知欲望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强调学习的主动性,而教师则是帮助和引导,从旁边加以点拨。而先贤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教育方法,也无不首先考虑的是受教育者,反过来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反观我们长期存在的“台上滔滔,台下悄悄”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以完成教学任务学时为目标,在课堂上把“背”好的内容一股脑地倾泻而出,至于学生接受怎样到很少有所体察。有学者把中国高校比喻为“国营饭馆”,在这个饭馆里,只有选择吃还是不吃,没有选择吃什么的权利,显然这样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而言省事省力十分轻松。一部分教师或奔走于研究生、本科生、高职和成人教育等不同教学层次,而无暇专注于特定教学岗位的研究,角色混淆不清;或忙于进修提高学历,忙于科研,忙于职称晋升。由于连年扩招致使在校学生激增,单薄的师资力量难以应付庞大的教学任务,师生之间缺乏教与学的交流、讨论,师生关系冷漠甚至形同路人。为了完成工作量而教书,为了评职称需有的学时数去授课,而如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等不言自明的教师基本职责却成了教师考核的内容。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在客观上阻隔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学作为高级的智能脑力活动物化了,教师的职责被合理地回避,成了教育灌输的又一利器。教师以教书育人为至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学风,不断培养出博学敦行的学者。正如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所言:“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教学就是要提供一种人道主义的、令人愉快的环境气氛。在这个环境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他们能得到教师的理解、尊重,能使情感活动和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们的兴趣爱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建立诱导式、探索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改革,帮助学生自我评价学习效果,要特别关心帮助学习有障碍和就学保障能力弱的学生,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德育工作的层次性和渐进化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世界的构成要素具有复杂性和层次多样性,这其中有非常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甚至是破坏性的。表现在道德领域就是超乎寻常高尚的道德和基本道德规范及反公共道德行为等几个层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高道德目标要与基本道德规范相结合。与此相适应的道德教育应在以共产主义德育为最高奋斗目标的前提下,大力加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如果将德育目标定得太高,超出了受教育者的现实能力,这一目标就成了空中楼阁,势必会使受教育者心灰意冷,丧失信心。如亲社会行为(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和自我牺牲等等,任何对他人或群体及社会有益的行为都属于亲社会行为;也可以希望取得一定的回报,因而它比利他行为更宽泛,更具有包容性),尽管与共产主义道德水准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在现阶段却被广大公众所认可和接受,对此我们应更多地采取引导、包容和帮助的态度。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应是视人性为纯善人人皆可成为圣人,尊重人格尊严,尊重人格平等,一方面不执着于特定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又能在各种特殊的情况下,追求实现各种相应的价值,对于不同的价值能够加以尊重,而不会以偏视之。允许学生随着个人阅历的拓展,道德水准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尊重个人的自由选择。

在不同阶段的大学生都有相应的思想变化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必须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要求,按照规律进行,从入学到毕业逐渐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把思想工作当作一门科学来研究,而不是光靠“活动”、靠“灌输”来完成。在这方面学校不妨静下心来认真设计一下大学四年学生最终毕业时道德水准达到一个什么水平,而每一学年每一学期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普通学生、学生干部和党员积极分子又应分别达到什么标准,分阶段由近及远分层次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开展德育工作,使每个大学生经过四年学习生活都能够在原有道德水准基础上有提高有收获。给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来省身反躬自问,通过“发酵窖藏”达到思想的升华提高。人为地拔高水平是拔苗助长,动辄以“主义”贴标签,只能适得其反。

客观全面立体地评价学生

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个性鲜明、思想活跃的学生个体。经过高考之后的大学学习生活,理应是丰富多彩,充分发掘个性展现个性的世界,这符合青年大学生的身心特征,也符合将来社会公众角色定位的多样性。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全面、多角度地发现他们的优点和富有潜力的发展方向。通过评价使学生能够得到激励,对自己的发展确立一个积极的参考坐标,教师也对他们每个人有一个鲜明的印象和深度的了解。现在实行的综合测评我们认为它是文化课程成绩考核的翻版。通过非常复杂的计算后给学生一个分数,这有其准确的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又惟数字化,在小数点后一位甚至两位数字的比较中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好学生差学生全由数字说话评判。综合测评原本是为了克服过去评判指标单一化,现在却在综合测评中抹平和模糊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个人发展的愿望。我们常常看到按照测评分数评价应归于差生行列的学生,在某些方面却具有独特的异乎寻常的才能,这些人将来步入社会很可能会有更大的发展前途。因此我们应对原有的评价办法进行完善,克服数字化平面化评价的不足。

今日的大学不仅是知识的大学,而且更应该是温馨而丰富的精神大学。宽容的心胸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是现代大学应有的品质。蔡元培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充满人为关怀的高等教育,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倡导人格完满和不断求索的人文精神,回归大学之本———伟大崇高之学的载体,使学生从教育大发展中得到实惠,学生的根本利益得到实现。理想主义的大学教育模式距现实尽管还相当遥远,但我们教育工作者只要不断努力,就会逐步靠近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