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字信息服务模式研究与实践

数字信息服务模式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数字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一般有两个驱动力,其一是技术,其二是观念。可以说,这种观点在今天这种Web2.0的网络信息环境中对我们的数字信息服务模式研究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目前,对于数字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众多学者已经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不过,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对用户信息需求的进一步细分,我们现在看到,数字化信息服务模式不是仅仅简化为单纯的“自助”式,反而更具有了多样性。

7.2 数字信息服务模式研究与实践

我们知道,在现代科学方法论中,模式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学中常称为模型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中常称为模式研究方法。用模式(模型)方法分析问题、简化问题,便于较好地解决问题。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剔除事物次要的、非本质的部分,抽出事物主要的、有特色的部分进行研究。将事物的重要因素、关系、状态、过程,突出地显露出来,便于人们进行观察、实验、调查、模拟,便于进行理论分析。

在数字信息服务领域的相关研究中,很多学者运用模式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数字信息服务进行了很好的概括,虽然不一定都明确使用了模式一词,但方法的精髓是一样的。数字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一般有两个驱动力,其一是技术,其二是观念。所谓技术驱动的服务模式研究来源于技术的发展,当出现了某种新型的信息技术可以运用于信息服务领域的时候,必然会带来服务模式上或多或少的变化,因此,针对新型技术的运用及其影响的研究在数字信息服务模式研究中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所谓观念驱动的服务模式研究则是社会变革综合性影响的结果,比如在国内图书馆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上,藏与用两种观念变革的历史就明显地影响到了图书馆所运用的信息服务模式。而国外和国内相比较,例如公共图书馆领域对于用户在图书馆所有权上的不同观念也决定了不同的信息服务模式,国外很多的公共图书馆强调的是图书馆来源于公众纳税人,故而非常注意在服务中要以用户(纳税人)为中心,其服务模式必然是围绕着这个中心来构建,反观国内则情况很不相同,也才会发生所谓的“苏图事件”(19)。目前看来,在数字信息服务模式研究中受技术驱动的研究比较多,其主要原因应该是技术的发展变化对服务模式的影响比较直接和迅猛,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观念驱动的研究较少的原因,除了观念本身的渐进性影响导致人们容易忽视其力量以外,还在于观念性的研究涉及的因素比较多,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心理的因素不一而足,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要求比较高,需要多学科的知识驾驭能力。不过我们看到,Web2.0环境构建的更加方便的互动信息交流平台在研究热点获取、各种观点砥砺、实践探讨、学术沟通等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例如在图书馆服务模式观念探讨中最近就有很好的表现:由上海图书馆、杭州图书馆、深圳图书馆等掀起的图书馆免费举措引来的关于“免费”与图书馆“公共性”的探讨就是从观念驱动的角度去探讨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变革(20)(21)。虽然目前这种方式的探讨还没有得到学术评价标准的认可,但它促进真正的学术性研究的重要作用却不容忽视。

7.2.1 国内的研究与实践

(1)国内研究述评

在图书情报领域,对于信息资源长期以来强调的是控制与拥有,在数字化时代由这种理念指导而形成的服务模式弊端丛生。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有学者指出(22),以文献为中心的服务注重的是购买和占有,实际上,购买并不是开发控制信息的唯一手段,只要我们能构建一种方式,使用户在需要时能以合适代价从某一信息源获得所需信息,就开发和控制了这个信息源。按此思路,藏书建设就转变为信息资源开发控制,面向整个社会信息环境和多种信息源,动态地分析用户需求,灵活地设计和选择多种开发控制与利用形式,以建立一个满足用户需要且整体效益最佳的开放性信息资源体系。可以说,这种观点在今天这种Web2.0的网络信息环境中对我们的数字信息服务模式研究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目前,对于数字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众多学者已经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例如较早就有学者从分析信息资源管理过程的角度对信息资源传播与服务的类型做了三种区分,其中前两种分别是基于检索的信息资源提供服务和基于开发的信息咨询服务,而第三种则是基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网络信息资源提供和开发服务(23)。随着Internet的日益普及,有学者将数字信息服务描述为基于Internet的信息服务,并将其区分为两种主要类型:一类是基本信息服务,即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以及基于电子邮件的各项服务;另一类是网络信息检索服务,包括名录、索引、交互式服务以及数字图书馆服务等。(24)

2001年,在武汉大学的一篇题为《基于网络的科学信息交流载体整合与过程重构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中,作者专门探讨了基于网络载体的科学信息服务模式,并认为在网络环境下,科学信息服务中用户的信息查询将主要在网上采用“自助”的方式来完成,更少地依赖于信息机构和专门的信息人员的直接帮助,而信息机构和专门的信息人员对于用户信息查询的帮助将完全被智能化的信息检索系统所取代,信息机构和信息人员的职能将被充分融合到智能化的信息检索工具和检索系统中去(25)。应该说,作者在当时的环境下,准确地把握住了用户信息利用趋势中的最新动向,即强调“自助”,专业人员边缘化,这也是以Google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查询模式在当时所产生的现实影响。不过,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对用户信息需求的进一步细分,我们现在看到,数字化信息服务模式不是仅仅简化为单纯的“自助”式,反而更具有了多样性。

有学者从网络环境下学术信息交流发展变化的角度,对于图书馆的数字信息服务模式改造提出了方向性建议(26),即积极利用虚拟信息服务体系所提供的机遇和能力,将传统的以集中式图书馆为中心、依赖物理占有的文献资源及其组织和传递服务的封闭式校园信息服务系统改造为用户需求驱动、依托网络化数字化学术信息交流体系、依靠分布式资源体系和检索传递系统、以知识化增值型信息服务为核心的充分支持知识服务和知识创新的开放性信息交流环境。应该说这个建议虽然从提出的时间上看比较早,但是却验证了网络信息交流的发展路径,我们可以发现,在Web2.0的网络信息环境中,这种改造已经成为开展高质量的数字信息服务所必备的要求了。

如今,在数字信息服务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强调所谓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特别是在较早的一篇比较有前瞻性的研究中(27),学者们探讨的个性化定制、共享性和安全保护机制等几个方面完全抓住了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的本质性要点,我们已经能够看到,他们提出的定制机制功能上的基本要求在现今的一些Web2.0服务应用中已是基本能够实现的(如Rss的在线定制服务):①方便实用的定制工具;②用户对系统提供的定制内容进行选择、引入或自定义定制内容、组合定制内容、调整定制结构;③查看定制效果;④对定制信息进行修改、存储和管理;⑤根据用户使用选择倾向和历史统计自动修改定制信息。更进一步,他们的个性化研究中关于共享的探讨更是Web2.0应用的精髓之一:从提高效率的观点来说,个性化定制信息应该能共享。不过我们知道,在信息服务中有个所谓的用户信息需求个性化的悖论(28),即个人的信息需求在本质上是模糊的,人们常常购买那些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且常常对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会去喜欢的东西大感兴趣。而且,在对用户的信息检索行为所做的研究中表明(29),用户并不是按理性决策模式进行信息检索,反而他们在检索中对信息源和检索方法的选择有相当大的随意性,用户在信息检索中的决策和行动并不是按照明确目标和严密方案进行的,而是一个带有强烈随意性的摸索过程,用户很少去确认和分析“所有方案”和“所有因素”,而是在某些习惯、偶然因素和简单知识驱使下“试探”一个个途径和方法。这类研究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为什么今天以Google为代表的这种界面简单、检索结果查全率和查准率对专业人员来说并不令人完全满意的搜索引擎技术会愈来愈得到用户的青睐。根据著名调查机构Nielsen的NetRatings调研,在2006年4月美国的互联网用户一共进行了53亿次搜索,其中一半即超过26亿次搜索是使用Google完成的。26亿次搜索次数较之Google 2005年4月份的19亿次增长了34%,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30)。另外,CALIS“十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门户”于2006年6月公开试运行,这是以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学科分类系统作为学科分类基础构建的一个集中服务的全球网络资源导航数据库,目的是为高校师生提供重要学术网站的导航和免费学术资源的导航,我们看到,这个门户的界面同样是一个类似Google的简洁型搜索框界面(31),非常明显,在用户信息检索服务中,Google式的搜索型服务已经几乎成了业界的标准。由此看来,所谓的个性化问题一方面是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傻瓜式的服务。目前关于数字信息服务中的个性化服务问题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可是当下的很多探讨仍然只是着力于呼吁个性化服务,具体的措施及其效果的研究还是相当少的,比如通过Rss定制推送所带来的“信息过载”及相应的解决办法与个性化信息需求质量之类的问题就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当前,对于Web2.0相关技术对于数字信息服务及相应服务模式影响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可是总体上看仍然不是很深入。另外,在图书情报界,伴随着Web2.0概念出现的所谓的图书馆2.0(Library2.0)概念的准确定义仍是众说纷纭,在RLG(Research Libraries Group)公司下属的集成信息服务分部(Integrated Information Services Division)里的高级分析师Walt Crawford最早所写的一篇关于Library2.0的综述性文章Library 2.0 and“Library 2.0”中(32),Crawford列举了Library2.0的62种观点和7个定义,例如,有人认为:图书馆2.0的概念代表着一种我们对图书馆服务方式认知的重要范式转变。它与图书馆用户的无缝体验有关,其中可用性交互性和灵活性是关键。它与图书馆在社区中日益显著的地位有关,这些是通过规划、社区构建(虚拟的或者现实中的)以及由即时通讯(IM)、屏客(screencast)、博客(blogs)、维基(wikis)等技术支撑的拓展型服务(outreach)实现的。它与允许用户参与有关,用户可以通过在书目中写评论和添加标签或者在blog和wiki中表达意见来参与。它与让图书馆更加透明有关,这通过图书馆的网络形象和它现实中的设计风格来体现。我们需要让图书馆人性化、无处不在并且以用户为中心,这就涉及需要改变我们的系统、我们的网络形象和我们的态度。要达到图书馆2.0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这个概念应该贯穿到图书馆所做的每一项决策中去。

可见,无论Library2.0这个概念的具体表述应该怎样,它确实预示着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重大转变,这种转变是基于Web2.0的相关技术和理念而产生的。从2006年初开始,国内的学术性刊物上就已经有了对于Library2.0的探讨(33)(34),虽然还处于概念介绍和初步设想的初级阶段,但至少是个良好的开端。从服务模式的角度看,无论是对于Web2.0还是Library2.0,目前均没有全面系统地探讨它们对数字信息服务模式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不过好在已经有了积极的探索。比如,由上海市科技情报学会发起,以国内图书馆界的blogger为主体,于2006年5月25日在上海图书馆召开了以草根会议为主要形式的名为“Web2.0与信息服务”的会议(35),其主角(其实不少bloger都是图书馆界的名人,包括华东师大、浙江大学、上海图书馆的教授、图书馆员)分别探讨了创新与Web2.0、Web2.0的技术、Web2.0与电子商务、图书馆2.0、2.0环境下图书馆的OPAC以及上海大学和厦门大学图书馆2.0的实践与打算,从会议的成效看,对于促进2.0环境下的数字信息服务研究与实践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而这种会议的形式得到了与会者一致的拥护。2007年4月21日由厦门大学图书馆成功组织了第二届探讨图书馆2.0的会议——“图书馆2.0与信息服务研讨会”,以“服务,因你而变”为主题探讨了Web2.0环境下如何改善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以革新图书馆行业面貌。更令人欣慰的是,这次会议使得一批草根图书馆员自发组织编写一本关于图书馆2.0的图书的愿望付诸实践。2008年,一本名为《图书馆2.0》的图书就将与读者见面。上海图书馆的刘炜指出:“这是一本彻头彻尾2.0的书,来自2.0,关于2.0,为了2.0,以2.0的方式萌芽,以2.0的方式写作,以2.0的方式出版。”(36)第三届会议将于2008年4月11日由浙江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所承办,会议主题为“Web/Lib2008:论剑2.0”。我们有理由相信,2.0环境下的数字信息服务模式研究将会出现一股热潮,而这正是人们所期望看到的。

(2)国内的实践

实践既有来源于现实环境要求的实践,也有在有关理论研究指导下的实践。在数字信息服务领域,相应的服务模式实践已经非常多了,从图书馆开设电子阅览室到开展电子文献传递、从设计信息门户、学科网关到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不一而足。我们这里仅列举几个有代表性的实践例子予以介绍。

①CALIS的电子文献传递服务模式。电子文献传递是数字信息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今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各成员馆之间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服务模式(37):他们利用CALIS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软件,各个成员馆间形成了集中式与分布式两种服务模式。其中集中式模式是指以提供服务的馆为中心,获取服务的用户馆要在服务馆的馆际互借系统中去开户,并在用户馆系统的读者网关上提交文献传递请求。集中式模式又区分为集团用户模式和个人用户模式两种;其中分布式模式是指两个成员馆都需要安装CALIS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系统,馆际间通过协议来互传信息而无须到对方馆的系统中开户。

②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四主线/三层次的服务模式”。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是全国最大的专业图书馆,馆藏总量达520万件,是集文献信息服务、情报研究服务、科学文化传播服务和图书馆学情报学高级人才培养功能于一身的研究型国家科学图书馆。他们根据数字化时代信息服务形式、内容和服务机制等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数字信息服务的“四主线/三层次的服务模式”。虽然这只是针对中科院本系统的服务模式规划,但是对于其他各类型要开展数字信息服务模式的机构来说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38)

③图书馆2.0服务模式。图书馆2.0的研究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这并不妨碍信息服务机构运用其中的一些成熟技术构建相应的服务模式,目前,国内的上海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暨南大学图书馆等在这方面的实践比较突出。例如从上海大学图书馆的主页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标识为“LIB2.0”的栏目,其下设有个性化主页、博客系统、学科百科、新闻聚合以及VOD视频点播等项目。

上海大学的图书馆2.0的思路是这样的:利用2.0技术建立学科馆员与学科队伍之间的交流互动平台,建设学科导航及学科知识库,为学科建设服务。其构思框架见图7-1。各类资源的建立需要一个统一的入口进行规划,学科导航必不可少,基于Web2.0强调个性化的特点,他们采用了类似著名的Netvibes(39)一样的个性化主页(见图7-2)。同Netvibes一样,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主页上的内容和相应的排列位置,充分彰显用户的个性。

img16

图7-1 上海大学图书馆LIB2.0框架(40)

img17

图7-2 上海大学图书馆的个性化主页

该馆的图书馆2.0服务模式通过基于常规信息收集、Blog信息源、Wiki学科库和常规研究论文的收集构建起来的包含了新闻聚合、机构库与信息门户的相对完整体系,开展相应的信息收集、组织、管理和传递服务,比较成功地打造了一个初具Library2.0特色的数字化信息服务模式,虽然这个模式目前还相当地不完善,比如Wiki的学科百科基本上没有什么内容,新闻聚合的信息源还严重不足,论文收集的DSpace机构库还未能提供服务,个性化主页的个人定制性能较差,缺少相应的编辑修改功能,作为用户的门户还只局限于图书馆自身提供的资源上,开放性不够,等等。然而,不论怎样,上海大学图书馆Library2.0服务模式的实践仍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它预示着2.0时代数字化信息服务模式的深刻变革,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关注的地方。

(3)国外的研究与实践

①国外的相关研究。信息服务研究一直在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过长期以来,服务研究的重点在于资源建设和技术手段上,套用库恩的概念,在图书情报领域就是形成了所谓的“书目范式”(Bibliographic Paradigm)。在该范式的指导下发展出来的是一套复杂的收集、组织和检索信息资源的系统(以相应的编目、分类体系为代表),因此在服务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养成了一种系统观点(System's Perspective),即服务的开展、完善都是从系统自身的角度出发,强调系统资源的构建,强调系统内部管理的效率,强调系统输出的准确性,等等。针对这一现状,美国信息服务领域的专家Carol Collier Kuhlthau提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所谓“过程范式”(Process Paradigm)(41),在Kuhlthau所论述的信息服务模式中,中心不再是操作性特征的基本存取,而是在于资源的阐释、内容的挖掘和知识的重构。很显然,中外学者在这一点上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参见国内张晓林的文章)。(42)

在信息服务中,网络和图书馆具有天然的联姻优势。正是在这种背景下,Creating a Successful R-information Service一书的作者Sheila Pantry和Peter Griffiths指出,对于图书馆的数字信息服务来说,这是一个让图书馆机构作为一个存取中心开展相应服务的绝好机会,我们需要的就是确保尽可能多的用户能使用计算机和享受在线信息服务(43)。基于这种想法,在这本专门探讨数字信息服务的书中,作者主要从用户及其信息需求分析、服务机构自身定位及其信息审计(Audit)、服务人员及其培训、服务商业计划及其竞争策略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构建一个成功的数字化信息服务模式(44)

网络环境对信息服务的冲击非常明显,对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模式的变革,Peter Brophy发表论文进行了比较有价值的探讨(45)。作者以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技术(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CTs)的发展为基础,首先探讨了图书馆及其信息服务的历史发展脉络,接着对已有的关于数字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模式的重要理论进行了分析,包括:a.由Owen和Wiercx在欧盟图书馆远程信息服务项目(European Commission's Telematics for Libraries Programme)中所作的相关研究里提出的“网络化图书馆服务的知识模式”(Knowledge Models for Networked Library Services);b.作为英国电子图书馆项目(eLib:UK Electronic Libraries Programme)一部分的名为MODELS(Moving to Distributed Environments for Library Services)的相关研究中开发出的“MODELS信息架构”(MODELS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MIA);c.作为美国数字图书馆项目(US Digital Libraries Program)一部分的康奈尔大学分布式数字图书馆参考咨询架构(Cornell Reference Architecture for Distributed Digital Libraries,CRADDL);d.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很有影响力的图书馆学家Ross Atkinson(46)提出的“控制地带”理论(Control Zone)。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复合(Hybrid)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一般模式(a Generic Model of the Hybrid Library),见图7-3:

img18

图7-3 复合图书馆一般性模式(47)

这是一个把图书馆作为中介,用户和信息资源相当对等的服务模式:用户有宽泛的用户(User Universe)和目标用户(User Population),信息资源也有整个信息资源(Information Universe)与经过规范的信息资源(Information Population),在服务过程中分别有用户界面和资源界面。这多少对应了网络应用服务中的“服务器-客户端”模式。信息服务的这两个界面要通过信息获取与使用过程(Information Access&Use Processes)来取得联系,IAU过程是一个包括查询式构建(Formulate Query)、浏览元数据(Browse Metadata)、找寻(Discover)、定位(Location)、浏览实物(Browse Objects)、请求(Request)、认证(Authenticate)、传递(Deliver)、使用(Use)和归还(Return)等环节的完整的信息获取与利用的过程,是这个一般性模式的中心环节。另外,在用户部分,还要包括对用户的技能要求(Intelligence)和相应的指导培训(Advice&Training),在信息资源部分则需要对资源进行描述整理以及保护(Preservation)的环节。由此,作者就完成了一个适用于复合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的一般性模式的构建。

2005年,美国Memphis大学的Michael Joel Albers在其硕士、博士论文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新书Communication of Complex Information:User Goals and Information Needs for Dynamic Web Information,从信息服务系统设计的角度,探讨了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服务模式应该注重的问题。虽然Albers的新书在Web2.0的热潮中推出却没有论及这个热点而被有些人认为在出版时间上有些不合时宜(48),但Web2.0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在信息服务领域早就有了不少的成果,比如早在2004年9月,冰岛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celand)的L.Anne Clyde教授就出版了一部名为Weblogs and Libraries的专著(49),可以说这是图书馆信息服务领域研究Web2.0相关技术及其运用的第一本专著(50)。Blog作为Web2.0的关键技术之一,对于数字信息服务而言,在信息发布、用户参与、更新频率等方面都有较强的优势,虽然这本书并没有从宏观上讨论Blog对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影响,但是从作者的一些应用性描述中我们不难体会出以Blog等为代表的Web2.0技术会对图书馆的数字信息服务模式产生深远影响。Web2.0在数字信息服务中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的探讨上,而目前关于Web2.0环境下数字信息服务的研究已经至少有5~6部相关著作(51)。我们相信新的研究成果会逐步推出,相应的模式探讨对实践就会有更好的指导性。

②国外的实践。国外的数字信息服务研究是比较领先的,同样,他们在实践领域较之国内也有过人之处,我们无意于对他们的各类数字信息服务实践进行列举式介绍,这里主要想看看他们在最新的基于Web2.0技术上开展的数字信息服务实践。当然在这个方面美国、英国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有的目前致力于新型OPAC的改造,有的将图书馆数字信息服务与众多的网络开放式信息服务集成起来,致力于提供完整的一条龙服务。例如Talis的Whisper项目就是这样一个实例。

Talis(52)是英国爱尔兰的一家图书馆公司,有自己的图书馆集成系统产品,也提供书目服务,公司原本只在当地小有影响。不过,自从2005年10月Paul Miller博士加盟Talis之后,使得Talis在图书馆新技术应用领域名声大噪,其主要因素就是Paul Miller这位技术传道者(Technology Evangelist)的影响。正是Paul Miller于2005年10月在图书情报专业著名的网上电子期刊Ariadne上发表的一篇名为《Web2.0:建设新型的图书馆》(Web2.0:Building the New Library)的文章,标新立异地用“Web2.0+Library=Library2.0”这样一个公式在正规的学术刊物上第一次提出了当下业界广泛探讨的Library2.0这个概念。随后,Miller又相继发表了多篇文章探讨Library2.0(53)(54)(55),并引导Talis开展了相应的Library2.0的实践。2005年11月,Talis的Library2.0实践项目Whisper发布(56),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

Whisper是一个运用Web2.0技术,将AJAX(异步JavaScript和XML: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这是一种创建交互式网页应用的网页开发技术,包括了目前在浏览器中通过JavaScript脚本可以使用的所有技术的集合)组合进用户的浏览器而开展的数字信息服务项目,其所用的数据资源都来自于其他的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例如Amazon、Google以及OCLC的成员图书馆,他们所做的只是将所有这些不同来源的数据信息资源集合在一个统一的浏览器界面中,由此,对于用户来说,Whisper就成为了一个轻便灵巧、适宜于功能拓展和价值附加的服务项目,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达到了1+1>2的效果。我们来看看Whisper数字信息服务入口,这个入口界面显示了一个基于网络的图书馆数字信息服务入口应该包括些什么种类的内容,不同的类别对应着所提供的不同服务类型。例如“最热门的10本书(Top 10 books)”就可以是基于某个范围的借阅率最高的10本书的统计排名。另外在用户个人账户、Mylibrary等链接下,用户可以对个人相关信息进行确认,还可以设定自己的个性化参数。四个功能链接引向了Whisper所提供的深层次服务,它们分别是检索(Discover)、定位(Locate)、目录(Directory)和监控(Monitor),见图7-4。

img19

图7-4 Whisper数字信息服务入口

其中在定位功能下我们可以看到,Whisper利用Web2.0的关键技术之一的Mashup将Google map与Whisper的图书馆信息结合起来(见图7-5)。我们可以看到,在Google地图上用不同的颜色标识了不同类型的图书馆,点选某一个图书馆的图标就会出现一个小框供你进一步行动,比如可以在输入框中输入检索词,直接得到该图书馆关于此书的OPAC信息,有时候则出现的是一个链接到图书馆的小框。

img20

图7-5 Whisper的Google map中的图书馆定位

Whisper作为Talis公司在Library2.0理念下进行的创新性试验,在很多方面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运用最新的技术提供平台、整合资源、集成服务、用户参与等都是适应潮流之举,我们有必要学习和借鉴,促进自身服务水平的提高。在Internet空间中,不仅空间的距离感消失了,而且我们追踪新发展的时效性大大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们并不一定会比别人落后,只要我们能够自主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