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与实业之结合

教育与实业之结合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草木喻国家,则教育为根,实业为土;以动物喻国家,则教育为骨,实业为肉,二者关系之密切,洵如是。合教育实业为一事,合教育家实业家为一人,惟教员贮蓄协会之一举。吾浙教育成绩非推为优良者乎。吾浙教育优良之誉,可以教员贮蓄协会证之,吾浙社会前途之庆,亦可于教员贮蓄协会卜之。合群持久秉公,教育与实业均为必要之条件,而二者之结合剂不外是即天下国家之结合剂,亦唯此心而已。

教育与实业之结合

(1916年12月)

以草木喻国家,则教育为根,实业为土;以动物喻国家,则教育为骨,实业为肉,二者关系之密切,洵如是。无根之草木,虽栽于土,难期繁殖;动物之骨肉分离,则生气已绝。试观折枝之花,其鲜艳固不亚于盆栽,而逾时花落,干枝并弃;剥制运动之标本,其状态亦俨若生体,而徒有其表,不能活动。折枝标本之国家,岂可以图存乎?盖无根无土无骨无肉,未有能生者也;即有根有土而不相用,有骨有肉而不相附,亦未有能生者也。根是根,土是土,骨是骨,肉是肉,亦无贵乎根,无贵乎土,无贵乎骨,无贵乎肉矣。其价值在根与土之作用,骨与肉之接合。有根有土而不相用,若枯木;有骨有肉而不相附,若剖尸。枯木、剖尸之国家,又岂可以图存乎?而吾国之现状果何如,吾国之本体果何如?

以吾国喻草木,盘根错节之老树也;以吾国喻动物,酣睡将醒之猛狮也,岂折枝标本乎哉。第就现状而论,实与国情均不相适,强袭外国之文明,不遗余力,倒行逆施,舍本逐末,使道德堕落,人心日非者无他,折枝主义之政策,不适于盘根错节之老国家也,睡狮将醒,又岂可以剥制标本目之哉?他姑不具论,试言吾浙江省垣之新市场,自旧旗营改造以来,河沟工程之计划非不佳,而必开设戏馆、酒馆、茶馆等种种无谓之消耗。以首善之区,而效夷场之习,诱惑青年,败坏道德。本不知其是何居心,而不一年不扑自灭,维持维持之声,屡载于报章。其维持也仍以维持戏馆、酒馆、茶馆为目的,犹之花已落不图栽培,而欲设法强使附着,其可得乎。盖旗营之市场,折枝之市场也,无根无土之市场也,标本之市场也,无骨无肉之市场也。其熙熙攘攘一时闹盛之形式,游其地者,以为事业之发达。吁!有其表而无其实,不足凭也。

余尝论形式二字,有两方面之解释,曰有实质、有精神之形式,与无实质、无精神之形式,故仅以形式论物论事论人皆不确。盆栽缤纷之形式有实质之形式也,折枝鲜艳之形式无实质之形式也,生畜毛泽之形式有精神之形式也,标本之形式无精神之形式也。即如参观学校教育,其秩序整齐,表册俱全,固不无切实进行之结果,而有此整齐俱全之形式,又安知非故意造作以饰一时之耳目,市街上衣冠楚楚者,寓目皆是,贫富不分,其仰事俯畜而有余者,固不乏其人,而家徒四壁,冬夏相互典质以图身之文者,亦所在多有,甚矣形式之难言也。是故无精神不必言形式,无实质不必言形式。国家之形式亦然,无教育不必言形式,无实质不必言形式。可知教育与实业、国家之精神实质所关,即国家之真正形式所关。且有实质始有精神,有精神始有实质。仅言教育不言实业不可也,仅言实业不言教育亦不可也。余故特言教育与实业。

教育者经营人生之实业也,故教育为广义之一种实业。实业者促进物质之教育也,故实业为广义之一种教育。合人生物质而言,教育与实业,固一而二二而一也。自近世社会分业,忘其太极,有所谓教育家实业家之分,门户判然,尔为尔,我为我,一若教育家永不能谋实业。实业家恒且轻视教育,余姑不言实业家不可轻视教育。余急欲言教育家之必须共谋实业。诚以教育为国家之根本事业,教育家为社会之中坚人物。分业之弊,实业家犹未知之。教育家既知之而又不得不协力以补救之,于教育有无限之利益,于实业有无限之利益,于教育家实业家有无限之利益,即于国家有无限之利益。其事维何,即教员贮蓄协会是。

余友实业家曾语余曰:“若成功愿请君以广兴教育。”余闻之且不愉,尝怀一疑问:教育家是否必须依赖实业家?数年前虽不愿依赖实业家,有时尚羡仰实业家,今则以曩之,羡仰实业家者,羡仰教育家。羡仰实业家,羡仰其拥资实力也;以羡仰实业家者羡仰教育家,不特羡仰教育家,亦堪拥资,日羡仰其为社会国家有不但振兴教育振兴实业之利益也。吾国实业之所以不发达,固不一其说,而教育家视实业为分外事,为最大原因。何则营实业非有合群力不可。吾国人民少合群之思想,故实业不兴。姑论教育家为国民之模范,国民所缺少之思想当提倡而指导之,即言教育亦不可无合群之力,否则亦不堪为教育家。若以具有合群思想之教育家而谋实业,犹反乎也。余何必羡仰实业家,世之教育家,亦何必羡仰实业家。自动力所在众擎易举亟起而图之可也。

合教育实业为一事,合教育家实业家为一人,惟教员贮蓄协会之一举。谋教育实业平行之发达,向所仅言教育之教育上之利益,仅言实业之实业上之利益,以外之教育上之利益实业上之利益,即教育与实业结合而后得发生向所未有之利益,亦惟教员贮蓄协会之一举。尝谓教育可以转移风俗,此言亦有二义,曰转移风俗不过指导而已,不知何日始克转移;又曰转移风俗必有实力使之转移,二者将奚取。今日吾国之状况急不及待,固非有转移之实力不可,教育与实业合为一气,则教育有转移风俗之实力矣,即如旗营之市场。虽据教育原理、社会原则,倡历劫不磨之至理、坚忍不拔之正论,以提醒社会,而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亦无振兴之望。闻有倡建设工厂之议者,不知成立于何日。若余所主张之教员贮蓄协会已成立于十年以前,则有鉴于此,拨贮金以建设之,立时可观其成。既有转移风俗之好意,且有转移风俗之实权,岂不大快。想当世教育家无不赞同也。

伟矣哉,此举难矣哉。此举余蓄意已数年,自知人微言轻,不敢妄为启齿,以招皮相实业家之讥笑。去年在本会偶与会友谈及,竟有深表同情者,叠承金、俞、罗三君发挥其理由于本报中,而期其必成之热度,遂日不可遏。吾浙教育成绩非推为优良者乎。教育成绩优良之区,必教育家有合群之精神,始克臻此,故深信合群之必要条件,已能满足。此外关于此举所宜研究之难题,以余思之,无他,持久、秉公而已。然斯二者,亦为教育家必需之品性,不持久无以言协会之利益,亦安可以言教育之利益;不秉公无以言协会之成绩,又安可以言教育之成绩。吾浙教育优良之誉,可以教员贮蓄协会证之,吾浙社会前途之庆,亦可于教员贮蓄协会卜之。合群持久秉公,教育与实业均为必要之条件,而二者之结合剂不外是即天下国家之结合剂,亦唯此心而已。

(原载《教育周报》第11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