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馆藏文献体系的主要问题

馆藏文献体系的主要问题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馆藏文献体系是人为体系,人造的东西并非都美妙。生态建设方面如此,在馆藏文献体系建设方面也是如此。冗余馆藏必须根据这一个体与馆藏文献整体的关系做出明确判断,才能给予定义。无序化是馆藏文献体系功能退化的明显标志。有关馆藏文献体系无序化问题,在我国各个系统组织的图书馆馆藏评估调查中,一般都不成什么问题。

第一节 馆藏文献体系的主要问题

馆藏文献体系是人为体系,人造的东西并非都美妙。如果缺乏自觉、自知和自控,人往往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破坏者。生态建设方面如此,在馆藏文献体系建设方面也是如此。

优化目标不明确,或者优化目标虽比较明确,但还缺乏优化控制措施,或者还无法实施这种措施,这样的馆藏文献体系,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

一、高增长

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图书馆藏量急剧增长,书库空间紧张,大批书刊无法上架。加上分编人力不足,积压严重,直接影响了读者对藏书的利用。

我国一些大型图书馆情况基本相同。国家图书馆建国初期藏书140万册,现增至2000多万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建国初期藏书33万册,现增至500多万册。上海图书馆建国初期藏书80万册,现已增至1000余万册。各省、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和高等院校图书馆的藏书,也都在以较快速度增加。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解决“书满为患”矛盾,全国范围新建或轮番扩建馆舍的势头,至今没有减弱。

国外图书馆藏量增长也很快。上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和公共图书馆藏量增加4倍以上,前苏联科学院系统和公共图书馆藏量增长3倍以上。为了解决书库饱和的矛盾,美国大学图书馆在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共投资19亿美元扩建馆舍,当时预计扩建的库容,可增藏16300万册,但在扩建期间,美国大学图书馆增加的藏量,就超过16600万册。实践证明,用不断扩建书库的办法来适应藏书的急剧增长,是行不通的。

控制藏书增长速度的必要性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空间紧张。藏书与存放阅览空间应保持恰当比例。当藏书发展到一定规模,超过空间容量时,书库饱和,书架超载,继续增加新书,必然导致藏书打捆堆放,无法为读者利用。我国许多大型图书馆,因空间紧张,只好降低书刊存放面积的标准。

②设备短缺。设备费与购书费应该成比例列入经费预算。据计算,每增加10万册新书,应增加250个书架,100万张卡片,10个目录柜以及阅览设备等。设备与书刊的购置费之比,不得少于1∶8。由于藏书增长过快,空间紧张,阅览空间被逐步挤占,许多图书馆只购书不添设备,造成书刊得不到充分利用。

③藏书利用率降低。藏书增长过快,只补充不剔除,新书和旧书、流通率高的书和流通率低的书混排在一起,增加了管理量,降低了藏书利用率。

上述情况说明,藏书无限制发展,超过了图书馆的容量,会同设备、人员、管理和利用产生尖锐矛盾。藏书越多越好的观念开始动摇,而控制藏书数量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大冗余

图书馆存有大量的冗余馆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所谓冗余,就是多余。冗余馆藏的概念,不同于呆滞书,因为冗余馆藏是就一个具体的馆藏文献体系的功能而言的。

呆滞书一般被理解为不被利用或利用率极小的书。呆滞的概念只需要根据文献个体的被利用程度,就可进行判断,并不需要更多的参照因素。

冗余馆藏则是指这样一部分馆藏:若对其进行剔除,则对整个馆藏文献体系功能的发挥,一般不会,或者说至少不至于发生负面影响,而且也许往往会更加有利。

冗余馆藏不一定是不被利用,或利用率极低的馆藏,尽管不被利用的馆藏,很可能是冗余馆藏。一般说,我们不能仅仅根据个体的被利用程度,来断定它是不是冗余馆藏。冗余馆藏必须根据这一个体与馆藏文献整体的关系做出明确判断,才能给予定义。

不过,对于那部分只需对其使用频率进行测试,就可以知道该不该入藏的馆藏,或者说,对于那部分常用性文献来说,所谓冗余馆藏,就是从来无人使用的馆藏。尽管这一点并不妨碍我们认为:长期不被使用的保障性文献,不一定是冗余馆藏。

对馆藏利用率研究的文章很多。一般认为,我国外文科技期刊的利用率在5%~30%之间,一般图书馆平均有50%~70%的书刊无人问津。不过由于保障性文献无人问津是正常现象,不应大惊小怪,所以对馆藏利用率的统计,很难对负有大量保障任务的图书馆馆藏建设,产生什么指导价值。

冗余馆藏的概念涉及参照因素,研究起来有一定难度,有关的研究文章因此很少。根据《文献资源建设研究与利用文集》(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中一篇对藏量超过百万册的某大学图书馆的调查表明:该馆1990年使用频率较高和最高的中文外借和阅览用书共有46.4万册,其中到馆后从来未被利用的占31.7%。而且这一比例,在江苏和上海地区一些高校图书馆进行验证的结果是:不会高估只会低估,一般大约在30%~50%之间。

由于该调查没有涉及该馆使用频率相当低的另一部分保障性文献,因此,其提供的未被利用的馆藏比例,应该被看作是冗余馆藏。因为剔除这些馆藏,将对整个借阅服务并无影响。

高达不少于30%的冗余,肯定是个不小的问题,而且有必要进行排除。应该提及的是,排除的手段,应该到馆藏建设方面去寻找,而不是到流通服务方式方面去寻找。

一般认为,“开架将增加流通量,增加流通的品种和复本,即可以减少冗余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认识,在借阅限制颇多的情况下也许成立,但在借阅手续没什么限制的情况下,就不一定正确。美国的哈罗德·B.希尔1978年对西弗吉尼亚大学中心图书馆作的一次权威性的开架实验表明,开架第一年流通量比闭架时低10%,第二年低20%,第三年低21%,此后稳定于20%左右。因此开架对一个基础较好的图书馆来说,很可能不会增加流通量,反而只会减少。流通量与外借品种复本以及冗余率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还有待研究。

三、无序化

无序化是馆藏文献体系功能退化的明显标志。所谓无序化,一般是指实体馆藏文献的位置和排列次序出现混乱,还包括一部分馆藏发生丢失,特别是配套或成套的馆藏发生的部分丢失。

有关馆藏文献体系无序化问题,在我国各个系统组织的图书馆馆藏评估调查中,一般都不成什么问题。但实际上,评估工作一结束,馆藏位置和次序混乱,以及馆藏丢失的情况,会很快回潮。特别在目前普遍实行大开架陈列、超市化管理的情况下,馆藏序化和安全问题,实际上相当突出。江苏某大学图书馆出现窃取上万册图书,因此被除名的学生读者,可见问题不可小视。

馆藏目录体系的不规范,以及对非书资料、小语种文献和零散资料等馆藏不进行编目等,也是馆藏文献体系无序化的体现。但这些问题,要靠编目工作来解决,这里不谈。

四、低保障

低保障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是对常用文献的需求满足水平低,二是对研究性专用文献的保障水平低。

前者可以在图书馆范围内进行调查,用统计的比例来表达,比如图书馆界常说的读者满足率,即读者实际借得和希望借得的册次比例。

后者则需要在世界和全国出版发行范围,以及全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范围进行调研,统计出世界上该学科专业每年出版发表了哪些文献,哪些是建立某一级保障体系所必须收集的,自己图书馆的性质任务和读者的层次在国家文献保障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应该收集哪些文献等等。

专门研究性用书的保障水平,不能用利用率来衡量,这一点一般比较容易得到认可。但是它同样不能用满足率来衡量,这一点往往就难以被人们所认同。

纳入保障性文献体系的文献,本身就是一种“不用之用”,它不能用利用率或满足率等各种使用性概率来论优劣。因为绝对没有人会愚蠢到以为:使用性概率高的保障性文献价值就高,使用性概率低的保障性文献价值就低。

保障性文献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在科研工作、经济运行、社会活动、战争或政治斗争的关键时刻,为了解决人类和国家的重大问题,包括重大的理论研究、技术应用或社会实践等问题发挥积极作用。

我国文献资源建设中存在较为普遍的重复浪费现象。据全国文献资源调查统计表明,全国外文原版科技期刊重复率达60%以上,其中自然科学类的重复率达70%以上,工程技术类的重复率达50%以上,而专业覆盖面不到38%。

高增长、大冗余、无序化和低保障等四个问题,集中反映了图书馆馆藏文献体系建设中选购盲目,开销浪费,管理不善,效益不高的现状。这就给馆藏文献建设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目前图书馆文献购置费普遍增加的情况下,究竟应该采用怎样的理论和方法,去指导图书馆具体的馆藏文献建设工作,才能做到低增长、小冗余、有序化和高保障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