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图书分类工作

图书分类工作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一般人看来,图书分类人员经过对图书的分析、辨别、归类等一系列程序之后,最后给出分类号的工作就是图书分类工作,所以又有人把图书分类工作称作“给号”工作。实际上,图书分类工作应该包括图书分类前的严谨的准备工作,图书分类时的严格的科学的流程,给出分类号后对同类书的区别和书次号的编制。只有科学有效地组织、规范化管理,才能保障图书分类工作的质量。图书分类人员素质是决定图书分类质量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 图书分类工作

在一般人看来,图书分类人员经过对图书的分析、辨别、归类等一系列程序之后,最后给出分类号的工作就是图书分类工作,所以又有人把图书分类工作称作“给号”工作。实际上,图书分类工作应该包括图书分类前的严谨的准备工作,图书分类时的严格的科学的流程,给出分类号后对同类书的区别和书次号的编制

一、图书分类前的准备工作

图书分类工作既具体、繁杂、细密,又要求有很强的系统性、连续性、一致性,是一项富有科学性和技术性的工作。只有科学有效地组织、规范化管理,才能保障图书分类工作的质量。为保障图书分类质量,就必须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分类质量标准的制定,编目规章制度的制定,分类人员素质要求及业务培训等。

(一)衡量图书分类质量的标准

图书分类质量标准是图书分类质量管理的依据,图书分类的质量标准可概括为:准确、一致、实用、兼容四个方面。

①准确:一是指文献主题分析要准确、全面、充分地分析出文献研究的对象及其学科专业属性,准确地判断主要内容与次要内容,提炼有价值的隐含内容和有检索意义的外表特征;二是指归类要准确,根据文献主题分析的结果,将其归入分类法恰切的类目,这要求能准确地把握类目体系及各个类目的内涵、外延;三是指组号要正确,当某种主题归入某一类目后,往往还要进行不同层次的仿分、复分、组配等细分,应保证最后获得的分类标识的准确性,否则前功尽弃。

②一致:是指不同分类人员或同一分类人员在不同时间对同一主题文献归类的一致性,包括主题分析的一致、标引深度和标引专指度的一致、同一类型文献分类方法的一致等。

③实用:是指图书分类要有针对性,也就是将图书归入对完成本馆任务最有利的类。为此要考虑本馆的性质、服务范围、学科与专业特点、读者群的层次与需求特点等,结合图书写作的目的、宗旨,运用多种手段充分揭示图书中符合本馆读者需要的情报内容,使文献发挥最大的作用。

④兼容:是指在强调准确、一致、实用归类的同时,还要把一般需要和特殊需要兼顾起来,把检索需要和藏书组织需要兼顾起来,把手工编目和计算机编目兼顾起来,把本馆需要和文献资源共享兼顾起来。

(二)制定文献分类部门的规章制度和健全文献分类规范文档

文献分类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必须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和进行科学地管理。除制定文献分类细则,确定合理的工作流程、岗位质量标准外,还要对分类人员进行合理分工,制定合理的数量管理目标,选择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标引人员担任分类标引结果的审校工作。

建立文献分类规范文档,是从规范化、制度化方面保证文献分类质量的重要措施。规范文档记录本馆分类法不同版次的类目启用情况和它们之间的联系,本馆对某些类目修订的情况,丛书、多卷书分类的沿革,疑难主题的归属等,是分类查重,保证图书分类连续性、一致性的可靠依据。规范文档应有专门人员来维护管理,及时归纳、修改、补充。《中图法》第四版增加了类目的“沿革注释”,是建立规范文档的重要信息源。

(三)对分类人员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

图书分类人员素质是决定图书分类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分类工作流程,对分类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求也不尽相同,比如公共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就有所不同。但是,文献分类工作对分类人员有着共同的要求:

①要有较全面的图书情报学基础知识修养,这对深入理解文献分类在图书馆各个环节中的作用,进而站在整个图书馆工作的角度搞好分类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②要掌握文献分类、编目、检索的基础理论,熟练掌握文献分类的规则、技术方法,有较高的文献检索技能和利用工具书的技能;要熟悉《中图法》的体系结构、编制原则、类目涵义、使用规则。

③熟悉本馆的目录体系、分类目录组织方法,熟悉本馆的藏书重点和特点,熟悉本馆读者的需求特点和检索特点。专业图书馆的分类人员还要了解不同时期本单位的科研动向和需求。

④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广博的学科知识面,专业图书馆的分类人员还要精通一门专业知识,这是分类人员在主题分析过程中阅读文献、驾驭材料、把握重点、正确归类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⑤分类人员要有较强的逻辑分析、判断、归纳、综合的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⑥外语、古汉语、计算机技术,也是分类人员必须掌握的。类分外文文献的至少要精通一门外语,类分古籍文献的要精通古汉语并具有广博的中国历史知识。

⑦分类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对于一个图书馆的编目部门来说,人员的文化层次、知识结构要合理,大型图书馆应尽量多配备具有不同学科知识的人员从事文献分类工作。

分类人员本身需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适应文献分类工作的需要。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的人员,要加强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非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的人员,要加强图书情报学理论和技术的学习,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所有文献分类人员都有一个知识更新问题、扩大知识面的问题,这都需要通过有计划的培训和自学来解决。分类工作本身也需要分类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知识、发现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图书分类的工作程序

(一)文献分类查重

利用公务书名目录或计算机检索系统,查明待分类的文献与已入藏文献的关系:是否为已入藏文献的复本,即与其书名、作者、版次完全相同;是否为已入藏文献的不同版本,包括不同的译本、不同的版次、多卷书的不同卷次或续编、不同的载体形式等。然后分别不同的情况加以处理。其中“复本”的定义,各馆可自行规定,比如同一文献的不同装帧形式、同一版次的不同定价本(印次不同)是否作为复本,各馆有不同的规定。经查重后确认为新书,则进入下一流程。

查重工作是文献分类的第一步,不但是保证同一主题文献归入相同的类目、某文献的不同版本、不同卷册能够集中的重要措施,而且可以避免重复劳动。

(二)文献内容分析

文献分类,首先要查明文献的中心内容,即文献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或专业性质,弄清文献的写作目的、用途等。文献内容分析一般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①分析题名(书名或刊名或篇名)。文献题名对主题分析有重要参考价值,一般是作者对文献中心内容的概括及写作目的的表达。但有时题名不能准确或直接反映文献的中心内容,因此,不能把题名作为主题分析的惟一依据。

②阅读文摘、内容提要。通过阅读提要、文摘、序、跋、浏览目次、文内标题、图表、附录、参考文献目录等,把握文献的概貌,明确文献的内容范围和重点,弄清写作目的、过程和编写的方法等。

③浏览正文。以上信息如不能满足主题分析的要求,还要浏览正文,以便进一步了解文献论述的范围、重点及其学科属性等。

④借助参考工具书或请教专家,弄清文献论述对象、研究方法及手段、学科属性等不清楚的概念。

(三)文献主题提炼及选择

弄清了文献论述的中心内容,还要深入分析文献内容的组成要素,将其归纳成若干主题概念,再结合本馆的需求选择哪些主题因素予以标引,哪些主题不予标引。在主题概念提炼和选择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隐含概念的分析。文献中明确表达出来的、较易进行辨别的主题为显形主题或概念,在主题分析中容易确定。但在文献中没有直接、明确表达出来,而是隐含在不同的字面形式中的主题或概念,在主题分析中容易遗漏。因此,应注意通过“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深入、全面地了解文献内容,确定其主题。

②注意区分主要主题与次要主题。主要主题是文献的中心主题,重点论述的内容,以中心主题确定的分类号,将作为手工检索工具的主要分类号,并用来编制检索书号。次要主题是文献非重点论述的内容,一般要根据文献检索系统的需要,确定是否予以揭示,即是否作互见分类、分析分类。

③注意区分专业主题与相关主题。专业主题与相关主题是相对而言的,不同的检索系统对专业主题、相关主题有不同的选择。对某一专业文献情报单位来说,与其专业性质相一致的主题为专业主题,而对其他检索系统来说,可能是与其专业相关的主题。凡属专业主题都应予以揭示,不管其是主要主题还是次要主题、显性主题还是隐含主题。

④在众多主题的确定和取舍过程中,要注意参考《中图法》类目的划分标准和使用次序。如果文献某主题因素没有被作为《中图法》的分类标准,那么用《中图法》的类号就不能专指揭示该文献的主题。

(四)归类

首先根据文献主要主题的学科属性,在分类表中选定与之相符的类目,确定分类号码,这是该文献的主要分类号。其次还要根据主题分析的结果,决定是否给出互见分类号、分析分类号。

(五)编制同类书的书次号

在确定文献分类号后,要进一步编制同类书的书次号,以便编制手工分类检索工具。馆藏文献如果采用分类排架,还需要编制索书号,索书号由排架分类号和书次号组成。

(六)分类复核

文献分类在确定分类号和书次号后,应再进行复核检查,以保证分类的质量。复核检查包括文献主题分析的正确性、充分性,归入类目是否正确,分类号组合是否正确等。使用统一编目卡片或套录编目中心机读数据的,要对其分类号进行审核,以确定本馆是否采用,以及是否增加新的互见分类号或分析分类号等。

三、同类书的区分与书次号的编制

依据《中图法》类分图书,即通过《中图法》的分类体系,把主题内容相同的图书集中在一起,主题内容相关的图书联系在一起,从而将全部图书组织成一个有机的分类管理系统,实现图书的分类排架以及建立图书的分类检索系统。

通过分类使每种图书获得了一个或几个分类号,即该书的内容属于一个或几个类。反之,通过分类,在同一类号下汇集了许多相同主题,但不同书名、不同著者、不同出版者的图书,从管理与使用的角度出发,还有必要对同一类号下的图书进一步区分,以达到不同种类的图书有一个个别化的编号。同类书对特定图书的个别化编号,即通常所说的同类书区分号,简称书次号。书次号使相同类号下的每种图书在分类目录和分类排架中有一确定的位置,从而方便图书的管理与利用。

书次号种类繁多,归纳起来,大体有如下类型:

①以图书的固有序号为书次号的,如专利文献的专利号、标准文献的标准号、技术报告的报告号等;

②以图书的某些外部项目的编号为书次号的,如图书的著者编号、书名编号、出版年编号、会议届次编号等;

③以图书的某些内部特征的编号为书次号的,如涉及的人物编号、地名编号、机构名编号等;

④以图书馆处理图书的先后次序号为书次号的,如种次号、登录号等;

⑤几种书次号结合为书次号的,一种书次号不能完全实现个别化时,往往需要另一种书次号补充。

《中图法》对部分类目下的书次号取号方法已进行了规定。

例:

A大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的单行著作,可按写作年代排。

D大类:如第二国际、第三国际等会议,按会议时期排;中国共产党的会议,按会议届次或年代排。

F大类:如(中国)经济发展年度计划,按年度依次编号排;中国个别企业,按企业名称排;中国铁路概况,按线路名称排。

G大类:各种综合性分类表、专业性分类表,按分类表名称排;中国书院,按地区区分后书院名排;中国地方体育运动组织,按地区区分后名称字顺排;中国全国运动会,按年代排。

K大类:中国石窟寺考古中,未列出的石窟寺,按寺名排。

P大类:天文台(观象台),按世界地区区分后台名排;气象观测记录,按年代排。

R大类:各种植物、动物、矿物药材,按药材名称排;各种中医验方与单方,按方名排。

S大类:分类表中未列专类的森林树种,按拉丁学名字顺排。

T大类:中国各河流泥沙,按河流名称排。

Z大类:中国期刊、连续出版物,按刊名排,再按出版年代排。

诸如上述《中图法》的做法,在其他分类法中也有所见。但是,任何一部分类法难以对全部同类图书的排列作详尽的规定,对于规定了书次号取号方法的,各图书馆一般应遵照执行;对于没有规定书次号取号方法的,各图书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选择一种书次号。据统计,目前采用最多的是种次号与著者号。

(一)种次号及其编制法

简单地说,种次号是根据图书分类时的先后次序,对同类书按种次依次给予不同的顺序号而形成的号码。同一类目下,后一种图书的号码是前一种图书号码加“1”。种次号一般著录在分类号的下一行。为避免编号混乱(发生重号或空号),实际操作中可采用种次号记录卡(通常是百号卡)的方法管理种次号。

百号卡,指一张印有类号、类名和从01—00(00即100)的100个号码的卡片,当该类图书当前的种次号用到第几个种次号时,就在相应的种次号标注。这种方法适用于图书较少的单位。

与之相同的一种方法是直接在公务分类目录卡片中加一带颜色的空白卡来替代,当新编图书需给种次号时,首先查阅该空白卡,就能准确地给出种次号。

当然,在实现图书的计算机编目后,给种次号的方法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的控制,准确快捷地给出种次号。

在给种次号时必须注意如下问题:

①“种”的规定。即一种书的各种版本,如原本、不同注释本、不同译本、改动较大的增订本或修改本等,是合起来算作一种给一个种次号,还是分别算作多种给多个种次号?两者必须加以选择。一般来说,藏书多的图书馆较适用采取各种版本合用一个种次号再进一步区分的办法,而藏书较少的图书馆较适用采取将各种版本分别给种次号的办法。

②采用各种版本合用一个种次号时,应进一步附加版本区分号、版次号和卷册号等;采用各种版本分别给种次号时,也需进一步附加版次号与卷次号等。

③是选择某些较大级别的类为单位,还是以每个类为单位给种次号?前者种次号较少,易于管理,但无法与类号建立对应,且号码较长;后者种次号较多,不便管理。

④当《中图法》某些类目下有有关书次号规定时,一般情况下可按类表中的规定编号,但也可以不按规定编号,而一律给种次号。

总之,种次号方法简单易学、简便易行,故在许多图书馆得到采用。但是,由于种次号的编号依据纯系偶然,无规律可循,因此无法在在版编目和集中编目中采用。

(二)著者号及其编制法

简单地说,著者号是根据图书责任者的姓名字母与字顺规律特点而形成的号码。

著者号归纳起来有拼号法与查号法两类。拼号法指无需编制著者号码表,而依据规则取号。如依据著者的姓名外文首字母或汉语拼音首字母取号,依据四角号码规则取号等。这种方法往往会造成过多的重码,故一般较少采用。查号法指依据事先编制好的著者号码表取号,著者号码表如美国的《克特著者号码表》、俄国的《哈芙金娜著者号码表》、日本的《植村长三郎著者号码表》、我国的《通用汉语著者号码表》等。这种方法具有较好的规范控制性,有利于集中编目和在版编目,有利于标准化和资源共建共享,故采用较多。

编制著者号的主要特点是,在著者号码表中做到不同著者,有能识别它的唯一号码。为此,通过编制能控制绝大部分著者(包括个人著者与团体著者)的主体号码表,辅之进一步细分的规则,来达到任一著者取号的唯一性。

《通用汉语著者号码表》基本采用一位字母与三位数字来为著者编号。规则中规定了一字著者、二字著者、三字著者、四字以上著者的编号与取号;不同名称的同一著者、多著者的图书、无责任者图书、外国著者中译名、团体著者等的编号与取号;同一类内,重号著者再区分编号与取号;未收录表中的著者取号等。

各种著者号码表的编号与取号方法虽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编制原理是一致的,许多具体规定也是相同或相似的。

(三)种次号或著者号后的再区分问题

同一类图书下,使用种次号或著者号区分后,相当一部分图书已经实现了一个物理单元的个别化编号。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图书,如集中分类和给种次号后的多卷书或丛书,按著者号给号时,同一类下同一著者的不同著作、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译本等,都还未实现一个物理单元的个别化。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再区分。

采用种次号时,再区分一般规定是:同一著作的不同卷册,用卷册号区分;同一著作的不同复本,用复本号区分。如果采用各种版本合用一个种次号时,应进一步用版本种次号、版次号和卷册号等区分。

采用著者号时,再区分一般规定是:同一著者的不同著作,用著作种次号区分;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译本等,用版本种次号区分;同一版本的不同版次,用版次号区分;同一著作的不同卷册,用卷册号区分;同一著作的不同复本,用复本号区分。

(四)书次号的选择问题

《通用汉语著者号码表》由中国图书馆学会编目与标引研究委员会、全国情报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五分会和《中图法》编委会共同研究编制,已于1992年正式出版。该表以科学性与实用性作为总的原则,体现了区分性强、重号少;规律性强、一致性好;便于取号、方便查检;容量大、表的篇幅与号码长度适中等优点和特点。因此,该表出版后受到了好评,已有越来越多的图书馆采用。对于还未采用它的图书馆来说,下面几点可供考虑:

①一个图书馆的所用分类法不变时,不要改变书次号;

②如果一个图书馆的所用分类法不变,但决定对其藏书重新分类时,可将原来使用的书次号改为使用《通用汉语著者号码表》的著者号;

③如果一个图书馆使用一部分类法的新版,藏书组织与目录组织将新旧图书分开时,则可对新藏书与新目录采用《通用汉语著者号码表》的著者号;

④新建图书馆选用书次号,推荐采用《通用汉语著者号码表》的著者号。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同一种图书的分类目录号与分类排架号中的书次号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的。不相同的情况主要有:

①当采用分类目录细分,分类排架粗分的方法时;

②当分类款目是互见款目或分析款目时;

③当分类目录按一种分类法分类,分类排架按另一种分类法分类时,或分类目录按分类法新版分类,分类排架继续沿用分类法的旧版分类时;

④当分类排架目录用种次号,分类检索目录用著者号,或刚好相反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