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知识产权战略中的专利标准化研究

我国知识产权战略中的专利标准化研究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知识产权战略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战略地位在于知识产权是与知识资源在一个国家的优化配置、有效利用以及全面实施密切相关的。关于专利标准化问题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法学范畴,从知识产权战略及管理的视角研究专利标准化的还为数不多,且基本上为理论探讨。

二、我国知识产权战略中的专利标准化研究

知识产权战略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战略地位在于知识产权是与知识资源在一个国家的优化配置、有效利用以及全面实施密切相关的。知识产权战略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确制定和有效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创造热情、促进技术进步、保持竞争优势、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郑成思,2006)。虽然,西方国家在其知识产权制度发展史上,都有一个从“选择保护”到“全部保护”,从“弱保护”到“强保护”的过渡期,但是,随着新的国际贸易体制的形成,知识产权立法呈现出一体化、趋同化的发展态势。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失去发达国家所经历的缓慢“过渡期”和“准备期”。然而,在“国际贸易知识化”的体制中,中国也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从而摆脱由发达国家主导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格局(吴汉东,2006)。因此,郑成思指出,尽管知识产权战略的主要内容应在立法的完善与法律实施的完善两个方面(郑成思,2004),但是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在传统技术专利方面的标准化发展曾经和正在给我国产品出口带来不利。如果美国、日本在“商业方法专利”上也向标准化发展,即实施“金融方法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将会给我国银行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是否会把我国挤出国际金融市场?这就不是仅靠专利局把紧专利审批关所能解决的问题(郑成思,2004,2006)。在这些方面做出较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拿出实实在在的对策去“趋利避害”,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知识产权制度弊端(甚至非弊端)的批判上(郑成思,2006)。因此,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知识产权保护背后体现的是国家之间产业结构的比拼,拥有更为现代化产业结构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就会体现该国的利益(陈宇峰和曲亮,2005)。

大量的事实证明,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而实现垄断化和国际化已经成为各国企业竞争的新规则,这也是知识产权战略应用的一个显著的发展趋势,专利标准化也因此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关于专利标准化问题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法学范畴,从知识产权战略及管理的视角研究专利标准化的还为数不多,且基本上为理论探讨。

在企业专利战略的层面,魏纪林等(2005)认为,专利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战略、基本专利战略、专利联盟战略、专利诉颂战略,以及专利与品牌专利与人才相结合的战略等一起构成企业的专利战略。任声策和宣国良(2007)发现专利战略的重要意义已经普遍得到认识,然而专利战略的实际制定和实施依然没有成熟的模式。技术标准是公司梦寐以求的目标,是获得市场的法宝。他们通过对GSM技术标准形成的回顾以及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等公司的专利战略分析,指出作为技术标准中的主要专利持有者,可以充分地挖掘专利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在保证市场份额的同时,能够延续在技术上的优势。作为技术标准中的新进入者,或者是后发企业,则可以通过专利收购等措施获得部分专利,进入标准,同时凭借专注和投入,积极学习和创新,实现赶超。陈欣和刘勇(2007)的研究发现,当专利与标准结合时,由于要符合标准就必须利用专利,而利用专利就必须支付许可费,所以标准的普及能够为专利权人带来丰厚的收入。正是在技术标准化带来巨大利益的诱惑下,跨国公司十分注重将自己的专利纳入技术标准,构建专利池,通过技术许可阻止别国企业进入市场,利用标准限制别国的产业和技术发展方向,以达到垄断市场的目的。姜军(2009)认为现代企业的竞争大多是综合性竞争,标准的竞争集中体现了经济体的制度、科技、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综合实力。当今高新技术产业中专利技术标准化的集成发展趋势日渐显著。在产业和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战略与技术标准战略的融合正发挥出“A+B>C”的集成效用,已形成巨大的竞争优势。该学者系统地研究了专利与标准的集成关系,深入解析了专利技术标准战略的概念内涵及其战略价值。

目前,专利标准化策略主要由领先国的跨国公司使用。近年来,对于跨国公司的专利标准化策略的研究也还是将其作为知识产权战略的一个具体实践策略而加以理论论证。张志成(2004)指出: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战略是以技术联盟的形式和知识产权战略紧密结合,用资源的内部化获取最大的利益;标准的战略和知识产权的战略相结合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主要战略;专利制度或者知识产权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跨国公司进行技术转移时既能够获得利润,又能保证自己在技术上领先的手段。王新华(2004)认为,跨国公司专利战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依托自身或联盟资源优势进行大规模技术创新,获取尽可能多的基本专利;以知识产权国际化为背景,控制和转让相结合进行专利经营;专利战略与经营战略相互配合,为公司市场战略目标服务;技术标准与专利相结合,保持垄断性优势。韩汉君等(2005)认为跨国公司通过包含其专利的技术标准达到出售技术的目的,并通过含有其专利的标准对产业发展和市场进行控制和垄断。这是大型跨国公司的标准战略受到如此关注的真正目的所在。而这种情况对于技术水平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国际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表明,跨国公司已将产业竞争从技术层面提升至标准层面,以其技术优势参与行业标准的竞争,其战略目标是控制全球产业,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李明星(2007)认为:跨国公司在实践中通过用大量申请专利的方式取得知识产权,抢占市场制高点,充分分享新兴市场利益;采用行业标准战略,与实力相当的企业相互合作,进行专利的交叉许可,最后形成企业联盟,最终构成对整个行业的技术控制,从而形成事实标准;强化世界知识产权法制,依靠各国政府部门维权打假,创造良好创新环境等多种方式,继续发挥着科技创新的先锋作用。

在产业发展层面,魏纪林和郭枫(2001)认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应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战略,其中包括:全面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运用的效能;适应国情,突出重点,加强特色,开发运用自主知识产权;处理好创新和引进的关系,实施技术引进与创新赶超战略。而事实上,专利标准化即是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应用。黄铁军(2004)指出,专利制度的初衷是促进技术创新,推动技术的产业化,维护全社会的利益。但是,近年来专利权人通过专利控制标准甚至垄断产业的现实,对国际标准界和知识产权界提出了重大挑战,极大地损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中国应在对技术和产业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我国在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和产业方面的相对优势,走一条协调发展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和产业的道路。相丽玲和杨朝晖(2009)在《中外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演化与评价》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知识产权已经从法律范畴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近年来,以美国、日本、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继推出了专利标准化战略,成为构筑技术壁垒保护知识产权的新趋势。专利标准战略是制定标准的主导者(各跨国公司)把专利权纳入标准体系,然后由标准主导者与标准追随者运用这种被纳入标准的专利权谋求经济利益的一种整体策略。在专利标准战略中,专利制度通过与标准制度的融合,专利的垄断性在标准的通用性、公共性保护之下,影响力极度扩张,从而通过标准获取行业垄断利益。在对郑卫华(2009)的采访中,他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市场的竞争已经从产品和技术的竞争转变为对标准和知识产权的主导和占有。为了应对新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的新格局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国都通过制定标准化发展战略来指导本国的标准化工作。面对新的挑战,我国制定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并将标准化战略作为支撑国家技术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高标准适应性和竞争力是标准战略的核心任务,强调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是我国标准战略突破的关键。郑卫华对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进行了归纳,认为在金融危机的最后一个阶段——第四阶段——是我国产业逐步恢复国内外市场,开始走向国际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要运用新的技术、理念、产品设计来实现,而其中标准化技术非常重要,这就是产业结构调整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建立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主要应包括三方面的实际内容:第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第二,取得一批拥有知识产权的成果;第三,使这些成果“产业化”(进入市场)。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郑成思,2004)。专利标准化反映了知识产权战略的这三个方面,知识产权制度是保障,新技术研发和研发成果专利化是前提,专利标准化是加速技术扩散的产业化推广的有效途径,而产业化是创新的最终目标。上述研究充实了专利标准化策略的理论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