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

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指出新版标准的核心在于拓展信息技术素养的内涵,强调以“使用技术学习”为核心的教育技术素养。前者为客观主义倾向的技术应用观,后者为建构主义倾向的技术应用观。客观主义的技术应用观,一是过分强调了学习是知识外部输入的过程;二是没有正确认识到技术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让技术和人各自发挥独特的作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者能力的发展,必须有力地发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作用。

三、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

有研究者认识到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定位之一是学习方式的改善;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使得信息技术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必将对学习方式产生较大影响。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2007年颁布了新版美国国家学生教育技术标准[1],其中针对新版标准,从背景、内容、评价与启示方面进行了解读。指出新版标准的核心在于拓展信息技术素养的内涵,强调以“使用技术学习”为核心的教育技术素养。在一个迅速变革的数字世界里,学生需要具备利用技术促进有效学习和富有成就的生活的知识和技能。

在援助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提高年级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焦炜,2007;陈金才,2007;计正荣,2007)。因此,学者们积极探讨在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下的现代网络技术所产生的新的学习方式和特点,以及由此引发的教和学、教师和学生关系的转变等问题(张晓,2010)。

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思想首先需要变革、教学目标要重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至于教学内容都要发生转变。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不仅引发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大程度上说,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依托于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这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视角,整合的目标就是转变教师的技术应用观、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实现数字技术支持的合作和探究学习、创建基于数字技术管理的学习共同体。

(一)应用理念:技术工具观

在教学实践中,目前存在着两种技术应用观:技术媒体观和技术工具观。前者为客观主义倾向的技术应用观,后者为建构主义倾向的技术应用观。

技术媒体观的基本假设是:技术在某些方面可以替代教师教学习者学习。知识镶嵌在技术化的课程中,技术能把知识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者只是学习技术呈现的知识,就像跟教师学习一样。技术的作用就是给学习者传递知识,就像卡车把食品运送到超市一样(Clark,1983)。

技术工具观的基本假设是:技术的真正作用在于充当学习者的学习工具,而不是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内容来教学习者学习。在教学习者学习方面,技术并不比教师更有效。但当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时(学习者用技术学习或和技术一起学习),学习的本质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学习者不能直接从教师或技术中学习什么,只能从思维中学习,思维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技术应当作为学习者思维发展的参与者和帮助者。客观主义的技术应用观,一是过分强调了学习是知识外部输入的过程;二是没有正确认识到技术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让技术和人各自发挥独特的作用。

(二)应用目标:促进能力发展

1.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促进能力发展

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者能力的发展,必须有力地发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作用。乔纳森(Jonassen,eta.l,1999)认为,所谓认知工具(Cognitive tools)是帮助学习者进行认知处理的计算机技术支持,即指各种帮助学习者表征已有知识结构、组织新知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工具,发展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软件系统,如数据库、电子报表、语义网络、专家系统、多媒体建构工具、微世界、动态建模工具、视图化工具和计算机会议系统等等。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对促进学习者能力发展意义是多方面的:①利于学习者认知技能的培养、发展和习得(即认知留存,Cognitive Residue),在使用计算机软件帮助进行写作、绘图、计算、编程、设计的过程中促使学习者能力得到拓展;②有助于学习者反思所知结果和求知过程,建构知识;③有效支持协作学习,可作为组织观点和过程的有效设计和分析工具;④可表征观念的深层复杂性,拓宽看问题的视角;⑤有利于学习者理解和思考现实世界,发展创新和实践能力。

2.能力发展必须依托真实的学习情境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必须运用情景化学习理念处理学习内容,使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镶嵌到逼真的情境中,以培养学习者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现在我们较为熟悉的Jasper Se-ries(贾斯珀系列)就是创设真实情境的典例,也是抛锚式教学模式的范例。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识别、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所谓真实的学习情境,是指任务中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蕴含于现实生活中应用的方式。真实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学习者沉浸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理解为什么要学习相关的技能,并且知道什么时候应用这些技能,从而超越惰性知识(inertknowledge),掌握有用的知识;有助于帮助学习者发展更深刻、更丰富且有索引功能的知识结构,从而使学习者能更自然地将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提高学习的迁移能力;有助于学习者注意到问题情境中一些关键性的特征,体会到感知的变化,从新的视野看问题,以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技能,提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为学习者提供自主解决情境化问题的机会,激发学习动机,促进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实践表明,运用信息技术有益于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但应当注意所创设的情境应当能最大限度地反映知识和技能在实际中运用的方式,促使学习者日常认知的发展;学习内容具有丰富性、多样性、整体性的特点,能保持现实的复杂度,使得学习者具有跨情境的迁移力;学习内容具有多样性和迁移性的特点,能提供大量资源,使学习者能够学习并掌握不同方法,体验不同专家的思维方式,使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既有特定性又有概括性。

(三)应用策略:促进集体智慧成长

1.关于学习的实质

首先,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并由此而引发学习者认知结构的重组。

其次,学习是主体建构的自组织循环系统。学习在整体上是一个封闭的循环过程,它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再次,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由于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学习不应该由外部来决定,学习也不是对外部准备好的信息加工。学习是一种个体对现实世界创造性的理解过程。

2.集体智慧与学习

什么是智慧?就是驾驭知识的本领,或者说,智慧就是知识的知识。对于教育来说,培养有智慧的人才至关重要。因为我们需要政治的智慧、经济智慧、教育智慧,需要许多的智慧,才能解决过去不能解决的问题。

依据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在智慧的形成过程中,社会、集体的作用至关重要,我们称之为集体智慧,通过查阅国外的文献,归纳起来,集体智慧可以定义为:集体中各成员的个体智能经过发散、汇聚、凝聚和创造的过程而形成的结果,使集体对事物的理解达到更深层次的见识和洞察力。

集体智慧是集体在创造、创新和发明上共同合作的一种能力。当这个社会越来越依赖知识时,这种集体能力就变得越来越重要。集体智慧已经成为知识社会中竞争、创造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集体智慧都是存在的。要达到集体智慧,也不是只有一种途径。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都使用集体智能来更好地工作,支持社区,改造我们生活的环境。研究集体智慧的现象及规律,共享我们的经验,就会使我们更多地拥有集体智慧。

在知识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要求人们成为终身学习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协作建构过程,而网络环境为人们开展协作学习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我们可以从信息通信技术、E—Learning、知识管理、学习社区这四层架构来说明集体智慧发展的技术支持。

(1)信息通信技术(ICT)。ICT和Internet网络的迅猛发展为信息、知识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和底层通信协议架构。“每一个新思想都被并入了下一个思想,从而产生一种对人类本质和我们所生活的宇宙的积累性的新认识,这种新的智能模式则由全世界新发展出来的网络所分享。”

(2)E—Learning。朝着数字化、网络化、多媒化和智能化的方向迈进的信息化教育,正引起一场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E—Learning使用网络技术来设计、传输、选择、管理和扩展学习,将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和终身学习的主要平台。

(3)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作为获取、存储、传播、应用知识的一种管理方式,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在知识时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学习社区。学习社区为学习者享有他们所需的知识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平台,并能够对这些知识获取、分类、存储、共享。学习者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交流信息、探讨问题、提出新观念、拓展问题思路、交流学习心得、相互争论、达成共识,进行知识建构,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而且获得了学习能力,提高了多种智能,促进了团队合作精神,提升了集体智慧。

综上所述,我们将信息技术背景下的集体智慧理解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小组或集体协作加强整体性与相互联系,以便加深我们对事物的理解,使个体间的智慧达到进一步的凝聚,进而达到更高层次的整体性和密切联系,形成共同创造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