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恢复与完善时期(—年

恢复与完善时期(—年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考的恢复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民族院校得以复苏。以上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民族院校的发展,也使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更为明确,地位更为重要。至此,民族院校逐步进入专业化的高等教育行列。这一时期,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置身于全国蓬勃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浪潮中,其教育的内容与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要求相一致,主要有:一是“五讲四美三热爱”“五爱”教育。

(四)恢复与完善时期(1976—2000年)

1976年,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1977年恢复高考,特别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宣告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崭新的历史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教育方针重新得到了贯彻落实,民族院校得以恢复并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规模、更多的层次发展起来,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进入了一个恢复与完善的时期。

1.恢复与完善的背景。高考的恢复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民族院校得以复苏。1979年8月,第五次全国民族学院院长会议由两部委(教育部、国家民委)联合召开。会议主要是总结民族学院的办学经验和讨论新时期民族学院的办学方针、任务和发展规划。随后,两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民族学院工作基本总结和今后方针任务的报告》,指出:“民族学院是培养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的社会主义新型大学。”并对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学院的办学方针作出调整,提出民族学院要根据党的中心工作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上来,即培养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5]。显然,这一调整,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学院的办学方针的继承和发展。从这一办学方针看,民族学院仍然是具有自身特色的院校:一是培养对象上由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和少数民族专业技术干部两个部分组成;二是培养目标上是具有共产主义觉悟、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的思想政治工作依然是民族学院的首要工作。这一点在1980年10月两部委发出的《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得到进一步强调。《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如果没有大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和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要彻底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是不可能的[26]。1981年,第三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进一步指出要尊重民族特点,并把民族学院的工作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加强民族学院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关系到全局的大问题。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首次把民族问题放到了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兴衰的重要高度。此后,邓小平针对当时我国的民族问题又指出,我国各民族在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后已形成了团结、互助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关系,这种关系在四个现代化进程中将更加发展、更加巩固[27]。以上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民族院校的发展,也使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更为明确,地位更为重要。1984年和1989年,党和政府又分别筹建了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和湖北民族学院。据统计,从1986年到1993年,全国民族院校新增普通本专科专业197个,其中超过10个以上的有文科类52个、理科类25个、工科类25个、财经类60个、艺术类15个[28]。同时,研究生教育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至此,民族院校逐步进入专业化的高等教育行列。民族院校的快速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以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1978年后的几年间,民族院校的大学生们和全国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们一样,投入到对十年“文革”的反思、批判中,并在反思、批判中加强了爱国主义的思想和信念,积极响应清华大学化工系2班全体同学向全国大学生发出的“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做贡献”的号召,决心为家乡、为民族的发展而努力学本领、做贡献。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入了迎接21世纪到来的关键时期,也进入了如何更进一步地推动各民族共同进步发展的关键时期。1992年3月,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召开了第四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全国民族教育发展与改革指导纲要》,强调民族院校在历史上为培养民族干部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形势下要继续办好民族院校。1994年11月国家民委召开了全国民族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会议,讨论民族院校的发展和改革问题,1997年7月,筹建中的东北民族学院改建为大连民族学院。为迎接21世纪的到来,1998年9月,国家民委又召开了全国民族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会议,就如何办好民族院校进行了讨论,包括新时期民族院校的作用和改革方向问题。会上提出了7项面向21世纪进一步办好民族院校的对策。指出要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民族院校的改革和发展,要坚持为少数民族培养人才服务,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服务的办学方向,要突出特点,发挥优势等。党和国家对民族院校的重视,极大地推动了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使其汇入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滚滚洪流中并得到不断完善。

2.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从1976年到2000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根据世界的形势变化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建设的现实情况,我国分别于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90年代中期掀起了三次爱国主义高潮。这一时期,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置身于全国蓬勃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浪潮中,其教育的内容与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要求相一致,主要有:一是“五讲四美三热爱”“五爱”教育。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初始阶段,针对少数人在刚刚打开国门后看到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巨大经济差距而产生了民族自卑感,丧失进取精神的情况,1981年3月《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爱国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1983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书记处研究室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要在全社会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活动。五讲,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即“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即“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是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个系统的纲领性文件,掀起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次大热潮。此后,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又深化为“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二是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教育。90年代初期,针对1989年的政治风波前后社会上几近泛滥的民族虚无主义情况,我们党深化了对爱国主义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强调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相统一。1990年,在纪念五四运动71周年报告会上,江泽民同志发表了题为“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爱国主义“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著名论断,第一次明确地把爱国主义与社会进步、人民利益密切联系了起来,从而掀起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次高潮。三是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90年代中期,1994年8月中共中央正式印发了中央宣传部拟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从历史到现实,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自然风光到物产资源,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瑰宝”[29]。要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教育、中国国情的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教育。

3.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特点。这一时期,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了当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特点。

(1)具体性、规范性特征。在1983年下发的《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里,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教育的要求非常具体,如“大、中、小学的重要集会要唱国歌”以及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作了明确要求:大学和中学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要经常向学生介绍祖国最新的建设成就,以提高他们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增强他们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要注重历史教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以及地理、语文等课程,因为这些课程中都有非常丰富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以及注意利用音乐、美术等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等,就连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所需要的国旗、地图的购买等具体的问题也给予了明确。在《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的指导和要求下,各民族院校与其他普通高校一样,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形势教育、与本地区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如自编阐述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学习材料等;购买、配发给每一位学生学习读本。如西藏民族学院从1992年到1996年分别编写了《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十讲》《爱国主义教育概论》《宗教与社会》等三部教材,突显出了具体性、规范性特征。

(2)现实性、理论性特征。这一时期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更为强调要教育人们积极投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更为强调通过群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取得教育成果。于是,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也不例外地进入了这一轨道:首先,各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都依托自身的实际,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如内蒙古民族大学(原哲里木畜牧学院)在1989年4月开展了“时代与使命、形势与任务”的大讨论,中央民族学院校团委在1994年12月17日举行“树立首都意识——逛北京、知北京、爱北京、建北京”一日游活动等,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出台,更是为开展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突显了现实性和理论性的特点。

(3)制度性、可操作性特征。这一时期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前一时期相比,无论从教育的目标、原则、内容、途径等方面都以文件的形式作出具体的要求和规定,如湖北民族学院校党委在1987年提出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意见》中明确了对学生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西南民族学院在1989年后,清理检查教育教学的内容,提出文、史、法等类课程的教师,要加强自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学、文艺理论的学习,要旗帜鲜明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要旗帜鲜明地讲授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要批判民族虚无主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由于《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的要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使得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一样,显现出了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特点。

4.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从上述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时期是我国爱国主义教育轰轰烈烈开展的时期,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取得显著成效的时期,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组成部分的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民族院校的各民族学生,自觉抵制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侵蚀,团结勤奋,努力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认真地学习,而且毕业后90%回到家乡,参与家乡的建设。正如图道多吉在2000年9月21日的全国民族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各民族院校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学校中的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各族师生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艰苦创业精神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特别是一贯坚持对各族师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观念深入人心。”“数十年来,民族院校的毕业生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0]然而,这一时期虽然是经过1966—1976年十年的“文革”后的恢复与完善,本应该是彰显自身特色的时期,但是,由于这时期是民族院校逐渐步入专业化的高等教育行列的时期,使得民族院校的国民教育的共性增强,而民族院校的特殊性在逐步减弱,尽管在这一时期里,民族院校依然开设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依然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但其关注的强度却有所减弱,自然地就使得这一时期的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也关注不够,彰显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