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验学习的途径

体验学习的途径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体验来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因此,应结合于学生的认知过程、游戏活动过程和生活过程来有意识地展开进行。体验触发的途径如图5.2所示。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产生了解决“认知不平衡”的意向。我和他们一起参与到开放式的探究学习中,学生能初步认识到阮恒是因害怕而这样做的。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学生们充分地交流,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感情和想法,他们充分体验到了阮恒的心理。

三、体验学习的途径

体验来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因此,应结合于学生的认知过程、游戏活动过程和生活过程来有意识地展开进行。体验触发的途径如图5.2所示。

img36

图5.2 体验途径分析示意图

(一)在认知过程中触发体验

在情境中制造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组合,批判和澄清新旧知识的差异,解决“认知不平衡”,进而不断改善,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且在认知发展的同时,获得轻松,愉悦,成功的情感体验。

案例5-1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叙事[5]

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阮恒一开始误以为他会因献血而死去,学生自己能理解到的只占十分之一,作为老师应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如何引导学生体验当时阮恒的心情。我充分让学生阅读有关描写抽血过程中阮恒的句子。学生读后充分交流自己的感受,“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说明他害怕,说明他勇敢,说明他配合医生。“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捂住脸”?是因为他感到疼,他不想让人看见。学生们这时的感悟并不准确,因为阮恒是因为怕自己要输光血死去才这样做的。这时我没有纠正孩子们的感受,而是进一步让他们阅读下面的句子:“疼吗,阮恒?”医生问道。阮恒摇摇头。你们通过读这句话,觉得阮恒在输血过程中疼吗?“不疼。”孩子们读懂了这句话,那他之前为什么要啜泣、颤抖并用手捂住脸呢?学生们开始把自己当作阮恒,去体验,去感知。

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产生了解决“认知不平衡”的意向。当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时候他的做法是: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我也是这样想、这样做的。我和他们一起参与到开放式的探究学习中,学生能初步认识到阮恒是因害怕而这样做的。“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这是为什么?联系后文“医生又问他又摇头”你有什么感受?他不是因为疼才这样做的,是他以为自己马上就要死了。“呜咽”比刚才的“啜泣”怎样?形容哭的声音更大了。“接着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为什么哭得越来越厉害了?“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他为什么要尽力不让自己哭?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学生们充分地交流,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感情和想法,他们充分体验到了阮恒的心理。他的疼是因为什么,有多疼。“医生用轻柔的声音安慰他。男孩立刻停止了哭泣。”医生会怎样安慰他,你就是那位医生,来安慰一下我,我就是阮恒。你别哭,你不会死的。不会输完你的血的。对生命没有危险。在师生的互动中,生生的互动中,学生在认知发展的同时,获得了轻松、愉悦、成功的情感体验。教师参与了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了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二)在生活过程中经历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越逼近原型,体验越快、越真。叶圣陶说:“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到的一点点积聚起来,积聚越多,了解就越深切。”[6]

案例5-2

《菜园里》(教学片断)[7]

师:菜园里可真热闹呀!让我们一起变成蔬菜宝宝,加入到他们的盛会中吧!看,(老师戴头饰)我现在变成了什么?

生:小辣椒

师:我现在就是一个小辣椒(老师边表演动作边说),嗨,大家好,我是可爱的小辣椒,细细腰,尖尖嘴,我穿着一件红衣裳,挂在枝头像一个个红灯笼,你们喜欢我吗?

生:喜欢。

师:你们也想夸夸自己吗?那就把自己变成蔬菜宝宝吧。

生1:我是西红柿宝宝,我穿着火红的衣服,身子圆圆的,还戴着一个绿色的头花,你们说我漂亮吗?

生2:小朋友好!我是萝卜宝宝,瞧,我头上扎着绿莹莹的蝴蝶结,胖乎乎的身体,多可爱呀!不过你可不容易找到我,我在地底下藏着呢!

生3:我是黄瓜宝宝。我最喜欢在瓜架下荡秋千了。如果你想和我握手,可要注意点,我的绿外衣上有许多细小的绒刺呢!

……

我让学生走进菜园把自己变成蔬菜宝宝,加入蔬菜的盛会。努力把学生带入到生活情景中,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学生体验生活。在特设的生活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习了汉字,学生语言、思维等诸方面也得到了较好地训练。这样既避免了单纯的巩固识字,又使学生在愉悦的说话中学习了汉字,真是一举两得。由此可见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因而教语文不应该局限在课本上,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领悟语言文字的深刻含义,引导他们从生活中体验。

(三)在社会实践交往过程中丰富体验

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自然、社会生活,不仅拓宽了视野,更丰富了内心的体验。

案例5-3

习作《啄木鸟行动》[8]

为了使我们的语言文字更规范,学校组织了一次啄木鸟行动,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周围找找错字,并进行修改。班级里的学生积极响应,在节假日里纷纷行动,在一次有关于“语言文字在行动”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上班里的一位孩子为大家深情地朗读他的行动:

啄木鸟行动的任务使我晚上睡不着觉,早晨起床刷了牙,洗了脸,急急忙忙地吃了早饭,叫妈妈带我去找错别字,妈妈也早就做好了准备,跟我一起去完成这次行动。

妈妈骑着电动车带着我就出发了,电动车开得很慢,就在我家附近的几条路边开始找。妈妈一边帮我看字,一边叮嘱我要看清楚,不要把错字漏掉。在迎宾路上,我看见有一些字受伤了,有的连身上的皮都没有了。我觉得他们很可怜,经受风吹雨打,它们不是很痛吗?我们沿着马路边,到了中港大酒店。透明的玻璃上写着“我们有机鱼”,边上还画了一条鱼,我马上和妈妈说:“妈妈,这个‘机’字错了。”妈妈也说错了。我连忙把它记在一张准备好的白纸上。到了家里,我问爸爸这个“机”字是对的还是错的,爸爸竟然说是对的,社会上有这样的说法,是代表有营养的鱼。我很不理解,在我的眼里应该是鲫鱼,为什么又变成了机鱼了呢?后来爸爸上网给我查阅了有关的资料后我才恍然大悟。

下午又继续完成行动,我们来到鹳山那边,再往桂花西路没发现一个错字。接着我们到了江堤路64号,有这样一个招牌——先锋电脑技术培训,“培训”的“训”字少了一竖。我想字和人一样,不可缺少任何部分。“训”字少了一笔就不读“训”了。我和妈妈转了一圈,再也没有发现一个错别字。

我觉得富阳是个不错的地方,我也看到了形象文明的地方,我作为一名富阳市的小市民感到骄傲。

在这样一次不平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孩子深深地感受到了写字如做人一样,不可缺少任何部分,同时也使他在这次活动中看到了形象文明的地方,为自己生活在这个城市而感到骄傲。

(四)在情感过程中升华体验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9]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让学生置身于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中,能够唤起相应的情绪、情感,有利于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在情境中学会领悟、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

案例5-4

《给予树》(教学片断)[10]

在教学中引领孩子们体会金吉娅为什么送小女孩洋娃娃时,老师这样处理:在交流自己划出的相关语句时,很多孩子谈到“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徐老师课件出示这段话,并有意识去掉了“什么都”三个字。

生:老师,不对,这段话少了“什么都”三个字。

师:是吗?少了这三个字与原句有什么不一样吗?读读试试。

生读后回答:不一样。

师:为什么?“什么都”让你知道了什么?

生1:“什么都”表示什么东西都没有。

生2:“什么都”就是说一点也没有。

生3:“什么都”表示任何都没有。

师:是啊,前面我们说过,最喜欢过圣诞节的就是孩子们了,他们唱啊、跳啊,可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一点也没有”、“任何都没有”。孩子们,她“没有”什么呢?

生1:没有礼物。

生2:没有家。

生3:没有别人的关爱。

……

师:是啊,多可怜的小女孩,她没有礼物,没有家,没有别人的关爱。带着这样的体会,再读这段话。

指导朗读,相机评价。

师:就在圣诞节前夜,就是这样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小女孩。如果你就是金吉娅,你来到商场,小女孩的圣诞卡片吸引了你,来,金吉娅,取下这张卡片,你看到了什么?

生想象并叙述卡片内容。

师:原来,小女孩一直在盼望一个洋娃娃。孤单单的白天,小女孩盼望有一个洋娃娃;黑漆漆的夜晚,小女孩盼望有一个洋娃娃;甚至在梦里,小女孩都盼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洋娃娃!此时的金吉娅,你在想什么?

生1:想帮小女孩实现自己的愿望。

生2:想帮小女孩买一个洋娃娃。

……

师:此刻,金吉娅为什么送小女孩洋娃娃,我们全明白了。那么,她送给小女孩的,还有什么呢?

生:善良、温暖、仁爱、同情、体贴、友谊、伙伴、爱、希望,生活的希望

……

如此,在尊重、鼓励、入情入境的换位体验与交流中,思维的闸门已然打开,思绪如潮,沸腾奔涌。这样的情境创设,帮助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完成了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对接的任务,真真正正品味到了课文所蕴含的内在情愫。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的体验和领悟势必更加深入,认知能力与情感能力也于其中得到了协同发展。

(五)在思想、思维过程中深化体验

课堂是每个独特的生命表现自己的场所,每一堂课,学生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他们对课文的创造性理解,都是生命的一种非常生动的旋律。

案例5-5

《乌鸦喝水》教学对话[11]

师:我们在小朋友的桌子上放了半瓶水,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才能让瓶里的水升高呢?

生:再往瓶子里加水。

生:把瓶子斜过来就行了。

生:找一根小草蘸一蘸,就能喝到水了。

师:有一只乌鸦飞了很多地方,怎么也找不到水喝。这一天,它发现了一片荒地上有半瓶水,你能帮它喝到水吗?

生:我帮它把瓶子斜过来,让它能喝着水。

生:我请它到我们家喝茶水。

师:可是那儿没有一个人呀,怎么办?(小朋友们积极思考,相互启发。)

生:向瓶子里扔小石块。

生:这是一个好主意,让我们也来试试。(老师和学生一起做实验。)

生:扔下一个小石子。

生:水没涨高。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水究竟涨高了没有?(学生继续往瓶子里扔小石子。)

生:(惊奇)涨高了,不过只有那么一点点。

师:一直往瓶子里投小石子,会怎么样?

生:(兴趣浓烈)这样投下去,瓶子里的水会不断升高。

生:瓶子里的水会随着石子的增多而变化。

生:这样过一会儿,乌鸦就会喝着水了。

师:所以每年汛期来临前,有关部门总会疏通河道,缓解水流。

……

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潜心会文,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触发了体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思维的碰撞中对文本提出了新的见解,因而也超越了文本。

在教学中,体验首先指向于对生命的关切,让生命有一个自由展示、自由抒发的空间,在心灵中留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其次是指向于审美,让体验者感受真、善、美,激发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因此,在认知过程中触发体验,就要留意在自然、知识的奇异、神奇处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白,让学生感悟自然知识的精妙、巧夺天工,引发无穷的遐想和探究的欲望;在生活的经历过程中触发体验,就要留意在生活的愉悦与沉重、轻松与艰辛处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白,让学生感悟生活、理解生活,激励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社会实践交往过程中触发体验,就要留意人世间的温暖与冷漠、在人性的冷暖处留给学生足够的空白,让学生感悟人世间善良、真诚的可贵,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情感过程中触发体验,就要留意最能让人动情处、最能让人震撼处留有足够的空白,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久久的激荡;在思维的提升处触发体验,就要在思维的转折升华处留给学生足够的空白,激发起智力的兴奋,让学生获得视界的澄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