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叙事的实施

叙事的实施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叙事,实际上是教学中的造境。学习叙事,则是将学习者个人的体验、思索深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在学习叙事的组织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具备:一是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在“和谐”中师生、生生携手共进。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平等、和谐氛围,引发学生真情述说,在学习叙事实施时是必要的条件。在这个自由的学习空

三、叙事的实施

叙事,实际上是教学中的造境。学习叙事,则是将学习者个人的体验、思索深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它应当是一种感悟、体验的重要方式,是一种主客融合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叙事的指导中,一是要注重学生的真情实感,注意引导到真切的体验之中,不能图花哨、走形式,把平实、真切作为开展叙事的追求目标。二是要注意个别性,有什么话要说,就说什么话,有什么样的感受要表达,就表达什么样的感受,喜欢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就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不搞统一要求和统一标准。三是要注意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相关联,不搞脱离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的外加的叙事。四是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

在叙事过程中,叙事的组织、设计策略可用图4.4作简略地表述。

img34

图4.4 叙事的主要策略网络示意图

在学习叙事的组织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具备:一是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在“和谐”中师生、生生携手共进。二是多种形式的叙事中既能展现学生自我,又能与别人充分交流。学生是舞台上的主角,他们不害怕说错,更不怕别人笑话,在“自信”中相拥同行。三是学生在叙事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彼此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促发自主抒发、表露的策略

促发自主抒发、表露的策略,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构建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营建一种民主的教学平台,师生、生生互动参与,进行积极的精神理解中达成水乳交融的境界,从而促使学生自主、主动地抒发学习的体会,表露自己的真实内心世界的理解。这里的自主抒发和表露主要是指学生对学习认知性的抒发和表露,通过这种抒发和表露使学生自己产生对学习的积极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平等、和谐氛围,引发学生真情述说,在学习叙事实施时是必要的条件。只有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才是平等的,而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在学习中自主抒发、真实表露。

下面呈现的是一位数学教师和一位体育教师在“无边界学习”框架之下,教学《圆的认识》实施学习叙事的案例展示。

案例4-9

《圆的认识》(教学片断1)[14]

片断一

操场上,学生站成两横排。

体育老师组织教学:今天我跟大家一起研究数学,感到压力很大,不过没有关系,我们先来做个抢球游戏——看到我手里的篮球吗!哨声一响,先抢到篮球者为胜。

一次抢球后,学生提出抗议:“老师这样是不公平的。”“老师,这样玩我们有意见!”“我们要站成圆,你站中间,这样距离一样。”“对,老师你站中间,这样才公平!”“还有,我们在抢球时不得乱来!不可推别人。”

“好,就按你们的要求。准备,开始!”学生们情绪高涨,全神贯注地投入抢球比赛。

两次抢球后,等学生情绪稍平静时体育老师小结并提问:

“现在抢球,应该说比较公平了。”“那你们是怎么知道要站成‘圆’呢?”“谁能来说一说?”

“我看过篮球比赛,发现开赛的一刹那队员也是站成圆形,裁判站中间,通过击球来决定球的方向是吧。”“好像其他比赛中也有。”“电视剧中看马戏团耍杂技,也是站成圆形的,这样应该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

“那,现在你们能在操场上画圆吗?”“能,当然!”

从上述案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因此,如上所述,在课堂上,一开始就进行“抢球游戏”,数学课的学习氛围一下就变得轻松、自由了,从而给学生营建了一个主动参与学习的平台。于是在课堂上我们就听到学生这样的自主表露:“老师,这不公平!”“老师我有意见!”“我们要站成圆形!”老师的语言也成了:“你们是怎么知道要站成圆形的?”“能向大家说说吗?”教师运用适当的问题等待学生的主动地积极思维:“为什么一定要站成圆呢?理由是什么呢?”学生定会围绕这个“话题”进行叙述。因此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等待激励的教学意向话语就形成了一个具有磁力的教学平台,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激励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案例中数学学习的“场地的拓宽”、“指导教师的形式的突破”,使整个数学学习状态在新颖、和谐、期待的氛围中不露痕迹地展开新知的学习。而学生的个体经验的充分叙述则为新知的学习做了铺垫,埋下伏笔。

(二)指引多形式、多途径叙事的策略

指引多形式、多途径叙事的策略,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可以通过文本来叙事以外,还可以通过口头叙说、学习作品展示、身体动作演示来多方面地展示一个“话题”的主意,表达主体本身对“话题”的理解和诠释,多元化地丰富“话题”的内涵。也就是说叙事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是文本的、口头的叙事,甚至是肢体语言、身体动作来叙事等等。而在实施学习叙事时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来确定主要的叙事途径以及辅佐的形式。只有在多途径、多形式的叙事中学生的生活体验才会得以丰富的展现,个性才能得以充分的张扬。

《圆的认识》(教学片断2)

……

片断二

“徒手”画圆。数学老师组织:从刚才同学的抢球游戏中,我感到无比欣慰。同学们的数学知识真的非常丰富。的确数学上的圆在其他科目和生活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现在我们大家都没有工具,你能在操场上‘画’出一个圆吗?”

“当然能!”“老师我们可以合作吗?”“老师,真的不给我们工具,那可能有点难。”“没关系我们一起想办法。”

不到一分钟,学生们三五成群地组队了。没有任何工具的学生们在画圆:“有6个人小组,手拉手围成了一个圆。”“有三人的,一人抬着另一个人的头,站着一个固定的点上,第三个人抬着这个人的脚旋转一周画圆。”“有2人的,手拉手,一人固定在一个点,另一人绕着旋转就成了个圆。”“有一个人的,一只脚固定在一个点,另一脚叉开旋转就成了一个圆。”

在上述的片断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们创造性地用肢体动作叙述着对“圆”的认识,同时也诠释着自我内心对“圆”的独到理解。在组织学生说说自己刚才画的圆的各部分名称中,口头言语、动作演示又成为叙事学习的一个方式。

在理解“半径和直径”时,老师采用了这样口头叙事形式:请你选择一种简单的体育运动,在这个圆上(篮球场上有个现成的大圆)表示出你对直径、半径的理解。出人意料的是,学生们又出现了用“小跑、单跳、青蛙跳、竞走”等肢体语言、身体动作形式来表达“半径就是从圆心开始到圆上的一条线段”,“直径必须经过圆心,而且是两端在圆上的线段。”下面是一个孩子运用肢体动作和口头叙述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想法:

《圆的认识》(教学片断3)

……

片断三

有个平时很调皮的男生用“青蛙跳”表示半径时,拼命往“圆心”挤。于是老师采访了他:“这里已经有这么多人了,你为什么还要往里挤?”“我是从圆上直的跳过来,还没到圆心。只有跳到圆心才是半径。”

大家对他的回答给予了掌声,“对对,老师,这次他不是胡闹!”“从圆心开始到圆上的一条线段才是半径。”

接着组织找“圆心”活动:找球场上半圆的圆心,再找整个圆的圆心。

学生就自动地提出:“老师我们要用体育老师的卷尺。”“4人合作可以的哦!老师。”

“老师我有个想法!”“说来听听。”

“如果有一张足够大的纸盖在这个球场的圆上,然后沿边剪下圆,对折再对折就找到圆心。”

“为蒋炎杰同学的想法喝彩!”

“老师还可以用卷尺去量圆里最长的线段。”

案例清晰地展现出:走出教室,走进操场上数学课。在这个自由的学习空间里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主人。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留足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探索、尝试,使学生在探索中得到创新。如要求学生没有任何工具怎么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学生创造性地利用身体画圆。又如在游戏活动中形象地理解“半径无数条的”的特征,“直径有无数条”“在同一个圆内直径、半径都有无数条,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等关系特点”、“一个圆圆心只有一个”等等。可以看出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印象深刻,又大大地丰富了中下学生的学习体验,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相信再跟书上定义的沟通应该不难了。这里学生主要采用“身体动作”辅佐以“口头叙说”来描述学生自己所感悟到的知识,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叙事中巩固所学知识,既轻松又有效。学习叙事的多种方式在上述案例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活脱脱的叙事主体,学习主人。原因在于学习空间更宽广了、自由了,学习氛围更和谐民主了,给学习主体提供了进行叙事的舞台,并进行了创造性的学习叙事。

(三)指向内心感受的策略

我们所谈及的“指向内心感受策略”就是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的感受吧!这里的真情表露、另类的感受更侧重于真情和真心等情感性表露,追求的是心灵的解放和开放,实现个性的张扬与流露,提倡的是“自然”的真情实感。叙事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给人“心”里打上私人的记号,标上个性的痕迹,成为促进学习的动力。在实施叙事中,教师倾其身心让儿童的声音和儿童心灵的呐喊充斥于整个课堂生活之中,追求心灵的放飞,精神的解放。

案例4-10

《圆的认识》(教学片断4)[15]

在《圆的认识》的最后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回教室,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拿出圆规画圆,很多学生画了大大小小多个不同的圆。我想学生用圆规画多个圆的这个举措就是学生学习叙事的表现,学生内心需求的流露,自觉地以用作品的形式来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小结回顾:请谈谈在操场上数学课的感受?”时,流露出了学生们的真实感受:

有学生说:“数学课这样上很有意思!”“数学上的知识用处倒挺大的。”

还有学生说:“我喜欢这样上数学课,什么是半径、直径一下就明白了?我预习过书本,看过就忘了,现在记得很牢了”。

“今天的数学真是想说就说了,想做就做了。痛快!”

“希望天天、节节课都如此!”

听听孩子们的内心独白、真情流露,我们会真切地感受到学习叙事的魅力!

“无边界学习”的教学是追求人精神的解放,叙事是学生学习的最自然的表现形式。学生直面课堂现实生活,对自己的亲身经历的学习进行咀嚼、回味和反思,在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中,获得思想升华,达到一种豁然开朗的境界。学习叙事中通过叙事直达自己和他人的内心深处,让课堂教学的事实本身来说话,让自己的思想通过叙事显示出来,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学习叙事就是将孩子的全部才能解放出来。叙事能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差异发挥出来,使每个孩子都得到一定的发展。教育要“人尽其才”,要使每个学生在其天赋允许的范围内,都得到发展。有人说什么“如果他是一只小鸟,就让他尽情地歌唱,如果他是一朵花,就让他尽情地开放。”那么我们所阐述的“叙事”不正是如此。

“无边界学习”强调课程是一个历程,但这并不意味教育没有目的。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目标是存在的,但这种目标并不是终结性的,而是连续的。在目标引导过程,过程实现目标的课程过程中,新达成的目标,反过来又成为下一轮过程的手段和方法。“叙事”在“无边界学习”状态中正处于这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目标与过程互相转化的转换途中。这是“无边界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叙事首先是作为一个过程范畴存在于“无边界学习”之中,由话题引发对话,在对话与话题的展开过程中积累的体验、感悟,需转化、释放出思想的实现,而语言是理解得以完成的形式。在这里就存在一个自内而外、自外而内的透发与内化的过程,要实现上述双向运行的透发和内化过程,叙事则成为最恰当的方式。通过叙事抒发内心的感受,得到思想和语言的训练,通过叙事这一简约性的内化,形成思想、概念,形成智慧技能,促进智力的成长。“无边界学习”下的“叙事”,赋予教与学以经验意义,促进这种经验的意识化与反省,换言之,未经“叙事”描述过的经验,即使有强烈的体验,也同意识到并将以自身的方式或以他人的方式加以客体化的实践无缘,不能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因此,“叙事”的重要指向是要直接逼近学生的经验与感受,促进学生经验的意识化和反省进程,让学生用最符合自己实际的创造性语汇来诠释、表述这种经验与感受,展示其独特的视角和内心的真情。

【注释】

[1]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是当代法国思想界的先锋人物、著名文学理论家和评论家。其著作《符号学原理》使他成为将结构主义泛用于文学、文化现象及一般性事物研究的重要代表。

[2]本案例由原富阳市实验小学方苏云老师提供。

[3]本案例由原富阳市实验小学方苏云老师提供。

[4]本案例由富阳市实验小学李敏老师提供。

[5]刘迪.男女小说永远不过时[N].环球时报,2003-10-01(22).

[6]本案例由富阳市实验小学杜伟英老师提供。

[7]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26.

[8][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60.

[9]〔苏联〕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

[10]本案例由富阳市实验小学朱湘妹老师提供。

[11]本案例由富阳市实验小学朱湘妹老师提供。

[12]本案例由富阳市实验小学吴军芳老师提供。

[13]本案例由富阳市实验小学赵顶峰老师提供。

[14]本案例由原富阳市实验小学方苏云老师提供。

[15]本案例由原富阳市实验小学方苏云老师提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