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旧教育体制的改造

旧教育体制的改造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旧学制与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政策之间存在一些不协调。为此,教育部组织了学制改革研究委员会,搜集各方面意见,拟定了改革学制的方案。新学制的颁行,使宁波教育走上正规、有序的轨道,保证了新的教育政策、教育理念的贯彻执行。据此,宁波确立了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地位,并将原高级职业学校一律改为中等技术学校,时宁波有中等技术学校4所。教育部于1952年3月18日颁布。

第四节 旧教育体制的改造

旧中国自1922年学制颁布以后,至1949年没有重大变化。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维持现状、稳定教学秩序,允许旧学制存在了一段时期。但旧学制与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政策之间存在一些不协调。如“初等学校修业年限六年并分为初高两级的办法,使广大的劳动人民子女难于受到完全的初等教育”;“技术学校没有一定的制度,不能适应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要求”;等等。为此,教育部组织了学制改革研究委员会,搜集各方面意见,拟定了改革学制的方案。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我国各类教育的学制及有关事项作出了规定。

时宁波为新学制的贯彻实施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工作,并组织教育工作者进行学习和讨论,为新学制的试行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新学制的颁行,使宁波教育走上正规、有序的轨道,保证了新的教育政策、教育理念的贯彻执行。

一、执行新学制

(一)幼儿教育

新学制规定实施幼儿教育的机构为幼儿园,收3~7足岁的幼儿,使他们的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展。从此,幼儿教育逐步得到重视,市、县陆续创办了一批幼儿园,或在小学附设幼儿班,把幼儿教育列入学制。

1956年,幼儿教育实行公办与民办并举的方针,工厂企业、机关团体、街道居民区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纷纷兴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兴起。是年,老市区有幼儿园36所,其中教育部门办12所,民办20所,其他部门办4所,入学幼儿2045人,教职员188人,在园幼儿比1949年增长16倍以上。[36]

(二)初等教育

实施儿童初等教育的机构为小学。1949年8月,宁波军管会接管极小部分中心小学,但9月起,因国民党飞机狂轰滥炸,许多小学停课或半停课。是年年底,老市区小学生锐减至7732人[37],他们白天疏散到郊区,晚上回城上课。这种状况持续到1950年5月。1951年,随着经济的恢复和群众生活的改善,小学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老市区小学生增至21547人。[38]随着接管工作的推进(见上文),以及1953年的教育整顿工作(见下文),1956年,老市区公立小学数占总数的96%。[39]1957年开始,为满足学龄儿童的入学要求,老市区的湖西、苍水、铁锚、槐中等10个街道,发动群众创办10所民办小学。是年,全市小学2652所,学生332445人,其中老市区89所,学生33703人。[40]

另外,规定实施青年和成人初等教育的机构为工农速成初等学校、业余学校和识字学校。

(三)中等教育

实施中学教育的机构为普通中学、工农速成中学和业余中学,其中普通初级中学招收小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12足岁入学,学制3年;普通高级中学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15足岁入学,学制3年;工农速成中学,年限3~4年;业余中学分初、高两级,年限各为3~4年。

就普通中学而言,经过前期的接管、整顿之后,到1955年,今市境各县、区有中学28所(初中19所,高中9所)。[41]1956年,原灵塔中心、偃月街、西郊路、槐树路、庄桥区中心等5所小学办戴帽初中,分别定名为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初级中学。1957年,又先后改办或兴办民办青年中学、民办江东中学、华光中学。经过一系列的调整,至1957年底,今市境各县、区有中学68所(初中50所,高中18所),学生32658人[42],其中,老市区16所(初中8所,高中8所),学生12666人。[43]

中等专业教育分为三大类型:技术学校(如交通、运输等);师范学校;医药、贸易、艺术等其他专业学校。这三类学校都分两级,如初级技术学校和技术学校,前者招小学毕业生,修业2~4年,后者招初中毕业生,修业2~4年。据此,宁波确立了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地位,并将原高级职业学校一律改为中等技术学校,时宁波有中等技术学校4所。

(四)中等师范教育

1951年,省文教厅颁布《浙江省初级师范学校暂行实施办法》,初级师范学校开始发展。是年8月,余姚在最良桥孤儿院旧址创办余姚初级师范学校。9月,鄞县建立初级师范学校。次年,宁波城区、慈溪、宁海、奉化分别创办初级师范学校。这些学校的创办为中小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师资保证。

新学制的执行特别确立了工人、农民的干部学校和各种补习学校、训练班在学校系统中应有的地位。

二、执行各级各类学校的规程,实行新的课程设置

在规定学制系统的基础上,新中国对于如何办好各级各类学校又进行专门性的规范。20世纪50年代初期,陆续公布了各类学校规程,与宁波教育联系密切的有:《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师范暂行规程(草案)》、《中等技术学校暂行实施办法》。现列举一二。

(一)《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

教育部于1952年3月18日颁布。规程规定:“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全面发展的教养工作,其主要目标如下:一、培养幼儿基本的卫生习惯,注意其营养,锻炼其体格,保证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二、培养幼儿正确运用感官和语言的基本能力,增进其对于环境的认识,以发展幼儿的智力。三、培养幼儿爱国思想、国民公德和诚实、勇敢、团结、友爱、守纪律、有礼貌等优良品质和习惯。四、培养幼儿爱美的观念和兴趣,增进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又规定:“幼儿园以整日制为原则,整日制幼儿园,幼儿每日在园时间,以8~12小时为准。”

当时,宁波市各幼儿园根据上述精神,普遍开设体育、语言及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计算等课程,使用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编写的教材。

(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

教育部于1952年3月18日颁布。规程规定,小学教育的宗旨是:“根据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和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教学方法,给儿童以全面的基础教育,使他们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热爱祖国和人民的、自觉的、积极的成员。”

在执行部颁规程之前,宁波小学教育的学制沿袭新中国成立前的“四・二制”,课程上取消公民和童子军训练,并设政治、语文、算术、自然(高小)、历史(高小)、体育、美工、音乐等科目。初小语文包括常识,算术从四年级起加珠算,美工包括图画和劳作。

1952年秋季,老市区小学一年级试行五年一贯制,执行教育部《小学教学计划》,设语文(含阅读、说话、作文、语法、写字)、算术(含珠算)、自然(含卫生常识)、历史、地理、体育、美工(含图画、劳作)、音乐等8个科目。1953年12月,停止五年一贯制试行,恢复“四・二制”。是年秋,执行部颁《四・二制教学计划》,中低年级设语文、算术、体育、唱歌、图画、手工劳动等科目,高年级加历史、地理和自然。各县农村和市郊小学高年级增设农业常识课,城镇小学增设周会课。1955年9月,执行教育部新颁布的《小学教学计划》,除语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体育、唱歌、图画之外,增设手工劳动课,以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加强劳动教育和体育教学。第一至第四学年体育课从1节增加到2节;三至六年级每周上课时数减2节。

同时,宁波各小学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力求正确地结合小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自然实际,运用实物进行教学。

(三)《中学暂行规程(草案)》

教育部于1952年3月18日颁布。规定中学教育的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青年一代,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全面的发展,以便为升入高等学校或参加建设工作打好基础。”

规程列有教学计划,并规定采用教师责任制,由教师负责各项教学工作和学生思想行为之指导。关于成绩考核、升级、留级、转学、休学、退学及毕业都有明确规定。各学科设教学研究组。

在课程设置上,宁波各中学自1953年始,停止执行1951年浙江省的新学制实施方案,改为执行部颁中学教学计划。初中设语文、数学(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生物(植物、动物)、卫生常识、历史(中国古代史、外国古代史)、地理(自然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中国革命常识、外语、体育、音乐、图画。高中设语文、数学(代数、几何、三角)、物理、化学、生物(人体解剖生理学、达尔文主义基础)、历史(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地理(中国经济地理、外国经济地理)、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共同纲领、外语、体育、制图。是年,随着以学习苏联教学模式为主的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宁波中学、效实中学高中英语改授俄语。次年秋,遵部通知,初中外语停开。1956年至1957年,汉语、文学分别开设,初中第三年增设工业基础课。直至1957年,初中恢复外语,同时,第三学年增设农业基础课。

(四)《师范暂行规程(草案)》

教育部于1952年7月16日颁布。规定:“师范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具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基础,中等文化水平和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的初等教育和幼儿教育的师资。”

时宁波初级师范学校招收高小毕业生,修业3年。学生一律享受人民助学金,毕业生统一分配工作,服务于教育工作至少3年。

(五)《中等技术学校暂行实施办法》

1952年3月31日,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随之,8月29日,教育部发布了《中等技术学校暂行实施办法》。这两个文件对中等技术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了一些原则性规定。

中等技术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方面的中级和初级技术人才,按照程度分为高级技术人才(相当于高级中学程度)和初级技术人才(相当于初级中学程度)。在国家急需情况下,可举办各种速成性质的技术训练班,或在各工矿企业或技术学校附设业余的技术训练班,以满足国家建设需求。

此外,文件对各级各类技术学校的领导、办学经费、教学计划的制订,以及学校的设置、招生、业务课程等行政事宜都作了规定。

上述各项《规程》或《办法》的制发,成为宁波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规范化办学的依据,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三、建立学校工作的制度

在上述《规程》或《办法》中,还对学校的教学工作、政治思想以及学校日常管理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概述如下。

(一)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在接管、改造旧学校的过程中,人民政府取缔了国民党时期的训育制度,取消了公民、党义、军训等课程及各科教材中的反动内容,并禁止三青团等反动组织在学校中的活动。同时,在学校中逐步建立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制度。

1.实行教导合一

按照规程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既要负责组织教学,又要负责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不能偏废。具体做法是在学校设置教导处,统一安排学校的教学和政治思想教育。教师也要管教管导。

2.开设政治课,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

政治课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都是必修的,在教学计划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务必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政治理论教育。

3.经常性的时事政策教育

4.加强德育工作,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不断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小学校对学生普遍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大敌人的教育,把“五爱”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并结合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44]等政治运动进行教育。1953年,贯彻毛泽东主席的“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指示,开展争“三好”活动。1954年,贯彻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反对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通知》,各小学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和自觉纪律教育。1955年,又教育小学生遵守部颁的《小学生守则》,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其中特别强调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中学校除了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外,还要进一步肃清学生的封建、买办、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50—1952年期间,各中学校围绕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等政治运动开展大规模的思想改造运动,对学生进行阶级斗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1954年,与小学一起贯彻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反对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通知》。1955年,贯彻执行部颁的《中学生守则》。

5.组织学生参加政治运动以及各项社会活动

各级各类学校都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政治运动。如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政治运动。此外,各级各类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例如冬学、扫盲、慰问解放军、组织军民联欢、参观工厂等。这样,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

6.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和少年先锋队的活动

在学校恢复正常秩序以后,各校都普遍建立青年团和少年先锋队。团、队成为团结青少年的核心,配合学校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保证了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

(二)教学工作制度

规程对日常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也作了不少规定。主要有:

(1)学校必须执行经审核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2)教育的基本方法是理论与实际相一致。

(3)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

(4)严格执行升级、留级、转学、毕业等各项制度。

(三)学校管理制度

新中国成立初,宁波各级各类学校贯彻集体领导、民主管理原则,实行校务委员会制。校务委员会充分发扬民主管理的精神,由主任、副主任、教导主任、总务主任、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研究学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决策提供咨询。主任、副主任由各级人民政府任命。1954年,老市区中学先后建立中共学校支部,并改校务委员会制为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各私立中学普遍设立董事会,行使如下职责:提出校长任免人选,报经政府批准后聘任或解职;研定办学方向;筹集资金;审核预决算;监督财务等。

以上各项制度的建立,使得政府加强了对学校的领导,提高了效率,大大地推进了当时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建设。但对于教育这项特殊的“育人”工作而言,“行政化”的教育管理如果运用得不科学,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学校工作的自由度,不利于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内在优势的发挥,也不利于教师等各方面积极性的调动。因此,如何科学地搞好制度建设,是“育人”事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