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教研文化的形态特点

学校教研文化的形态特点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下在不少学校的教研远没有上升到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的水平上。当我们的老师感受不到教学研究的内在需要,仅仅是以“例行公事”的心态与姿态去参与教学研究时,教学研究活动便不可避免地滑向了形式主义。例如新课程实施中的各级各类培训其出发点是教师理念的更新,但由于不少老师有“例行公事”的心态,出现国家、地方虽然动用了大量的人、财、物,而培训效果不彰的问题。

二、学校教研文化的形态特点

(一)学校教研文化的界定

教研文化是学校和老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和共同研究中,逐渐积累、形成和发展并被学科群体所认同的共同愿景、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全体老师对教育事业执著追求科学施教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是学校传承和发展的共同财富,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研文化其本质是一种校本课程文化,它由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构成。其功能是使作为文化和课程主体的教师,把他们的教学及教研从工作层面升华到文化层面去思考、去审视、去研究、去设计,以剔除传统中带有封闭、呆板、孤立、主观、滞后的因素,建构一种现代的具有开放、灵活、合作、客观、前瞻的校本教研文化,让教师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发展、成才,使学校教学和教研工作步入一个新的领域和境界。

(二)学校教研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研中存在着“事务定位的倾向。

某些地方的教育科研以完成具体的事务为基本的追求,遗忘了教育研究对自身发展的价值,对教育提升的价值。我们不少老师也认为,教育科研就应该为现实的课堂教学服务,否则就没有意义。为课堂教学服务是不错的,但是简单地要求一切研究都为课堂教学服务,有时既不现实,也很难做到。然而,这样的想法一经产生,当研究不能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服务时,老师们就感到教研没有了价值,教研的动力也就不足了。实际上,教学研讨不仅具有“成事”之功能,更具有“成人”的价值,即教学研究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意味着我们对教学研究的定位不应仅仅局限于合作备课方面,在其深层意义上说,教学研讨应当成为我们教师的一种职业生存方式。当我们从这一视角来解读教学研究的价值时,教学研究将变得丰富起来,其意义也将得到拓展,教研的动力也就更足了。还有落实教研计划的学科组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学科组的工作往往是以完成学校和上级有关部门的任务为己任,并且往往是一些比如考试、阅卷、评比等事务类的工作。有些学校对学科教研也仅仅以上课、评课为中心,真正的教育科研则很少开展,因此老师通过教研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任务则很难达到。

其次,教研中存在“形式化”的倾向。

当下在不少学校的教研远没有上升到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的水平上。我们老师内在发展的需要并没有被唤醒,教研文化建设与教师发展之间的相互滋养、互动共生的良性运作模式也未得以确立。学校相当多的教学研究活动不得不依靠制度的规约、强制来推动,或者在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力量的作用下“滑行”。当我们的老师感受不到教学研究的内在需要,仅仅是以“例行公事”的心态与姿态去参与教学研究时,教学研究活动便不可避免地滑向了形式主义。当前,教研中的“形式化”“低效化”甚至“无效化”倾向几乎渗透到教研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以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例如新课程实施中的各级各类培训其出发点是教师理念的更新,但由于不少老师有“例行公事”的心态,出现国家、地方虽然动用了大量的人、财、物,而培训效果不彰的问题。还有学科组中许多学校将研讨课、探究课简单地等同于公开课,同时由于不正确的教育管理观念及机械化的评价尺度,又将公开课催化为“作秀课”。有的教师为了确保公开课的授课效果,预先将课堂拟提问的问题分派给不同学生,本来充满活力、充满魅力的课堂教学成为师生按“剧本”忠实执行、演出的过程。甚至还有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进行多次试教,形成“老师骗学生,学生骗老师,师生合作骗观摩者”的畸形教研文化。又如,在教学研究中,由于对教研的意义缺乏深度理解,教师不能以开放的心态来理性地看待研究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使得许多承担公开课的教师不愿倾听反面意见,而参与研讨的其他教师也出于“不得罪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心态,往往是只谈优点不谈问题,即便偶尔涉及问题,也是小心翼翼、转弯抹角、轻描淡写。学校教研活动越来越沾染上“媚俗”之气、虚而不实之气。教研愈加失去了对教师的吸引力,这种情况我们要力求改变,否则通过科研促进老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会成为空话。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把握好教研文化的实质,从而使教研真正能起到提升老师素质的作用。

(三)学校教研文化的实质

首先,教研文化是一种“成人”的文化。

就如同教育的目的是“立人”一样,学校教研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种独特的形态,也应当以人的发展即老师的发展作为其价值的中心,否则它就没有多大的意义。当然教研的最终目的要落实到教育教学上,这无需多论。因此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应该理清“成事”与“成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应当认识到:人即学校的师生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力量和核心因素,是学校转型变革的决定因素。学校教研活动应当以人的真实变化与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重心,做到既“成事”又“成人”,在“成事”中“成人”,为“成人”而“成事”,用“成人”促“成事”。“成事”是表层的,是“成人”的产品,只有把成就老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放在教研工作的首位,不把教研仅仅停留于教学技巧的改进上,而更应关注对老师教学价值观的培育,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以及师生的课堂合作,关注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教学研究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

其次,教研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

所谓的精神文化是说教科研要表现出其精神的价值,教育科研不仅要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表面的问题,更应该通过它提升老师的精神境界。也就是说,我们的教研绝不是为研而研,而是通过研而促使教师对教育问题的深度理解和对教育的热爱,通过研而促使自己求真精神、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合作共进精神的形成。教研就是探究,就是对自身境界的开拓,就是一种生命韧性的磨炼,同时在不断的研磨中打造自己的教研精神和人格,这就是教研文化最实质的作用。

当我们理解了教研文化的形态,特别是教研文化给老师精神的影响后,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教研文化在学科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了。我们说从事教研的单位,一是个人,一是学科教研组,当老师和群体都具有了教研意识和教研文化精神后,学科组便会形成一种合力,学科组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当这种文化意识渗透到每个老师灵魂深处,学科教学的境界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学科建设就会有一个完美的展现,这也是我们建构教研文化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