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造和谐向上的学校文化生态的基本策略

打造和谐向上的学校文化生态的基本策略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和谐”通过科学秩序的建立,促成一种包容向上的氛围,而以群体智慧的“相互共享”,推进学校工作的全面提升,师生的共同发展,从而创建一种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相互激励的学校生态氛围。“制度”和“法制”是学校战略管理的基础,是实现和谐的关键。和谐文化的精髓,是人的平等意识的彰显。

二、打造和谐向上的学校文化生态的基本策略

洪塘中学从学校的历史、师资状况和教学设施来看,应该说是有一定历史的学校,但从师资结构来看,又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其表现为年轻老师多,所占比重较大,一所超半个世纪的学校,40岁以上的老师仅有10人,一是说明这个学校原来的规模比较小,二是说明学校老师的流动性比较大。而从名师群体来看,没有一位市级以上的名师,只有一位市级学科骨干教师,由此看来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特别是名师的缺乏。这对一所学校的生态构成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名师在生态建设中是一种范导的作用,是一种精神力量。而学校的基本建设基本上达到了现代化学校的要求。综合分析,目前学校的文化生态和其历史发展是不相匹配的,生态的生发力、创新力是严重不足的。因此,学校生态建设的目标必须以此客观条件作为起点,必须选准我们的目标。虽然它的达成是艰难的,是要经过长期的奋斗的,但我们必须这样做。因为一所学校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创造现代教育的良好的业绩,就不可能“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造就可持续胜任的老师,实施可持续提升的教育”。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一是“和谐”,这是打造学校良好生态的前提;二是“向上”,向上是一种心理追求,一种群体和个体都应具备,学生和老师都应具备,领导和师生都应具备的思想意识。下面便分述之。

(一)打造和谐的学校文化生态的策略

“和谐”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一种古老的思想资源,和谐精神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元典精神。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以及其后的历史典籍,对此都有记载,不过最初的表述对象大多和音乐有关。比如《左传》中就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晋书》中也有“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的说法。后来的解释则更精彩,周汝昌先生曾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人——三才文化,处处显示它的特异的光彩和魅力,而与西方文化难以混同,也不容牵强比附。这一文化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如何提纲挈领?怎样一言以蔽之?”“‘三才之道’,识其变而综以‘和’。”(5)费孝通也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说法,体现的是“和谐而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温家宝语)的思想。对于学校来说,“和谐”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基础,是一种精神的原动力。“和谐”通过科学秩序的建立,促成一种包容向上的氛围,而以群体智慧的“相互共享”,推进学校工作的全面提升,师生的共同发展,从而创建一种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相互激励的学校生态氛围。而如何达到和谐呢?我们主要坚持以下方面。

1.强化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校

“制度”和“法制”是学校战略管理的基础,是实现和谐的关键。制度是实现学校价值目标的保障体系,是学校这一组织进行教育活动的信念呈现。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指出,没有任何一个科学集体在缺乏一套公认的信念的情况下,还能进行专业活动。当然学校最高境界的管理是由制度走向自觉的人文管理,但“人文”管理的基础是制度这一规范体系。人是一种关系的存在,制度本质是构建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的一种合理有序的动态关系,满足“由于人的交往需求而产生的合理地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需求。”为此我校在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宁波市洪塘中学章程》《宁波市洪塘中学校务公开实施方案》《宁波市洪塘中学内部管理工作条例》《宁波市洪塘中学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宁波市洪塘中学教师学期工作考核实施办法》等制度,这些制度体现了全校教职工的意志追求,实现了学校工作的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保证了教师工作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为“和谐”的学校文化生态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依据科学、规范的制度作为治校之“法”,并毫不含糊地公正、公平、公开地加以执行,使学校始终处于一种有序和谐的氛围中。从学校内部来说,制度就是全体师生意志的反映,是建立一种科学、秩序化学校生活的“法律”。制度的制定依据是学校师生的特点和学校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科学性、人文性和灵活性,从而达到一种规范下的和谐,这种和谐本身就是学校生态的有效组成。

2.坚持“民主”的决策制度

和谐文化的精髓,是人的平等意识的彰显。人是具有独特性的个体,又是需要融入群体中的“社会人”,所以和谐的群体必须相互协调、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是“和而不同”智慧共享的共同体。一所学校能否实现战略管理下的“和谐”,和教职工对学校决策的参与程度、学校领导和教职工沟通渠道是否畅通是密切相关的。民主的决策制度,首先要有制度的保障。因此我们健全了学校的工会组织,制定了符合我校实际的师生参与学校决策的章程,每学年都要组织教师对学校出台的重大决策进行讨论、修改,学校出台的各项重大举措都要经过全体老师的讨论通过,努力使学校制度成为促进教师成长的一个平台,滋养教师心灵的一泓甘泉。我们倡导“学校工作人人参与,学校建设人人出力,学校发展人人献智”的师生民主参与行为,并对积极为学校工作出高谋、献良策的老师给以奖励,使全体教职员工真正感到学校是自己的家。除制度保证外,我们在学校各个工作层面提倡团结协作、相互尊重、相互激励、共同提高的作风。笔者在工作中提出“人事关系简单化,操作程序透明化,交往过程包容化,内心状态平静化”的交往处事原则,领导、老师、职工坦诚相见,共同促进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打造一种“人格相互尊重,工作相互提携,事业相互激励,未来共同创造”的氛围,真正使学校这一群体成为一个“我们既参与其中,又分享彼此,不拒绝和排斥任何一个人,即使个人有不同意见,他的意见也会被群体所吸纳,并融入群体共同意义之中的共同体”。(6)

合作共进是和谐的重要内涵。和谐是一个团队战斗力的保障,因此培育和谐精神,塑造和谐心理,努力形成人人讲和谐、事事显和谐、处处促和谐的氛围则非常重要。而和谐的氛围靠学校共同的使命来维系,用情感的注入来激励,用事业的命脉来造就,用创新的平台来展示。就是说和谐必须体现在师生的日常工作中,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激励人、塑造人、提升人的文化生态。由于我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偏轻,教师队伍中名师较少,为了提高老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战斗力,我们极力提倡老师之间的合作精神,并把合作作为我们学校师资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面对一所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相对较弱的学校,合作是不二之选择,只有合作才能发挥团队的作用,才能在学校的竞争中取得成就。当然合作需要某种精神,也需要合作者具备一种健康的心态。记得一位美国的教育学者说过,学校的老师由于其从事的工作,本身和同伴就是一种竞争的关系,因此合作是很困难的事情。笔者认同工作性质的竞争性,但只要我们引导老师们摆正自己和学校和集体的关系,并倡导一种牺牲精神、人梯精神,以及彼此间的相互尊重,这种合作是能够做到的。一所学校和谐的文化生态的建立,合作精神是其基础,否则和谐便无从谈起。

(二)打造向上的学校文化生态的策略

“向上”是一种积极追求的心理倾向,是积极进取的生命状态,是由内在的追求和外在的行为融合而成的一种攀登者的姿态。“向上”,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上进心,也就是人所具有的一种进取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它是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心理品质,也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古今中外的成功者绝无例外。例如为了追求真理、宣扬“日心说”而被罗马教廷活活烧死的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一生有两千多种发明的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扼住命运喉咙、奏响生命最强音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我国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以及现代的水稻专家袁隆平等等,都是一生有远大目标和强烈上进心的著名人物。上进心是人生道路上的灯塔和航标,有了它,我们就有了方向和目标;上进心是人生的动力,有了它,我们就能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有道是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笔者确信这是一个真理。

凡是具有向上心态的人都有以下特征:

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我们的上进心必然同明确的目标相联系,没有明确目标的上进心是虚幻的、不现实的。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培养大气、自信、文明、智慧的阳光少年”,这个明确的培养目标就成了我们的共同追求,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向着这个目标去不断地奋斗。

有力争上游的精神。上进心本质上就是一种不满足现状、永远进取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要求人们不断超越自我,向更高的标准迈进。这种心态会促使我们经过不懈的努力使我们不断地提升、跃进,进而使我们的事业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有顽强的意志品质。一个人向上的心态总是和顽强的意志相伴。因为要取得事业的成功,仅有上进心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顽强的意志。因为在超越自我、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因此需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藐视困难的气魄来促使教育教学的成功。

那么我们应如何培育这种向上的文化生态呢?

1.发挥校长在文化生态建设中的引领垂范作用

对于校长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前面我们已经进行了一定的说明。在校长的辐射力中,其个人对教育的追求是其辐射力的重要方面。所谓校长的追求一是指校长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有使学校办成较为先进的现代化学校的意识;二是有打造学校品牌的热切愿望;三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敢于走自己学校独特的发展道路,敢于承担改革的风险和责任,善于激励老师进行教育教学的创新,并且不断地给以各个方面的支持。在学校生态的建构中,只有校长追求卓越,才能有学校整体的追求卓越的氛围,才能形成追求卓越的文化环境。如果把学校比作一艘巨轮,那么校长就是船长,一个优秀校长既要有“进可成为退,退可成为进”的舵手的宽广胸怀,又要具备深谙教育规律、把握教育形势、精通教育管理的教育家的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的巨轮乘风破浪,顺利到达理想的彼岸。

2.积极鼓励老师

在学校的管理中,有些人总是不能很好地把握批评和鼓励的关系,甚至有人过分地使用批评以显示自己的特权,其实鼓励在老师进步方面的作用更大。鼓励是一种认可,也是一种鞭策。当然鼓励有时也是一种刺激,一种信息的传达,一种鼓舞和促其转变的力量。老师的进步很多时候就是在这种充满爱心、期待、真诚之心的鼓励下才实现的。在学校文化生态的建设中,我们说一定要求和,一定要求顺,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一种我们期待的向上的氛围。如果学校的领导在工作中仅仅看老师的缺点,就不可能和顺,不可能形成向上的环境。当然这与“严格是最大的关怀,批评是最大的鼓励”的原则并不矛盾,需要我们的智慧和技巧将其与以鼓励为主的管理手段巧妙结合。

3.要有公平的奖励制度

制度是学校建设和运行的基础,在建构和谐向上的文化生态中,它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前面已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说明,此处主要从奖励方面加以强调。我们是教育的实践者,虽然在不少有关管理的理论专著中,大谈奖和惩的辩证关系,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知道奖和惩的作用绝对是不一样的,也不可能一样的。理论上总认为奖和惩的作用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惩罚在任何时候也没有奖励的作用巨大,特别是在一个需要人文关怀的学校。因此制定较为公平切合学校实际的奖励制度,是形成向上氛围的重要手段。出于某种私利或者不健康的心理,不少学校领导在制定和执行奖励制度时有的往往很难到位,比如老师的科研奖,不少学校包括有些省重点中学,执行的就不到位。有的虽然制定了教科研的制度,但当大大超过预期,完成或者超额完成规定的任务后,往往就在奖励上打折扣,有的把教科研当作教师的个人行为,这样做会严重伤害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教师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向上的文化氛围的打造。而笔者认为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要执行学校制定的奖励制,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兑现制度所规定的奖励,其目的就是给老师以真正的激励,为学校积极的文化氛围的形成打好基础。

4.把老师的成长放在心上

关注老师的成长,是和谐校园建构的需要,更是保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学校建设的各个环节中,笔者始终认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重点、是核心。在老师的关注点中,如果说老教师注意的是被尊重,年轻的老师则注意的是自己的发展和成长。当他们感到学校的生态能促进他的成长时,他的内心往往能产生一种动力、一种昂扬的激情。因为成长的需要是人的最重要的需要之一。因此在新教师任教的初期,如果我们能够选择优秀的老师作为导师,从教育教学上给他们以较为正确的指导,从而让他们少走弯路,无疑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刚走上教育教学岗位上的年轻老师,其教育教学方面有一定缺陷是正常的,我们一定要抱着一种关心爱护的心态来对待,要给他们“交学费”的时间和空间,应该允许他们失败,对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我们要不时地给以释疑,最关键的一点我们要看到他们的长处,这样他们在教育教学中才会有一种力量的支撑,才能够增强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信心。而对于有一定经验的老师,则要以信任的心态给他们压担子,有时要委以重任,这些本身就是关心老师的成长。对老师的业务进修、课题研究、拜访名师等个人和集体活动给以大力的经费支持,资助教师参加高质量的教研活动等等,这些对一所学校形成“向上”的文化生态都有着一种推动作用。

文化生态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本章只是对我们所追求的文化生态的特征进行了阐述,具体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其他因素,我们将在下一章专门论述。

【注释】

(1)【美】朱利安·史徒华著,张恭启译:《文化变迁的理论》,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第37页。

(2)袁鼎生著:《审美生态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页。

(3)转引自胡志坚著:《哪些人可以称得上教育家》,《中国教育报》,2006年4月14日第6版。

(4)【英】马林若夫斯基著,黄剑波等译:《科学的文化理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7页。

(5)肖君著:《华魂论》(第一卷),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94页。

(6)【英】戴维·伯姆著,【英】李·尼科编,王松涛译:《论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