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发展的核心

学生发展的核心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并认为教育、教学、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在身心方面获得良好的发展。由此看来,如果我们把学生发展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的话,学生的发展最主要的是心理能力这一内因的发展。当一个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发展的客观要求后,在环境、教育文化的促动下,自我发展的主动性是其发展的关键。

四、自主意识:学生发展的核心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指出:“根据我们的看法,跟踪研究已经显现出来的变化可以证明,区别一些达到较高发展水平的学生进步的标准,绝不是外部发展,而是内部的倾向。”(12)在这部重要的著作中,他从观察活动、思维活动、实际操作三个方面介绍了教学和学生发展的实验研究,给我们很重要的启发。我们感到人的发展的关键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是一切发展的中枢。观察和操作都是在人的思维活动中完成的,学科教学的中心同样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发展了,一切能力的发展才有可能,才会形成。林崇德教授在《学习与发展》一书中归纳了发展的具体内涵。一是泛指某种事物的增长、变化和进步;二是与生长为同义语;三是指成熟;四是指一种持续的系列变化,尤其指机体在整个生命期的持续变化。他指出,学生的发展指的是学生身心的生长和变化。并认为教育、教学、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在身心方面获得良好的发展。发展是教育、教学、学习的目的和结果。(13)

我们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一种综合力量作用的产物,是各种力量互动的结果。遗传、环境和教育是促使发展的重要的因素。但是从这三种惯常的要素分析来看,遗传、环境是发展的基础,教育则是发展的核心。遗传的因素我们难以测定,而在同样的环境中,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够发展和成才,有的学生不能发展和成才,这些不是由教育决定的吗?不学习物理的人,不管他天资如何聪明,不管他环境多么优越,但他也绝对成不了物理学家,这就是教育在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如果说教育是外因的话,那么,学生在各种力量相同的情况下,其发展的关键还在于自身的作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认为:“事物本身就是运动发展的;事物发展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事物的发展变化,不仅是量的变化,而且也有质的变化。”(14)由此看来,如果我们把学生发展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的话,学生的发展最主要的是心理能力这一内因的发展。当一个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发展的客观要求后,在环境、教育文化的促动下,自我发展的主动性是其发展的关键。而笔者认为这也是当代教育的核心任务。

如果我们描述一下人的成长过程,我们说人的自我意识在个人的成长中起着一种核心的作用。婴儿刚刚出生的时候除了本能的吃喝拉撒以外,大概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们混混沌沌,对事物和自己还不能做任何的区分。大约一岁到两岁,他们出现最初的自我意识,能用第一人称来称呼自己。到了学前期3~4岁的幼儿自我评价开始产生,以后就逐渐有了自我体验。4~5岁自我控制能力已经出现,做事的自主性、目的性、自觉性也得以发展。到了学前初期,便有了道德评价能力,并能从道德原则上初步评价自己行为的好坏。10岁左右,他们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批判性获得发展。进入少年期,自我意识便产生质变,他们不仅能认识到自己的外部特征,而且能够体察自己的内在世界,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人格。少年已经在思考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产生了了解自己特点的愿望。步入青年初期,自我意识便接近成熟,不但关心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而且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能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从而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有意识地使自己变成一个完美的人。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所受教育程度的加深,自我和主体意识更加完善。即“我希望我的生活与选择,能够由我本身来决定,而不取决外界的力量。我希望我成为我自己的意志,而不是别人意志的工具。——我希望我的行为出于我自己的理性、有意识之目的,而不是出于外来的原因;——我希望我的人生角色,使自己设定自己的目标和决策,并且去实现它们”(15)。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自我的产生标志着生命的觉醒,自主的产生标志着创造意识的形成。而所谓学生的发展除了我们上面所作的分析外,最根本的就是学生自主意识的发展,这也是现代教育的核心问题。当然,当我们人人都自觉树立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自主意识以后,我们的自主文化也就产生了,我们也便迈向了教育的最高境界。

【注释】

(1)邹广文著:《当代文化哲学》,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2页。

(2)毛泽东著:《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3页。

(3)瞿葆奎主编:《中国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第20页。

(4)瞿葆奎主编:《中国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第20页。

(5)转引自黄书光等著:《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6)肖川著:《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7)肖川著:《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5-36页,第37页。

(8)肖川著:《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5-36页,第37页。

(9)冯建军著:《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10)转引王坤庆著:《当代西方精神教育研究述评》,《教育研究》,2002年版,第9期。

(11)肖川著:《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12)【苏】赞可夫著:《教学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147页。

(13)林崇德著:《学习与发展》,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9页。

(14)林崇德著:《学习与发展》,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0页。

(15)转引自刘军宁等编:《市场逻辑和国家观念》,三联出版社1995年版,第21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