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联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苏联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直到1991年解体,苏联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教育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本节主要介绍苏联几位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坚持共产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管理体系区别于资本主义教育管理体系的主要特征。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方面。他强调,教育工作的基本对象是集体,而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教育。他认为通过组织健全、合理的教育集体来教育学生,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主要方法。

第三节 苏联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1917年伴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世界上第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权诞生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给整个世界带来深远的影响,也给当时的文化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直到1991年解体,苏联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教育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本节主要介绍苏联几位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一、列宁的教育思想

列宁(1870—1924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继承人,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的教育思想对苏联的教育事业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指出教育是有阶级性的。他多次阐明资产阶级的教育渗透着资产阶级精神,资产阶级宣扬教育是超政治、超阶级的,这正是他们虚伪的表现。无产阶级的教育必须贯彻无产阶级的阶级精神,在整个教育工作中,任何时候都不能使教育脱离政治,不能让教育工作不联系政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利益服务,为了能和平地进行经济建设,从工农业生产和全部经济生活上改造国家,还要使教育为经济服务。

(二)青年一代的教育与学习

列宁紧密联系当时本国的实际形势,号召青年一代为了完成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学习。他说,老一代至多只能消灭建筑在剥削上面的资本主义旧生活方式的基础,而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建设,只有靠新的一代人。所以青年的任务就是学习。

为了使青年一代能够成为继承老一辈革命事业的共产主义者,必须对其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包括学习共产主义理论、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共产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能够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新人,这代人需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树立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要具有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情操,要有渊博的知识与技术,以便担负起历史赋予他们的实现共产主义的使命。

(三)社会主义教育的管理

列宁一贯强调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的领导作用。坚持共产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管理体系区别于资本主义教育管理体系的主要特征。

在如何实现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问题上,列宁作了许多重要指示,其主要精神是:要求有关领导正确理解和贯彻党纲中关于国民教育目的任务的规定;正确理解和贯彻党中央有关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定;要避免空谈,多做实际工作;要善于领导教师群众,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善于同教师友好合作,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与积极性;要有计划地充分估计、检验和总结实际经验,并系统地利用这种经验和教训,以利于改进工作;要吸收具有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知识的教育家以及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具有同样知识的人参加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工作。

(四)建立人民教师队伍

列宁十分关心教师的工作。十月革命后,列宁对苏联的教师状况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制定了对待教师的正确政策。列宁认为,学校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人员,他们决定着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因此,要争取与团结尽可能多的教师,通过宣传与组织工作,引导他们为工农服务。

列宁认为,苏维埃的教师肩负着重大的任务,就是培养建设新生活的青年一代。同时,教师还是向工农众进行广泛的社会教育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要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尊重他们的劳动。他指出:“应当把我国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到在资产阶级社会里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这是用不着证明的真理。为此,我们必须经常不断地坚持不懈地工作,既要振奋他们的精神,也要使他们具有真正符合他们的崇高称号的全面修养,而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二、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

安·谢·马卡连柯(1888—1939年)是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实践活动家和富于创新精神的教育理论家。其主要著作有《教育诗》、《塔上旗》、《父母必读》等。他曾经把三千多名误入歧途的青少年改造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和一定知识技能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先进人物,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注意。

(一)教育目的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目的的提出应该以两个方面为依据。

1.社会政治需要是教育目的的依据。马卡连柯联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教育目的不可以离开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他认为,“只有根据社会的要求,根据它的需要才能规定出教育的目的”。

2.个人特性也应该是教育目的提出的依据。马卡连柯认为,教育目的是依据社会对人的培养的共同要求而制定的,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因此教育目的不能只强调共性,忽略个性;也不能只追求个性,排斥共性。

(二)集体主义及其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方面。他强调,教育工作的基本对象是集体,而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教育。因此,他把集体和集体教育看成是全部教育理论的首要的和关键的问题。

马卡连柯认为集体是“以社会主义社会的结合原则为基础的人与人相互接触的总体”,集体具有以下四个特点:有共同的奋斗目标、组织性和纪律性、组织制度和管理机构、有正确的集体舆论。

他认为通过组织健全、合理的教育集体来教育学生,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主要方法。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集体主义者,只有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和为了集体进行教育,才能完成培养集体主义者的任务。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将学生作为社会的成员、社会活动的参加者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而不能将他们简单地看作受训练的材料。

(三)纪律教育

在马卡连柯看来,纪律与集体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纪律,就可不能有好的集体。他指出:“纪律是达到集体的目的的最好方式。……没有纪律,集体便不能实现自己所期待的目的。”

马卡连柯所倡导的纪律不是棍棒纪律,而是一种自觉纪律。他认为只用禁止的方法来表现的纪律是最恶劣的方式。自觉纪律的形成是教育的结果。他强调:“我是把纪律当做教育的结果来了解的,因为,培养基本方法是整个教育过程,纪律是教育作用的全部总和的产物。最好的教育手段,就是通过良好的教师集体去组织完善的、统一的学生集体。”

纪律教育的基础是教育者既要提出严格的要求,又要包含对学生的充分尊重。他说:“我的基本原则是永远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四)劳动教育

马卡连柯教育思想体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劳动教育,他充分肯定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让学生进行劳动是组织和培养集体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劳动来培养学生的品质,发展其智力和能力,加强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他认为劳动与教育的内在结合具有重大意义,孤立的劳动过程对人的教育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他指出:“在任何情况下,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教育相结合,就不会带来教育的好处,会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因此,要把劳动教育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去教育儿童。这种结合不是生产劳动与文化知识教学的机械结合,而要谋求它们之间的最自然、最健全的结合,让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劳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五)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问题也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以《父母必读》和《儿童教育讲座》奠定了苏联家庭教育体系的基础。

马卡连柯认为,家庭对子女所负的责任,是它对于社会所负的责任的一种特殊形式。父母要从子女小的时候开始就进行各方面的教育,父母要将对子女的教育同整个国家与社会的利益联系起来。从这一思想出发,他要求父母正确地了解教育目的,拟订教育计划,规定教育制度;父母要身体力行,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教育活动中应当严谨、纯朴和真诚;应当善于组织家庭生活等等。马卡连柯认为,这一切是正确组织家庭教育所必需的一般条件。

马卡连柯指出,家庭应是一个和谐的集体,这样才能为儿童受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父母要共同致力于维护家庭的和谐。另外,他还强调父母对儿童的教育要严爱结合,把握分寸,认为对子女缺乏理智的过分溺爱和过分严厉都是有害的。

三、凯洛夫的教育思想

凯洛夫(1893—1978年)20世纪四五十年代苏联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著述很多,有《有关寄宿学校教导工作的组织和内容的几个基本问题》、《关于苏维埃学校和教育科学问题的几个报告》、《教育科学的当代问题与科学研究的作用》等。他还主编了《教育学》、《教育词典》、《教育百科全书》。其中《教育学》一书影响最大,集中体现了凯洛夫的教育思想。

(一)关于教育的本质和作用

1.关于教育本质

凯洛夫在《教育学》中指出:“自从有人类社会时起,就产生了教育。”他还进一步指出,“教育就是这样从人类社会的实际需要里产生的,教育的产生是一种客观必然。”[9]可见,他把教育理解为人类社会的客观必然性。凯洛夫指出,教育是“由一个历史阶段到另一个阶段不断地发展着,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性质、内容、方法和组织”[10],这说明教育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社会里,教育也不相同,但是他强调了在阶级社会,虽然教育被不同统治阶级把持,但是教育都是有阶级性的。

2.关于教育作用

(1)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凯洛夫指出,教育永远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机能,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概括地阐述教育对社会生活具有重大的反作用。他着重指出,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教育既是反对剥削者斗争的有力武器,又是建设共产主义新社会的武器。教育的作用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他以苏联卫国战争中,由学校培养出来的英雄人物为例,说明教育的这种巨大作用。

(2)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凯洛夫在总结历史上先进教育家观点的基础上,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全面论述了素质与环境、教育的关系。他认为,人在出生时,就带着一定的素质或心理发展的前提。素质只是发展的前提,它本身并不制约这个发展。人的素质得以发展的决定条件是一定的社会环境与教育,肯定了教育在造就人中的主导作用。

(二)教学及教学原则

1.关于教学

凯洛夫认为,教学是旨在依照共产主义教育的一般目的与具体任务,在学校中有计划地实现下列工作:以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来武装学生,建立他们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和有计划发展他们的智力与道德品格。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在教学环节上,凯洛夫根据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个认识论公式,把教学过程分为感知、理解、概括、巩固、熟练、测验等几个阶段。凯洛夫认为,这个过程的次序并非是固定的,各环节间是互相交替的。

2.关于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要求教学尽量运用生动、形象的教材,使学生在他们自己所学习的事物的基础上形成概念。

(2)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学生要自觉地掌握事实与现象,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独立性。

(3)巩固性原则。教学必须有系统地巩固学生的记忆力中的知识。

(4)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即要求学生在领会知识、技能、熟练技巧的时候,必须有系统的工作,使知识系统化、完整化,并能将每一个问题连贯起来。

(5)通俗性和可接受性原则。要求使教学大纲的教材范围和性质完全符合每一个教学阶段中的儿童年龄上的特点。

4.教学组织形式

凯洛夫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他说,学校教育工作主要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的。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分成班级,各种科目按固定的课表由教师进行讲授,这种教学工作组织,就是他所强调的班级授课制度。这是对教学组织形式正规化的一种总结,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5.道德教育

凯洛夫非常重视智育,同时也非常重视德育。他认为德育的任务有六项,即培养苏维埃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培养集体主义、友爱和团结互助精神;培养对于劳动和社会公共财产的社会主义态度;培养自觉性的纪律;培养布尔什维克的意志与性格特征。他认为教学是德育的基本途径,德育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实践的。

四、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

巴班斯基(1927—1987年),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苏联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博士。巴班斯基在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创造了大面积克服留级现象的经验,更直接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实验材料。巴班斯基在此基础上于1972年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预防学生学业不良的方法》一书,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育原理,此后,他又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一书,并在《国民教育》和《苏维埃教育学》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来阐述自己的最优化教学思想。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本质

巴班斯基是苏联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而教学过程最优化也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的基础上,以最小的代价取得相对于该具体条件和标准而言最大可能的成果。

巴班斯基指出,在师生的教学活动中,也存在着社会、心理、控制三方面的因素。社会因素,即教育目的和内容;心理因素,即师生双方的动机、注意力、意志、情感等;控制因素,即教师对教学的组织、方法的选择和机会的调整以及学生的自我控制。这三个方面的最佳统一,就是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境界。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标准

巴班斯基认为最优化应该有一定的标准,教育过程的最优化有两个基本标准:“第一个标准是每个学生按照所提出的任务,在该时期内,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高可能的水平。第二个标准是学生和教师遵守学校卫生学和相应指标所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11]但是最优化的准则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能够在具体条件下选出最好的方案。

(三)最优化的教学过程的基本准则

最优化不是绝对的单一模式,“因此,需要首先定出明确、具体的准则,根据这些准则来评价所提出的教学或教育措施的系统是否最优”。巴班斯基认为,“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最优化准则……在现代普及教育的条件下,作为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最重要准则,首先必须是明确完成教学任务时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12]。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准则是用最少的时间和花费使工作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

【注释】

[1]姜琦著:《现代西洋教育史》,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P192—193

[2]桑代克著:《教育之基本原理》,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P259

[3]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P331

[4]罗素著:《教育论》,东方出版社,1900年版,P4

[5]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P4

[6]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P1

[7]同上,P21

[8]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P351

[9]凯洛夫:《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P1

[10]同上,P5

[11]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P164

[12]巴班斯基、波塔克:《教育过程最优化问答》,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P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