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4]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两大重要成就,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与之相应,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大致可分为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三种类型,将在本节及第四节中进行介绍。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教育领域的全面变革,许多人文主义者都不同程度地注意了教育问题。文艺复兴时期,许多人文主义思想家、文学家都非常关心教育问题,有的还亲身从事教育改革活动。

第三节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17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最先发生于意大利,后传至北欧,使人文主义新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并引发了北欧建立在人文主义与宗教理想双重基础之上的宗教改革运动,而北欧的宗教改革运动又导致了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运动。[24]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两大重要成就,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与之相应,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大致可分为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三种类型,将在本节及第四节中进行介绍。这三种教育势力交织在一起,相互间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对当时及以后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各不相同的影响。

在中世纪宗教神学的严密禁锢下,古希腊、罗马的文化被埋没了近千年。直至14世纪,欧洲的人文主义者点燃了呼唤人性解放的火炬,在沉寂良久的欧洲大地上,掀起了一个研究和复兴古代文化的热潮,把欧洲的学术文化思想推向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不是偶然出现的,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复古运动。它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基础。自10世纪以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的手工业和商业逐步发展起来。14—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中已经依稀出现了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15世纪以后,许多国家封建社会内部,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都先后产生了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工厂手工业和从事中间剥削的商业、银行业。这样,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兴起,欧洲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资产阶级成为拥有经济实力的社会力量。但是,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地主阶级和教会势力千方百计地阻挠和压抑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于是,代表新的生产方式的新兴资产阶级联合农民,开始共同反抗封建统治阶级,从14世纪初叶到17世纪中期,从意大利逐渐波及尼德兰、西班牙、法国和英国。恩格斯指出:“欧洲式文艺复兴的时代是以封建制度普遍解体和城市兴起为基础的。”[25]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上的需要必然要求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思想体系,这时资产阶级的先驱者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宝库中发现了许多与封建神学相抗衡的积极因素。于是新出现的“人文主义”世界观,促使人们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自我,文学、艺术、科学、哲学都发展起来,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那时,差不多没有一个著名人物不曾作过长途旅行,不会说四五种语言,不在几个专业上放射出光芒。”[26]所有这一切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原因都对这一时期的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形成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新面貌与特征。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人文主义深入到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内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欧洲教育史上出现了崭新的一页。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教育领域的全面变革,许多人文主义者都不同程度地注意了教育问题。例如,政治活动家提出了新的教育纲领;思想家推演出人文主义的教育理想;教育实践家则极力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建立新的教育机构,更新教育内容,实行新的教育方法。[27]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是资产阶级教育实践的开端,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表现了前所未有的一些特征。

第一,人文主义教育家重视教育培养人的作用。人文主义世界观的核心是提高人的能力,相信每个人都有享受美好生活的权利,这意味着必须重视对人的教育与培养。根据新兴资产阶级的现实需要,参照、继承和丰富了古希腊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提出了培养资产阶级新人的教育目标。

第二,教育对象扩大,创建新形式的学校。[28]早期封建社会的教会学校,学生基本上是僧侣阶级的子弟和世俗封建主子弟;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子弟一般都要求进学校受教育。社会发展的新需要,要求人的能力多方面发展,这就决定了人文主义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在语言、历史和文化科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些新的学科。教育对象扩大以及教育内容的扩充,使得许多国家逐步建立了许多新形式的学校,形成了这个时期中学、大学教育的发展。

第三,重视道德教育并偏重世俗道德品质的培养。旧道德标准主要是对神的崇拜,对教会权威和封建专制的绝对服从。人文主义的道德标准是对人的尊重,要求民主、大胆追求知识,为科学、真理而献身等思想与行为,成为新的道德观和道德教育的核心要求。但宗教仍然是道德教育的内容,因为资产阶级并不摒弃宗教,而是试图改良,所以出现了两者共存的现象。

第四,创造与运用新的教育方法。首先强调环境的陶冶作用,主张建立优美的校舍,使其成为学习的乐园;其次,强调尊重儿童天性,考虑到儿童的个别差异;最后,强调教师的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师生之间保持自然协调的关系。

文艺复兴时期,许多人文主义思想家、文学家都非常关心教育问题,有的还亲身从事教育改革活动。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方面地从理论上论述教育问题,形成了这一时期教育理论的发展。

二、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

文艺复兴最早产生于意大利。意大利文艺复兴以古罗马文化的复兴为先导,继之是古希腊文化的复兴,这种复兴迅速影响到教育界,对人文学科的狂热崇拜迅速蔓延整个意大利。一些不同于中世纪教会的世俗学校建立起来,教师为世俗人士,教授世俗的课程,打破了教会对教育领导权的垄断。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批教育家,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活动进一步促进了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

1.弗吉里奥(Pietro Paolo Vergerio,1349—1420年),在教育目的上,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弗吉里奥给出了通才教育的定义:它是一种符合于自由人的价值的,使受教育者获致德行与智慧的,能唤起和发展那些使人趋于高贵的身心的最高才能的教育。在教育方法上,弗吉里奥认为必须使所有教育内容适合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年龄特征。在教育内容上,弗吉里奥推崇历史、伦理学和雄辩术三门科目,认为这三门课程最能体现人文精神。他重视体育,认为健全的身体是从事任何事业的前提;重视文学,认为文学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重视自然知识,认为这是一类既使人感兴趣又对人有益的学科,尤其看中医学和法律的实用价值。但是他将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截然对立。

2.维多里诺(Vittrino da Feltre,1378—1446年)对教育实践的热忱,被称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1423年开办宫廷学校,称为“快乐之家”,校址环境优美,校风朴素自然,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过程充满欢乐。不仅以古典学科作为课程的中心,也注意自然科学数学课程的开设,提出了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精神、身体、道德都充分发展的人。在教学方法上多运用直观和练习的原则与方法,并把体育看作是高尚的与科学知识教育并重的教育内容。在道德教育方面,重视学生品德的培养和基督教信仰的养成,并认为古典著作所包含的异教道德观念与基督教的教义并不冲突。

三、北欧人文主义教育

在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叶之间,由于海上国际航线的开辟,国际贸易中心由意大利北部的城市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的一些北欧国家。与此同时,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浪潮也席卷了北欧国家。北欧宗教改革前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有:

1.尼德兰的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1467—1536年)是一位基督教人文主义教育理论家。他对古典文化推崇备至,认为研习古典文化有助于改造社会、改良教会、净化基督教,使人们走向虔诚的道路,主张人文主义基督教化,基督教人文主义化。他在教育方面的主要代表作有《基督教君主的教育》和《论童蒙的自由教育》。

2.西班牙的维夫斯(Juan Luis Vives,1492—1540年)主张将基督教与人文主义结合起来,但其人文主义思想更强烈一些。他教育思想最光彩之处在于提出要以新的哲学方法,要用心理学方法来解决教育问题,还认为教育主要是一个由学习者的本性所决定的过程。他对心理的对象、心理活动、心理类型和差异等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的研究。

3.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年)是英国最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乌托邦》中:①公共的、平等的、普通的教育。“凡是儿童都要学习”,由“教士教育儿童青年,注意他们的读书求知,也同样注意培养他们的品德”;②实行多方面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除学习读、写、算外,还要攻读数学、几何学等科目,重视劳动教育,包括体育,要求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具有高尚品德、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的全面发展的人;③重视直观教学,注重发展理性。[29]

4.比代(Guillaume Bude,1468—1540年)是法国早期文艺复兴表达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并对人文主义教育施与重要影响的人。他的希腊、罗马文学造诣很深,对罗马法也有透彻研究,认为不掌握人文之学,犹如夜间行路而无灯光。在他的推动和国王的支持下,法国先后建立起富有人文主义精神的法兰西学院(1530年)和奎恩学院(1534年),与教会大学分庭抗礼,学院不事经院之学,而崇尚古典学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早期人文主义教育大大滞后于时代,人文主义教育的内涵必须予以新的拓展,这种拓展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的改变、世俗精神的加强、学习内容的丰富、本族语言的引入、学习方法的进步等方面。在北欧,法国的拉伯雷、拉谟斯和蒙田,英国的埃里欧特和培根成为新的教育精神的代表人物。

1.拉伯雷(Francois Rabelais 1483—1553年)法国杰出的人文主义文学家。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巨人传》中,他无情地批判了封建制度及其腐朽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教育理想。在教学方面,反对强迫儿童死记硬背的教条主义,强调结合实际学习知识,注重实地观察、参观、访问,重视道德教育和学校教育,认为知识与良心并重。重视劳动教育,认为青年人应该学习生产知识,掌握生产技术。

2.拉谟斯(Petrus Ramus 1515—1572年)反对泥古崇古,反对迷信权威,不论是中世纪后期亚里士多德的权威还是文艺复兴时期西塞罗的权威。认为人人皆应得到自由思考的权利,这是对是古非今、泥古不化者的批判。拉谟斯强调实用性,认为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实践,各种知识的教学都应与生活现实相联系。

3.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 1533—1592年)法国著名的人文主义学家,他在《散文集》第一卷中的《儿童教育论》和《论学究气》两篇文章中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点。蒙田提倡培养“完全的绅士”。这种绅士具有渊博的、对生活有益的实用知识,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具有坚强、勇敢、谦逊等品质,具有强壮的体魄。蒙田反对死记硬背,反对理智屈从于权威,人应该服从和热爱真理,应该虚心好学,并敢于善于纠正自己的错误。蒙田反对空虚、狭隘、不切实际的经院主义教育,崇尚实际效用,认为学究式的学问是无用的,教师教的和学生学的应是对生活实际有用的东西。蒙田提倡儿童多从生活中、从事实中学习,多行动,多实践。在教学方法方面,蒙田反对强制压迫,主张自然发展,认为没有一种完全适合于一切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掌握分寸”,因材施教。

4.康帕内拉(Tomma Campanella 1568—1639年)意大利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太阳城》一书中体现了其重要的教育思想,提倡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措施,以消灭体力与智力劳动的差别。强调儿童时期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教育,成人后除劳动以外,还要持续学习,重视成人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30]

5.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年)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的创始人。虽然没有专门就教育问题发表专门的论述,但是他的认识论对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新工具》一书提出了科学认识的方法——归纳法,抨击以繁琐主义和形式主义为特征的经院哲学,要真正认识事物,必须求助于归纳法。培根的认识论为教学方法的根本变革提供了哲学依据。他还提出了研究百科全书式知识的理想,认为“知识就是力量,力量就是知识”,尤其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价值,将自然科学知识视为知识的最主要内容。培根对于一些人过于尊崇古典文献持否定态度,认为古典文献应甄别取舍而不应全盘接受,在教育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

四、北欧人文主义教育与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的区别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是这个时期资产阶级取得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等方面的新成就在教育上的反映,是资产阶级教育的开端。它在反对封建主义、经院教育的斗争中,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扩大了教育内容和教育实践活动。由于历史局限不可避免地保留了一些落后的东西,但其积极意义不可低估,它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成就成为17世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