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春秋末战国初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科学家等。墨子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贤士”、“兼士”和“义侠”,以备担当治国利民、兼爱相利的职责,成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人才。墨家的教育内容,以“兼爱”的基本思想为主,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同时,墨子指出物体在受力之时,也产生了反作用力。

第三节 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约公元前480—前400年),另一说是生于约公元前468年,卒于公元前376年,名翟,春秋末战国初鲁国(今山东滕州)人。是春秋末战国初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科学家等。墨翟是“农与工肆之人”,既博览群书又有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传说墨子原来也是“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54],而后变成儒家的批判者,创立起具有小生产者独特风格的墨家学派。墨家学派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具有舍命行道的献身精神。“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55]

墨子针对当时社会的弊病,提出了“尚贤、尚同、节用、薄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兼爱、非攻”等十大主张。其核心是“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墨子认为一切灾害都产生了“别”。所谓“别”即偏爱、自私。拯救的办法是“以兼易别”。“兼”字本义含有平等之意,意即毫无分别地爱一切人。“兼爱”的实际内容是“互利”。墨子宣扬“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56],盼望建立一个“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57],“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58]的公平合理的社会。在“兼爱”的原则下,墨子提出了“尚贤”的主张,要求冲破“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的世袭制度,主张政权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59],认为凡是有才能的人都可以得到官禄,以德就列,量功行赏,有力地冲击了西周以来的宗法世袭制度。

一、教育目的和教育作用

(一)教育目的

墨子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贤士”、“兼士”和“义侠”,以备担当治国利民、兼爱相利的职责,成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人才。墨子认为这些人才是否在位,对国家的治乱兴衰有决定性的影响。作为“贤士”、“兼士”和“义侠”,必须具备三项标准:“厚乎德行,辨乎言谈,博乎道术。”[60]“厚乎德行”,把德行的修养列为首位一样,墨子提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61]。重德行是儒墨两家一致的要求,但儒家偏重于自我的道德完善,而讳言功利;墨家则公开宣扬,只有对全社会能产生实际利益的行为才是道德行为。所谓“辨乎言谈”,指擅于辞令,能说服人,能言善辩,奔走说教,改变社会风气,实现其政治理想。所谓“博乎道术”,指通晓治国的道理,不仅掌握墨家的基本思想,而且还要掌握实用技术。总之,墨家主张培养具有“兼爱”精神、长于辩论、明辨是非,而又道术渊博、有益于世的人才。

(二)教育作用

墨子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把“有道者劝以教人”作为实现政治思想的根本措施,反对那种“隐匿良道而不相教诲”的现象,认为从事教育工作是有功于天下的:“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62]

墨子提出强教于人,以“强人”为教育要求,“夫岂可以为其命哉?固以为其力也”,“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强必贵,不强必贱”,“强必荣,不强必辱”,“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强必暖,不强必寒。”[63]这种“强力”精神反映了墨子以教育改良社会的强烈要求。

二、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教育内容

墨家的教育内容,以“兼爱”的基本思想为主,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从墨家留下的教学记录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代生产技术向科学理论飞跃的最早的优秀成果,他们在科学技术研究和科技教育上的创造和贡献是永放光芒的。墨家的教育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大大突破了儒家“六艺”的范畴。

1.政治和道德教育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逸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与天子国君,则都要服从天志,发扬兼爱,实行义政,否则,就是非法的,这就是“一同天下之义”。墨子的“兼爱”思想完全否定了宗法式的伦理——关系,把“爱”作为一种超越一切社会规范、可以涵盖各种社会关系的新的伦理观念提了出来,这是他开出的医治社会混乱的药方。即做到“视人身若其身,视人家若其家,视人国若其国”。通过实行“兼爱”,达到“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理想状态。

2.科技方面教育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他给出了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命题和定义,这些命题和定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关于“倍”的定义。墨子说:“倍,为二也。”[64]亦即原数加一次,或原数乘以二称为“倍”。如二尺为一尺的“倍”。关于“平”的定义。墨子说:“平,同高也。”[65]也就是同样的高度称为“平”。这与欧几里得几何学定理“平行线间的公垂线相等”的意思相同。

墨子的研究涉及物理学力学、光学、声学等分支,给出了不少物理学概念的定义,并有不少重大的发现,总结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学定理。墨子给出了力的定义,说:“力,刑(形)之所以奋也。”[66]也就是说,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即使物体运动的作用叫做力。对此,他举例予以说明,说好比把重物由下向上举,就是由于有力的作用方能做到。同时,墨子指出物体在受力之时,也产生了反作用力。

墨子是一个精通机械制造的大行家,在止楚攻宋时与公输般进行的攻防演练中,已充分地体现了他在这方面的才能和造诣。他曾花费了3年的时间,精心研制出一种能够飞行的木鸟。他又是一个制造车辆的能手,可以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造出载重30石的车子。他所造的车子运行迅速又省力,且经久耐用,为当时的人们所赞赏。

值得提出的是,墨子几乎谙熟了当时各种兵器、机械和工程建筑的制造技术,并有不少创造。在《墨子》一书中的“备城门”、“备水”、“备穴”、“备蛾”、“迎敌祠”、“杂守”等篇章,他详细地介绍和阐述了城门的悬门结构,城门和城内外各种防御设施的构造,弩、杜槔和各种攻守器械的制造工艺,以及水道和地道的构筑技术。他所论及的这些器械和设施,对后世的军事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

3.思辩教育

包括思想方法、形式逻辑以及辩论才能的教育。要“非攻”,要“上说下教”,就要注重辩论的研究。如何使语言准确,论辩有利呢?思想方法、形式逻辑和辩论才能的教育都是十分必要的。

墨子认为人的认识和言论是否正确,需要有衡量标准,即所谓的“言必立仪”,因此“是非可明”。对此他提出了“三表”:立论“有本之者”,即历史的经验和知识;“有原之者”,即依据民众的经历,以广见闻;“有用之者”,即必须在社会实践中检验思想与言论的正确与否。“三表”法是考察历史、社会和实践检验的方法,它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求知精神。

墨子提倡理论的准确性,这为墨家学派在中国古代史上形成系统的形式逻辑体系奠定了基础。墨家所说的“辩”学,就是今天的逻辑学。他认为,人们运用思维,认识现实,作出的判断无非是“同”或“异”,“是”或“非”。为此,首先就必须建立判别同异、是非的法则,以之作为衡量、判断的标准,合者为“是”,不合者为“非”。这种判断是“不可两不可”的,人们运用思维以认识事物,对同一事物作出的判断,或为“是”,或为“非”,二者必居其一,没有第三种可能存在,不可能二者都为“是”,或二者都为“非”,也不可能既“是”又“非”,或既“非”又“是”。用现代的逻辑学名词来说,这就是排中律和矛盾律。墨子在学生的论辩才能和逻辑思维的培养方面,强调形式逻辑、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察类明故”,并把假言推理、选言推理和归纳并列使用。讲求以理服人,追求思辨技巧,言行有据。他自己擅长于“辩”,并用“辩”来启发教育学生,这一点比“欧洲逻辑之父”——亚里士多德更全面,堪与印度的因名相较。墨子不愧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开创系统逻辑学教育的第一人。

4.生产知识技能教育

墨家学派是先秦诸子百家唯一具有科学意识的学派。它强调生产、军事科学的技术知识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兼士”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

墨子认为,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特征,“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上下、尊卑、贵贱的等级是客观存在,但无论哪个等级的人不劳动或轻视劳动都是不应该的。因为劳动是人和禽兽的区别之所在。在劳动意义上,各阶级的人是平等的,墨子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这就是墨子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方法

墨子的教育教学方法带有鲜明的学派特色。

1.积极主动

墨子不赞同儒家“拱己以待”,即消极等待的教育方法,强调主动教育。他认为强调学生的知识和心理准备固然不错,但未免太不主动了,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虽不扣必鸣”——即使人们不来请教,教师也应该主动地上门去教。因为,如果对人们持“不扣则不鸣”的态度,就会导致无知和错误。这和墨子提倡的“为力”、“强为”、“有道肆相教悔”、“有道者劝以教人”的主张是一致的。他还说:“行说人者,其功善亦多,何故不行说人也?”[67]这种以教人为己任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2.“述而且作”

孔子自述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墨子批评这种“述而不作”说,认为不述又不作,是不对的;而只作不述,也是错误的;仅述不作,和只作不述是同样不应该的。正确的态度则是:对于过去好的东西要继承,对现在有价值的就应当进行创造。这样才能使全人类的知识不断增进。由此可看出墨子认识到人类的创造继承发展是有一个过程,他提倡每代人和每个人都应当有所作为。

3.言行一致

墨子强调言行一致。故有“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68]。墨子认为,凡是说话不守信用,心无诚意,在行动上必然不果断,即所谓的“言不信者,行不果”。

4.量力而为

墨子在教学中还提出了量力性原则。墨子的量力要求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就学生的精力而言,人不能同时进行几方面的学习,所以就应该量力而学。其二,就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应当量其力而教。他要求对学生对学生“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69]。量力性原则不但是对学生的提醒,同时也是对教师的要求。对教师而言,必须充分考试学生的年龄阶段、知识结构和心理发展上的阶段性特点和个体差异,从而对学生实施既因材又量力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墨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量力性教育原则的人;也是在世界教育史上首创这一原则的教育家。它比西方近代量力性教育原则的提出早了两千多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