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混合式学习方法在医学课程中的应用

混合式学习方法在医学课程中的应用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混合式课程设计原则,我们把基础医学导论按照策略分为前端分析、活动与资源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三个阶段进行。通过应用混合式学习,完善了基础医学导论课程的资源、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以及课程运行机制等相关教学体系,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高效教学新途径。为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我们建立了系统的基础医学导论课程的评价体系,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混合式学习方法在医学课程中的应用——“基础医学导论”课程

夏 强 王会平 陈季强 凌树才 魏尔清 邵吉民
 周 韧 李继承 叶治国 富丽琴
 基础医学系

一、课程简介

1.课程类别

专业课程

2.学科类别

医学—基础医学

3.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

(1)课程目标:本课程是学习其他基础医学类课程的基础,着重介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注重密切联系临床实践与应用。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科学的基础医学观念,不仅对各个重要系统的正常结构、正常功能有系统的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正常结构和功能概念的基础上,掌握疾病的基本规律和药物的治疗基础,并学会自主学习和团队学习的终生学习技能。

在本课程结束时,学生能:

①描述人体的主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识别四类基本组织;

②运用细胞物质转运、生物电和信号转导的知识,解释临床实践中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

③描述适应、损伤、凋亡与修复的特点和机制,并说明临床病理意义;

④区分充血、血栓、梗死与出血的特点与机制;

⑤描述和比较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与组织学类型,并解释炎症的结局;

⑥区别良性与恶性肿瘤,描述肿瘤的分类、分级和分期,描述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分类和机制,并列举常用抗恶性肿瘤药物;

⑦举例说明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⑧运用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知识,联系常用临床用药问题,并计算科学研究中和临床中常用的药理学相关重要参数;

⑨通过阅读专业文献,学会总结并口头报告文献内容;

⑩培养良好的小组合作态度。

(2)教学内容:本课程是整合性课程,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人体结构总论,介绍人体的各个系统和主要结构与功能,基本组织类型与特征;第二部分介绍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三部分介绍疾病的基础,包括适应、损伤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与肿瘤,疾病概论;第四部分介绍药物治疗学基础。

4.教学对象

七年制或五年制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专业二年级学生。

5.课程学时与教学场景

(1)课程学时:课堂教学80学时(含课堂汇报),小组学习10学时。

(2)教学场景:

①大班授课。地点为教学楼,规模100人左右。教师在教室用PPT或黑板讲授课程内容。每次课前课后有阅读要求。

②小班授课。地点为实验室,一个小班的规模为30人左右。教室在实验室授课,并结合人体标本讲解课程内容。有小班讨论环节安排。

③文献阅读与汇报。地点为教学楼,规模100人左右。教师布置专业英文文献阅读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在学习平台上传阅读报告,并在大课上用PPT向全班同学汇报阅读成果。

④小组讨论。小组学习在讨论室或图书馆进行。

二、课程教学重点解决的问题

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是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等相关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本课程是医学生在临床前期学习的基础医学课程中最主要的整合课程,也是连接临床课程的重要桥梁课程。虽然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时注意到了以器官系统为主线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课程还未能完全解决我国现有医学教育体制下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学生的团队合作较差,写作能力较差,表达能力较差,沟通能力较差,专业阅读量很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等。必须尽快清除这些影响学生培养目标达成的障碍。混合式学习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手段和重要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改革

1.教学实施策略与方法

(1)教学实施策略:按照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原则,教学策略分为前端分析、活动与资源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三个阶段进行。

①前端分析。在对课程资源和活动等进行具体的设计之前,先对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观测,即前端分析。

②学习活动与资源设计。该阶段由混合式学习总体设计、单元活动设计和资源设计与开发三个环节组成。

③教学评价设计。主要通过学习过程的评价、课程知识的考试和学习活动的组织情况评定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2)主要教学/学习方法:课堂教学;在线学习;离线学习;自我导向性学习;小组学习;小组讨论。

2.具体实施方法举例

根据混合式课程设计原则,我们把基础医学导论按照策略分为前端分析、活动与资源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三个阶段进行。

(1)前端分析。前端分析阶段包括三个方面:

①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评定学习者的预备知识、学习风格、学习偏好等掌握学习者的相关特征。

②基于知识分类的学习目标分析,即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应当达到的目标。

③混合式学习的环境分析,把握课程教学所具备的外部环境条件。

通过前端分析,将学生的学情进行详细分析,从前期修读课程的种类和课程内容分析学生已经有的知识,然后确定学习目标。部分内容是通过问卷调查完成的。

(2)学习活动与资源设计。这个阶段的工作包括三个环节,即总体设计、单元活动设计和资源设计与开发。

①总体设计。重新编制了基础医学导论的教学大纲,明确了课程整体学习目标,对相应学习活动的顺序做出了安排,确定了学习过程中信息沟通的策略。

②单元活动设计。我们把基础医学导论分为四个单元,即人体结构单元、细胞功能单元、疾病基础单元及药物治疗学基础单元。每个单元的混合式学习过程分为课程导入、教学活动以及复习和测试三个模块逐步进行。

● 课程导入。通过基础医学导论课程网站,使学生了解本单元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包括学习内容、将要完成的任务、需要学习的学习材料、课程的成绩评定方式以及课程学习的信息通道等。明确说明学习目标和整个的教学过程序列。

● 教学活动。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等一系列活动,如在教室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环节,学生按照要求,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完成在线的个体学习和小组学习活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通过在线交流等其他方式为学生提供指导。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利用教室或网络等各种方式所提供的指导贯穿始终。

a.确定了离线学习与在线学习的混合比例。在课程学时基础上,设定离线学习与在线学习的时间比例为3∶1。

b.混合了实时协作学习与自主学习。每周设定时间段进行实时协作学习(为每周五晚上8:00—9:00),主要形式是网上协作和面对面协作。自主学习在课程中心网络平台支持下进行。

c.安排了多种非结构化学习形式。包括网络会议、网上聊天以及电子邮件等,与结构化学习同时进行。课程中心平台记录了这些非结构化学习的内容并反馈给教师以作分析和共享。

d.协调了理论课与实验课程的关系。以混合实验学习配合理论教学内容的有效学习。

e.混合使用了多种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视频、动画、录音、光盘、课程网站、网络资源和数据库等,为达成单元教学目标提供了支撑。

f.提供了多种学生支持服务。包括课程网站学习工具设置、学习环境优化、及时反馈、短信、电子邮件、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安排了研究生助教完成部分工作。

g.课外作业的混合完成方式。每隔3周布置需要合作完成的课外阅读作业,主要是英文原始文献,在学生自行组织的小组中进行讨论,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报告撰写,将小组讨论结果和报告上传到课程中心网络平台共享。

● 复习和测试。通过测验、考试和作业等形式组织成绩评定。

3.教学方法特点分析

(1)首次建立了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完善,学习效果突出。

(2)多种教学/学习方法的合理运用,以及采用了多种评价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学习评价的落后现状。

(3)通过应用混合式学习,完善了基础医学导论课程的资源、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以及课程运行机制等相关教学体系,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高效教学新途径。

四、课程考核方法和支撑手段

1.课程考核方法

为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我们建立了系统的基础医学导论课程的评价体系,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1)形成性评价包括周测验、定期作业、出席、课堂汇报以及每个模块结束时的阶段性测验,占50%~60%。

(2)终结性评价是在完成基础医学导论课程学习后进行的课程考核,占40%~50%。

另外,有效的监控体系也是我们保证高质量教学的重要手段,这其中包括学校教务部门定期独立进行的学生评教,学生即时反馈,教学网站在线反馈,问卷调查,期末学生座谈会等。这些措施为保障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顺畅的师生交流途径。

2.支撑手段

(1)建设了数字化学习平台。基础医学导论课程就是在这个独立的数字化学习平台上运行的。基础医学导论课程网站,按照教学周循序渐进发布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专业词汇、教师课件、复习题、课外扩展学习资料等,定期发布作业,定期提供周测验和评价,提供学生与教师交流的平台和通道,以及各种教学资源汇集。

(2)为学生提供了VH Dissector可视化人体的软件,价值50万元。对学生学习人体结构帮助较大。

(3)建设了移动学习平台,学生可以方便地在移动终端使用该学习平台完成周测验和师生交流。

(4)建设了移动终端版教科书APP,该APP提供全套五年制和八年制课程所需的卫生部规划教材。

(5)提供了浙江大学图书馆的英文教材链接。

五、教学效果和推广性分析

1.教学效果

基础医学导论的B-learning实施进行了两年的试点,包括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每年设置了实施B-learning与常规方法的两个大班进行比较,每个班级的人数为120~140人。

我们依据学生的到课情况、学习活动成果、周测验、作业、阶段考试与期末考试、调查问卷等,对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

(1)从学生的到课情况看,实验班的平均到课率达到了92.4%,明显高于对照班(81.1%),说明学生对实验班的课程组织方式和教学模式持同意态度。从学生的课程学习活动成果、周测验、作业和期末成绩的分析看,实验班的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比对照班学生更多、更得心应手,学习效果也更好。

(2)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看,实验班的学生对自我的评价、课外混合式学习的模式、小组团队合作以及学习态度更认可,评价更高,对于利用多种资源进行学习的意愿和内驱力更强,学生用于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和讨论时间远远多于对照班。

(3)从学生对本课程的应用混合式学习的组织方式反馈情况看,多数学生认同课程的混合式学习方式。新的组织方式调动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有助于知识的学习和正确态度的形成。

2.推广性分析

混合式学习中的“混合”,并不仅仅是狭义的教室学习和网络学习两种学习环境的混合,而是与教学有关的所有要素的有机结合,包括教学理论、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学习风格以及学习评价等的混合。美国教育部在2009年提出:“到目前为止,混合式学习被认为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模式。”(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9).Evaluation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s in Online Learning:A Meta-Analysis and Review of Online Learning Studies)。因此,研究和推广混合式学习模式意义重大。

我国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到2020年,全国高校建成网络教学平台,80%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这个80%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目标对于我们探索和实践混合式学习模式是一个重要的激励点和努力方向。

在基础医学导论课程试点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改革对我校的其他课程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和意义。特别是在现阶段,信息的产生量呈爆炸式增长,信息内容日新月异,如何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把握机会,为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尝试和探索新路径,关系到未来几年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走向。

六、课程教材及实验参考书

基础医学导论课程没有指定教材。教师推荐了如下参考教材供学生自主选择:

[1]陈季强.基础医学教程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

[3]英文教材:浙江大学图书馆提供的英文教材链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