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国推进教育公平的历史和现实

英国推进教育公平的历史和现实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英国推进教育公平的历史和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阶级、阶层对教育问题的关切所在。尽管英国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公平现象。受到国际社会批评的是英国基础教育中保留着主要为上层社会服务的私立学校,在英国称为“公学”。

(二)英国推进教育公平的历史和现实

英国是现代政党政治的发源地,又是实行两党制的典型国家。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为执政党,执政党的领袖担任首相,首相再从本党挑选成员组成内阁,依靠多数优势保证政令的推行,直接行使国家权力。在议会中占次多数席位的政党为在野党,行使监督职能,并起后备政府作用。20世纪初以来,英国形成了保守党和工党两党轮流执政的两党制。工党主要代表中下层中产阶级以及工人阶级的利益,保守党代表贵族、工商企业界大资本家以及中上层中产阶级的利益。政党在英国政治生活中起核心作用,一切社会问题都受两党轮流执政的政党政治左右,或者说摇摆于两党之间。教育是最重要的社会事业,教育事业的重大政策必然受两党政治的影响、左右。从英国推进教育公平的历史和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阶级、阶层对教育问题的关切所在。

“英格兰和威尔士在建立国家公立教育体系方面要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大半个世纪。它们在1870年之前还没有一个充分的公立教育体系。”[34]1870年之前,由于阶级和阶层的不同,大体存在三种不同的教育:贵族的教育、中间阶层的教育和贫苦阶层的教育。贵族一般在家庭中接受初等教育,而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则是他们的特权。中间阶层的子女一般在教会设立的文法中学就读。贫苦阶层的子女一般在教会设立的歌咏学校接受适应阅读《圣经》需要的简单的初等教育。1870年英国颁布《初等教育法》,宣布实施5—12岁的义务教育,但大多数地方的义务教育并没有落实。1902年英国开始有国立中学,比法国建立国立中学整整晚了100年。1907年中等学校章程规定,接受国家资助的中等学校必须安排25%的免费学额,招收初等学校毕业生,从此,义务教育性质的初等教育才开始与原已存在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接轨,中下层阶级子女才有少部分能够接受中等教育。1921年工党提出“人人接受中等教育”的口号,但保守党认为普及中等教育没有必要,不应该将普及中等教育作为奋斗目标。

1944年颁布的教育法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工党的教育主张。该法确认教育机会均等的价值取向和建立面向所有青年人的中学教育的目标,并决定在小学免费的基础上(1918年英国实行小学免费)实行中学免费。这一政策在1945年4月1日正式执行。1945年工党上台执政后,其教育政策的重点是人人接受中等教育和教育机会均等,在有限范围内进行了取消中学三轨制(文法中学、技术中学、现代中学)组建综合中学的试验。不久由于工党在大选中失利,普及中学教育的步伐明显放慢,综合中学的试验也陷入了僵局。

1964年工党在大选中成功。这一时期工党教育政策的重点是推行中学综合化并对薄弱地区、人群进行积极差别对待。由于地区间、阶层间的收入差距,在当时教育机会不均等仍是英国严重的社会问题。1967年英国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发表的《普劳顿报告》,针对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优先区”设想。所谓“教育优先区”,即物质或经济极为贫乏和不利、须优先予以改善以利于教育机会均等理想之实现的地区。工党政府接受了《普劳顿报告》的建议,在全国积极推行“教育优先区”计划,根据“积极差别待遇”的理念和原则,通过国家干预和财政转移支付,对教育处境不利地区和人群给予额外的教育资源,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摆脱恶性循环。“积极差别待遇”的理念和原则被许多国家接受并采纳。在60年代和70年代,随着工党和保守党几番轮流执政,英国的教育公平状况在左右摇摆中艰难前行。从总体上看,工党从平等主义价值观出发,许多政策主张是为了削弱富人的特权和缩小社会两极分化,而保守党则强调传统、自由、区别对待和精英教育。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英国保守党执政。随着撒切尔夫人上台,英国教育的走向偏离平等而偏向所谓“效率”。1988年保守党执政时颁布的教育法否定了1976年工党执政时颁布的教育法。1988年教育法强调学校自治、多样化与选择、学校私有化。保守党执政时期,一方面削减教育经费,一方面又从有限的教育经费中划出一定份额支持私立学校,其结果是从办学经费和生源等方面进一步拉大了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的差距。

1997年,英国工党在野18年后重新上台执政。工党政府承诺,为所有人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确保不会有人因贫穷、能力、信仰、性别、种族、残障或生活在单亲家庭而丧失接受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布莱尔担任首相后多次强调,工党将确保英国教育机制为全体人民服务,为强者说话,也为弱者说话。英国高等学校实行收费政策,学生家庭要分担部分教育成本,2005年本国学生每年学费1 000英镑左右,约占培养成本的20%,但大部分学生可以获得不同形式的资助,除学费以外,生活费用也可以通过申请贷款来支付。学生在毕业后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偿还贷款。2004年1月英国议会批准的高等教育改革计划规定,大学生毕业后年薪达到15 000英镑,开始偿还上大学期间所借的贷款。这一法令有效保证低收入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二战结束以来,英国教育政策,既在公平与自由之间不断摇摆,也在不同政党轮流执政时期不断摇摆。尽管英国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公平现象。受到国际社会批评的是英国基础教育中保留着主要为上层社会服务的私立学校,在英国称为“公学”。例如,坐落于英格兰小镇伊顿的伊顿公学,每年学费高达2.4万英镑(约合4.2万美元)。在伊顿小镇上,人们常常会看到三五成群的翩翩少年,穿着燕尾服、细条纹长裤,戴着熨得平平整整的雪白衣领圈,在街道上昂然而过。他们便是伊顿公学的学生。像伊顿公学这样的私立学校,英国有2 500多所,被视为进入“上流社会”的跳板。越来越多的家长,只要付得起钱,热衷于让孩子接受私立教育。这种“教育等级”的划分,引起一部分英国人的担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曾经指出,在英国接受私立教育的优势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要明显,更明显的只有乌拉圭和巴西。相比而言,法国和德国的私立学校主要针对那些有特殊才能、宗教信仰或其他特殊需要的学生而开设,与公立学校的差别主要在教学方向上,而不在教学品质上。曾任保守党政府初等教育大臣的乔治·沃尔登曾经说,其他欧洲国家没有一个(像英国这样),有钱阶层、专业人士阶层、贵族和王室把绝大多数国民所用的教育系统视为次品而不屑一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