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仑区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措施和行动

北仑区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措施和行动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1年8月2日至8月6日,由中央教科所和北仑区教育局联合举办的全国校长发展学校在北仑开班。目前,北仑各校的学校文化工作普遍还处于探索阶段,理念路线还不够明确。2010年,北仑区教育局负责的“北仑区学校教育文化现象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被列为宁波市2010年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2011年,北仑区教育局再次与浙大合作,开展“区域层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第四节 北仑区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措施和行动

一、北仑区区域层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1.组织校长培训和考察

北仑教育经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逐步趋向于形成学前教育多元、义务教育均衡、高中教育优质、职业教育有特色的良好局面。但是,北仑教育的名校创建和名校长、名教师影响力、辐射力等方面还相对不足。目前,我国中小学主要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的观念和管理水平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为此,区教育局定期组织校长会议、校长培训和校长外出考察等,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等多种方式,开阔校长的办学视野、提升校长的办学能力,其中就有很多与学校文化有关的主题,这样的培训有利于让北仑的校长深刻认识学校文化,学习如何建设学校文化。

2011年8月2日至8月6日,由中央教科所和北仑区教育局联合举办的全国校长发展学校在北仑开班。一所为培养北仑教育名家的新学校迎来了第一批学员———全区180名中小学校长、书记和学校后备干部等将从这里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本届全国校长发展学校首次在浙江省举办,是中央教科所专门为宁波北仑区的校长提升管理能力而举办的高端培训。本期课程设计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引,立足北仑区教育强区建设的需要,以促进教育理论创新和校长队伍建设为着力点,培训主题为校长领导力提升和管理智慧修养。本届第一期课程聘请的讲课专家有中央教科所副所长曾天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导等十几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名校长。

“5天的培训,既有专家高屋建瓴的理论熏陶,又有一线校长的实践经验,还有专家与我们的互动交流,让我们受益匪浅,为自己如何强校、兴校指明了方向。”“下次有机会要带教师深入这些名校进行实地考察,零距离与名校接触,更好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一场培训是一次沟通交流的平台,更是一次反思的过程,这个平台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很大的触动,更多的是反思,我会让这次培训所得在自己的工作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个好校长就得有自己的理念、智慧、独特的领导力,听了一个个讲座,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名校长们的魅力,真正领悟到了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与会的校长们纷纷表达了对此次培训的感想。

“做校长得有激情、有想法,得是一名终身的学习者、实践者,还应该是一个战略领导者。我们就想通过‘全国校长发展学校’这个平台,借专家、名校长这个资源,培养一批名师名校长,提升一批优质品牌学校。现在第一期培训虽然结束了,但是这仅是个起点,我们期待着今后几期的校长发展学校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助力北仑教育内涵发展。”北仑区教育局纪委书记张培龙说。[1]

2.鼓励课题研究和专业引领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的建设工作也需要科学理论和教育哲学的引领。目前,北仑各校的学校文化工作普遍还处于探索阶段,理念路线还不够明确。为此,区教育局邀请联系了各高校、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为学校文化建设寻求理论支撑和指导。

2009年,北仑区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合作,开展“区域性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在区内设立若干所实验学校,从课程这一教学基本载体入手,尝试丰富学校发展的内涵,引领各校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校文化。

2010年,北仑区教育局负责的“北仑区学校教育文化现象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被列为宁波市2010年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

2011年,北仑区教育局再次与浙大合作,开展“区域层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本书的调查与探讨正是其中的一部分。

3.开展学校文化示范学校评估

通过评比示范学校促进区内各学校的文化发展,相关的评估标准目前可借鉴的地方还很少,基本由北仑区教育局自行制定,按照自愿的原则,让区内所有学校先看到标准,再决定是否申报示范学校评估。评估标准(见附录2)中满分为100分,其中基础建设占80分,特色成果占20分,设置了五种评估方式,即现场查看、随机抽查、问卷、座谈和查询资料。

基础建设部分由六方面组成:自然环境10分、形象标识8分、人文环境6分、校园文化活动32分、班级个性文化10分和制度文化14分。可以说,基础建设部分的评估内容已经尽可能地尝试涵盖学校文化的各方面,但为了达到操作的可行性和评估结果的公平性,对于“文化”这一深厚而又仁者见仁的大概念,北仑区的评估内容绝大部分都聚集在学校的显性表现上,如校园的布局、学校的形象标识和师生的言行举止等都可被我们看到、听到的内容。虽然评估内容也涉及了学校师生的价值理念和教育理念等“内在”内容,但仅通过单次的“座谈”和“资料查询”,并不能有效地反映其事实。

除了统一评估的基础建设部分,北仑区教育局还设置了20分的特色评估项目。若从学校文化的本质内涵考虑,学校的特色应指向学校独有的教育理念和体现其特点的师生行为,但从实行的评估标准中看,处于同样的无奈,区教育局更多的是从下属各校已获得的各项荣誉(如学校被市、省、国家级各类媒体转载、报道的次数等)出发,从统计量的角度去衡量特色是否明显与优秀,这种评估虽然也可反映部分实情,但总有许多不够周全之处。

在笔者访谈的过程中,北仑区教育局的工作人员也表达了此方面的困惑。但不管怎样,先从外显的开始、先让区内各学校有一个准备接受评估的心理状态,以评估促进建设,这对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来说肯定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4.提倡结合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促进学校文化建设

自2003年开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就在全国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主动、生动、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必然选择。为此,区教育局鼓励各校根据开发和设计校本课程和综合时间活动课程,把学校特色精神、特色活动、学生社团等纳入学校课程,使之系统化、常态化。

2009年,北仑区教育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意见》(见附录3),为区内各校如何开发和设计综合实践课程和校本课程指明了方向。

高质量落实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要求如下:

(1)认真编排课程计划。各校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照要求将课程落实课表。3—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每周开足2课时(不含信息技术课时)或者每学期总课时达到36课时。在保证总课时的前提下,课时使用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堂指导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合理安排教师课堂指导和学生实践活动的时间比例,保证学生的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二分之一的课时。

高中阶段学生三年中需要完成约270个课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前五个学期平均每周应安排3学时。考虑到活动内容和活动场所的开放性,以及指导教师时间安排上的因素,学时安排要在保证研究性学习课时总量的前提下,注意长期规划与短期安排相结合,集中安排与分散安排相结合,并适当增加高一年级的集中安排时间。集中安排时间主要用于了解课程内涵、课题设计指导、开题报告评审、资料搜集指导、数据筛选与分析等系列理论讲座,以及中期小结、报告撰写指导、研究成果答辩、总结表彰、成果展示等活动。此外,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还需要由学生自己安排课余时间延伸拓展。在具体操作上,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模式安排时间。总体上,大约三分之一的课时用于理论讲座和集体教育活动,三分之二的课时用于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实践、交流与展示。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以学年为单位,每学年总的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周(约34课时),高中三年学时总数不得少于三周;社区服务时间以高中三年为单位,不少于10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不少于5小时)。

各年段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周课时量应严格按课时计划执行,并尽可能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结合。

(2)合理安排实施人员。义务教育段规模较大的学校(18个教学班以上)要落实配备一名综合实践活动专任指导教师,规模较小的学校要安排多名兼职指导教师,并确认其中一名为综合实践活动专业指导教师。普通高中每15个班必须配备一名专任教师

学校应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年级负责人、班级负责人。义务教育段要建立“班级固定、年级协作、学校协调”的教师使用机制,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落到实处。高中阶段须根据学生选择的课题类型进行走班教学指导。

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鼓励各学科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同时,可根据实际需要聘请校外专家、学生家长或相关人士作为兼职教师。

(3)制订和完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具体可行的课程方案是做好课程开发的首要工作。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或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南)要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实施(包括课时安排和人员落实等)、课程评价管理、课程资源建设等作出具体的说明和安排。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每学年要组织修订并完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团队每学期要组织制订各年段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计划。在制订实施方案和学期计划时,要协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校教育专题的实施,充分挖掘学校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整合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及春游、秋游班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等内容,整体协调、统筹规划各年级每学期的主题活动,讲究系列化。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中要体现课程的可选择性,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发挥教师特长,开发门类众多、结构合理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社团组织建设,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4)建立教师指导常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方案包括每学期指导方案和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制订好学期指导方案,理清思路,安排好活动进度,明确学期课程目标和具体任务。校本课程开发则以设计相关校本课程的指导纲要为主。

(5)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各校要分析研究本校实际和条件,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自然条件、社区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学校现有基地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积累好活动主题的素材,逐步建立较为完整的课程资源库,并因地制宜做好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实践基地建设。对已有的投入大、建设全、特色明的学校实践基地要充分发挥作用,做好学校基地开放、有效联动的探索性工作。[2]

5.组织会议论坛分享和交流经验

为了给区内各校提供学校文化建设交流的平台,北仑区教育局于2011年下半年开始每年召开校长论坛,展开校长办学经验介绍和分享活动。

二、北仑区教育局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特别行动计划

除了以上政策之外,北仑区教育局还根据区域特征,确定了两项特别行动计划,以行动计划为抓手,促进各学校开展学校文化建设。

(一)10100计划

“10”是指创建10所德育特色学校。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区域德育特色,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学校在深化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要在以下三方面有所突破:一是要结合各校实际,创造出有学校特色的德育模式和项目品牌;二是在建设人文精神养育的校园文化上有所突破;三是在以弘扬民族精神和诚信教育为重点的德育校本课程建设上有所突破。

“100”是指培养百名区优秀德育工作者。一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二要加强少先队辅导员和团支书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的育人优势;三要加强新教师培训,将师德教育、班主任工作列为重点培训内容,重塑教师的崇高形象;四要加强德育管理的队伍建设;五要加强民族精神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能力。

(二)结合“体育、艺术2+1项目”,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具体化

2004年,教育部在我国部分地区试行“体育、艺术2+1项目”,旨在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都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

2006年,北仑区全面启动“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工作,认真落实学生大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保障中小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北仑区教育局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区体艺工作会议,每年组织区域性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系列活动,每年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抽测并公布抽测结果,每学期对体艺工作进行专项督导,以引导全区中小学走“项目为载体、社团为基础、课程为支撑、资源为保障”的特色内涵发展之路。目前,北仑区内中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合格率已达90.1%,拥有国家和省市体育艺术特色项目达30多项。自全面推行这项工程以来,北仑区相继获得“全国中小学阳光体育先进区”“浙江省中小学合唱教学示范基地”“浙江省合唱协会北仑基地”等荣誉称号。北仑区相关经验受到各方肯定,2011年6月8日,以“让孩子快乐生活健康成长·悦动的童年”为题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专题播出。

【注释】

[1]宁波北仑教科所网站2011年资料,http://www.nies.net.cn/kysjjdblgzdt201205/ t20120522_304311.html。

[2]仑教研〔2009〕3号《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意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