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论高校管理类课程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

试论高校管理类课程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高校管理类课程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播,忽略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要使学生在管理专业活动中学习管理,要通过各种直观、贴切的案例,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地向学生展现生动具体的管理专业活动,使学生对管理专业活动产生感性认识,即原理从实践中来。管理专业认知结构只有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主体的能动反映即主动构建才能形成。

试论高校管理类课程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务处、法学院)

姜婷婷 祝传臣 李 芳

摘 要: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应用性学科。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如何在大环境中提高行业领域内的人才竞争力,是高校管理学专业面临的重要现实挑战。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方式与课程考核形式单一、过分重视基本理论传授、与现实环境脱节等教学现状,提出了管理类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我国高校应当适度改变管理类课程的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务经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传统教学法与非传统教学法相结合进行教学活动。其中详细介绍了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和体验而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体验式教学法。教师通过问题设计与案例选编,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在案例研读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使知识得以拓展深化;而案例讨论和组织评价则使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达到了充分交流,从而弥补了传统教学法的不足。

关键词:管理学 问题 体验式教学

管理学作为高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许多文科专业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同时兼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特点,是研究管理活动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应用性学科。因此,管理知识的掌握,教学效果的改善,既要通过理论讲授法,又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实现。

管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很高,如何能在经济大环境下提高行业领域内的人才竞争力,弥补在校学生对经验的缺乏,是高校管理学专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鉴于此,本文作者将结合工作实际,对我国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目前我国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法单一

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也从客观上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知识应用能力,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相应的实践能力。然而,高校管理类课程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播,忽略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比较普遍。

在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所讲授的理论知识不能与实际的运用融会贯通,从而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只会在课堂上因循教师的思路,记好笔记,做好答案,考前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使得学生在知识的理解方面存在着大量缺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所以要改变这种现状,应当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对管理学的认识和求知欲望,调动其主动学习管理学知识的热情,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管理环境。

(二)课程考核形式单一

很多高校以单一考试为最终考核的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考核形式单一,全部采用闭卷笔试方式,题目设计缺乏创意,客观题较多,只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难以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真实能力,最终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过分重视基本理论传授,与现实环境脱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不仅要求管理学专业毕业生掌握较高深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然而,现有管理类课程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偏重于理论讲授,案例和实践教学较少,这种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管理类课程改革措施

(一)改变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也有了一定的进步。对于管理学而言,则更需应时而动。这就需要在传统教育观念上创新,彻底转变大学只是传授知识场所的观念,把大学的目标定位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学好”,这是不断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的关键。应当承担起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任。

(二)增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务经验

管理类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一流大学在管理学专业任教的教师大多有在企业或政府部门工作的经验。具有这种专业背景的教师上课能够灵活自如地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从而给学生带来更为生动而有说服力的课堂讲授。

当然,由于国情不同,我国高校的管理类专业教学梯队不可能全部来自实务部门。但高校可以定期为教师提供短期进修或参加管理类会议和论坛的机会,同时鼓励教师申请横向研究课题,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管理项目的研究。这样既可以为管理学教师提供学术平台,加强与同行的交流,又有利于教师通过调研获取企业管理案例的第一手资料,收集教学素材,以亲身体验引领学生进入管理学领域进行探究。建议这种活动一般安排在寒暑假中进行,这样既不影响正常的教学任务,又使得教师与学生能够有较为充裕的时间进行相关实践。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目前许多学校设置了管理学作为公共课程,对于非管理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这可能是唯一以上课方式了解管理学知识的机会。因此,科学设计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根本保证。不同学校和专业应结合自身的管理学课程教学现状和特点,在保证教学内容设计的完整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凸显课程特色。目前许多国内高校开设了第二课堂,以扩充学生知识面。笔者建议,可以将管理学公共课的课时设计成课内学时和课外学时两部分,其中课内学时包括理论教学和课堂讨论,课外学时主要用于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听取讲座或课外阅读,这样既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也是分层教学的合理体现。

(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构建学生管理学认知结构的基础要靠学生主体与管理活动客体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突出学生主体,就是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觉能动地作用于客体(管理活动)。这种能动作用表现为两个“飞跃”,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

1.强调客体的重要作用

要使学生在管理专业活动中学习管理,要通过各种直观、贴切的案例,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地向学生展现生动具体的管理专业活动,使学生对管理专业活动产生感性认识,即原理从实践中来。

2.强调主体的积极作用

即主体的实践和主观能动性。管理专业认知结构只有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主体的能动反映即主动构建才能形成。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要将专业课程的发展根源和理论基础贯穿始终,将已经学到的经济学课程等专业基础理论在专业课中的作用交代清楚,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关联化。

3.强调两个“飞跃”

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以管理学认知结构的形成、发展规律为教学依据,采取必要措施,创设必要条件,自觉促进管理学认知结构的有序形成、发展与构建。

(五)传统教学法与非传统教学法相结合

传统教学方式以讲授法为基础,讲授法是教师运用简练、准确、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向学生解释概念、原理和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讲授法虽然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却是管理类课程中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解释、分析和论证时最基本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它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

讲授法信息量大、教学效率高、系统性强、适用范围广,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讲授法由于由教师独自选择题目、论点、内容和讨论形式,并由教师单独享有知识,而且知识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因此,学生主要通过考试以及课堂提问来体现自己对知识的把握,教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并且对课堂具有绝对的控制力,从而导致讲授法不容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所以在运用讲授法时,一方面要求教师经常接触并了解企业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和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给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讲授不能采用单一的注入式,要注意讲授与启发相结合,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非传统教学法特点是:以讨论为基础;教师比学生知识丰富,但教师并不是权威性的,学生们被期望着对自己认知和理解;教师和学生都对学生的学习承担责任;知识和思想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流动,并在学生中间互相交流;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辩论能力和说服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通常学生是关注的中心,在论题选择和讨论方式上,教师与学生共享控制权,而且教师经常作为辅助人员或者资源提供者处于次要地位;既不会造成教师专制和家长作风,也不会造成学生的无政府主义。案例是具有典范性的事例,教师选择案例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题目内容应能充分反映原理、规律的本质以及分析和处理管理专业问题的一般方法,并能针对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的错误和问题加以设计。

传统教学法与非传统教学法各有优劣,推广非传统教学法对于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对此,笔者建议管理学课程中可引入体验式教学法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1.体验式教学法概述

体验式教学是指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和体验而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重视学生的感觉体验、领悟和认知,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注重情感、态度和对知识技能的直接接触。体验式教学改变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通过创设宽松、民主、教学互动的学习情景,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组织,利用案例分析、情景创设、游戏演练、模拟实验等方法和手段,让学生以团队方式协作参与到虚拟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分析、讨论并解决问题,最终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这种主动的团队学习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和锻炼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熟练掌握有关技能,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了其团队协作意识和人际交往技能。

2.体验式教学法在管理类教学中的适用范围

教育家观察发现,一个人的学习效率,随着教学方法的不同,有着以下明显分别:如果只是听课,学习效果是30%;听课与阅读相结合,学习效果为50%;听课、阅读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学习效果可达80%。由于将占去大部分上课时间,所以体验式教学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如何选择适用此方法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其适用范围大致包括如下方面:

(1)看似枯燥无味的指导原则等抽象知识

例如,在讲授“人力资源管理”内容时,让一组学生扮演“面试考官”,让另外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应聘者,使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感受考官和应聘者各自言行的内容及分寸,其他同学从客观第三人的角度指出其中的不当之处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此法能化抽象为具体,使抽象知识具有立体性,使学生在生动的学习中掌握抽象知识。

(2)带有“争议性”的知识

例如,在讲授“组织行为学”内容时,让学生分别在不同的情境之下扮演沟通双方,交换沟通对象。从而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辩证地看待问题,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社会与管理问题。

(3)较难言传、只可意会的知识

例如,在讲解团队的作用和凝聚力对群体的作用时,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一项任务(共同将木棍水平地从胸前放下),并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的作用及团队与其他一般群体的不同之处,切身体会团队的力量。通过这种情境设置,使学生对难以言传的道理有了感性的认识,从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行为指引,为其以后良好的工作能力打下基础。

3.体验式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应将课程事先进行统筹规划,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组织。这一过程包括如下几个阶段。

(1)案例准备阶段

①问题设计

首先教师应对学习内容进行精心思考和设计,在课程导论中先综述学习任务,并将课程今后的学习分解为几个常规性和挑战性的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围绕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展开。

②案例选编

案例是为了某种既定教学目的、围绕一定问题而对某一真实情境所作的客观描述。案例教学法是基于情景学习论和认知弹性论,以学生为主体,凭借具有多元表征的潜在价值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判断和反思,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判定和分析,阐明某一学科的一般规律或对某一问题的具体认识。教师应尽量选择贴近实际的案例,使学生易于通过已掌握的知识尽快进入状态。如案例取材可以是往届学生的创业计划、本地企业的真实事件等。选编的案例可涵盖成功与失败两方面,有时从失败案例中吸取的经验教训更加具有启示性。

③学生分组

教师应在体验式教学法实施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也可以采取自愿组合的形式,每组应推选一名组长负责本组的组织协调等相关工作,以使小组的任务有序进行,教师在体验式教学法教学中分配的任务将由小组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分组时应注意人数的限制,不能过少或过多,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承担一部分职责,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真正实现体验教学法的训练目的。

④案例研读和小组讨论

学生接到具体案例后,必须事先仔细研读,进行深入分析。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就会开始研讨案例及相关背景资料,围绕案例及问题找出关键因素和相关原理,针对案例作出分析和结果预测。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国内外资料,甚至进行调研等一系列活动,这种准备过程就是课程学习的一部分,它促使学生自觉地将学习视野从课堂拓展到课外,并接触到书本之外更为丰富的知识。研读资料之后,需要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同学之间互相交换信息,围绕案例的解决办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共同探讨其可行性,最终制定出本组认为可行的方案,准备课上发言。讨论之后,组长还要确定小组发言人,协调成员分工,安排制作多媒体课件或者排演案例。实际上,体验式教学的绝大部分内容在案例准备阶段就已经完成了。

(2)场景布置

教师应当根据情景所需的设备及场地需要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力求使现场具有真实性、可靠性。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

(3)案例讨论

在此阶段,各小组将根据在案例准备阶段所得出的结论以组为单位进行情景模拟并派代表表述解决方案。在此阶段,教师要注意有限介入,教师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如何促使学生自己把握课堂学习与讨论的尺度,从而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积极性。教师可以设计团队表演、观众评判、辩论、代表总结发言等环节,以保证学生可以跨小组范围进行充分的交流探讨。

(4)总结评价

教师在学生课堂讨论结束后,要根据学生的表现,恰当地对其活动给出反馈和评价。这时教师成为主体,可以接受学生提问,并结合本教学单元的重点、难点及案例讨论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点评,对于一些偏差性观点加以引导,从而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整性。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打分,并作为课堂成绩,这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其在小组活动中更为踊跃。

当然,体验式教学占用时间较多,这对于时间有限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成为一种负担,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度使用,既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又不至于使学生因负担过重而产生抵触情绪。教学实践表明,适度的体验式教学使高校学生突破了实践环节薄弱、企业经营管理经验不足、阅历不够丰富的局限,是一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所需综合能力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总结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的是既具有广博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或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实际竞争力的优秀的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贾名清,方琳.管理学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5).

[2]李映霞.管理学教学理念的创新与实践.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3).

[3]孔莹.案例分析在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的运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0).

[4]王荣杰.案例教学在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财经界,2007(4).

[5]王国惠.安全教学及其在管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6]夏维力,杨海光.多向共振教学法在研究生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中的应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