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了解对话的心理机制

了解对话的心理机制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设法引发其对话意识和参与对话的动机。教师的期望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其存在的决定因素。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清晰地阐述观点和表达意愿的能力,通过对话能解决自己的疑惑,加深理解,则具有了自我效能感。该机制反复运行,教学对话得以进行。

一、了解对话的心理机制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一般要经历激活、维持与实现三个阶段。

(一)对话意识的激活阶段

学生对话意识的产生与激活依赖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似本能”与动机,包括有否交往、理解和尊重的需要,以及更高层面如表达的欲望、交流的需求、疑难的求解和兴趣的关注等动机因素。二是言语符号刺激的有效呈现。教师呈现的言语符号要与学生的“似本能”或动机的某几项内容相契合,才有可能激活其对话意识,实现符号系统的再生与创造。三是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人格特质。神经质的学生,有着忧郁、紧张、烦恼、情绪化、不安全、不准确等心理,很难产生对话意识,即使有稍微对话意识也难以激活。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设法引发其对话意识和参与对话的动机。

(二)对话情境的维持阶段

对话意识是种内隐的心理现象,一旦产生,或稍纵即逝,或伴随情境的维持而转化为外显的对话行为。教师的期望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其存在的决定因素。教师若能以期待的眼神、亲切的表情或鼓励的言辞对学生在对话中求得成长和发展予以希望、期待与充分肯定,则能让学生增强自信动机参与对话。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清晰地阐述观点和表达意愿的能力,通过对话能解决自己的疑惑,加深理解,则具有了自我效能感。二者共同作用,就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对话内容,实施对话。

(三)对话机制的实现阶段

对话主体(学生)接纳的新信息,与认知经验相匹配,重组后的新信息经由效应器传输出来,接受该信息的另一对话主体(师或生)以同样的方式将反馈信息和整合后的新信息传送给第一对话主体或其他主体。该机制反复运行,教学对话得以进行。借助对话主体认知和情感的参与,对话得以延续。随着对话主题与内容的渐趋明朗,学生对其理解越深刻,则加工信息的速度越快,对话流程也越通畅。教师的反馈信息若含有激励机制,学生的对话成功体验就越强烈,对话就可持久运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