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我与“国培计划”的两次约会
于红芳
固原市泾源县径河源镇白面民族小学
一缕晨曦微微绽开,一声鸟鸣清脆响起,一丝青烟袅袅升腾,一阵花香扑鼻而来……九月,便如此诗意地拉开了序幕;九月,因为“国培计划”的缘故,注定属于孜孜以求的教师,属于蓬勃发展的教育。
第一次牵手“国培计划”
开门见风景,推窗闻书香。这是第一次参加“国培计划”学习时带给我的全新的视觉冲击和独特的身心体验。2011年9月15日,缠绵的秋雨不期而至,细柔无声,用丝丝缕缕的凉意浸染着天地万物,乡村青山绿水的田园景致被荡涤得空灵,幽静。这样的日子,我与“国培计划”有缘握手了。当教务主任把“国培计划”学习卡发到我手中时,小小一张卡片,却分明让我觉得沉甸甸的。那一刻。当“国培计划”由之前的听说成为一种事实呈现在面前时,我竟有些诚惶诚恐,忐忑不安。
回到家里,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继续教育网,小心翼翼地完成注册登录,开始学习。聆听教育专家启迪智慧般的讲解,零距离接触先进的教育理念,感受“国培计划”提供的“文化大餐”,让我有种茅塞顿开的醒悟,原来,所谓的“教育理论”并不是高深莫测遥不可及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后来的日子里,每次打开电脑参加“国培计划”学习时,我的身子像是被磁铁粘上了一般,总是脱不开,常常是学习到眼睛酸痛难以忍受时,才依依不舍地关上电脑。也许,这就是缘分,就是我与“国培计划”邂逅之后凝成的难分难舍的缘分。
如果说,专家的讲座让我有醍醐灌顶般顿悟的话,那么,管理员和辅导老师的点评则让我备受鼓舞,学员们的慷慨赐教使我获益匪浅。越是关心,越让我感动;越是帮助,越让我明白自己的努力微乎其微,便越加喜欢“国培计划”,沉醉于此,乐此不疲。
三个月的“国培计划”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一节好的语文课,新在理念、精在设计、赢在实践、成在后续。一节好的语文课,既要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需求,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又要关注语文,围绕语文的核心施教,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看、思、动中感知生活,感悟生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一节好的语文课,教师教得轻松、教有所益,学生学得愉悦、学有所获。
三个月的“国培计划”学习使我深深地明白:作为教师,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巧施自身的聪明才智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丰富学生的学习体会,开启学生的学习智慧。
三个月的“国培计划”学习也让我收获颇丰。我撰写研修日志10篇,被辅导老师推荐3篇,撰写教学故事10篇,被辅导老师推荐5篇,教学设计与反思和三次作业均被评为优秀等级,全被推荐。我的研修日志、教学故事、教学设计与反思以及作业的热评度一直排在全区4000名学员中的前3名;我是拥有100名学员的班级里唯一一个学习成绩取得满分的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我承担了2节公开课,录制了1节视频课。除此之外,还参与了2期班级学习简报和1期县区学习简报的制作,被径源县项目管理员提升为全县唯一一个县级学员导师。我的视频课《从现在开始》获自治区“国培计划(2011)”音视频课例二等奖,论文《挥挥手,不说再见》获自治区“国培计划(2011)”征文二等奖,论文《让课间十分钟变得更有价值》获2012年全区小学语文优秀论文(论著)评选三等奖。《宁夏日报》《固原日报》《法治新报》先后多次报道我的事迹。
第二次约会“国培计划”
九月的回忆是永不飘落的故事,甜蜜又醉人。2012年9月,当六盘山巅的野菊香穿越时空沁入心脾的时候,“国培计划”再次悄然而至。没有大张旗鼓的欢迎仪式,没有望而却步的陌生感觉,有的只是一种轻盈,一种温馨,一种熟悉,一种亲切。只是,这一期的“国培计划”学习,我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学员,一个是辅导老师。
作为学员,再次参加“国培计划”的学习,所有的流程对我来说已是轻车熟路。参加本期“国培计划”学习,我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要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注册、登录、学习,从一开始,我的学习就走在前面;听课、发帖、撰写日志、完成作业,我力求自己发出的每篇文字都有可读性。
功夫不负有心人。本期“国培计划”,我再次取得100分的学习成绩,有多篇文字被推荐,被热评,被收入班级、县区和学科简报。我深深明白,“国培计划”这块田地的收成多少,在于我们的态度,在于我们的付出,付出多了,收获自然就多。在付出与收获之间,一串串如珍珠般的有趣故事紧紧相串,构成了一条耀眼的知识珠链。
作为辅导老师,刚开始进入泾源县小学语文班管理平台,我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熟悉操作流程,浏览学员信息。班级中有许多学员虽未曾谋面,但我已久仰其大名,他们是泾源县小学语文界的名师。担任他们的“国培计划”辅导老师,除了责任和使命以外,我能感到的更多的还是挑战和压力。
那时候,对于学员提交的研修日记、学习体会、教学设计等,我只是轻轻走过,不敢轻易留下自己的足迹,生怕评论不准确或评论错误。
后来,看着自己的辅导力排名靠后,我开始有些着急。于是便鼓足勇气,放手工作,建QQ群、发班级公告、制作简报、批改作业,小心翼翼地执行每一次操作。拜读学员写的文章后,我曾汗颜过——这里的确卧虎藏龙,有不少优秀的教师,他们慷慨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结晶,向大家分享着最好的精神食粮。
一转眼,两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这段时间,为了帮助大家都能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学员提交的每一篇日志、总结,每一篇作业、教学成果,我都认真研读,及时批阅并作点评。对于个别学习不够积极的学员,我多次打电话、发短信,提醒和督促他们抓紧时间学习;对于年龄较大、计算机操作不熟练的学员,我动员他们身边的学员帮助他们、指导他们。这样一来,学员们大多数都能自觉地参加学习并分享快乐,也愿意反映问题并倾诉困惑。在沟通和交流中,架起了心灵的桥梁,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也播撒了友谊的种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