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策略

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策略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的相关文献中大部分专家都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分层教学,即“学生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练习分层、考查分层”,而我认为还应该有目标分层、指导分层、评价分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分有致,动静结合,是分层教学的基本原则。

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策略

金祝荣

银川市中宁县第四中学

关于“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的相关文献中大部分专家都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分层教学,即“学生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练习分层、考查分层”,而我认为还应该有目标分层、指导分层、评价分层。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这些现代的教学理念,要求数学教师应该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递进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上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而让学生体验成功也正是他们幸福成长的不竭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一、了解差异,学生分层

差异是绝对的,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存在差异性,学生也是这样,受遗传、环境的不同影响,即使同一个班的学生,在智力、能力、非智力品质等方面,往往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差异:有的学生能独立学习新知识,有的学生只要老师稍加指点就能学好,有的则需要更多的解释和说明,个别的需要不断地进行辅导和强化。由于差异的存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去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2]。因此,可通过家访、测试、调查等方式结合观察分析,依据学生成绩、课堂注意力、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等方面的情况,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根据层次和特点划分为三个层次。

A组学生:学习基础好,上课专心,接受能力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学习主动,学习兴趣浓厚,学有余力,学习成绩优秀。

B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不高,上课尚能注意听讲,能完成作业,能较好地参与教学活动,但自控力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成绩中等。

C组学生:学习基础差,对学习无兴趣,上课不专心,一问三不知,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习成绩欠佳。对学生的分层应由老师掌握,不宜对学生公开,防止优生自满、差生自卑,尽量保护低层次学生的自尊心。当然,对学生的分层是动态的,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

二、分类设置,目标分层

美国教育理论家布鲁姆认为“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需要协调一致,要适合学生的年龄水平和经验背景”。因此,根据各组学生的学习差异,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和评价功能,教师应改变以往教学目标统一要求的状况,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此,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针对学生的差异,把各个章节的教学目标都分成四个等级:初级目标即对定义、定理、公式的识记;中级目标即对新知识、新环节的理解;高级目标即新知识的灵活运用;拓展目标即综合运用前后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各层次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这样才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可以将目标和分层结合,对A组学生:采用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的方式向高一层目标递进,要求他们掌握高级目标和拓展目标的要求即可;对B组学生:采用慢变化、多练习、学着走、抓反馈,要求他们掌握中极目标和高级目标的要求即可;对C组学生:采用底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要求他们掌握初级目标和中级目标即可。教师要多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达到本学习领域共同性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高一层次的教学目标,进行超标学习,用不断递进的分层目标来引导和要求学生,使二者关系始终处在动态协调之中。

三、研读学生,备课分层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备课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备学生”的过程,就是深入研究学生的过程,就是不断弘扬学生主体精神的过程。教师要做到尊重差异、承认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差异,有的放矢地备课,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发展,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都各有所长。另外,教师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要客观的分析、研究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用“你能行”的期望来激发学生“我能行”的自信[3]。如:在“平行线的性质”教学中,对C组学生要求能说出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应用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对B组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对A组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平行线性质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要求能灵活运用性质。

四、合分交替,授课分层

在现行的以班为单位的授课活动中,教学过程一般采用“合分合”模式的教学结构。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分有致,动静结合,是分层教学的基本原则。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合”,“合”而不死,又有兼顾各组学生的“分”,“分”而不“离”,保证在45分钟内各得其所,既有统一的讲授、答疑、矫正、小结;也有分组的教学、自学、合作学,各展所长,取长补短。当然,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更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例如:在《分解因式》一章,对例题16(a-b)2-9(a+b)2的学习,对B组和C组学生而言,难度较大不易理解掌握。如果把例题转化成三个问题(1)x2-9y2;(2)4x2-9y2;(3)16(a-b)2-9(a+b)2,这样层次就非常分明,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力完成不同的题目,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还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铺设高低不同的知识台阶,让A组或B组学生帮助补充准备性的知识,带C组学生跟着走,这样既帮助一部分学生解惑,又帮助一部分学生克服容易忽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毛病,将分层教学融入整体合一的教学中,从而激发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五、分类要求,练习分层

课内练习的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区别对待,要求他们完成不同程度的作业。A组完成基本题和拓宽题,偏重对概念和知识的深化理解,注重技巧和创新,要求尽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B组完成基础题,要求透彻理解概念,掌握一般规律;C组完成较浅的基础题和补缺补差题要求注重基础知识地理解记忆,解答最基本的题目。练习时,要求学生在按照各自的层次完成相应的作业后,还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他组练习试一试,使自己的能力不断递进,达到深刻领会,熟练运用,融会贯通的程度[4]。与此同时,教师巡视,把握信息,及时反馈,并对个别学生进行点拨和矫正。通过全班的练习,异组同学间的讨论和教师的点评,使全班学生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的学习。

六、激励进步,指导分层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对各层次学生有区别的进行分类指导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C组学生的指导实行“三多”和“三优”策略,即:多练习、多指导、多鼓励;优先发言、优先板演、优先面批作业。对B组学生要突出“三强调”,即强调基础训练、强调分析理解、强调变式训练;对A组学生实行“三超”即学习内容适度超前、学习目标适度超标、学习安排上容许超常规。除此之外,教师更要有意识的结合实际在班内成立“一帮一”帮扶小组,充分利用身边“小老师”的包教,帮助“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之以学为乐,从不会学走向会学。

七、反馈信息,考查分层

考查是为了了解学生掌握学习目标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成绩全面提高。教师将单元试卷编成一份综合卷和一份复合卷,由各组学生选择复合卷进行答题。基本要求题(综合卷)总分为70分,A、B、C组学生都要做,基本能力题(复合卷)设同一知识点难度、综合性不同的题,低层次学生做一卷总分为20分;中低层次学生做二卷总分为10分;中高层次学生做三卷总分为20分;高层次学生做四卷总分为10分。从各层次试卷的难点分配,题目的分值分配来分析,考试不及格的人数必定减少,而优秀率得到大大地提高,这样考查,能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考试题目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水平和能力。

八、树立信心,评价分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对C层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B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层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5]。总之通过对作业评价,课堂学习评价,测试后评价等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积极因素,促进智商和情商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大面积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正如一位德国教育家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总之,实施分层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内在的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谋业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但是,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将分层模式,深入到教学的层层面面,这对教学技能是一次新的考验,分层教学也是一种操作难度较大的工作,还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探讨与改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

[2]孔庆邮.数学分层教学及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实践与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2002(1).

[3]付海峰.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7(10).

[4]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马忠林,魏超群.数学教育评价[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