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长的重要性
关于校长之一所学校的重要性,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精辟: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学术与国家之兴衰。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所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
大学校长对一所大学的发展有多大影响?不久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对1555人进行的开放式调查显示,92.4%的人觉得校长对于一所大学发展有重大影响,其中63.3%的人表示“非常大”。[1]
1.好校长,好学校
第一,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可见校长之于一所学校的重要性。
纵观古今中外的著名大学,它们的成功都与其校长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没有吉尔曼,就没有研究型大学;没有艾略特,就没有哈佛的崛起;没有范·海斯,就没有美国赠地学院的崛起及其现代大学的功能拓展。没有费歇尔这样风骨凌厉、高瞻远瞩的大学校长,剑桥大学就不会成为英国文艺复兴的新学重镇,不会成为举世著名的大学。
第二,好校长之所以“好”,就在于他拥有一般校长所没有的战略眼光与经营之道。所以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亚伯拉罕指出,不同的大学会因校长不同而有“活力”与“死水”之别,一些大学之所以生机勃勃并不断创造发展奇迹,就是因为有了如艾略特、吉尔曼这样英明有为的教育战略家。
从以上意义看,高等学校追求教育家治校,其实质是追求教育战略家和管理家治校。
2.战略与管理
第一,战略高于管理。
世上常见这样的组织领导者:他们在正确路线下是模范,在错误路线下也是模范。由此看来,好的校长不只在于拥有守成之术,而是重在善于谋划。从这个意义上说,战略谋划高于管理,是最高层次的管理。拥有战略眼光和经营之道,是一个好的大学校长的重要标志。
首先,管理是一种日常性的战术行为,侧重于正确地做事:即按正确的、预定的决策及其方式和方法精确地做事,追求效率与效益,注重制度和规范,讲究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的改善,强调战术动作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有效性,重视结果的质量与效能。
其次,战略则是一种非日常性的谋划行为,它统揽全局,追求的是做正确的事,即确定哪些是对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最有价值的事情,主张工作流程、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的重构,倡导组织文化的变革及其内部核心能力的增强,注重新价值观的导入,捕捉重大的机会点,谋求超常规的发展与跳跃,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竞争优势与经营境界。
再次,管理侧重于在现实中谋发展,行为目标通常是常规的、线性的、渐变的和量变的;而战略则侧重于在发展中谋未来,行为目标通常是超常规的、非线性的、突变和质变的。
管理主要着眼于现实的目标和使命,是基于过去而把握现在;战略则是着眼于未来,是基于现在而谋划未来;管理的实质着意于“守成”,而战略的实质则着力于“创新”。
第二,战略与管理和守成与创新之间并非一种截然分离与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对立统一和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
当组织的战略创新因传播扩散或竞争者的追随超越之后,战略创新就转化为常规性的管理(守成)范畴而成为一种模式化的东西广为流传。当越来越多的组织在同一战略模式下运行(即战略同构),导致同构竞争日益加剧,新的战略需求就变得十分迫切,于是又催生了新一轮的战略创新及其转型。如此此消彼长,组织始终呈现一种螺旋式前进样态。
首先,在资本经济时代,管理是第一位的,战略是第二位的。只要战略没有大的失误,通过规范的管理,就能使组织按通行的原始积累模式,从小到大,由弱趋强。
在知识经济时代,战略是第一位的,管理是第二位的。只要管理没有大的漏洞,通过战略创新,就能使组织跳出同构竞争,甚至超越常规的发展过程,横空出世,领导市场潮流,一跃而成为行业先锋乃至领头羊。这样的组织已经超越了“有形资源竞争时代”,而进入了“无形资源竞争时代”,即组织对内外部大势与战略转折点的把握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与快速反应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战略创新是组织实现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指出,有着一套与众不同的策略的组织,才有长久的竞争力,面对未来的经济社会竞争,管理的改善与组织的重整固然重要,但唯有与同行策略相异,才能常保竞争优势。因此,强势组织兴旺发达与竞争制胜靠的是创造与掌控游戏规则;管理者靠的是守成发展,战略者靠的是谋略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