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普通人目的论维护教育独立性的功能
站在教育活动自身角度分析,如果说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对外功能,那么,教育的对内功能就是自我保存、自我调节和自我创新。教育促进自身发展、保持教育生命力的功能是发挥对外功能的基础,没有教育自身的健康运行,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就会成为空话。教育目的转型为普通人为教育自身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和基础。
自我保存的功能要求教育活动要维护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独立性与尊严,体现出教育之为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知道,教育系统具有相对封闭的特征,这就要求其活动过程体现出自在、自为的特点,从而确保教育的自我保存。终极者教育目的的教育观却使教育时刻面临自我保存的危机,这是因为,终极者目的自身是由教育之外的因素决定的,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立足于教育活动以外的目的的。因而,作为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基本因素——教育目的,很难与教育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教育目的也难以引领教育沿着自身的轨道运行,教育处于被利用和支配的地位,是作为工具存在的,自身没有命运的自主权,更谈不上自我保存。所以,从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终极者教育目的观指导下的教育时常出现被其他社会活动任意支配、歪曲,甚至取代的可悲局面。而普通人教育目的则能很好地肩负起教育自我保存的功能,其根基就在于,普通人是教育实践的真正目的,而非其他社会活动委托教育的加工品。这就保证了教育活动的性质和过程不会变质,是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存在和发展的。正是因为教育在培养人的功能上的独特性和垄断性,教育才为自己赢得了应有的尊严和价值,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然,就是社会其他活动的附属品。普通人教育目的要求教育活动必须按自己的规律运行,才能实现育人的功能,这就保证了教育活动中的组成要素、运行机制、评价体系等都彰显教育的内涵,而非其它,从而确保了教育自我存在和发展的相对独立。因此,无论是从教育的性质,还是教育过程中的构成、机制和评价等方面分析,教育目的转型为普通人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自我保存的功能。
自我调节的功能要求教育不能固步自封,必须面对开放、多元的世界,不断反思、批判和建构,从而使教育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终极者教育目的由于自身的确定性、终结性特点,决定了其教育活动是封闭的、机械的、单一的,完全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运行;即使有调节,也是被动的手段、方法层面的调整,以更彻底地适应终极者培养的需要。所以,终极者教育目的下的教育实践不具有自我调节的基础和机制。普通人教育目的则不同,普通人教育是基于人性的规范而展开的,人的有限性表明,无论人自身还是教育活动,都不会被既定的现实所陶醉,相反,有限性预示着教育实践存在无限的调控空间,以便进一步挖掘人的潜能;人的生成性揭示了教育自我调节的主体在于教育自身,教育活动是一个自治的存在,其不断超越的追求要求教育不能满足于现在,而是更好地面向未来,在自我调节中创新;普通人的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教育的自我调节是一种常态,教育永远处于发展的生成进程中,而且,这种发展是没有终点的,其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就要求在完成、确定和未完成、不确定性之间进行调节。可以说,完成、确定是相对的,而未完成和不确定是绝对的,如此,自我调节才能体现教育的活力。
对自身而言,教育要承担自我创新的功能,自我创新要求有机体能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和自我建构,这样,教育才能发挥促进社会进步、个体发展的功能。终极者教育目的观恰恰是反对创新的,它既不存在创新的主体——自我,也没有创新的追求,在终极者教育看来,目标一旦确定,就是完美的,也是终点,所以,根本不存在创新的可能。而普通人教育则是以创新为乐趣的,创新是普通人教育的灵魂,普通人的创新追求必然推动教育自身的创造和革新。普通人教育承认人和事物的有限性,这就意味着发展充满着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需要不断地否定、超越和重构来追寻新的目标和理念,使教育培养的个体是创新性生命,教育自身也因此是一个创新性系统。而且,创新的主体必须是自我,否则,创新就不具有目的性价值和意义,普通人教育目的所坚持的自治性素养就为自我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证创新的主体性前提。同时,创新又不是惟我独尊的,它总是在适应与超越的平衡中来实现的,而普通人共在、共融的共生理念就要求创新不是以否认、牺牲对方为代价,无论是人的创新还是教育的创新,都是以共同体创新为最大追求的,不然,创新就既无根基,也无目标,最终导致创新的夭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