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的共生性

人的共生性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而言,人的共生性包括共在性、共融性和非同质性。人类共生的首要前提就是共在性,人与人不仅生活在同一个生命系统中,而且自己的存在必须以尊重和捍卫他人的存在为条件。所以,人的共融性表明,每个人及其生活都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因而都是有重要生存和发展意义的,即人与人的共融性就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基本生活方式。

(三)人的共生性

“共生”最早被人们认知是在生物学领域,德国医生、著名真菌学奠基人德·巴里(1831- 1888)将不同生物生活在一起的现象称为“共生”,以区别于“寄生”。但是,生物学的“共生”认识是限于封闭系统内共存、共荣的意义而言的,不能简单地应用到人类社会中。随着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社会也是一个“共生”系统,人的共生不同于生物学意义上的理解,它强调人及人类社会系统的开放性、多元性等复杂性特征,正如日本学者井上达夫所言:“我们所说的‘共生’,是向异者开放的社会结合方式。它不是限于内部和睦的共存共融,而是相互承认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之自由活动和参与的机会,积极地建立起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结合。”(36)人类的共生是由人的多维生命体系所决定的,诸如人的肉体生命、本能生命、智慧生命、社会生命等,这些生命在人类社会层面上并不表现为同质性,但又在一个人类社会系统内存在和发展,所以,人是共生体。而人的有限性、生成性等属性要求人必须共生,不然有限性就会成为局限性,限制、阻碍人的发展;而失去共生的刺激和挑战,人的生成就会缺乏生命的活力,生成性就会成为完成性,走向终极。具体而言,人的共生性包括共在性、共融性和非同质性。

1.共在性

人类共生的首要前提就是共在性,人与人不仅生活在同一个生命系统中,而且自己的存在必须以尊重和捍卫他人的存在为条件。现象学认为:“每一个自我—主体和我们所有的人都相互地生活在一个共同的世界上,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世界,它对我们的意识来说是有效存在的,并且是通过这种‘共同生活’而明晰地给定着。”(37)也就是说,共在是个人存在的依托,没有共在,就没有自己的存在,更谈不上发展;而共在也是人的存在,是人与人基于有限性属性的内在必然要求。它浸透于人的天性中,这是因为:“人类的一个特征就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他可能做的一切;更不可能做到任何其他的人所能够做到的一切。”(38)所以,人与人生存与发展需要共在。共在的世界由三种基本要素组成,即主体要素、资源要素和条件要素,这些要素都丰富了人的共在性内涵。共在性的人首先是主体性的个体,不然,就不能称为“共”,因为共在是由平等、独立、自主的个体构成的;其次,共在性是建立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资源基础上的,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等各种资源;再者,人的共在性内含着属于人的条件要素,诸如维系共在的风俗习惯、伦理规范、价值导向等,这些条件有利于共在世界的运行,否则,共在就会成为机械地累加。所以,共在性是我们人类的力量源泉,是人的优势所在。

2.共融性

人的共在性不只提出一种共同生活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就是由他人构成的,人与人是共融的生命体,即每个人是生活其中的自然、社会等的反映,只是这种反映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以复杂的有机姿态来建构的。从人的主体性来看,“我们能是主体,并且在这种形式下,‘我们’相当于‘我’的复数。在主体‘我们’中,个人不是对象,我们包含相互承认为主观性的众多主观性”(39)。当自我是主体时,就意味着你周围的其他人也是主体,因为你的主体性是建立在对他人的主体性尊重和体现上的;不然,就像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一样,当奴隶处于被压抑的地位时,奴隶主也是不自由的,因为奴隶主就是建立在对奴隶的认识之上的,其认识方式和观念必定是奴性的。所以,“无论是谁,只要他是他人的主人,他就是不自由的,而且甚至统治就是服从”(40)。同样,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彼此认知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了,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式就是教师自身素养的构成,也是教师的真实写照,例如,当教师以辱骂、体罚等方式对待学生时,教师自身就失去了为人师表的资格和尊严,因为师生是互为共融关系的共生体。主体的这种共融性又是以共融的生活为基础的,人的共在性决定了人是以相互依赖的方式共同存在和发展,每个人的生活是和他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是一个共生圈。在这个共生圈中,个人的生活从他人视角分析就是他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反之亦然。所以,人的共融性表明,每个人及其生活都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因而都是有重要生存和发展意义的,即人与人的共融性就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基本生活方式。“因为他正在生活这一事实,他就对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进做出了贡献,无论这贡献多么微不足道,甚至连他自己也是在社会和历史的推进作用下塑造出来的”(41)

3.非同质性

人的共在性、共融性并不意味着人的同一性,否则,人就没有“共”的必要,所以,共生还指人具有非同质性,正是非同质性,人才体现出共生的价值和意义,而共生则必须尊重、维护人的非同质性。“共生”不同于“共同”。“‘共同’意含当事者共同具有某些价值、规范、目标;而‘共生’则是以异质者为讨论的前提,尽管在价值、规范、目标方面有所差异,但正是由于这些差异,才使相互在生存过程中能够建立更加‘相互生存’的关系。”(42)惟有保持人的非同质性,共生才有活力,人类才能共建多元、平等、自主的社会,人才能不断生成、超越、升华。人的非同质性要求个体要学会走向他者,学会理解、宽容、关怀,通过对话、沟通、理解来打破偏见、垄断、霸权,实现人的共生。在追求人的非同质性生活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抗拒同化对人的奴役。“承认同化是一种幻想和生活策略的架构,等于承认现存的等级合法性,以及最为重要的,等级的不变性”(43)。人的有限性强调差异和平等,同化则将等级合法化,背离了非同质性的人性观,是终极者社会维护既定秩序的手段而已。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的有限性、生成性和共生性不仅表现在人的内在属性,还体现为一种人之实践规范,人的本质属性和人的实践规范是内在地统一于人的整体生命中的,彼此相互促进和共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