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形势下大学生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研究

新形势下大学生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研究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研究大学生校园安全问题,分析影响大学生校园安全的因素,探索维护学生校园安全稳定的对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高校安全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持续扩招、多校区办学、后勤服务社会化等,加大了大学生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工作量、复杂性和难度。大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在校园内外发生的交通安全事故呈增长趋势。

新形势下大学生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研究

刘 庆

摘 要:大学生承载着家庭社会的高度期望。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中,“安全”是高校常抓常新的重大问题,是来自父母亲友的美好祝愿,当然也是常见诸报端的沉重叹息。为此,研究大学生校园安全问题,分析影响大学生校园安全的因素,探索维护学生校园安全稳定的对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校园安全 管理机制

据2007年全国高校保卫学会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近年来高校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占学生总数的十万分之五至七,而失窃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高校安全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持续扩招、多校区办学、后勤服务社会化等,加大了大学生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工作量、复杂性和难度。因此,从理论和现实、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大学生校园安全问题,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一、新时期大学生面临的校园安全问题

(一)人身财产安全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群体生活越来越具有特殊性和开放性,在校学习期间,会遇到由于饮食、传染性疾病、体育活动、实习打工做兼职、假期回家出游、社会上交友以及社会事务处理等多方面带来的人身财产安全问题。个别大学生由于社会环境以及个人本身思想感情的影响,还会出现自残或轻生的现象。

(二)防火安全

大学生生活主要在校园,校园又属于人口密集的地方,住宿比较集中、设施状况比较复杂,如果不懂得安全用火用电,很容易引发火灾,进而对大学生的生命或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薄弱,缺乏必要的消防安全常识和自救逃生技能。消防安全没有引起他们的足够重视,以致遇上火灾险情时,惊慌失措,连起码的报警和救火扑火常识都不会,致使小灾酿成大祸,甚至丧失宝贵的生命。

(三)交通安全

据数据显示,除了一些疾病之外,车祸已经成为人类的另一大杀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飞速发展,交通工具大量增加。大学生因车祸等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占非正常死亡学生人数的比例非常大。大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在校园内外发生的交通安全事故呈增长趋势。特别是随着高校扩招以后与基层、社区的联系日益密切,学生出行频繁,增加了交通安全隐患。学校的小轿车、摩托车、自行车越来越多,加之校园道路建设和管理滞后于高校的发展,交通设施不齐备,特别是上下课的人流高峰时期,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四)国家安全及学校和社会稳定

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而许多大学生的国际安全意识不强,认识过于狭隘。随着高校改革开放深入,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大大扩展,交流领域也不断拓宽。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注重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增强国际安全观念已经日益成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对国家安全也存在着种种模糊的认识,许多大学生缺乏国家安全意识,对国家安全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大学生不能自觉地把维护国家安全与自身的责任联系起来,或多或少地、有意无意地认为“国家安全与己无关”。

(五)违法犯罪

根据公安机关提供的资料,当代大学生的犯罪主要涉及三大类型:1.财产型犯罪,如盗窃、诈骗、抢劫等;2.暴力型犯罪,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性犯罪等;3.高科技、智能型犯罪,如利用网络犯罪、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等。大学生,被视为“天之骄子”,他们触犯法律身陷囹圄,不仅使父母师长蒙羞,断送美好的前程,也给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每个大学生犯罪案件都是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原因综合的产物,是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体现。因此,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共同努力。

二、影响大学生校园安全的主要因素

img28

从宏观上看,大学生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可以分为客观因素(地震、雷电、山崩、疾病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及主观因素的影响两类。前者往往非人力所能左右,这里着重研究主观因素的影响所造成的大学生校园安全事故。影响大学生校园安全事故是否发生的主要因素有五项:人、物、环境、管理和事故处置,管理因素是事故隐患的间接因素,它能直接导致环境的不安全条件、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导致事故隐患,引发安全事故。人、物、环境、管理和事故处置彼此之间即相互作用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大学生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原理,如图所示。

(一)人的因素

人,主要是指大学生、高校管理干部、教师、事故现场员、校内外闲杂人员等,形成的不安全行为主要包括大生的知识、能力、社会阅历、身体素质等综合素质不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不强;有大学生存在吸烟、酗酒、沉迷于网游、色情等不良习惯和趣,心理素质偏低,法律观念淡薄,存在违反校纪校规和法行为。部分高校管理干部不能将管理与育人很好地相合,管理服务水平不高,思想教育方法欠妥当,形式较单,效果不太明显。部分教师不能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形式较单一,效果较差,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校内闲杂人员数量增多,素质偏低。事故现场人员对事故处置当,互救互助意识不强等。

(二)物的因素

物的因素主要包括宿舍内的用电设备、教学设备、运动设施、校园内及周边的交通工具等的不安全状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化程度的加快,如今大学生宿舍违章用电现象增多,主要表现在电脑配备过多,乱接乱拉电线,乱装电路保险丝,违反规定使用大功率电器现象严重等,导致安事故隐患增多。同时,随着现代化教学方式的发展,高校内教学仪器和实验设备大大增多,这一方面为在校大学生提了学习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带来诸如易燃易爆化学药品爆炸导致的实验室火灾、放射性物品的环境污染、触电打击等,增加了大学生校园安全事故的隐患。还有,大学校内的运动场所的改善,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日益增多,特是竞技体育运动,导致校园内不断发生标枪伤人、腿部拉、骨折脑震荡等人体意外伤害事故;校园内外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也与日俱增,且有很多都是“三无”车辆,大大引发了校园交通事故的发生。

(三)环境的因素

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校园周边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安全条件。校园周边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高校大学生校园安全事故构成了较大的隐患:外来人口数量大,流动性大;人口素质偏低,浅层文化生活占主导地位;居住人口增加迅速,社区成员社会心理意识差异性明显;外来人口复杂,违法犯罪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域;影响和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经济成分复杂;环境卫生和市容面貌问题严重。由于大学生普遍存在自控能力差,善于模仿,校园周边环境存在的问题会给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产生心理矛盾和恐慌,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极易引发大学生的安全事故。

大学校园内部是学生的高度集中区,由于大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学生家庭条件的不同、管理上的缺陷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校园内存在不学无术、沉迷网游、享乐主义、沉溺于恋爱等不良风气等,影响着广大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容易使大学生产生迷惑、不平衡、嫉妒等心理问题,产生情绪宣泄等不安全行为,从而引发安全事故。加上高校的扩招,学生数量成倍激增,导致学校资源相对紧缺,超负荷运转,也增加了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难度。例如,由于学习场所有限,为争抢图书馆、自习室的座位而发生争执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的学生干脆溜到校外网吧“上自习”,产生了安全隐患。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数量与质量扩招后没有及时跟进,辅导员工作量从原来管理一二百人猛增到三四百人,疲于应付,很难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与沟通,难以掌握学生的真实思想状况。

面对经济、科技、思想等日益发展而带来的社会问题,高校置身于社会当中免不了要受到各种各样的冲击,而大学生这个群体又是一个面对问题非常敏感而冲动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在思想上还很不成熟,政治上缺乏敏锐性,在这样一个思想混杂而竞争又异常激烈的环境下,大学生受到通信滋扰、有害网络的侵蚀、传销伤害、劳动争议等带来的人身伤害、财产伤害和心理伤害,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思想叛逆、情绪浮躁、生活焦虑、生存恐慌等心理问题,影响学习,有些甚至在反动思想势力的长期侵蚀下发生了变质,成为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而国内外各种反动势力又时刻没有放松利用各种方式对他们进行思想掠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一个长期的、隐性的问题,如不采取有效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引发大学生校园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将长期存在,严重性将逐渐增加。

(四)管理的因素

管理因素是大学生校园安全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管理上的缺陷会通过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而产生安全隐患。学校建设加快加大,施工队伍的大量引进,增加了大学校园内抢劫、性侵害等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部分后勤队伍人员素质偏低,学生用电、用水得不到保障,学生饮食受到环境有害物质和不法商人恶意制造的质量低劣的虚假合格食品等导致的食源性疾病的危险,再加上餐厅饭菜价格上涨、学生与外来人员发生冲突等极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教育教学管理部分环节存在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临近毕业的部分学生一方面对就业压力感到忧心忡忡,另一方面学生对就业过程中的腐败现象等问题非常不满;同时,高校中的贫困学生占相当比例,他们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经济压力和身心压力,部分贫困生会出现人格与心理健康的负面改变,出现自卑、抑郁、冷漠和嫉妒心理,甚至可能引起部分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产生怀疑、对有钱人产生嫉妒和仇视、对社会现实不满的态度。

(五)事故处置的因素

事故处置的因素主要是指当前高校安全预警机制不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善后处理机制不完善,危险性分析不深入,危险性评价体系不健全。对事故前的安全隐患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一旦发生事故,不能迅速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恶化和扩大事故;抢救措施和对负伤人员的急救措施不妥善。

三、维护大学生校园安全稳定的基本对策

(一)构建规范通畅的预警机制

预警,就是要在警情发生之前对形成警情的各种因素进行评判、预测和预报。社会预警,是依据对社会发展稳定状况的判断,按照社会系统整合关系的模型分析,对社会运行的质量和后果进行评价、预测和报警。社会预警在我国首先被政府部门应用于防止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出现。预警机制是指能灵敏、准确地昭示风险前兆,并能及时提供警示的机构、制度、网络、举措等构建的预警系统。高校预警机制是社会预警的组成部分,就是要通过提前示警,促使社会预先采取对策,超前进行必要的控制,以消除或者缓解警情,维护高校的良性运行状态。维护高校稳定预警是高校为达到维护校园良好秩序、保护大学生校园安全稳定的目的,通过对过去和当前存在的危机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探索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预警机制的建立,可以提高对防范和应对危害稳定问题的认识,更自觉、更正确地做好大学生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现代化的预警系统主要由情报信息采集、数据传输、数学分析模型、预警指标体系、专家评估与对策研究等部分组成。高校稳定预警机制作为社会稳定预警机制的子系统,首先要具有一般预警机制的固有特点,其次还应该具有自身的特点。其固有特点主要体现在机制的基本构建上:即设计指标——收集信息——调查分析——发出警报——危机处理的基本模式。而它的自身特点则体现在微观层面上,诸如指标的选取、信息的收集手段,危机处理中以“攻心为上”,强调解决思想问题等。

另外,建立学校应对不稳定突发事件的预案是维护大学生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保证,也是高校稳定预警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人口密度高,突发性事件难免会有所发生,而事件发生后能否及时、快速、准确、有条不紊地进行疏导,是正确处置突发性事件的关键。要做到这些,没有细致可行的预案,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建立安全稳定意识的宣传教育机制

高校的安定有序,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群体思想尚未成熟,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信息的干扰。因此,稳定意识的培养尤其关键。高校各级组织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舆论宣传、信息公开的重要性,发挥主渠道的优性作用,尤其注重政治意识、全局意识和危机意识的培养。

首先,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工作中。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面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努力在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工夫。要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疑难困惑问题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入情入理的分析和解释,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并解决好学校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冲突和矛盾。要通过宣传学校改革发展的成就、前景和目标,通过宣传先进的典型,教育学生理解和支出学校的发展,激励学生安心学习、全面发展。

其次,广泛开展思想道德评价,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的可塑性、模仿性较强,思想道德评价对调节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有重要的作用。

再次,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做实做好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服务工作。调查表明,学生在学习、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和困惑已经成为其生理压力的主要来源。在具体工作中,求学计划教育要注意激励鼓劲与疏导压力相结合,就业教育要注重全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普及与引导。

最后,加强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师德建设,为学生配好人生引路人,提倡“教书”和“育人”相结合,让教师成为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方面的楷模和典范,促进学校全员育人理念的落实。

(三)构建高校稳定工作的协同机制

高校作为一个系统,各个业务单元通过一个统一的业务平台,分工协同,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激发潜能,具备更加快速、高效的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并最终形成更加稳固的系统结构。稳定工作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的部门多,分工细。一般而言,稳定工作涉及信息支持、危险评估、危机预警、舆论引导、指挥决策、任务执行、效果评价、预后处理等诸多方面,各方面工作需要不同部门承担。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和其他群体相比具有许多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高校稳定工作必须建立协同机制。与政府部门相比,高校作为非权力机构,缺乏政府部门开展稳定工作的权威和力量。因此,高校稳定工作必须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开展,需要与政府、新闻等社会部门和机构相互配合。高校稳定工作协同机制包括信息协同、舆论协同、指挥决策协同、制度协同。其中,信息协同是基础,舆论协同是重点,指挥决策协同是关键,制度协同是保障。

(四)形成科学严格的保卫人才培训机制

保卫工作是一门学问,为保障大学生的校园安全稳定,全面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必须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保卫工作人才队伍。校园的安全服务保障工作,归根结底最终要通过专门的职能部门和专业化的队伍来落实完成。面对新问题和新情况,一方面,各高校要健全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安全服务保障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包括学校的综合治理委员会、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领导小组、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等,各个组织的工作内容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安全保卫工作的人员进行管理和培训,要努力建设一支能够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安全保卫队伍。高校要加强保卫工作人员的素质教育和培训,这种专业素质不仅要体现在对突发事件的控制和处理上,还体现在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工作经验,进行工作对策讨论,开展保卫工作研究。知识型的服务对象,新的装备设施及管理指挥工作,要求保卫干部除了具备较高的思想品德素质外,还必须掌握新的管理方式,有新的技能水平。因此,保卫人员培训不仅仅是针对干部,而且对一般的保卫人员也要定期进行训练和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这样,高校保卫工作才能朝着科学化、效能化方向迈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