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指导体系

探索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指导体系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分析各阶段实际情况,结合个人条件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具体性和明确性,不同阶段学业规划应解决的具体问题见表1。

探索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指导体系

刁琳琳 孙立军 马 寒

摘 要:本文在查阅总结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同时结合国内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经验,探索构建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指导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全程指导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是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法。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进入我国已经20余年,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职业生涯规划也越来越显现出其迫切性和重要性。

目前,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仅仅处于早期探索的阶段,主要是对国外先进理论的研究,并没有真正适合本国国情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实践上缺乏理论的指导,机构的设置、人员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的并不全面。分析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与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究其本质是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确定个人的生涯发展方向、目标及路径,并采取有效行动达成目标的过程。明确“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能做些什么”、“我该如何走”,让自己每天做的事情和自己的美好愿望形成一个科学的、紧密的连接,实现人生的价值。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一个“认识自己”、“分析环境”、“合理选择”的过程,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专家罗双平先生把这三个方面称为职业生涯的三要素,即知己、知彼、抉择。职业生涯是这三个要素的有机组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这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遵循职业发展的规律,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充分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善于科学规划,并进行理性的选择,才能培养出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满足社会需求的真正人才。

(一)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学习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一般在17~23岁,这一阶段普遍认同为职业探索和职业准备阶段。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应按照大学学习时间分阶段进行,并循序渐进地学习各种知识,每个阶段面临不同的情况与任务,注意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各个阶段具有各自的特点、目标和规划重点。分析各阶段实际情况,结合个人条件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具体性和明确性,不同阶段学业规划应解决的具体问题见表1。

表1 不同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

img24

(二)有效的自我评估与定位

美国职业指导创始人帕森斯提出的人—职匹配理论,是最早的职业规划选择理论。他认为,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模式和个性特质,而某种能力模式及人格模式又与某些特定职业存在着相关性,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都有不同的要求。他认为进行职业决策时,要根据个人的个性特征来选择相应的职业种类,即人—职匹配。如果匹配得好,则个人的特征与职业环境相一致,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反之,则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很低。因此,对个人来说,合理的人一职匹配非常重要。

自我评估与定位是学生对自身的兴趣、能力、价值观、行为风格、个性特点等有关职业发展的要素所作的分析、判断与评价。个体对自身思想、动机、性格、行为等的评价,将会直接影响其学习和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也影响着与他人的交往。一个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人,一定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与他人的关系,有助于自身克服缺点,在生活和工作当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自我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有橱窗分析法、SWOT分析法、自我测试法、计算机测试法。大学生可以通过适合自己的测试,全面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并以此为基础规划和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三)客观的外部环境分析

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校园内,对外部社会认识不深、了解不多,而要作出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对于职业环境的分析就至关重要。

职业的外部环境分析,就是认清所选职业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发展状况、技术含量、社会地位、未来趋势,等等。对于当前热点职业的研究,发展前景怎样,社会发展趋势对所选职业的要求、影响等各方面的问题,都要仔细研究。

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对社会环境、组织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分析,即评估和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与需求的变化趋势,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对自己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等。以求相应地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要求。大学生通过了解职业环境的特点、发展变化趋势,从与环境的关系、人在特定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因素的优势与限制等因素掌握其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只有全方位地了解这些环境因素,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趋利避害,有的放矢,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得以顺利实现。

(四)清晰的职业生涯目标确定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成功的关键不是看个人选择了什么职业,而是在于是否有确定清晰的职业生涯目标。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有切实可行的目标,人生的原动力来自内心,有了确定的目标就会激发个人的职业生涯行动,这是关系到职业生涯规划是否可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人要获得成功,必须具备很强的目标意识。所谓目标意识,就是头脑中始终有清晰的目标,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盯紧目标不放;当一个目标实现后,再次盯紧下一个目标,直到最后的成功。大学生在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时,在符合自身特点、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注意长期与短期相结合,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综合考虑财富、婚姻、健康等因素,使自己的优势得以发挥,保证职业生涯的成功。

(五)科学的行动方案设计

没有行动,职业目标只能是一场梦想,大学生应围绕职业目标,制定具有针对性、明确性与可行性的行动计划,特别是要详尽制订好大学期间和毕业后五年内的实施计划。在制订计划时要注意区分轻重缓急,学会时间管理和应对干扰的方法,要有具体的行为措施来保证。近期行动计划最好是详尽到每一周。大学阶段,学生应按照这个行动方案科学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个人进入职业生涯作好充分的准备。

(六)理性的评估与反馈

在具体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可能遇到一些不可控的内外部因素而需要对计划进行调整,适应各种变化,及时评估与修正,并优化规划路线。大学生制定职业规划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对即将发生的生涯变化情况进行前性瞻分析,根据条件的变化,结合自己的个性特质、能力倾向、社会支持等因素,制订出合理、可行的方案。制定生涯规划重要的是要能够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进行调整,提高生涯规划的可行性。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体系构建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十分重视“增长的路径依赖”,认为一个国家只有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有一套制度的保证才能走上增长之路。每个人的一生多半都要从事一项或几项职业,职业的发展也伴随着个人身心发展的统一。大学生在初次面临职业选择和职业问题产生困惑时,学校应及时进行相应的职业认知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使大学生能够对选择的专业和与其对应的职业领域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有明确的意向,从而在大学期间能够确立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也应覆盖全体学生和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同时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群体类型,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开设相应的课程,设计相关的活动,以满足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还远远跟不上学生和社会的需求,高校作为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应担负更多的责任,起到引导教育学生和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双向作用。为此,高校应该加大力度建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系统,并使其真正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

(一)设置专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

1.设置专职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

目前高校一般没有专职的机构为大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服务,帮助和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而大学生本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往往也缺乏自我职业规划意识与能力,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因此,高校应设立专职的职业规划机构,譬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中心。这类机构应具备研究和实施的功能,能够针对大学生自身的特点运用科学的手段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同时能够与本校的组织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局限于单一部门的指导,其他部门参与较少,而与大学生最密切相关的学院(系)内又多数缺少专业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这样不仅不利于就业指导部门就业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进一步开发、利用、整合各方资源。因此,为了帮助大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在社会竞争中有更好的发展,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必须由一元工作机制向依靠各方资源的多元化机制转化,即在高校中建立多层次的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

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应该在本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中发挥中心作用,能够在学校的统一规划下,增加与企业及其他高校的联系,并且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与社会职业生涯服务机构之间、学校与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信息网络,通过这个高层平台,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一个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局面,通过高校、企业、政府等多方联合,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和职业发展的未来。

由于地域、文化等多方面背景限制,各高校都存在着差异性。大学内部又有文科、理科、综合之分,不同的高校都有自身的优势与特点,不能按照统一的模式来运转。因此,各高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2.设置科学的职业测评机构。

职业测评是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借助职业心理学的知识,通过专业的测评系统对来访者进行一系列的预测、诊断、探测和评估,目的是帮助来访者更好地认识自身性格、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评估其个性特征及动机需求,指出其潜力、不足,并提出个性化、专业化的指导和建议。职业评估对于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合理调整择业观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其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在学生当中的认同度也逐渐提高。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也将职业测评作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测评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但是,由于有些测评工具是直接从西方引进的,并没有考虑到中西方较大的背景差异,从而导致很多测评内容与我国实际情况出现脱节,测评结果不科学。许多高校虽然选择了价值不菲的测评工具,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测评,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测评工具的选择也十分重要。

近几年,国内一些专业测评研发机构相继开发出一系列测评工具,其产品信度、效度都比较高,并在部分高校进行了推广使用。例如,2005年四川师范大学引进的“智尊大学生职业倾向在线测评系统”,能够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形成准确的职业定位,对其进行职业价值观、职业定位、专业能力、性格特征等评估,并提供测评报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建设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队伍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教师队。从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指导实践来看,高校和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职业指导与培训工作的人员,大都接受过广泛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知识的培训,而是在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如职业发展理论、个人和群体指导技能、个人和群体评估、咨询、特殊群体指导等,在这些理论影响下形成的各具特色的职业指导模式对于我们正在起步的职业指导工作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目前我国各高校普遍缺乏专业专职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相关指导老师对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还缺乏比较系统的了解,缺乏有效的评价学生个性以及心理特点的手段,难以真正系统、专业地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指导。因此,要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必须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使其向教师队伍多层次化、教师队伍专业化、培养方式多渠道化的方向发展。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教育

1.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教育。

目前大学生大都是上大学以后才有机会接触到职业这个概念,并考虑自身的发展,通常来说,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的不同阶段会面临不同的困惑:一年级新生会产生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角色转变的困惑,同时面对所学专业一无所知,并且这在未能实现自己理想专业的学生中尤为突出;二年级时,部分学生已提前关注将来的就业问题,对如何选择自己将来的职业和怎样进行职业生涯产生规划都会产生困惑;三年级的学生面临着考研、留学、读双学位或准备求职的多重选择,这学生承受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四年级的毕业生往往存在着选择什么岗位、行业、地域等具体就业问题。

2.坚持以人为本,帮助学生选定职业锚。

职业锚最初产生于美国学者施恩教授的职业生涯纵向研究,它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职业锚的有效选定,能够促进大学生预期心理的发展,有利于个人与组织目标路线的稳固结合,有利于个人建立职业认同感。个人外在职业道德的提高依赖于其内心对职业的高度认同。因此,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需求,以“人”为本,视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为组织及其管理者的责任。

3.从就业指导到生涯规划教育的转变。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仅限于在毕业生中进行,多由就业指导部门负责,内容大多是提供招聘信息、解读就业政策、指导求职简历写作、组织招聘会等等。这些只能满足毕业生求职时的部分需求,从长远来看,并不能适应其他年级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求。

面对新形势的挑战,很多高校都已经开始反思这种就业指导带来的局限性,开始在指导人员的素质、指导内容和形式上都逐步作出了调整,使就业指导向生涯规划教育逐步靠近。

(四)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激烈的职场竞争和日益增长的自我发展需求使得大学生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毕业前简单的就业指导,他们开始关注如何对大学四年甚至自己的人生进行更好地规划,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高校也应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设置相应的职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从理念、心态、知识、技能等各方面作好面对职业挑战的准备。

广义的理解课程,应包括课程计划、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等方面。课程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建设高品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是有效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由之路。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涯教育活动

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往往是企业最看重的一个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交力、创造力、组织管理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是大学应该考虑的重点问题。因此,职业生涯指导中心应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在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开设专家讲座与专题会议、组织各类学生社团、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一个良好的实战平台。

三、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指导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终身、系统的工程。构建全程化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多学科、多途径、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之上的一个开放系统,它应该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结合以上两部分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可以将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体系总结成一个体系,并使两个方面既相互依存,又可以自成体系的职业生涯规划综合体系,如图。

img25

图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指导体系

(一)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体系自成体系

大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是根据我国国情,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征设计的,在传统的职业生涯理论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阶段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情况进行规划、设计。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应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中心,在学校的统一指导下,协调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等各方面的资源,由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中心进行统筹、规划、部署,以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二)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体系二者紧密结合、相互关联

在学生—高校的体系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社会活动都与学校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融为一体。通过学校职业生涯指导课程以及相关测评机制,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等方面,由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心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学生分阶段的学习计划与社会实践活动,并使各个环节可以围绕中心内容,根据此思路使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三)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体系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在学生—高校的体系中,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体系之间的制约和影响非常显著。职业生涯规划强调的是人性化的原则,每个专业、学科的学生都应建立不同的大学四年职业生涯规划,学校的生涯教育应根据这个原则,建立一个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服务体系;同时,学校也应明确导向,引导学生将个人愿望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进行理性选择,并为学生提供有效服务,帮助学生实现职业选择的目标。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引导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在学习、借鉴国内外优秀理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思路、总结新方法,从而帮助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成功就业,成就未来的职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再生.职业生涯规划[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2]范敏.职业规划中的核心问题[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8):14-16.

[3]李进宏,陈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刘善球,张玉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5]梁小民.经济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王宇.比较研究视野下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的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09(7):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