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阅读型校本课程实施中教师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型校本课程实施中教师的作用是什么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阅读《中国国家地理》”属于高中地理拓展型课程,实施对象限于高中一年级学生,每周一课时,为期一年。说到阅读,总觉得地理学科与阅读好象不挨边,所以,在中学,地理阅读型校本课程的开设是无人问津。

4.阅读型校本课程实施中教师的作用是什么?

现在,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地理教科书仿佛已经成为地理教学的奢望,更不要说让学生阅读地理课外读物。然而,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地理学习的乐趣,养成读书求知的习惯,一些地理教师乐此不疲地探索着,他们寻求合适的阅读素材,尝试多种阅读形式,力图开设阅读型校本课程,下面就是其中一例。

案例:“阅读《中国国家地理》”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一、课程定位

“阅读《中国国家地理》”属于高中地理拓展型课程,实施对象限于高中一年级学生,每周一课时,为期一年。课程主要为喜欢地理、热爱自然,并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是作为高中地理基础型课程的延伸学习。

二、课程目标

1.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地理课外知识,拓宽地理知识面

2.在阅读交流中,学会搜集、分析地理信息的方法,初步形成地理课外阅读的能力;

3.通过阅读学习,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学会用地理思维分析现实问题,了解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手段;

4.通过阅读学习,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积累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5.通过阅读学习,养成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与爱好。

img127

图8-5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

三、课程内容

无论是教师指导阅读还是学生自主阅读,阅读内容都来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阅读过程中,阅读内容可根据基础型课堂教学进度、文章难易程度、学生兴趣特点等进行选择。

表8-4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选读文章与高中地理内容

img128

四、课程实施

(一)阅读活动的组织形式

1.教师指导型阅读

教师指导型阅读一般是在阅读课程刚开始的几次中选用。每一节课由教师规定一个阅读主题,师生围绕这一主题共同开展读书交流研讨活动。教师可在学生阅读之前布置几个思考问题供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杂志,也可以由学生先进行阅读活动,待阅读结束后再由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发言,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最真实的看法和观点。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是扮演一个学习共同体中引领者的角色,组织整个阅读环节。详细可参考附录中的案例。

2.学生自主型阅读

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一阶段后,阅读活动可发展为学生自主型阅读,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阅读空间还于学生。无论是阅读的主题,还是阅读问题的设计,将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学生分4—5人为一组,每篇文章阅读都有某一小组领读,阅读的时间、阅读思考的问题、阅读讨论的形式等都由领读组策划决定,而教师就在这个过程中扮演参与的角色,当然在必要的时候会给予指导性建议。如某学习小组选择《冰岛火山,使整个欧洲陷入混乱》这篇阅读文章时,可先自主阅读,随后将自己的收获和体会第一时间和教师进行简单的交流,再由教师进行适当指导后,由领读组学生向全班进行读文汇报,并提出至少三个问题引导大家一起阅读、讨论,以完成奇文共读的目标。

3.学生写作型阅读

一般的阅读活动是以阅读、讨论或辩论等形式进行,学生写作型阅读则是要求学生阅读后需要完成一篇诗文。一般来说,这种阅读形式是安排在阅读活动后期,学生在大量阅读后,对阅读产生兴趣,对杂志文章结构有所了解,选择学生熟悉的角度安排写作要求。如,模仿《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文章结构,任一选取以下角度或自拟角度,撰写以“爱我上海”为主题的文章并参与交流与评比,最后将所有学生的作品汇编成册,作为收藏纪念。

表8-5 “爱我上海”写作比赛主题选择

img129

(二)学习评价

在对学生“阅读《中国国家地理》”的学习评价中,注重学习过程的动态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主动乐于参与阅读活动,认真阅读、在阅读中不断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在评价时遵循客观性、全面性、离散化、激励性的原则,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部分有机结合起来。

表8-6 “阅读《中国国家地理》”学习评价表

img130

附录:

阅读“中国奇路多,上路识中国”教学设计

【阅读内容介绍】

本节阅读课所使用的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2009.12)中的卷首语——“中国奇路多,上路识中国”。文章通过精美的图片和出色的文笔,形象生动地介绍了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东北北部、太行山区、黄土高原、江南地区、云贵高原、西北干旱地区各具鲜明特点的公路,借助这些公路的形态、路况、沿途景观来认识中国,仿佛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富含一定的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兴趣,而文章内,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知识,配有相关专题地图和景观图片,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科普性。

【阅读目标】

1.认识我国各地区公路的主要形态,分析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有关地域分异规律、地形地貌、气候方面的知识;

2.学会地理阅读中略读与精读的方法,并提高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

3.感受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形成人地和谐的观念;

4.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复杂性,感受我国自然风光的大好河山,激发爱国情感。

【阅读资源】

《中国国家地理》(2009.12)P8—66;中学地理复习参考地图册

【阅读过程】

环节一:创设导读情境

三位驴友小张、小王、小李利用暑假进行自驾旅行,三人选择了三条截然不同的线路。小张选择由上海出发前往西藏拉萨;小王选择从上海到新疆乌鲁木齐的线路;小李则选择从上海一路北上前往黑龙江漠河。在出发前他们已达成了共识,本次自驾旅行的目的不在于比谁速度快,而是看谁的收获更多,因此三人都选择了走高速公路沿途的便道,这样能更好的了解中国的自然景观。借助公路的形态、路况和沿途风景来认识中国,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img131

图8-6 小张、小王、小李的旅行线路

三人旅行归来后,各自交流了自己的心得。我们也一同分享下!

环节二:分三组完成阅读任务

第一小组:来自“小张线路”的思考与心得

1.从上海出发前往西藏拉萨,小张能发现哪些地区的奇路?

①青藏高原  ②横断山区  ③东北北部  ④太行山区

⑤黄土高原  ⑥江南丘陵  ⑦云贵高原  ⑧西北干旱地区

从出发地到终点沿途经过的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体而言,小张走的线路,沿途的地势有何变化?从云南进入西藏境内的过程中,小张一直在增添衣物,这是为什么?

3.小张在自驾旅行中遇到了一点麻烦,汽车一直在走“之”字形的公路,刹车片急剧升温,对刹车性能影响很大。思考:小张可能行驶在哪段公路上?为什么公路不是笔直的,而是呈“之”字形?

4.小张在抵达拉萨后,打算继续前往藏北高原,从土壤的角度分析,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第二小组:来自“小王线路”的思考与心得

1.从上海出发前往新疆乌鲁木齐,小王能发现哪些地区的奇路?

①青藏高原  ②横断山区  ③东北北部  ④太行山区

⑤黄土高原  ⑥江南丘陵  ⑦云贵高原  ⑧西北干旱地区

从出发地到终点沿途经过的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王从上海前往新疆乌鲁木齐,沿途会看到哪些典型景观?

①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②塔里木盆地的戈壁沙漠 ③河套平原的塞北江南

④吐鲁番的火焰山   ⑤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  ⑥四川盆地的吊脚楼

⑦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鱼米水乡

3.小王由于好奇,把车开到了黄河岸边的一条乡间公路上,险些发生了道路坍塌坠河事故,让他后怕不已。请从黄土性质的角度来分析,为何小王会遇到这种事故?

4.小王即将抵达终点乌鲁木齐前,穿越了一片茫茫的沙海,他在公路两旁看到了,为保证公路不被流沙吞噬而采取的一系列防沙治沙措施。你能猜猜公路两边实施的是怎样的防沙治沙措施?

第三小组:来自“小李线路”的思考与心得

1.从上海出发前往黑龙江漠河,小李能发现哪些地区的奇路?

①青藏高原 ②横断山区 ③东北北部 ④太行山区

⑤黄土高原 ⑥江南丘陵 ⑦云贵高原 ⑧西北干旱地区

从出发地到终点沿途经过的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李驾车一路向北行驶,发现沿途地区的气温并没有太明显的变化,因此他认为如果寒假再走一次这条线路,沿途气温相差也不会大,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

3.小李到了太行山发现,这里的公路形态很特别,与一般的盘山公路不一样。请思考一下,太行山上常见哪种公路?为什么是这种公路形态?

4.小李开车快到达漠河时,发现公路路基很高,这说明这里的公路修建需要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会把路基修得很高?

环节三:交流阅读成果

1.三大组中各推选4位同学代表小组进行交流,每人一题,其他小组负责聆听,可对有不懂的内容进行提问质疑,教师负责对各组交流的内容进行适时指导与完善。

环节四:总结阅读活动

(1)总结影响公路形态差异的自然因素

(2)三个人选择了三条截然不同的旅行线路,你认为驾车最辛苦最吃力的是谁?为什么?说明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是显著的。

(3)本次阅读过程中,你们都参考了哪些地图?能不能归纳你们的读图方法?

(4)通过本次阅读,你对我国的自然景观有何进一步的认识或想法?

(案例来源: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王琰设计)

说到阅读,总觉得地理学科与阅读好象不挨边,所以,在中学,地理阅读型校本课程的开设是无人问津。案例中的“阅读《中国国家地理》”校本课程是一个设计方案,虽然没有作为校本课程完整实施,有着不完善的地方,但它富有创意地出现在我们目前,足以让我们为之喜悦、欣慰,同时,也促发我们思考起这类地理校本课程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首先,地理学的知识是非常广博,而目前中学地理基础型教学内容由于受到课时、考试等多方面限制,难免其单薄、滞后的局限性。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更新、拓展知识,但对于充满地理求知欲望的学生,依然显得杯水车薪。因此,若在中学开设一门地理课外的阅读课程,就能让学生从更多、更广的渠道了解地理科学近今发展的新动态和新成果。

其次,课外的书报读物中刊登的关于地理方面的文章基本都是源自现实社会,它们能很好地表现地理学科与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体会地理学科指导社会实践的应用价值,建立起地理学科与现实社会的密切联系,形成对地理学科的正确认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学会用地理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去认识、评价现实社会。

再者,现在的学生中追逐明星、迷恋网络游戏的大有人在,但热衷看报读书者却不多,这是学校教育不愿看到的。而在校本课程中开启阅读型课程,让学生从课外读物中汲取教材以外的知识养料,领悟教师以外的教诲,感受课堂以外的读书乐趣,这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从“阅读《中国国家地理》”校本课程设计方案中,我们觉得该课程选择了很好的阅读对象。《中国国家地理》是一本关于地理的月刊杂志,它地理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知识性和科普性强,适合广大中学生课外阅读。该刊的文章和图片经常被中央及地方媒体转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更可贵的是本案例设计者所选的文章与基础型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教材主题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校本课程的阅读、讨论有了认知的基础。

为了让地理阅读型校本课程开设成为可能,我们在课程建设与实施中应该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趣味性。现在的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基础型课程并不轻松,如果阅读型校本课程中的阅读还是给学生带来一系列负担和压力,那是有悖于校本课程开设的初衷,因此,阅读型校本课程开设应该遵循轻松阅读,快乐阅读的原则,为学生搭建陶冶情操、放松心情的平台。

2.地理性。地理阅读型校本课程开设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时,不能“委曲求全”引入一些与地理学科无关的名著、猎文、奇闻,而是应该在地理学科中寻找、选择有价值的地理探险、地理故事、地理科学家、地理热点等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多地了解地理、懂得地理、热爱地理。

3.多样性。这里的多样性是指阅读材料的多样,它可以是书著类的,如《趣味地理》、《天气改变历史》、《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可以是期刊类的,如《中国国家地理》、美国《国家地理》、《华夏地理》;可以是论文类的,如文汇报中的“德、法传统产业如何转型”、“中西文化与全球化”、“邵力子与‘新人口论’”、“河流伦理与人类文明的延续”等。多样性也指阅读形式的多样,如教师指导性阅读、学生自主性阅读;集体阅读、分组阅读;全文阅读、选节阅读;讨论式阅读、辩论式阅读、主题班会式阅读、茶馆式阅读、沙龙式阅读等。多样性还指课程学习评价的多样,如个体为单位评价、小组为单位评价;参与过程评价、终结作品评价,或两者结合评价;多样性还包括其他的,如分发材料的多样,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每位学生人手一份,缺乏条件的学校可以每组一份轮流阅读,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电子稿形式发送给学生……有了这些多样性,地理阅读型校本课程开设就有实施的可能,能吸引学生,并实现读书育人的目标。

4.主体性。说到主体性,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阅读型校本课程开设中,阅读什么,用什么形式阅读、什么时间阅读、怎么评价等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他们自己计划,并允许在阅读过程中修改阅读计划,让阅读成为学生学校地理学习的一个有机部分。

5.发展性。阅读型校本课程的开设并非只为赢得学生的开心,还应该精心策划课程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发展的方案。在读什么读物,思考什么问题,辩论什么主题,先读什么后读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上,虽然提倡学生自主,但教师也应该发挥指导作用,在阅读的广度上,理解的深度上,领悟的高度上,充当阅读学习的点拨人,让学生通过阅读,在各方面有长足的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