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入学校,贴近师生,服务教学

深入学校,贴近师生,服务教学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应用问题的确引起了教育人士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下面将结合我们学校、老师和我个人在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应用过程中的一些学习、理解和实践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之路是学校面向未来、实现跨越发展的内在需求。第三个阶段就是20世纪末至今的“教育信息化”,使学校“优起来”。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学校发展历史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学校发展的现实选择。

深入学校,贴近师生,服务教学——崇仁路小学信息化与网络应用案例

用Google在网上搜了一下“教育信息化”,共有约12 700 000条搜索结果;又搜了一下“网络应用”这个词条,共有约20 600 000条搜索结果。可见,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应用问题的确引起了教育人士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令人欣喜的是,黄石市西塞山区教育局也正在追踪这个影响学校快速发展的热门话题,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校长高级培训班的重要培训内容,这一方面体现教育局领导的前瞻意识,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教育局对学校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这样的培训将进一步增强基层学校搞好信息化工作的信心。

下面将结合我们学校、老师和我个人在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应用过程中的一些学习、理解和实践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一、为什么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和网络应用

1. 时代发展的需要

加入WTO之后,中国教育和世界教育处于同一开放的平台。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我们的教育,是生存还是被淹没,取决于我们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而没有新理念、新技术的加入显然无法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所以这几年,我们国家已经作出了教育战略的调整:“九五”期间国家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解决孩子无法上学的问题;“十五”期间的重点则是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现代化追求高质量教育;“十一五”期间的重点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教育的融合,着重强调需求引导和改革创新对信息化的促进作用,并把惠及师生、普及应用作为贯彻始终的奋斗目标。

可见,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的“百年大计”的教育无法游离于这个时代之外。我们不仅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而且应该引领时代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讲,教育必须通过信息化来实现教育现代化,从而促进社会的现代化。

2. 学校发展的需要

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之路是学校面向未来、实现跨越发展的内在需求。回顾我校近三十年的发展的历程,学校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德立校”,使学校“站起来”。学校德育作为实施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我校由一所三类学校一跃成为湖北省第一所示范学校。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科研兴校”,使学校“强起来”。通过开展以主体性教育实验为特色的整体改革,全面提升了办学水平,德、智、体、美、信、劳方面在省市,乃至在全国有自己的地位,各个学科有自己的品牌教师,学校被省督导室誉为“素质教育的典范”。

第三个阶段就是20世纪末至今的“教育信息化”,使学校“优起来”。前任校长,现任区教育局副局长谈宇贤于1999年确立了“教育信息化”这个面向未来的主攻目标。现任校长张彦平提出了“品牌战略,崇仁国际之路”,其内涵有三:一是优质教育催生品牌意识,二是品牌需要行动的变革,三是品牌打造与传播须要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学校只有网络化、信息化了,才有可能国际化。

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学校发展历史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学校发展的现实选择。硚口区教育局和武汉市教育局对我校的发展提出了“三个示范”要求,即做理念践行的示范,做“三风”建设的示范,做一流质量的示范。武汉市名校“三赛”、“三百强”、“三率”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求越来越高,几乎到了白热化程度。当前,武汉几所名校师资队伍、学生素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因素基本相同,教育同质化的倾向也比较突出,所以学校要走信息化优先发展战略,树立“信息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在常规工作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学会运用技术,占有人才、信息、资源和技术,掌握和有效运用核心技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教师发展的需要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知识与技能是当代教师专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著名的“两弹一星”巨星钱学森院士认为,21世纪的教育是一个“人脑+计算机+网络”的教育。计算机和网络在未来教育中的作用可以用12个字来概括,即“无所不在,无所不用,无所不包”,就是说,未来教育媒体的产生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的支持,这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作为这个时代的教师,理当站在前端,学习信息技术,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运用好信息技术。

不仅老师的学习、交流、研讨、反思离不开网络,老师的备课、课堂教学、辅导等更离不开网络。有了网络,教师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更丰富了;有了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更生动更有趣了,教学效能更高了。从近几年的变化来看,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即教师的专业性发展和职业的幸福感离不开信息技术与网络。

4. 学生发展的需要

据统计,现在职场有百分之七十的新工作都离不开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而且这一比例将越来越高。因此,要想让下一代为未来做好准备,仅关注过去和现在是不够的。随着信息技术日益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需要学习全新的生活技能,以编织美好的未来生活。

《世界是平的》一书的作者,《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将全球化分成三个重要纪元

全球1.0:1492—1800年,这个时期是国家全球化。殖民主义掠夺和劳动力奴役实现国家全球化。

全球2.0:1800—2000年,这个时期是跨国公司通过占领市场实现企业全球化。

全球3.0:2000年开始,这个年代是全新的个人和小团队的全球化时代。

学校审时度势,提出了“搭建数字化绿色生命平台,打造崇仁优质教育品牌”的办学目标;提出了“关爱儿童生命质量,开发主体创造潜能”的育人理念;提出了 “四会六有” 的学生培养目标,即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创造,有仁爱精神、有科学素养、有成功习惯、有兴趣特长、有健康身心、有国际意识。科学素养、创新能力与国际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网络和信息技术。

二、如何推进学校信息化和网络应用

推进学校信息化和网络应用的措施简要概括为“五建”。

1. 硬件完善——建好“网”

(1) 一个理念。绿色生命平台数字化,数字平台绿色生态化。前半句强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学习的全面信息化,是建网的行为和内容;后半句突出信息化要为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为教师、学生、家长服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绿色建网理念。

(2) 六个原则。满足需要、适度超前、经济节约、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单项突破。

满足需要:从建网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而言,要满足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的需要;要能满足学生学习,教师办公、研讨和家长咨询交流等需要。

适度超前:从建网的技术性和功能性而言,要能体现学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技术发展的走向,要具备通用性、兼容性、共享性、扩展性。

经济节约:从建网的性价比而言,当技术参数和功能基本相同,且满足实际需要时,我们要厉行节约,控制成本。

整体规划:从建网的设计而言,一定要全面、系统考虑,整体布局,预留接口

分步实施:按工作的需要和经费预算,分阶段实施工程。一般第一阶段主要解决网络架构问题,第二阶段添置设备,第三阶段搭建应用平台,第四阶段不断完善和满足个性需要。

单项突破:依据规划或学校工作重心,集中财力、物力与人力,重点解决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3) 三个阶段。分别是基础建设阶段、应用平台建设阶段和完善深化阶段。

① 基础建设阶段(2000.2—2001.12),完成网络布线,配置中心机房,完成基础系统的安装,搭建安全系统,完成公共数据库建设;

② 应用平台建设阶段(2002.1—2004.6),将各部门平台的应用集成,推广应用网络教学系统,建立了学校统一门户网站和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全校教学资源的交流共享;

③ 完善深化阶段(2004.7至今),进一步完善信息的集中共享和对数字校园用户的个性化服务。

自建设以来,学校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400余万元,学校先后建起了计算机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电教室和专用功能室;建立了计算机网络系统和闭路电视系统、有线广播等。学校还建起了千兆校园网,配备计算机296台,300多个信息点实现了班班通、室室通、家校通。

“十一五”期间,学校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的建设,追求网络硬件建设“零缺陷”,解决了一些基础性建设的规划、设计中的瓶颈问题;追求技术应用的“零壁垒”,解决信息、资源获取难、应用难问题;特别是解决了班级、办公室、家庭应用的三位一体化问题。

2. 软件配套——建好“库”

(1) 一个准则:需求驱动、面向全体。即平台搭建和资源建设始终以师生的内在需求和教育、教学、管理的实际运用为核心。

(2) 五个资源库:

① 基于学习视角,建立了学生电子阅览资源库,拥有2万册电子图书;

② 基于教学视角,建立了教师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拥有思科、国资源、腾图资源,总容量达400 G以上;

③ 基于研究视角,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库,拥有流媒体容量达230 G以上;

④ 基于管理视角,建立了干部管理资源库,拥有网站资源和多媒体数字资源30 G以上;

⑤ 基于共享视角,建立了教师共享资源库,拥有FTP资源近100个。

(3) 六个平台:

① 助教平台——竞业达、学科网群(学科网页链接);

② 助学平台——数字图书馆阅览系统、TP2000学习管理系统;

③ 管理平台——崇仁寄宿学校高效管理支撑系统;

④ 信息平台——崇仁路小学门户网站;

⑤ 研学平台——崇仁路小学视频点播系统;

⑥ 交流平台——崇仁路小学博客。

下一阶段,学校资源库的建设将不仅仅停留在学科、认知层面的资源库建设,还会进一步突出以人为本、以校为本,构建学生高效学习知识管理系统、学校高效知识管理系统、高效班级知识管理系统、高效课堂知识管理系统和高效教研知识管理系统,让技术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班级,为师生提供优质的资源和先进的技术服务。

3. 培训学习——建好“队”

高科技、高信息化的武器,必须由一支懂新知识、具有新理念的高素质的队伍来使用。为此,学校从四个层面打造崇仁的“DA师”。

(1) 干部层面。学校要求班子成员要带头学、带头用,培训学习活动不得请假;因开会、处理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请假后一定要补课;干部工作计划、总结、活动方案的撰写要无纸化;专题讲座和开学、期中、年末总结报告一定要用演示文稿。

(2) 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层面。学校要求信息技术专职教师优先学习技术、运用技术,每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都要做到“精一、会二、懂三”,即精通一行绝技——有看家本领,会两手——硬件、软件都会用,懂三门——技术制作、设备资源管理、信息化设计与应用门门要懂。每学期每个专职教师要组织全体教师和学生进行一次技术培训,至少要帮助学科教师做两个课件。

(3) 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层面。学校要求“四个带头”,即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带头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带头维护管理本年组的设备,带头在年组、在学科内运用信息技术,带头参加信息技术科研课题活动。

(4) 普通学科教师层面。在信息化普及初期,学校提出了“四必”要求,即培训学习活动记学分必参加,校内研讨课课件必由自己制作,常规信息技术应用必由自己记载,每月年组管理应用必考评。

学校抓队伍,以人为本,因人制宜,在学习、培训、应用方面有各自不同的要求,一路走来效果不错。通过近十年的实践探索,教师们的信息能力与素养不断增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基本达到了“五有”(即有学习能力,有使用意识,有基本技能,有特长项目,有应用成果)、“六会”(即会用Word电子备课、反思;会用PPT制作课件、上课;会用Excel统计学生成绩或管理数据;会用IE浏览器学习、浏览;会用博客、播客、维基展示自己;会用E-mail、MSN、QQ与学生家长交流)的目标。

4. 管理应用——建好“制”

俗话说“人管人累死人,制度与文化管理才能管住魂。”既然班班通、室室通,就必须班班管、人人用。在建立制度方面,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 建立干部分级负责制。校长全盘领导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指挥全体领导小组成员及全校教师。两位副校长分别负责信息化硬软件的配备和教育教学工作中对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两方面的工作。教导处负责指导、督促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审核发布学校校园网络信息。总务处对学校信息技术设施、设备等固定资产进行统一管理,检查教师的保管情况。电教处负责对学校网站、多媒体教学资源、硬软件设施设备进行管理维护,并负责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2) 建立“专用教室人人有责”财产保管责任制。依据“谁主管,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学校分别制订了计算机机室、多媒体教室、网管中心、电视台、专用教室和普通教室、办公室的财产保管、使用维护制度,明确了相关的人员的责、权、利。

(3) 建立了信息技术教师“周清周高”技术服务承包制。千兆校园网分布在学校300多个信息点,2004年配备在教室、办公室、计算机室、专用教师和普通教室的计算机共296台,如果没有有效的硬件维护管理和有效的网络安全管理,这些设备将变成灾难。因此学校建立了信息技术教师“周清周高”技术服务承包制,将46个班级和23个办公室纳入7位信息技术教师的管理范畴,每周一下年组进行设备巡检,检查完毕填写“周清周高”检查表,经年级校长确认后进行评价签名。除了“周清周高”的评价外,每学期末,学校还要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三好教师”评比(即态度好、技术好、质量好),确保技术服务承包制的有效落实。

(4) 建立了信息技术带头人“月清月高”的绩效考评制。结合学校“五星”评比的要求,我们建立了信息技术带头人“月清月高”的绩效考评制,其主要考评项目有:设备完好率、学科应用率、创新举措、研究成果等。通过实行“月清月高”的绩效考评制,奖优罚劣,把信息技术管理应用的责、权、利捆绑在一起,让大家知道严管、善管与不管不一样,多用、善用与少用、滥用不一样,从而增强教师的使用意识,激发教师的使用热情。

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保证了设备的安全,维护了网络稳定,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网络设备的应用率。

5. 整合探索——建“模式”(见图2.3)

(1) 网络德育实施的基本途径。

① 主题队会模式,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个主题,利用网络组织多媒体资源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活动形式。

img82

图2.3 整合模式

② 电影课模式,即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教师按照一定内容系列,循序渐进地组织学生观看最适合自身的优秀影片的一种教育形式。

③ 心理辅导模式,即针对学生在学习、成长中面临的问题与困惑等,学校通过喜闻乐见的网络形式与学生进行交心、谈心,使他们得到及时的精神帮助的一种心理指导方法。

④ 网令营模式,即针对学生好奇、爱玩、好动的天性,由学校组织的有益于学生心智发展和身心健康的网上创新实践活动方式。

(2) 网络教学实施的基本途径。

① 对象模式: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即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课程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② 媒体模式: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传递教育信息的载体。信息技术扮演的是媒体的角色,发挥的是媒体功能,体现的是媒体特征,因此,不能引起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改变。

③ 工具模式:它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提出来的。即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共享信息,并最终以电子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这一层面的应用可引起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改变。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的提法,就是强调信息技术在这种层面上的应用。

④ 生态模式:就是不仅把信息技术当作工具(物)和环境,还将其视为专家、教师、同伴等,和谐相处,使之为师生成长服务。生命环境观认为,信息技术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了一个现代化的生存环境。该模式的基本观点是,我们所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要从关注“物”的技术环境的思考方式上升到关注“人”的生存和全面发展的思考方式。

(3) 网络管理实施的基本途径。

① 一卡通模式:学校利用电子识别系统,对教职工实行电子考勤的一种管理方式。

② 音、视频会议模式:就是学校管理者通过网上音、视频直播的形式,组织学习、传达精神、布置工作的一种会议形式。

③ “三务”智能管理模式:就是学校积极运用计算机智能管理系统,逐步实现教务、总务、政务等管理的信息化的一种方式。

④ 共享信息社区模式:就是学校在校园网站、校内网络平台上,以部门、年组为单位,建立的信息共享的活动社区形式,如FTP信息共享模式。

(4) 网络科研的实施途径。

① 流媒体点播模式:就是教师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实时在线网络视频点播的途径观看全国、省、市各类优质课例的一种学习、研究形式,适合于个人学研。

② 教学视频案例模式:就是用课堂录像(视频)的形式去捕捉和描述发生在课堂上的围绕教学问题的典型事件,并用计算机超文本编辑系统将视频片断、文字、图形、照片、动画等按照一定的序列有机整合在一起,以供整体研究学习的综合案例形式。

③ 网络日志(Blog)模式(也称教研社区式):就是将过去以书面为载体的教学日记、叙事报告和教学反思等架构在Internet网络平台上,通过及时写录、及时发布、共同分享等功能,实现个体的自主反思与周围群体的学习形成交流和互动,从而进一步加速和提升个体的学习、研究能力的网络研学形式。

④ 教师电子资源包模式: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以网络为平台,有目的、有计划地以课程单元为单位系统组织教学资源集的一种研究形式。

三、网络应用带来的效果

1. 教师工作、生活方式变了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学校过去那种手工作坊方式的教育、教学、管理、科研方式彻底改变了。教学活动离不开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学习、研究活动离不开学校电子图书馆、Baidu、Google、Blog;管理活动离不开“校长办公系统”、“学籍管理系统”、“金蝶财务管理系统”、FTP等系统平台。

目前,我校老师100%会使用网络,100%的学科、100%的教师使用电子备课,100%的比赛课、展示课、引路课使用CAI课件和Web网页,80%的教师有自己的博客、播客网页或QQ个人空间。

我们欣喜地看到:Word已成为教师有效的备课工具和学生的写作工具,PowerPoint已成为师生有效的表达工具,IE、Blog已成为师生有效的学习、研究工具,FrontPage已成为师生成果展示的有效工具。

2. 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提升了,美誉度提高了

2004年,学校在“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创建中以武汉市最高分通过省级、市级评估验收。同年,学校还被评为“全国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2005年是学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上半年,学校迎来了全国整体改革委员会的一个校本研究的专题学术会议和湖北省示范学校教育督导团的复评验收两次大型的活动。全国整改委的专家对现场活动、实况转播、展示课全面跟进、保障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5年“网络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和2007年“网络与传统教育互补研究”课题高分通过课题组鉴定,圆满通过中央电教馆验收;2006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网络实验学校”;2007年学校门户网站被评为“武汉市十佳校园网站”。

学校还先后被评为“全国新课程理念与实践研究实验基地”、“全国百家特色学校”、“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实验基地”、“湖北省首批示范学校”、“湖北省综合办学实力50强”第4名学校、“湖北省优秀家长学校”、“湖北省少先队示范学校”、“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教科研50强学校”等。信息技术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推进器,课题研究工作促进了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提升。

这就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魅力!

校园网络对于崇小教育而言是资源,是环境,是空间;是经验,是成果,是效益。崇小的成员正在满怀信心和豪情创造信息技术的美好未来,创造另一个无限神奇而美好的教育数字化世界。

在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和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我愿与你们同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