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理念,新策略,新技术

新理念,新策略,新技术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将从新理念、新策略和新技术三个层面进行阐述和分析。为此,我们需要引入新理念、新策略和新技术来破解深层次应用难题,有效提升资金投入与质量产出比,从而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信息化教育的质量、引领学校发展。“育人为本”、“促进公平”不仅对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进行了定位,同时对于学校信息化发展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新理念,新策略,新技术 ——学校信息化深化发展的新追求

摘 要:综观国内外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可知,我国中小学信息化发展还处于粗放型阶段,硬件环境投入大与应用产出低是当前学校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信息技术的作用只是体现在演示层面,对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影响远未达到预期的程度。如何破解信息技术深层次应用难题,实现技术应用从教师到学生、从少数到全体、从演示到探究的三个转变,使其价值最大化?本文将从新理念、新策略和新技术三个层面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学校信息化 新理念 新策略 新技术

从2000年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项目开始,至今已历时10余年。在这段时间里,我国中小学信息化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并呈现出各地高度重视、积极性高涨、发展速度快的良好态势,但同时也存在教育信息资源管理落后、信息化人才队伍跟不上、优质资源短缺和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综观国内外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我国中小学信息化发展还处于粗放型阶段,硬件环境投入大与应用产出低是当前学校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信息技术的作用只是体现在演示层面,对教育的影响和对学生的影响远未达到预期的程度。为此,我们需要引入新理念、新策略和新技术来破解深层次应用难题,有效提升资金投入与质量产出比,从而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信息化教育的质量、引领学校发展。

一、新理念:“桌桌通,生生用”

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20字工作方针,其中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政策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另外,国务院还把“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写进了《规划纲要》,充分说明党和政府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高度重视。“育人为本”、“促进公平”不仅对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进行了定位,同时对于学校信息化发展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透过《规划纲要》的文本,领会文件精神,反思过去的工作,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确实忽视了“育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学校常常把精力与重点放在项目、任务和指标上,其结果是只见事不见人。我们学校信息化建设投入了不少钱、办了不少试点,为什么终端教师和学生还不满意呢?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在做事、做项目的时候忘掉了“人”,忘掉了教师需求与学生需求。

过去“校校通”、“班班通”一直强调的是一个“通”字,这个“通”指的是物理通、技术通。我们没有从“校校通”、“班班通”往“人人用”、“师生用”方向转变,其主要原因就是我们一直只关注资金投入和技术建设,在物理通、技术通上兜圈子。其实“校校通”、“班班通”只是师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最底层的基础问题,它同实现“提高质量、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也就是说,我们一直在做IT公司所做的事情,我们的资源和技术还未在深入应用中真正“落地”。这是由于我们忽视了“育人为本”的制度建设,缺少干部、教师的技术培训和学科课程整合研究引领。

在《规划纲要》“育人为本”方针的指导下,我们提出“桌桌通,生生用”的应用理念,就是要让技术和资源“落地”,让技术和资源在班级、课堂和桌面流动起来,不仅让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演示工具,还要让它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资源、合作学习的认知工具和交流的工具。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比如习惯与观念的突破、技术与能力的更新、资源的对接、设备的更新换代和资金的持续保障等问题。尽管问题很多,困难很大,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的思想,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改进工作方式,改革创新,定能在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中有新的突破与发展。

二、新策略:激活机房 改造课堂

“桌桌通,生生用”是学校信息化深入应用的新追求,其最大价值是实现信息技术从技术层向应用层、从教师主导演示向学生主体探究、从关注精英学生向均衡学生成长三个转变,让每个学生在课程整合的创新实践活动中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成长。要实现“桌桌通,生生用”的新理念,引领技术的全面整合与应用,关键是要破解两大难题:一是设备配备问题,要尽量提高生机比;二是应用模式问题,要变革教学方式。第一个问题是基础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关键问题,第一个问题不解决,第二个问题便无从谈起;但如果只解决第一个问题而忽视第二个问题就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因此,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如何提高学校现有计算机的生机比,提高课程整合的应用率呢?一是要靠政府的投入和社会的资助,二是要靠方法创新。“桌桌通,生生用”落脚点在“生生用”上,“桌桌通”只是一个技术基础。因此,我们要把着力点放在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上,即激活机房,改造课堂。武汉市小学生机比在16∶1左右,1 200人以上的学校有2~3个机房。硚口区千人以上规模的学校并不多,而在800人以下规模的学校占绝大多数,这些学校至少也配有一个机房,那么,机房的应用率到底如何呢?下面我们就以800人规模的学校为例作简要分析。800人规模的学校按班均45人来算,有18个班级,每个年级有3个平行班。现在武汉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课,全校一周共开展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课12节,每班每天只有2.4节课,这样机房每天至少有半天被闲置,机房利用效率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如果我们能在语文、数学和并开学科中,根据整合内容的需要,每个班每周安排一节整合课或机房活动课,那么计算机室就能被充分使用。每个月除了一节信息技术必修课外,学生还有三节整合课上机的机会。这样合理的布排也可以增加学生用机频率。

实现“桌桌通,生生用”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对我们现有的教室作适当的改造,让计算机进入普通的教室。前不久,笔者到武汉市硚口区一所学校参加整合课的评审工作,看到这所学校实行小班化教学,教室周围摆满了学生的计算机,学生既可以在教室里上无机的常规课,也可以上整合课。由此使我想到,如果班额不大,我们将传统教室稍加改造,在教室黑板周围按照生均需要一对一放上计算机,一方面可以满足上整合课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学生常规课堂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和交流沟通的需要。其实在这种教室上整合课或综合实践课都不重要,因为我们所倡导的是“因学生所需而无所不在的应用”。如果条件有限,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在教室后面放上几台计算机,也比在讲台上放置只供教师一个人演示应用的计算机的意义大得多。

三、新技术:电子书包 移动桌面

在我国,电子书包最早是作为“校校通”工程的一个重要终端产品提出来的,当时其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们超重的书包变轻。2001年,重仅800克、能够存储大量文字材料的电子书包就已经满足了书包减负这一基本要求。然而业内人士发现,电子书包的应用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仅仅给学生配上一个终端设备是远远不够的。其实电子书包代表的是生生可以参与的、学习内容高度集成的、平台高度智能化的新技术环境。这样的新技术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

(1) 轻便的终端设备。既然是书包减负,首先是从电子书包的重量和携带的便捷性进行考虑;除了重量和体积的因素外,还要关注电子书包的质量、性能、价格、品质与品牌。比如说能无线上网、电池续航时间长、有多点触摸技术的终端就更受青睐。除了上网本外,随着iPad的出现,现在电子市场上的MID(移动互联网设备)层出不穷,技术比较成熟,基本可以满足实验工作的需要,均是较好的终端应用产品。

(2) 畅通的无线网络。学校要将无线网络覆盖校园内每间教室、每个活动空间。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笔记本电脑(或终端设备)推车推进任意一间教室,轻松实现人手一机,创设“桌桌通,生生用”的教学环境,真正实现信息技术进入每个学科课堂,而且易于在多个班级共享一套设备,避免传统计算机室占用一间教室的弊端,减轻了教师组织学生进出机房的负担,也帮助学校节约宝贵的教室资源。

(3) 智能化的管理平台。电子书包绝不是单纯的纸质课本电子化,而是要在保留纸质课本原有属性的前提下,凸显信息技术媒体的丰富性、多媒性、开放性、交互性和智能性等特征。要凸显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特征,首先要对丰富的课程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其次要为学习过程中人机对话、师生交互、生生互动的教与学行为提供支持。从学生层面看,这个管理平台要能实现课程浏览、学习视听、课堂笔记、重点批注、电子作业、单元检测和交流论坛等功能;从教师层面看,这个平台要能实现教学演示、资源分发、分组对话、作业批改和试卷评测等功能。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智能化的学习管理平台。

(4) “三位一体”的应用模式。在电子书包中,如果有了以丰富课程内容为核心的统一的智能化管理平台作基础,有了畅通的无线网络环境作支持,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将会实现质的飞跃。超教材、超课堂、超时间的时代即将来临。师生的教与学行为随时都可以发生,不只是在课堂,还可以在公园的某个小憩座或者家中进行。“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将在开放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中变成现实。

综上所述,新理念、新策略、新技术与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和学习方式之间会产生冲突,对于这种冲突,我们要有思想准备和创新思维。如果我们沿袭传统的思维定式,抱着原来的东西不放、不尝试,那么新事物和新技术就很容易被扼杀在摇篮中。就目前而言,当务之急是让校长、教师和家长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深入了解新技术和未来教育的发展走势,从而以积极的态度适应变革,努力实现教育在新技术环境下的新追求!

参考文献

[1] 顽石.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EB/OL].http://www.gkong.com/html/news/2010/49845.html,2010-07-19.

[2] 石鹏峰.我国大陆地区“电子书包”的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 (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