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南湘阴籍老师

湖南湘阴籍老师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老师随父母回国后在广东老家完成了小学和中学的学习。在学术著作中,独立撰写的和合著的共计100多万字。同年在北京受中国第五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表彰,被授予中国归侨“爱国奉献奖”光荣称号。在师大275万元科研经费资助下,他领头启动建立江西省高等学校纳米纤维工程技术中心。侯老师先后被评为2005年“江西省先进工作者”,2005年“国务院津贴享受者”,2009年“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并获“2006年江西省高校

深深教育情 拳拳赤子心——回眸与展望母校归侨侨眷在办学历程中的一些人和事

江西师大侨联 桃李赋

值此江西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喜庆之际,我们追踪校史,温故知新:漫长的办学历程,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奋发开拓,改革创新;几代人努力奋斗换来了今天的辉煌。悠久的办学历史,厚重的学府文化,精良的师资队伍,深邃的师大精神,在全省乃至全国教育战线熠熠生辉。

70年来,有一个特殊群体始终和学校同呼吸、共命运,同甘苦、共荣辱。这个特殊群体是由学校教职工中具备侨、港、澳、台法定身份的归侨侨眷和留学归国人员所组成,今天已经发展成240余人的宏大队伍。追溯历史,70年前师大前身国立中正大学首任校长,我国著名植物学家、教育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胡先骕博士就是名副其实的老一辈海归人才(只是当时没有“海归”这个雅称而已);我们的现任校长、党委书记傅修延同样是优秀海归人才。笔者想说的是,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人,不论他们何时以何种身份进入师大,在师大风风雨雨几十年中,他们始终怀着深深的教育情、拳拳的赤子心,和师大母校一起同甘苦、共患难,以忘我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为师大的创建和巩固、建设和发展、改革和创新,作出了他们应有的贡献,谱写了各自的人生春秋。在纪念母校70华诞的喜庆日子里,我们不要忘记他们。

70年的峥嵘岁月,令人荡气回肠;70年的辉煌成就,使人心潮激昂。笔者本着追踪校史、温故知新、思考未来的基本思想,在这个240余人的特殊群体里,选择性地走访了5位颇具代表性的人物。

(一)热爱侨务事业,竭诚教育服务,一贯低调为人的优秀归侨高级知识分子——李佛铨

李佛铨,广东蕉岭县人,1936年12月出生于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1949年初回国。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李老师随父母回国后在广东老家完成了小学和中学的学习。1957年高中毕业考入江西师范学院物理系,党和人民给予的助学金使他顺利地完成了大学学业。在学习期间,他勤奋努力、积极进取、刻苦学习、团结同学。1959年7月他曾荣幸地被学院党委选派到庐山,为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会议服务,长达20天之久。大学四年级时,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李老师又被学校派往教育部委托浙江大学举办的师资培训班学习,毕业后返回江西师院物理系任教。多年来,他钟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怀着深深的感恩之情,在教书育人岗位上,辛勤劳动,默默奉献,业务优秀,表现突出。1983年8月任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1992年7月至1997年11月任校长、党委副书记。在校内外还担任过多项学术兼职工作:中国物理学会理事、江西省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江西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西省高等学校后勤管理研究会理事长、江西省研究生教育研究会理事长、江西省高师师资培训中心主任等。

李老师在学术上文理兼容,先后撰写了40多篇学术论文,分别发表在国际刊物、国家级刊物和省级刊物上。其中以理科类论文为主,人文类论文也不少。在学术著作中,独立撰写的和合著的共计100多万字。他有多项科研成果和论文获省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和优秀论文奖。2003年3月退休后,还有两篇论文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论文奖:一篇是2004年的《三元育人与爱因斯坦教育思想的一致性》(发表在《科学中国人》杂志);另一篇是2005年的《中国“物理百年”述评及物理教育创新初探》(发表在《春华秋实》文库,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李老师一贯热爱和关心侨务事业。1990年至1998年任江西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主席,现任名誉主席。1998年1月至2002年10月任江西省政协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常委、“三胞”(港、澳、台)联谊委员会主任。在省侨联任职期间,做了大量侨务工作。1993年被省侨联评为“南昌市归侨优秀教师”。1994年被省侨联和中国侨联评为“先进归侨积极分子”。同年在北京受中国第五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表彰,被授予中国归侨“爱国奉献奖”光荣称号。作为归侨优秀代表,他的事迹被先后入选《中国侨联主席名典》《共和国风采系列丛书·教育卷》《中国大学校长名典·第一卷》等。

(二)勇攀科技高峰,多次赴国外学习、深造,学成归国投身科研、服务教育的“井冈学者”——侯豪情

侯豪情,生于1958年,江西鄱阳人。1982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化学系。1989年获中国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

侯老师1999年至2004年先后分赴德国马尔宝大学、美因茨大学和美国Akron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4年回国,被特聘为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师大275万元科研经费资助下,他领头启动建立江西省高等学校纳米纤维工程技术中心。2006年他又受聘兼职南昌大学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

侯博士是江西省主要学科和技术带头人、江西省有机化学学科“井冈学者”,并任美国化学学会会员、美国科学进步联盟(AAAS)会员、中国化学学会会员。

特别要提到的是,侯博士带领了一支由8人组成的科研团队(该团队有4位教授、2位副教授,其中5位是博士),以江西省高等学校纳米纤维工程技术中心为平台,主要从事高科技项目——聚合物纳米纤维的备制理论和应用研究。自2004年起,他们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科技部“973”前期预研专题项目1项、教育部重大项目2项及国际合作项目2项以及江西省科技厅教育厅主管项目多项等,共计获得430万元课题经费支持。侯老师带领的这支专业知识扎实、研究方法先进、思想作风过硬的科研攻坚队伍,勇于攀登,奋发开拓,锐意进取,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在许多项目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侯博士先后申请了8项国内、国际专利。在8种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80多篇研究论文,其中50余篇被SCI或EI收录,论文被引用1300次以上。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国内也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2009年获得深圳市惠程电气有限公司和长春特塑公司共计500万元的经费支持,进行高强度仿纳米纤维和轻质合金复合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和聚合物纳米纤维工业化生产的中试生产试验。侯老师和他的团队的非凡业绩和卓著贡献,为师大提升科研水平、主动服务社会作出了榜样,他们取得的成果无疑是献给母校70华诞最好的礼物。

侯老师先后被评为2005年“江西省先进工作者”,2005年“国务院津贴享受者”,2009年“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并获“2006年江西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2007年全国侨联科技创新人才奖”。

(三)坚持马列教学,一生笔耕不辍、著作丰硕、诗文远播的侨眷学者——司徒锡钧

司徒锡钧生于1932年,广东开平人,教授,中共党员。195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195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来到江西师大后,一直从事马列主义教学和科研,并担任教学领导工作,曾任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主任、哲学教研室主任等。司徒老师爱岗敬业,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曾任江西省社联理事,江西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顾问等。他是南昌市第九、十届人大代表,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社会稳定团结工作中,他发挥了积极作用,多次受到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教育厅表彰。在归侨侨眷群体里,司徒老师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先后受到省、市侨联的表彰。1989年12月,还获国务院侨办、中国侨联授予的“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光荣称号。

司徒老师的科研成绩可圈可点。他先后主编、合著的教材或专著达七八部之多,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他的论文、著作有多项、多批次先后获奖。司徒老师几十年来在马列教学、教书育人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业绩,被学校评为“教书育人优秀教师”。他的先进事迹先后入编《中国侨界模范人物名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教授人名录》《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等多部典籍。

1994年司徒老师按规定退休,他含笑迎来人生第二个春天。难能可贵的是他依然执著探究学术,坚持笔耕不辍,轻松而自然地从大学教授转换成一名民间作家、诗人,并先后出版了9本书(含诗集)。他的作品深入生活、贴切社会,有的还远播全国乃至世界。诗作《赞美小草》和《党85华诞有感》均获国际优秀作品奖。评奖机构评论他的诗“立意新颖,构思大胆而心细,文采飞扬,具有很高的欣赏、参考和研究价值”。《司徒锡钧诗集》第二集还获得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第三届龙文化金奖”。

作为侨眷高级知识分子,师范大学的教授,他多年来所做的工作为宣传和弘扬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明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四)不畏艰苦,投身抗战服务,毕生坚持自学成才的侨眷老教师

——张联璋

张联璋老师生于1924年,上海市人。1940年他响应上海发出的“到内地去参加抗战服务”的号召转到内地加入抗战服务队伍,被派往江西,先后在赣州、吉安、泰和及宁都工作。从1942年起,他致力于自学英文,长年累月,饱尝“头悬梁、锥刺股”般的艰辛,未曾间断过。在较短的时间里,英文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1946年张老师首次向美国报业巨子Powell(英文名ChinaWeeklyReview)的时政评论周刊《读者通讯》投稿,针砭时弊,批评官商勾结、物价飞涨、盗贼横行等不良社会现象。第一次投稿被全文刊登,并获得Powell先生签名的感谢信。以后每次投稿都获刊登,直到1949年。

解放后,为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张老师又认真地自学俄语,成绩优秀,被推荐在某一高级俄语培训班任教,从此开始了他的外语(英、俄)教学生涯。

1974年,由时任江西省委宣传部莫循部长安排,张老师被调入江西师范学院外语系,成为一名自学成才的大学教师。踌躇满志的张老师,很快进入角色,担任本科高年级英语精读、写作、科技英语教程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反映良好,获得“二级优秀教师奖”。在此期间,他还主编或参与编写大量教学书稿,特约翻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出版的杂志《生物科学动态》(1979—1983年)。1985年,他和另一位老师参与翻译并主审出版了《英汉动词成语双解辞典》等。1982年,经学校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评审,获得英语专业副教授职称,并由学校聘为副教授。广大侨眷教师无不为他自学成才获得的肯定和奖赏而感到欣慰和高兴。

1986年张老师按规定退休。他依然执著追求他热爱的英语教育事业,多次受聘于全国各地,做英语教学或技术翻译或书稿编辑工作,受到社会聘请单位的一致好评。200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还聘请张老师为法制办文件英文稿的终审员,聘期3年。张老师在这个岗位上高质量地工作到86岁高龄,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作为师大侨眷的张联璋老师,坚定地走自学之路,不畏艰苦,勇往直前,从不放弃,直到最终实现自己追求的目标,在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岗位上作出积极贡献,这种精神可敬可佩。

(五)认真教书育人,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热心为侨联服务的侨台眷属——陶子成

陶子成,1951年出生,江西进贤人,民革党员。1977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体育系,现为江西师大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民革江西师大支部主委,江西师大“三胞”联谊委员会会长,南昌市公安特邀监察员及城管廉政监督员。他曾当选南昌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十届政协委员。

陶老师大学毕业后,一直耕耘在教学第一线,教书育人是他人生不懈的追求。在教学中他勤于探索,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利用体育专业课堂教学的特殊环境,认真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积极互动,独立思考这种新型的后现代师生关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事业观,使学生弄明白为什么学、为谁学、怎样学的道理,改变了课堂教学中学生长期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在后现代师生关系的氛围下,陶老师任教的班级,学习气氛浓厚,学习热情高涨,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效果显著。还值得一说的是,陶老师始终遵照“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一格言,坚持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正面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在循循善诱中增长才干,受到全院师生的一致好评。

陶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不断开展科研工作,他先后主持或参与8项课题研究,公开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育状况与发展对策研究》一文,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科研论文报告会,获二等奖,同时获“2006年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科学论文一等奖”。

多年来,陶老师在致力教学科研的同时,积极参与学校港、澳、台(三胞)胞组织的领导和管理工作,不厌其烦地竭诚为“三胞”服务。他利用同海外有广泛联系的优势,为维护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帮助政府招商引资、牵线搭桥,促进经贸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他为母校在开展民间外交、弘扬学府文化、树立学校形象、建设学校窗口等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近年来,陶老师作为侨台眷属、民主党派基层领导干部,认真地领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和要求,心系祖国人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发展新农村体育事业,积极参加相关的探索研究,已取得值得肯定的成果。

师大70华诞,全体师生在为母校70年的辉煌而感到光荣和自豪的同时,又在默默地思考着未来。母校未来怎么样发展、方向在哪里、目标任务如何定位,这是全体师大人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思考这些问题,要从三个层面着手:一是要站在战略高度上去思考;二是要从学校培养目标定位上去找切入点;三是要弄明白学校的软肋是什么?软肋在哪里?以利对症下药,收到改革的效果。

傅修延校长说得好:“光辉的历史,不是我们的遮阳伞。江西师大需要开拓进取。重温校史是为了寻找到奋斗的方向,融入江西崛起的改革开放大潮。”

为此笔者主张,必须在“三要”上做足文章,找准方向,更坚定地改革开放,更积极地开拓创新,昨天的成就只能是明天继续前进的起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明确指出,从现在起至2020年,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已经不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点,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将转到注重发展理念的战略转变和全方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基本要求的历史发展新阶段。这就告诉我们,今后10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根据这个精神,江西师范大学今后10年,也一样要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要更加注重提升科研水平和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要更加认真优化教育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切实办出自己的特色,从而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主动服务社会。这样才能创造有利条件,保证学校能够融入国家组建高等教育强国的高校行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笔者以为,当我们真正学习和贯彻好了规划纲要精神,就原则上回答了上面提到的“三要”中的“二要”了。剩下的第三个“要”即我们的软肋是什么?软肋在哪里?这篇文章也很大,需要全体师大人共同去做好。以笔者浅见,目前许多高校在多年的素质教育中都未能解决好的问题,我们也存在,那就是我们的软肋之一。什么问题呢?概括地说就是:“过弱的人文熏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这个软肋不改掉,不利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才质量和人才素质也将会是空谈。

最后,作为本文结束,笔者试作七律一首献给母校70华诞,祝愿母校全体师生,在茫茫学海中开始新的扬帆起航,去夺取新的胜利,去拥抱明天的辉煌。

江西师大70周年校庆七律一首

赣水欢歌迎盛会,杏坛七十谱春秋。

改革创新求索路,万千学子泛轻舟。

今日少说凌云志,务实求真莫回头。

践行科学发展观,振兴教育壮志酬。

附注释:

①本文所说“归侨侨眷”群体,意涵广泛。群体成员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界定的归侨侨眷,包括港、澳、台同胞及眷属,同时也包括留学归国人员(社会上称为“海归”人才),由这些人构成的群体,在本文中统称“归侨侨眷”。

②1959年七八月间,中共中央在江西庐山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接着召开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史称“庐山会议”)。正值学校暑假期间,江西师范学院党委选派了6名党员学生上山为大会做服务工作。这6名学生是:生物系李慧敏(女),中文系陈鼎如、廖家猷,物理系洪喻生、李佛铨、黄文安(已去世)。6名学生被分配在5位中央首长的别墅里做服务工作,与中央首长朝夕相处长达20天。5位中央首长分别是两位共和国元帅刘伯承和徐向前,一位大将谭震,两位上将肖华和甘泗淇。

③所谓后现代师生关系,是指从以颠覆现代性为己任的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出发,在审视和反思现代性师生关系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新构建起来的、以真正平等对话为核心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它是当前深化教学改革中被引进来的极为重要的新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