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内涵实质

《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内涵实质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各类幼儿园的举办规模和入园幼儿的具体编班,《规程》第十一条和《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有明确规定。幼儿生长发育快,各器官系统不成熟,易受各种疾病侵害。在严把幼儿入园体检关的同时,始终坚持执行晨检和全日幼儿健康观察制度,掌握幼儿生长发育状况,定期对幼儿进行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

二、《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内涵实质

(一)总则

1.学前教育标的实质要求

(1)要毫不例外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二十七条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规程》第一条和第二条说明,学前教育既是我国教育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也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是培养人才的第一道关键工序。事实上,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就是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制定的育人方向和目的,是党的教育方针在幼儿园中的具体化表现。

(2)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社会要求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全民素质发展的细胞和基石。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全面”即体、智、德、美发展的整体性,缺一不可;“和谐”即体、智、德、美的有机性,不可分割。“全面和谐发展”是幼儿园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

(3)保教活动要将“面向全体幼儿”与“因材施教”相统一。这个要求对幼儿园来说,是实施教育活动的工作目标;对幼儿来说,是成长过程的发展目标。“面向全体幼儿”是实施教育的立足点,强调共性,让每个幼儿都得到发展。“因材施教”则强调关注个性特点,让每个幼儿在各自不同的水平上得到发展。只有面向全体,才能保证每个幼儿的发展,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促进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两者统一,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多样性人才。

2.学前教育目标的结构体系

(1)学前教育总目标。《规程》第三条明确规定:“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第五条又具体规定了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但这些规定并不意味着幼儿的发展只局限于这些内容,还应包括发展幼儿与他人友好相处的交际能力、自律能力,开发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激发幼儿环境保护意识等,都属于现代社会对幼儿素质发展所要求的内容。

(2)幼儿身心素质发展目标。根据规定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幼儿身心素质的发展领域包括:发育与体质、知识与经验、动作与技能、智力与才能、个性与社会性品质等五个方面,只有达到了这五方面具体规定的发展标准,才算实现了幼儿素质的发展目标。

(3)学段目标。由于教育活动和幼儿发展都有连续性和阶段性,是一个不断由“现有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运转过程。因此,必须依据幼儿年龄制定不同的学段目标。学段目标包括各年龄段的学年目标和学期目标,其中要明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主要保教活动安排、幼儿发展目标等。形式可采用条文规定或表格式,也可以两者结合运用。

3.幼儿园的招生和规模设置

“幼儿园适龄幼儿为三周岁至六周岁(或七周岁)”,“幼儿园一般为三年制,亦可设一年制、两年制幼儿园”。“幼儿园分为全日制、半日制、定时制、季节制和寄宿制等。”“上述形式可分别设置,也可混合设置”。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不同,但凡招收三周岁以上学龄儿童的幼儿园,不论是公办、民办,还是国有民办,都必须根据自己的办园条件、地域特点、地方幼教行政法规等,合理定位办园规模,科学设置学制年限、学制形式,依法办园,高质量完成对招收幼儿的保教任务。

4.尊重和爱护幼儿的权利

《规程》第六条规定:“尊重、爱护幼儿,严禁虐待、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侮辱幼儿人格等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这体现了学前教育对幼儿权利的维护和尊重。幼儿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权利。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在幼儿面前谨言慎行,真心爱护幼儿、尊重幼儿,平等地对待每个幼儿,不能打骂幼儿,不能粗暴地训斥幼儿,不能用言语讽刺、挖苦幼儿,更不能用损害幼儿身体或幼儿自尊心、自信心的方式去惩罚幼儿。

(二)幼儿园入园和编班

“幼儿园每年秋季招生。平时如有缺额,可随时补招。”“对烈士子女、家中无人照顾的残疾人子女和单亲子女等入园,应予以照顾。”充分体现了对所有幼儿都必须享有生存、学习和发展等基本权利的保障。“幼儿入园前,必须按照卫生部门制定的卫生保健制度进行体格检查,合格者方可入园。”保证幼儿就近入园,方便家园联系,利于家、园、社区共育。

各类幼儿园的举办规模和入园幼儿的具体编班,《规程》第十一条和《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有明确规定。大型幼儿园10至12个班,中型6至9个班,小型5个班以下,托儿所招收3周岁以下幼儿,以不超过5个班为宜。“幼儿园每班人数一般为:小班(3至4周岁)25人,中班(4至5周岁)30人,大班(5至7周岁)35人,混合班30人,学前幼儿班不超过40人。”“寄宿制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酌减。”现在有些地方为追求经济利益,违规扩大办园规模,增加幼儿班级数量和人数,增添了不少事故隐患。

(三)关于幼儿园的卫生保健

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包括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作息、健康检查、卫生消毒、疾病预防、安全教育、膳食营养、行为习惯培养、户外活动等的安排和要求。这是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所决定的,也是幼儿园区别于其他教育阶段的重要特色。幼儿园的卫生保健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

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有序的生活节奏,是保证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幼儿一日生活作息制度,应对幼儿一日接受教育、进餐、饮水如厕、户外活动等时间和要求作出详细科学的规定。保证动静交替,让幼儿愉快、有益地自由活动。《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中,对幼儿一日活动的时间分配,专门列表做了详细说明,供各类幼儿园参考。

2.注重幼儿良好生活和卫生习惯培养,认真做好疾病防治工作

幼儿生长发育快,各器官系统不成熟,易受各种疾病侵害。在严把幼儿入园体检关的同时,始终坚持执行晨检和全日幼儿健康观察制度,掌握幼儿生长发育状况,定期对幼儿进行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并结合一日保教活动,指导幼儿讲究环境和个人卫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另外,园所除对幼儿生活环境和卫生情况要确立要求,定时消毒,定期进行检查外,还应根据幼儿年龄及季节特点,积极与防疫部门联系,及时完成各种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以提高幼儿的免疫力等。

3.建立健全安全防护制度,不断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重视幼儿安全,加强安全教育,制定安全保护和检查制度,是幼儿园保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工作人员及家长应长期重视和强化对幼儿的安全防护意识教育,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安全意识。通过儿歌、黑板报橱窗、119防火宣传日以及专家报告等形式,让幼儿及家长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操作规程,提升自我防护能力。

4.提供合理的膳食营养,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幼儿饮食管理要专人负责,民主管理。要建立伙委会,因时制宜地制定带量食谱,不侵占、挪用幼儿伙食费用,定期进行幼儿营养分析等。同时,要注意培养幼儿定时定量,不挑食、不偏食、不吃零食,细嚼慢咽,不随便抛撒饭菜,饭后漱口等良好的进餐习惯。

5.积极开展体育锻炼,不断提高幼儿素质

幼儿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每日体育活动不得少于一小时”,且“户外活动不得少于两小时”。适时适当组织户外体育活动及户外活动,充分利用阳光、空气,甚至水、风、雪等自然条件,增强幼儿对气候的应变力,对疾病的抵抗力,促进幼儿机能健康发展。

(四)幼儿园的教育

1.积极贯彻保教结合原则

保教结合原则是指教中有保、保中有教的工作方向和实施途径。这是我国幼儿教育的一大特色,反映了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和幼儿园工作的规律,突出了幼儿园管理活动的核心内容及要求。“教”,即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如合理安排幼儿的生活、锻炼活动,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丰富知识经验,发展智力,提高语言能力,促进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培养积极情感和个性品德等。“保”,即为保护幼儿健康,为增强其体质、促进生长发育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既包含体育成分,又涉及有关营养、生活环境、预防疾病和事故等因素。教与保,交叉包含,紧密结合,互相渗透,教育中有保教的内容,保育中有教育的内容。幼儿园贯彻保教结合原则,寓保教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积极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丰富其知识经验,做自己能做的事,这是幼儿教师、幼儿父母和周围成人尤为重要的任务。

2.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现代学前教育十分重视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人们已普遍认识到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的重要性。教育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能、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创设环境必须遵循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原则、适宜性原则、幼儿参与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及经济性原则。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创设必备的活动区。活动区可以作为正式学习的延伸并丰富教育活动,既有利于幼儿个体的充分发展,又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更有利于提高幼儿自由活动的效率,规范幼儿的行为。

(2)加大幼儿园绿化程度。绿化、美化应是幼儿园室外环境的突出特色。《规程》明确指出:“应根据幼儿园的特点,绿化、美化园地。”国家教委、建设部在《城市幼儿园建筑面积定额》中规定:“绿化用地每生不少于2平方米,有条件的幼儿园要结合活动场地铺设草坪,尽量扩大绿化面积。”

(3)充分开发幼儿园空间潜能。要触及墙面、走廊、地面、屋角、空中……等每一个角落,让可利用的地方都应派上用场。也可变固定的环境为“动态”的环境、变单功能的环境为多功能的环境等。

3.让幼儿主动活动、有充分的探索操作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

美国心理学家E·吉布森就认为,知觉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人(包括儿童和成人)在环境中主动发现、探索、参与和抽取信息的过程。儿童在活动中,到底能接收哪些信息,取决于儿童如何知觉,取决于儿童如何将有关的信息加以联系和组织,而不是被动接收、简单相加,被动灌输。在引导幼儿发展中,尽量提供给幼儿学习、游戏等主动活动的多种机会,让幼儿通过亲自摆弄和主动操作去感知事物,去观察、注意和思考,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幼儿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幼儿期的思维和智力活动,只有在他们主动活动的过程中,在他们通过亲自经验之后,才能得到发展和深化。

4.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游戏成为幼儿发展的重要形式,也就意味着幼儿园教学活动将从教师构筑的“课堂”转移到幼儿的“生活”和“游戏”。

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幼儿的快乐生活、主动学习、健康成长等能力是在游戏中逐步获得的。把游戏深入、高质量地开展起来,能使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在游戏中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首先,“应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桌面、区域游戏材料以及室内外的玩具材料,这是物质保证。其次,提供的游戏材料要不断变化,以便构建具有可变性和新颖性的游戏环境,达到不断吸引幼儿、激发幼儿主动游戏的兴趣。最后,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能使他们感到安全、温暖、平等、自由,并能不断鼓励他们探索与创造的精神环境。这样,幼儿才能在活泼愉快、积极主动、充满自信的游戏中健康生活和学习,实现最佳发展。另外,教师在整个游戏中,不应过多地支配和干涉幼儿活动,更不能教幼儿如何做或是替代他们做,而应积极支持,不断鼓励,多方引导,让幼儿自己去构思、去创造。

(五)幼儿园的园舍、设备

《规程》和《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对幼儿园的建筑面积、生活用房面积及相关的防火、安全疏散通道设计设置等都做了具体规定。幼儿园的建筑设计必须适合幼儿年龄特点,保障幼儿的健康安全。如幼儿园的建筑不宜太高,楼梯、窗户都要有防护栏,防火、放电设备应齐全,家具、设备没有棱角,户外场地平坦等要求。园内应设置基本的活动室、寝室、厕所、盥洗室、办公室和幼儿厨房。大、中型幼儿园还可设保健室、艺术室、多功能活动室等。寄宿制幼儿园还要设置隔离室、洗衣间、教职工值班室等。室外设置有活动场地、沙地、动物饲养角、植物园地及大型适合幼儿运动的玩具和器械,活动场地要阳光充足,有一定的美化和绿化,生均面积应达到3平方米等。保证幼儿科学活动,健康成长。

(六)幼儿园的工作人员

1.各类工作人员的任职资格

幼儿园园长、教师应当具有幼儿师范学校(包括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历程度,或者经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合格;医师应当具有医学院校毕业学历程度,医士和护士应当具有中等卫生学校毕业学历程度,或者取得卫生行政部门的资格认可;保健员应当具有高中毕业学历程度,并受过幼儿保健专业培训;保育员应当具有初中毕业学历程度,并受过幼儿保育职业培训。《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规定,园所工作人员在上岗前还必须进行包括胸透、肝功能等体检,体检合格方可就职。每年所有人员还必须全面体检一次,发现患有传染病者须立即离职治疗。《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对患有疾病的人员,不能从事食堂工作作出了详细规定。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慢性传染病、精神病患者不得在幼儿园工作。

2.园长和教师采用聘任制

所谓聘任制,就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有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的工作岗位要求,聘请具有相应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职务的意向制度。“幼儿园园长实行聘任制”、“幼儿园教师实行聘任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科学管理、提高保教质量的重要举措。

3.各类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

由于幼儿对象的特殊性,工作人员劳动任务的全面性和细致性,以及劳动过程的创造性、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劳动周期的长期性等特点,国家对从事幼儿园工作的各类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特殊要求,即热爱学前教育事业——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爱护儿童——做好学前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与家长互相尊重和团结——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修养——幼儿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等。良好的职业道德、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扎实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是各类人员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更是其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的保证。

(七)幼儿园的经费

1.幼儿园的经费依法筹措

幼儿园经费是指幼儿园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到归幼儿园自主支配的财务资源。不同类型幼儿园的经费筹措依据不同,来源也不同。公立幼儿园经费一般通过财政性学前教育拨款、主管部门拨款、家长缴纳保育教育费、社会捐助等渠道筹措;私立幼儿园经费一般通过举办者投入、家长缴纳保育费、教育费、社会捐助等渠道筹措;国有民办幼儿园经费一般通过举办者投入、家长缴纳保育、教育费、社会捐助、财政性学前教育拨款等渠道筹措。

2.收费及财务管理

各级各类幼儿园的收费标准严格遵守省、市有关部门的规定,严禁乱收费。经费管理也按省、市有关部门的规定严格执行,坚持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克扣、挪用。经费的预算和决算,应提交园务委员会或职工大会审议,并接受财务和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

(八)幼儿园、家庭和社区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把家长工作列入幼儿园工作的议事日程,纳入幼儿园管理计划。与家庭建立教育伙伴关系,在教育观念、方法等方面达成一致,取得家长支持和配合。同时,主动承担指导、帮助家长的任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半日开放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介绍、传授具体的保教方法,帮助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氛围,实现家园共育。

社区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支撑点,社区教育既是幼儿园、家庭教育的延伸,更是社会、家庭、幼儿园实行一体化的教育载体。坐落在社区周围的医院、商店、学校等服务设施,都可成为对幼儿实施教育的有效资源,带幼儿到其中去感受、去游玩,拉近幼儿与生活间的距离,从中了解社会。社区的牙医、民警等可以来园为孩子讲讲保护牙齿的知识,介绍警察的工作、说说交通规则……学前教育中,家庭、幼儿园、社区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弥补、相互支撑、共同前进。

(九)幼儿园的管理

1.园长负责制

《规程》第五十二条规定:“幼儿园园长全面负责幼儿园工作,园长在举办者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依据本规程负责领导全园工作。”这是指幼儿园园长具有实施管理的当然权利、最高行政权力。但在日常实践中,园长不但要充分运用职位赋予的合法权力对全园工作实施有效控制,更要善于发挥自己品质、知识、才能等方面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可以说,园长非权力影响力的大小决定了园长威信的高低,同时也决定了幼儿园管理水平的高低。幼儿园园长通常通过建立园务会议制度、教职工大会制度、保教工作制度、幼儿园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来对幼儿园的人、事、物实施有效的管理。

2.发挥幼儿园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实行园长负责制强化了行政决策指挥功能,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有利于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发挥党员在幼儿园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及工会等其他组织的参政议政作用,强化了幼儿园的民主管理和监督。

(十)附则

我国各地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实施《规程》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规程》的基本精神,制定地方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如幼儿园登记注册制度、幼儿园评估标准、幼儿园园长资格审定制度、幼儿学前班管理办法等,以推动幼儿园规范化和法制化的科学管理。

《规程》宣布:“1989年6月5日国家教育委员会第二号令发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同时废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