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高三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浅谈高三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鉴于此种情况,作为一名高三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者,应该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放眼世界,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我认为,在安排高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浅谈高三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海明月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型课程。它是在初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要求学生在加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信息素养,其教学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的信息素养。

但目前高中学生,特别是高三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远远不够,思想上重视程度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科学。鉴于此,在教学实践中,要结合信息技术学科和高三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认识及学习方法的特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这门学科,让学生意识到这门学科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性,对学生自己将来成长及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从而循序渐进,完成教学任务。本文就此阐述一些不成熟的见解,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高三学生来说,他们的主要目标就是高考,负担的加重,学生压力大,负担重。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只有高考科目才是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其他学科都被抛到脑后,根本不想去学或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鉴于此种情况,作为一名高三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者,应该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放眼世界,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高三的信息技术课我是这样进行的,第一堂信息技术课,我花了大约10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意识培养,让他们自己感觉到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他们将来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他们我得学、我想学、我要学的思想意识,由此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思想教育和意识培养我是这样来做的:“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现在已是高三的学生了,学校、你,还有我,大家都知道,你们的主要目标是高考,将来要考大学,现在的你们,时间紧,任务重,对于像信息技术这样的课程来说,可能认为不必要开设或开设也没有多大意义,也许你们根本不想再来学或者抱着玩玩的态度,但你们知不知道,你们错了,学校为什么要给大家开这门课呢?这门课程的开设,学校的安排是有一定高度的,是卓有远见的,是立足现实的,是着眼未来的,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的。为什么这样来说呢?因为信息技术的掌握,是你们自己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家想一想,你们中的一部分将来会考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一旦进入高等院校,信息技术就是你们的必修课程,而且是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学科,只有你们掌握了信息技术,将来才能立足社会,才能报效家乡,报效祖国。这就说明你们应该而且必须学习这门课程。可能有一部分同学会问,那我们考不上大学,我们学这门学科有什么用呢?但你们想过没有,如果你们考不上大学,你们也将要面向社会,将来在社会上为自己找一个出路,而现在的社会,又是一个信息社会,如果能掌握这一门技术,那你们也就等于在社会上有了立足之地,也许会找到一个更好的就业门路,这也说明,你们有必要来学习这门课程。还有学生会问,那我将来回家种地,这有什么作用?我哈哈一笑,问的好,如果你要真正回家种那几亩地的话,这的确没有必要来学这门课,但大家都很清楚,在我们这个地方,主要是靠天吃饭,而这几年中,十年九旱,收成也不好,好的只能混饱肚子,不好的甚至连肚子也吃不饱,如果你能掌握一门技术,出去找一份工作可能要比种地强多了,我问你,你愿意干哪一个?”虽然只用了大约十分钟的时间,但我觉得这对学生的启发很大,就这十分钟,提高了学生思想认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注重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信息素养

对于高三同学来说,如果在信息技术课上再讲一些空洞的或者深奥的理论,可能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相反往往会导致更加混乱的课堂氛围,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根本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我认为,在安排高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本学期的第一堂和第二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让大家从指法练习开始,训练学生正确良好的指法习惯,但上课一开始,有些同学就开口问了(也许有些老师也会问),“这有什么作用,没意思”,但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认为这不仅有必要,而且很重要,有些同学就好奇了,为什么?我就随便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假如你出去找工作,正好碰到一个需要懂一点这门技术的人,老板问你,会不会计算机,你说会,于是老板就让你来操作一下,假如你能熟练地操作鼠标和键盘,可能就会录用你,如果你用一个指头或两个指头来操作键盘,你可能就会失去这一次机遇。键盘的操作不是练功夫,一指禅或二指禅不代表功夫深,而键盘的操作需要十指,少一个都很困难。你说有没有训练的必要呢?同学们都“嗯”了一声。其他的教学内容我也是注重这方面安排的。

三、教学目的要明确,方法要灵活

我认为教无定法,具体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实际灵活运用,要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比如趣味式:兴趣是推动人们认识活动的内部动力,它是构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主要心理因素,是自觉完成任务的力量源泉。

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遵循学生兴趣发展规律,努力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能以饱满的情绪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比喻法: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一些形象化的语言,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授电脑的启动和关闭时,把显示器比喻成人的眼睛,把主机比喻成人的活动。那么,启动过程的先开显示器,再开主机,就能形象生动的比喻成早上起床先睁眼,然后活动。关闭过程是先关闭主机,再关闭显示器,就可以比喻成晚上睡觉先干完事情,再闭眼。

生活法: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有着鲜明的特点,即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明显的时代发展性,其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所以,如果从学生经验出发,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授“表格的制作”这节课时,可以设计成让学生完成一张本班的课程表,这样同学们会兴趣大增,一个个跃跃欲试,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再比如:过节赠贺卡是近年来中学校园里的流行,生日卡、圣诞卡、新年卡等等名目繁多。这样,在教“制作作品──图文混排”这节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在电脑上制作贺卡,从而在乐学的氛围中掌握图文混排的要点。

任务驱动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究和互动协作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探究活动。

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能力。

上课时,首先给学生演示已经完成的作品,如一个表格,一张幻灯片等,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所需的要点及步骤。学生有了一个初步印象后,就能一步一步的进行操作,在动手实践中感悟知识,形成技能。例如,在教“制作作品──学编小报”这节课时,教师先演示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文档。学生看了之后,头脑里先有一个初步印象,接着再分析小报的结构,哪部分是艺术字,哪部分是剪贴画,哪部分是文件中的图片,哪部分是需要学生自己画的图案,哪部分是数学公式。通过分析,学生对本节课的任务就有了直观的认识。这时再讲各部分的具体操作方法,讲时以点拨为主,不要面面俱到,应将探究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开动脑筋,学得快,记得牢。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指导者的思想,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此文曾获2009年全国基础教育学会第六届新课程论文大赛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