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能力培养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能力培养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解答政治主观题要把握“四要素”:1.审清主观题的设问,明确设问的限制性和规定性,确定答题范围,这是答题的关键。通常情况下,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要求是由设问规定好的,通过审设问明确两个范围,一个是问题范围,是政治常识、经济常识,还是哲学常识?解答政治常识主观题时,命题材料往往提到一些具体事实或行为,可以通过从事某些活动的参加者,来明确答题的方向。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能力培养

随着以突出能力考查为核心的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规范化答题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高考所考查的各种能力最终要学生以文字解答的形式反映在试卷上,而越是能力测试型的题目,对文字表达能力的要求就越高,就越是要从素质提升的高度去培养解答能力。

一、全面解读考试大纲,明确高考能力要求

考试大纲由考试性质、考试内容、高考样题等部分构成。研读考试大纲有三要:

第一,要明确考试的知识、能力范围,研究考核目标和要求,知道考什么;

第二,要了解高考命题特点和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研究例证性试题和样题,知悉试题结构、题型,内容和难度比例(容易题、中难题和难题的比例为3∶5∶2),考试时间等,明白怎么考、怎么答;

第三,要了解命题的指导思想,消除高考神秘感,缓解压力,避免盲目性,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二、研究近年高考试题,探究命题发展规律

认真研究近年的高考试题,将近年重庆高考试题分类整理,重点思考以下问题:

1.考了什么。是单一考点还是多个考点之间的联系?是考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

2.怎么考的。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知悉提问的方式;材料与问题之间是什么关系?

3.怎么答的。答案与问题和材料是如何有机结合的?答案的语言是如何组织的?

4.怎么赋分的。一个综合试题,理论与分析、归纳与演绎部分的赋分是有差别的,一般说来,后者的赋分远远大于前者的赋分,这给我们训练分析和演绎能力以有益的启示。

广猎全国试题信息,精选精练模拟试题,重在筛选、组合。我引导学生筛选信息坚持五原则:

一是不用或少用整套试题(我先选,学生后做);

二是根据考纲和对历年高考试题的把握进行选题和组卷;

三是针对学生和教学实际进行选题和组卷;

四是把编制的试题以课堂考试形式呈现给学生;

五是对整套试题进行归类讲解,找准学生问题,提炼出审题、答题基本规律。

三、认真读题准确审题,把握审题的四要素

政治学科的主观性试题常见类型有:文字、图表、文字图表综合、表格、漫画、探究等,只有认真读懂与审准各类题型才能答好主观性试题。解答政治主观题要把握“四要素”:

1.审清主观题的设问,明确设问的限制性和规定性,确定答题范围,这是答题的关键。一定要逐字逐句看清楚,提取一切有效信息,挖掘一切隐含条件,排除干扰信息和迷惑条件。通过阅读试题的背景材料及设问,确定命题者的考查意图。通常情况下,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要求是由设问规定好的,通过审设问明确两个范围,一个是问题范围,是政治常识、经济常识,还是哲学常识?一个是知识要求的范围,看它到底问的是什么,找出关键词,找到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2.学会分析材料、围绕材料提示搜索课本相关知识点是答题的依据。不管材料题所选的内容有多新,必定与课本有着某种联系,材料往往蕴涵着答题的角度,分析材料,弄清材料的层次,利用材料的暗示,搜索相关课本知识点设置答案。解答政治常识主观题时,命题材料往往提到一些具体事实或行为,可以通过从事某些活动的参加者,来明确答题的方向。

3.熟练掌握和运用课本知识点是解答主观题的基础。复习课本知识点,不仅要注意阅读、记忆、理解知识点,更要加强对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使自己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确保能熟练搜索到。主观题的材料大都来自时事热点,但观点却基本都在书中,可谓“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能否顺利搜索出相关课本知识点,决定着考试的成败。

4.规范答题。在回答材料题时,要根据要求的角度、层次,将课本的知识围绕着题目材料来组织答案。材料题可有多个设问,而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的,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确、完整,直接影响下一问的作答。因此,第一问作答一定要细心推敲,力求全面准确。要正确运用高中政治专业术语答题,提高用词的科学性、规范性,尽量使用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原理作答,注意多角度思考问题,确保答案的完整性。

四、强化试题分析过程,教给学生共性思维

无论高考试题怎么变化,高考的能力要求、学生的思维方式、答题的主要方法基本没有变,无论是在上课中的例题讲解,还是考试后的试题评讲,都要重在分析过程。

1.明确问题在先,阅读材料在后

审题时首先明确题目是什么?有几个问题?问题之间是什么关系?在此基础上,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把握材料主题、划出关键词语、标明段落层次、注意标点符号、理清材料关系等。

2.问题逐层破解,逻辑思路理清

高考试题的设问方式灵活,“变化多端”,每年都有创新试题。但无论怎么变化,仍是围绕三个常规问题:“是什么”(如何体现),“为什么”(理由、依据),“怎么做”设问。因此,要善于破解问题,明确层次,逐层解答。

3.共性方法运用,个性材料结合

基本题型的共性思考:

A.原因类试题(高考变种——理由、依据、原因等)

答题基本思路——理论原因+实践意义(危害)

B.意义类试题(高考变种——影响、危害;或者经济、政治、哲学、现实意义等)

意义类试题的思考方式

由小到大;由直接到间接;由经济到政治、社会;由国内到国际等;农民→农业→农村→城乡→小康→又好又快→社会稳定→和谐……

C.行为类试题

政府的政治、经济行为评价,共产党行为评价,企业行为评价,消费者、劳动者、公民行为评价,个人的道德行为评价……

明确了共性的思考方法,结合材料,学生回答问题才可能全面和深刻,高考试题是以具体的材料呈现出来,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材料的“个性”。

4.最后往前想想,不忘往后推推

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运用教材理论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材料运用“往前想+往后推+材料+时事热点”的方式思考问题。

作者:季晓刚,大足田家炳中学高中政治教师

【注释】

[1]文兰森:《百部中外教育理论专著导读》,重庆出版社2002年版,第86页。

[2]文兰森:《百部中外教育理论专著导读》,重庆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页。

[3]《今日教育》,重庆出版社,2007年4月第159期,第10页。

[4]文兰森:《百部中外教育理论专著导读》,重庆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