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论高职管理类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试论高职管理类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高职院校在管理类专业设置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而高职教育在我国仍然属于新生事物,其管理类专业的任课教师多数又是从普通高校刚毕业的本科生,其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影响很深。师资队伍的现状已成为当前阻碍高职管理类专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同时,高职管理类专业的青年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虽理论功底扎实,掌握的新理论多,但其自身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少,不符合高职管理类专业“双师型”的要求。

试论高职管理类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赵居礼

摘要:在分析高职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若干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近几年,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管理类专业。围绕着高职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许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和师资建设等方面虽做了大量的探索,但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职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陷

高职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脱胎于普高本科管理类专业模式,几乎是普通高校本科管理类专业的“微缩品”,只有层次上的差别,而缺乏根本类型方面的不同。高职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高校管理类专业之间应有的层次梯度也不清晰。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受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影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20世纪50年代模仿前苏联模式建立的,学科本位为其主要特征,即以“课”为教学单元,以学制为衡量进程的基准,以班级为授课单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重心放在知识传授上,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重专业、轻人文,重应知、轻应会。忽视职业能力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偏离职业技术教育目标;忽视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只需是“理论型”的专家,而不是“双师型”的教师。目前高职管理类专业由于历史的原因,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市场营销专业,高职院校由于经费等问题,使得教师理论讲授部分过多,学生实践环节过少,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专业设置缺乏市场调研

一般地说,专业设置是学校教育满足社会需要的切入点,也是高职特色的表现。我国高职院校在管理类专业设置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首先,有的高职院校开设的管理类专业如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企业管理、工商管理等,只有名称上的差别,而无实质性的区别,即专业特色不明显。其次,管理类专业设置,缺乏必要的市场调研。往往是什么专业热,就开设什么专业。不管这个专业是短线还是长线,也不管别的兄弟院校是否开设此专业。即使社会和经济发展对某类专业人才需求量已明显减少,但学院依然盲目设置此类专业,并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最后,管理类专业设置不能较好地与经济建设的需要相衔接,适应性较差,因而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内容陈旧,实践环节落实差

我国高职管理类专业教育存在教学内容陈旧,实践环节落实差的现象。一方面,高职管理类教材往往不能反映最新的经济管理实践与理论。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席卷下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更新速度明显加快。而教材的编写周期长,时效性差,以至于教材出版后没多久便很难适应高职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往往会出现教材内容落后于经济发展实践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高职院校师资经费等限制,学校对实践环节落实差。有些院校在校内外均无实训基地。所以就谈不上有专题实践。高职管理类专业如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单纯在课堂上传授学生经济及营销理论是远远不够的,没有经过营销专题实践:如营销专题调研和营销专题策划(包括公关策划、广告策划、CIS策划等)的学生,毕业后很难直接胜任工作。但许多开设营销专业的高职院校却没有用以满足营销技能演示、训练、考核的营销实训中心。

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

管理类专业教育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在50分钟满堂灌”。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地探求知识。如企业质量管理课教学,许多教师只注重传授质量管理学原理知识,而没有让学生通过实践去理解“全面质量管理(TQC)的内涵”特点和“TQC”的工作方法——“PDCA循环法”。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出的毕业生不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这样的毕业生也是缺乏创新精神的。许多高职院校仍采用落后的教学手段,使得课堂教学效率很低。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不可能有条件参观全国所有的文物古迹、自然景观,同时单纯靠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又很难全面掌握旅游理论知识,这就是传统教学手段的缺陷。现代的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电化教学等教学手段可以很好地解决高职管理类专业由于教学手段落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五、师资队伍普遍年轻,而多数年轻教师不符合“双师型”要求

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主要来源于普通高校。由于我国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是一种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而高职教育在我国仍然属于新生事物,其管理类专业的任课教师多数又是从普通高校刚毕业的本科生,其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影响很深。即使是有个别来自企业的教师,也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师资队伍的现状已成为当前阻碍高职管理类专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目前,高职管理类专业师资队伍普遍年轻化,青年教师由于受普通高校教育教学模式影响很深,其对高职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都不清楚,这就难以培养出合格的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同时,高职管理类专业的青年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虽理论功底扎实,掌握的新理论多,但其自身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少,不符合高职管理类专业“双师型”的要求。因为高职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既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动手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培养这样的人才无疑需要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没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不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营销过程等;或者是仅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而不懂得高职管理类专业的基本教学规律和方法,都是担当不起高职管理类专业的教育重任。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上问题。我们必须对每个问题都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对应的纠正措施,以体现高职管理类专业的专业特色,进而培养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1.积极探索具有高职管理类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遵循动态性原则。高职教育的职责,就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职业岗位群的变化,主导技术群的更迭,社会对生产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规格层次、技能水平、知识结构等要求就不同。所以,高职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可能一成不变,一方面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调整,不断完善,使其保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另一方面,不同的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支柱产业不同,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侧重亦不相同,高职教育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当然就不可能千校一面。所以,各校应根据所在城市的城市化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程度等,构建各具特色的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次,要遵循整体优化原则。高职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形式上可以千差万别,但在其内部结构上必须整体优化,就是要同时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两大体系,以保证培养出既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最后,要遵循弹性原则。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办学主体的多元性,专业设置的针对性,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方法及教学空间的多样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

2.深入社会调研,分析经济形势,预测人才需求,灵活设置专业

高职院校的管理类专业设置,应宽、窄并存。即要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设置管理类专业,宜宽则宽,宜长则长,宜短则短,不作硬性规定,不搞一刀切。有些高职院校面向经济和科技欠发达地区开设的管理类专业,口径可尽量放宽些,以便一才多用。高职院校要搞清楚管理类专业之间存在专业区别,这样才能体现出管理类各专业的特色。专业不同,专业建设就有差别。同时高职院校要经常对人才市场需求状况作大量深入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与管理类各专业相关的行业规模、发展趋势、技术状况、岗位设置和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需求,仔细了解工商企业对生产管理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等。还要及时了解有关专业的职业、技术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发展情况,灵活调整专业或专业方向,使之有需要就上,没需要就下;需要多的就扩大,需要少的就缩小。高职管理类专业如市场营销,学校可针对市场上企业的用人要求,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理论及营销理论,培养出具有一定营销调研分析能力、广告策划、公共策划、CIS策划能力的面向市场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中国即将加入WTO,高职管理类专业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可依据职业、岗位群、技术来灵活设置专业。

3.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

高职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要能把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应用于实践,教材应尽可能以问题为中心来设计和组织,注意以问题引出概念知识;教材内容也要紧随技术、经济的变化发展而发展,及时吸收管理理论的最新进展和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动向、新案例,丰富教学内容,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特征,使管理理论、方法、技术与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防止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训教材内容可放在主教材中,也可单独编写。当然,也可针对实训要求,编写符合实训要求的活页教材;教材内容也要富有弹性,尤其是基础类课程要有一定覆盖面,以满足管理类专业理论、技术及其基础素质需要。同时也要留有余地,以满足有余力学生能进修或探索学习的需要。高职教育在教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标准和质量要求等方面,要考虑同国际惯例接轨。管理类专业毕业生要做国际事,必要先做国际人,因而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全球视野以及从事外贸工作的能力至关重要。总之,高职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更新的原则是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符合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需要,符合新知识与新技术发展的需要,正确处理先进性与针对性的关系。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教学实训的需要,高职院校要重视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以便学生既具有“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又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职业技术和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同时利于鼓励教师从事研究开发,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和职业培训。一方面,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场所,其建设要遵循仿真性、可持续性、经济性的原则。仿真性即努力营造现代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注意企业文化氛围,讲究职业素质训导,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可持续性即基地的建设发展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投入。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要改变“等、靠、要”的思想,利用市场机制,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的投入。在保证实践教学的前提下,能够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以确保实践教学基地设施能够长期使用和滚动发展;经济性即强化市场经济的投资意识,应把基地的建设当作创办企业的投入一样操作,尽量节省经费支出,将有限的资金用好、用活,讲求投资回报和办学效益。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和教师接触社会,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以及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训导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展产学研结合,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够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场所。因此,高职院校应在校外采用技术联姻的方式,广辟渠道,多方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训基地,把培养学生、锻炼教师与推广现代化管理方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的辐射作用。

4.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用先进教学手段

其一,高职院校的管理专业都可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亦称个案分析教学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创并成为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的主要教学法,该教学法是培养职业经理人行之有效的方法。高职管理类专业完全可以借鉴此法来培养管理人才。案例教学法来源于现实社会、题材新、综合性强,并常常出现规则两难或道德两难情景,学生可发挥很大的创造性。高职管理类专业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案例引入的关系;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课堂讨论形式;善用成绩评价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理地运用案例教学法既为学生打下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又能提高其思考分析能力,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将会更大;也可在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法或模拟仿真教学法。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如经济法,可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财务会计课可进行“模拟会计岗位”活动,使得学生经过基本训练—岗位模拟实践—企业顶岗实习三阶段,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和会计业务水平;证券投资学可进行模拟投股市交易活动。总之,在教学活动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和模拟仿真教学法,可以提高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展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在教学中,要使用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电化教学等手段。我们目前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大屏幕投影仪、视频展示台以及声音系统组成一个多媒体的教学环境。在这个教学环境中,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向学生传达有关的信息,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而且还可以将某些抽象的信息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还可利用一些视频信息、图形信息将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变成生动活泼的知识,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旅游管理专业就可通过播放人文景观名胜古迹光碟等形式,将图文并茂的信息传送给学生,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旅游知识的记忆,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目前,科研网已成为我国第二大互联网络,连接140多个城市的700多所大学和科研单位,用户数量已达400多万,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管理类专业可充分利用这一网络,为培养合格的高职管理人才而努力。

5.转变青年教师观念,同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其一,高职管理类专业的青年教师要明确普通高校的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是不同的。普通高校是“以学科为本位”,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而高职管理类专业是“以能力为本位”,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所以,高职管理类专业青年教师要摆脱普通高校教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及时转变观念,以培养出符合高职要求的合格管理类人才。其二,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要把最优秀的人才放到实训教师队伍中来,使这支队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真正起到骨干作用;加强对实训教师的管理和培训,切实提高现有实训教师的素质。通过定期进修,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锻炼等方式,加快现有实训教师的队伍建设。特别是要重视抓好教师的进修,对于一些新技术、新理论,要求教师掌握的,学校要适时送教师去进修提高,使新技术、新方法能及时地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技术。其三,高职院校也要认识到兼职教师是非常重要的队伍,是学校和社会联系的桥梁。而且从某种意义来说,是学校新专业的增长点。兼职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是反映高职教育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高职院校要注意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其四,对于没有企业实践经历的管理类专业的青年教师,学校要分批地派遣他们下企业学习,顶岗锻炼,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产品营销、营销策划等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其五,要淡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界限,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师。

参考文献:

[1]陈柏松.现代化高职教育探索之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教育改革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俞克新.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教改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吕鑫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此文发表于《福建高级工业专门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