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型农民培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发展研究

新型农民培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发展研究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研究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农民素质内涵及其发展趋势和要求,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上海郊区农村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为上海市新型农民培育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可行性对策。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事业量每年呈上升趋势。目前,上海市承担农村劳动力教育的机构主要有乡镇成人学校、社区学校、农业技术培训机构和民办培训机构等。

新型农民培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发展研究

课题组

本研究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农民素质内涵及其发展趋势和要求,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上海郊区农村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为上海市新型农民培育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可行性对策。

一、新型农民的主要类型及其素养要求

新型农民大致可分为三类:不管多大生产经营规模,依靠技术支撑来发展农业生产的“生产技术型”;从事集约化效益农业生产经营的“经营管理型”;不仅自己能发展好家庭农业生产经营,还通过技术推广教育、经营管理、市场信息服务来为农村发展服务的“先导服务型”。

新型农民的基本素养要求:具有相应的文化教育背景,而且必须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具有良好的法制意识、维权意识和公德素养,自觉融入和谐社会建设;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应用能力;具有经营头脑和理财意识、市场意识、职业意识、创业意识和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就业适应性强,具有农业和非农职业转换能力。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成为非农人口,使农村人口的绝对数下降;二是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使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减少。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主要有:(1)农内型转移。主要指在农业生产内部寻求就业的农民。广义上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狭义农业即种植业。(2)农外型转移或称非农型转移。是指在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的农民。(3)兼业型转移。既在农业生产内部又在非农业中就业。(4)专营型转移。由兼业变为专业的那一部分农民,例如种粮、养殖、林果业等。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从地域上看,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劳务中介服务的发展,尤其是上海中心城区工业向郊区转移和辐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始跨区(县)、乡镇域流动;从身份上看,随着户籍制度的日趋淡化,以及市场公平机制的建立,尤其是随着土地资源的解放和传统农民身份的解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城镇市民就业没有身份之别。

三、上海市农村劳动力教育现状

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事业量每年呈上升趋势。近三年来,各区(县)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事业量平均年递增30%左右,而且教育培训的重点已经转移到了农村社区教育和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上来。目前,上海市承担农村劳动力教育的机构主要有乡镇成人学校、社区学校、农业技术培训机构和民办培训机构等。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上海郊区已经形成并正在不断完善以区(县)社区学院(成人教育中心)或职业教育院校为龙头,以乡镇(街道)成人学校为骨干,以村民学校为基础的办学网络,使办学覆盖全部农村地区,实现了农村劳动者学有其所的基地建设目标。

目前农村劳动力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实质性的政策支持并不多、贯彻力度并不大;师资队伍建设缺乏相关保障机制,作为主要承担农村劳动力教育的乡镇成人学校还有16%的学校由于尚没独立建制,导致成人学校教师的聘用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而且教师职务评审为中小学系列,成人学校教师处于不利地位;基地建设亟待加强,教学设施落后,难以适应培训新农民的时代要求;教育经费制度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上海市成人教育事业经费额度仍执行1995年制定的按区(县)户籍人口每人每年1元的标准。

四、新型农民培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策略构想

(一)确立和提升新型农民培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理念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要突破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体制性障碍,跳出仅靠农业解决农民增收及仅就农村来进行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两个局限,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建设适应并服务于上海发展的新型农村;二是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的现实需求,尊重农民需求的个体差异性,实施有所差别、有所针对性的培训;三是坚持“以文化人”,关注农民的精神世界,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倡导农村“新风尚”,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市化发展相统一,为推进上海建成“四个中心”的国际大都市创造坚实的基础;四是遵循市场规律,坚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劳动力市场相结合,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坚持转移就业和文化技能培训相结合,坚持“订单式”培训模式。

(二)构建新型农民培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教育体系

一是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推行城乡教育“托管”模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充分发挥基础教育传递和改良文化的功能;二是坚持“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并举,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原则,实施“科教兴农富民培训工程”,培养一批精通技术、善于经营、懂得管理的新型农民,重点发展订单式的定向培养,同时加强人才需求预测,适度发展菜单式的储备培养,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校企结合,开展农村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三是体现新农村大职教观念,进一步加强服务意识,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突破企业急需人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难的瓶颈,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加强专业建设,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三是厘定农村成人教育主要功能,构建起信息传播、科技培训、生产示范、项目推广的立体交叉服务网络体系,以及以区(县)为龙头、乡镇为枢纽、村(居)委为基础的三级办学网络,其中必须确保每一个乡镇都建设好一所成人学校,进一步明确并强化其地位和作用,理顺管理体制,推进独立建制工作和示范性、标准化建设。

(三)加强新型农民培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内容建设

一是注重实际、实用、实效,明确培养和培训的重点以及阶段性特点,体现重点性和针对性、地域性,并与党和政府的方针、路线和重大决策保持一致,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转移就业、科技致富、改善生活联系起来,使农民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二是把提升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作为突破口,以提高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带动农民素质全面发展。把丰富农民知识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把农村的文化教育与科普教育结合起来。三是以农民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开展丰富而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活跃乡村文化,积极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促进农民思想现代化。

(四)加强新型农民培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队伍建设

一是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教师具备“双师型”素质,依托相关企业、实训基地、开放性实训中心等试行专业教师到企业“见习”制度,从制度和条件上保证专业教师定期更新知识与能力,并成为科学文化的传播者、科技成果的推广者、劳动技能的培训者、社区教育的服务者、教育培训的研究者;二是广泛搜集、征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当地的能工巧匠和具有一技之长者等资源信息,建立相对稳定的师资资源库,建设新型农民培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导师团”;三是建设好村(居)委、企事业单位办学干部队伍。

(五)创新新型农民培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模式

一是充分利用、挖掘教育资源,拓展培训形式,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引导性培训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培训形式,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将新的技能、理念、知识传授给农民,实现农科教之间的有效结合。二是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对象,实施职业资格证、专业合格证等多证并举、持证上岗的“专修+辅修”的农民就业培训新模式,增强农民的就业能力、择业能力和转岗就业能力。三是结合上海郊区经济发展特点,开展各项特色培训。培养大批都市农业发展所需的各类实用性人才。四是以“三单”结合促进培训就业一体化。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形成“企业出订单,学校(培训机构)接菜单,政府买单”的培训模式,鼓励企业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口培训,提高农民培训后的就业率。五是发展创业培训,首先要确实解决农民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农民参加创业培训,实现创业;其次要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和经营意识,培养农民的创业意识,针对现在农民就业难、就业层次不高的现实,提倡农民自主创业,主动创造就业岗位;第三要构建农民创业培训机制,将政府、学校、村委和农民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营造“政府——学校——村委——农民”四级联动的创业教育机制。

五、新型农民培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政策建议

(一)营造新型农民培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一,增强政府的责任意识,根据上海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特点,制定和完善教育培训制度,实现新型农民培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健全相关保障制度;第二,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通过舆论导引和政策支持,树立培训及就业典型,充分调动农民提升个人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积极参与培训成为农村劳动力生存发展的自觉行为。

(二)加强新型农民培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组织管理

第一,健全组织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区(县)、乡镇关于新型农民培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规划、计划、意见和实施细则,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能、职责和任务,构建政府领导主导、教育部门主管、各相关部门承担各自职责的管理体制和政府统筹、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第二,加强统筹协调,以政府实事项目为主导,协调各部门工作,沟通信息,及时解决存在的重大问题。

(三)健全新型农民培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费保障制度

第一,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根据区(县)财政收入水平和支出结构,提高成人教育事业经费预算标准,做到成人教育事业经费投入与地方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并明确乡镇财政给予相应经济保障的责任,制定财政预算标准,继续加大市财政购买培训向农村劳动力倾斜的力度,扩大购买培训的范围和对象,鼓励农村劳动力为实现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鼓励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物化能力和发展多种经营;第二,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根据发展需要设立专项培训基金,定向培训农村劳动力,鼓励企业为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而开展相关培训,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个人为新农村教育事业捐资助学,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以投资的眼光来加强自身培训。

(四)探索新农村相关培训制度

第一,针对上海郊区人才和劳动力“三低”、“四缺”和“不平衡”的问题及需求,制定培养现代农业科技人才、现代农业经营和管理人才,培养现代农业深加工技能人才,培养现代服务人才的相关制度和规划;第二,建立健全新农民合作生产经营组织的培训制度,根据贴近、贴紧、贴实生产、经营的思路,引导建立培训章程及细则,落实培训责任,使培训制度融入这种新型组织之中;第三,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及其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保障,尤其是使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同住子女进入当地公办学校就读,并享受同等待遇,对失地和转移到城镇、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其中应包含教育培训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课题承担单位: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局

负责人:陆建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