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各种高等教育资助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

各种高等教育资助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勤工俭学制度在某些西方发达国家获得了成功,尤其是在美国,勤工俭学制度被视为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优势之一。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的勤工俭学几乎成为美国社会的一个神话:一方面,美国社会普遍认为大学生通过在课余时间的勤工俭学就可以为自己筹集到足够的教育资金;另一方面,勤工俭学制度被认为可以锻炼在校学生的自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

各种高等教育资助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

王 晟

摘 要 我国的高等教育资助制度正处在转型和调整过程中。本文在讨论高等教育资助制度存在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奖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特困生补助制度和助学贷款制度等各种高等教育资助制度的成本收益,得出应建立以助学贷款制度为主、各种教育资助制度并存的综合高等教育资助体系的结论。

关键词 奖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特困生补助制度;助学贷款制度

1 引 言

传统上,我国的高等教育资助制度以奖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和特困生补助制度为主。从1999年开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助学贷款制度开始在全国高校推广开来,我国教育体系内出现了奖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特困生补助制度和助学贷款制度等各种教育资助制度并存的现象。因而,对各种高等教育资助制度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比较各种教育资助制度的经济绩效,有利于改进我国的高等教育资助体系,提高有限的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2 高等教育资助制度存在的理论基础

个人接受高等教育,在使自身获益的同时也会对他人和社会产生正的外部性,因而高等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一方面,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边际收益高于私人边际收益,高等教育对社会存在正的外部性;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的外部性受益范围很广,私人之间通过市场交易使外部效应内部化的交易成本往往高于溢出的边际收益,足以抵消这种交易的好处,自由交换的市场机制在这里失效。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单纯的市场制度是有缺陷的,如果政府能以较低的成本解决外部性问题,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这正是高等教育资助制度存在的理论基础。

个人接受高等教育就具有人力资本投资的性质,在理论上,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同样可以借助资本市场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实物投资往往可形成较易变现的抵押品,然而,人力资本与受教育者具有人身上的不可分离性,以致教育贷款无法直接形成可抵押财产。这样,教育贷款具有较高的违约风险,资金供给者会索取较高的利率。例如,当违约率超过20%时,银行就必须索取31%的贷款利率,才能使贷款收益率保持在5%的水平。但是,由于政府对利率的管制,以及社会道义和法律对高利贷行为的限制,任何贷款利率都不可能过高(如达到30%的年利率水平)。因此,如果违约风险和违约率过高,个人就无法在一定的利率条件下获得贷款,哪怕他愿意以很高的利率为自己的人力资本投资进行融资。

总的来看,如果政府希望提高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总量,就不得不对高等教育进行资助,承担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部分成本。但是,政府可以选择不同的高等教育资助制度,尽可能地提高高等教育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率。

3 奖学金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

奖学金制度是历史最为悠久和使用面最广泛的高等教育资助制度。奖学金制度一般以学习成绩为教育资助标准,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进行资助。在西方国家,一般以“全额奖学金”和“半额奖学金”等方式直接对优秀的学生进行资助;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一般以免除学费和提供部分生活费的方式发放“国家奖学金”,学生通过高考等选拔性考试,即取得接受政府补贴的资格。同时,各国政府还以提供高等院校部分经费的方式,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进行间接补贴,用这种间接奖学金的方式来降低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

奖学金制度的优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奖学金制度可以提高个人接受教育的边际收益(或降低个人接受教育的边际成本),解决高等教育正的外部性问题,使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数量提高到符合社会效率的水平。其次,奖学金制度在实现教育资助目的的同时,也是一种较好的激励机制。在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成绩越优秀,其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边际收益就越高,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边际收益曲线实际上有极大的差异。假设任何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边际成本和个人边际收益都是相等的,但成绩优秀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边际收益高于成绩较差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边际收益。那么,政府以学习成绩为标准对学生进行资助,可以使学生分别达到或接近其符合社会效率要求的受教育量,避免在进行相同力度资助时,可能会产生的教育资助不足或教育资助过度的现象。这样能够尽可能提高社会福利净水平,节省政府进行高等教育资助的成本。

但是,奖学金制度也有其明显的弊端。一方面,如果奖学金发放范围较窄,发放数量较少,则不能使所有潜在的受教育者获得足够的资金以弥补接受高等教育学费和生活费。此时,奖学金制度可以解决个人接受高等教育对社会的正的外部性问题,却不能很好解决对高利率的限制和教育信贷市场不完善带来的教育资金不足的问题,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在拿到奖学金的情况下仍缺乏接受高等教育经费的情况。另一方面,如果奖学金发放范围宽,发放数量大(例如,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曾免除所有高校学生的学费并承担部分生活费),可以解决多数学生教育资金不足的问题,但可能存在对部分学生资助过度的现象,使某些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人边际收益甚至超过社会的边际收益,浪费了政府的财政资源。同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等教育并非完全的公共产品,个人才是接受高等教育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受益者,高等教育资助过度的现象并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和收益对等”的基本原则。

4 勤工俭学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

在勤工俭学制度下,政府通过资金投入或政策倾斜,以“暗补”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以达到用学生的兼职工作收入来解决其高等教育资金不足的目的。一方面,各国政府通过资金投入,扶持或新建学生兼职服务中心,对高校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以帮助更多的学生获得兼职工作;另一方面,各国政府可能会出台对高校学生兼职有利的政策(如对某些雇佣在校大学生的公司在税收上进行优惠),以鼓励更多的用人单位聘请兼职学生。

勤工俭学制度有着有别于其他高等教育资助制度的独特优势。如果勤工俭学制度能够顺利地施行,就可以降低政府进行教育资助的成本(相对于奖学金制度和特困生补助制度),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和实践能力,因而这种制度一直为各国高等教育当局所提倡。勤工俭学制度在某些西方发达国家获得了成功,尤其是在美国,勤工俭学制度被视为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优势之一。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的勤工俭学几乎成为美国社会的一个神话:一方面,美国社会普遍认为大学生通过在课余时间的勤工俭学就可以为自己筹集到足够的教育资金;另一方面,勤工俭学制度被认为可以锻炼在校学生的自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至于勤工俭学制度被美国人认为是形成美国社会自由主义传统和商业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勤工俭学制度并未成为世界各国主流的教育资助制度,这种教育资助制度的局限性正在为世界各国所认识。首先,勤工俭学制度操作难度较大,能否顺利推行勤工俭学制度受社会经济环境制约。在美国这样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和劳动力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勤工俭学制度可以较好地运转;但在市场经济不发达和劳动力资源过剩的国家,勤工俭学制度的实施则缺乏适当的经济环境支持,由于廉价劳动力充斥和整体薪酬水平不高,即使有政府的支持,在校学生也很难获得足够的兼职工作岗位和薪水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其次,政府通过各种政策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可能对劳动力市场造成某种扭曲,不利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转效率;尤其是在一些失业率较高的国家,强行推广勤工俭学制度并不符合效率原则,政府推行勤工俭学制度这种间接补贴资助制度的效率明显低于奖学金制度和助学贷款制度。而如果政府行为不规范,则可能使部分教育成本被强行转嫁给雇佣学生工作的企业和学校,破坏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再次,并无经验数据表明勤工俭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长期发展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过多的兼职可能对部分研究型人才产生负面影响,盲目推行勤工俭学制度并不科学

5 特困生补助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

特困生补助制度以学生的家庭收入为标准,对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进行资助。与奖学金制度这种以效率为目标的教育资助制度不同,特困生补助制度以社会公平为目标,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具有明显的转移支付性质。

特困生补助制度的优点十分明显:能使贫困生获得急需的教育资金,具有对贫困居民的转移支付性质,体现社会正义。对于一些来自贫困地区和下岗职工家庭的孩子,高等教育经费不啻一笔天文数字,其他形式的教育资助制度很难使贫困生获得足够的教育资金,与其他人一样享有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现代社会,教育被认为是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的主要手段,因此,在我国贫富差距日益加大的情况下,推行特困生补助制度,帮助尽可能多的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有利于缩小我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实现建立公平社会的目标。

同时,与奖学金制度一样,特困生补助制度也是一种单方面的转移支付制度,因此,特困生补助制度存在着与奖学金制度类似的缺陷。如果特困生补助力度不够,则不能解决特困生的教育资金不足的问题,如果加强补助力度,则可能对部分学生资助过度,使某些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人边际收益超过社会的边际收益,浪费了政府的财政资源。

6 助学贷款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

在助学贷款制度下,政府通过其代理人(往往是商业银行)以学生的教育资金需求情况和未来的还款能力为依据,为资助学生完成高等教育发放优惠信用贷款。助学贷款制度的优点十分明显,如果助学贷款制度运转顺利,政府可以较低的成本利用资本市场来实现高等教育资助的目的,同时解决由于教育的外部性、对高利率的限制和教育资金借贷市场的不完善所带来的问题。如果政府认为高等教育的外部性导致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总量低于社会最优量,政府就可以利率补贴(或承担部分违约风险)的方式使助学贷款的供给曲线右移,使个人接受助学贷款的总量达到社会最优水平,以帮助更多的学生完成高等教育。此时,政府通过对助学贷款的贴息就可以降低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使个人接受教育的边际成本曲线右移,从而缓解教育的正的外部性问题;政府则只需承担贷款贴息和部分违约风险,无须承担所有的教育资金缺口,就可以提高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数量,实现教育资助目标。

助学贷款制度还可以解决对高利率的限制和教育资金借贷市场的不完善所带来的助学贷款供给不足的问题。助学贷款的风险往往很高,市场自发实现均衡时的助学贷款利率往往会高于政府和社会可接受的利率水平,这时就会存在一个教育贷款的缺口,助学贷款的数量就会低于潜在最优水平,很多学生无法获得助学贷款,使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总量低于社会最优的水平。此时,如果政府希望助学贷款的供给数量增加,就需要由政府来承担部分高等教育的成本(如由政府对教育贷款进行贴息和承担部分贷款风险等),以使教育贷款供给曲线右移,在更低的贷款利率处实现新的均衡。

虽然助学贷款制度有着诸多优点,但是,助学贷款制度的运转需要一个良好市场经济环境,尤其是需要一个良好的银行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以控制助学贷款的风险。在市场环境不够成熟的条件下强行推广助学贷款制度,会导致助学贷款的风险无法控制,形成极高的违约率,使助学贷款无异于免费午餐。同时,助学贷款制度涉及多方利益,操作较为复杂,一旦助学贷款制度设计失误,因缺乏足够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致使各方利益失衡,同样会产生极高的违约风险,使助学贷款制度无法维系。

7 结束语

各种高等教育资助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表明,对应于客观存在的市场体制的缺陷、政府管制与社会潜规则限制、现实中教育资金借贷市场的不完善等,各种高等教育资助体制对解决这些问题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因而,我国当前奖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特困生补助制度和助学贷款制度等各种高度教育制度并存有其合理性。

同时,高等教育资助制度的经济绩效依赖于其制度实施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具体的教育政策目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助学贷款制度可利用资本市场以较低的成本来实现资助高等教育的目的,解决由于教育的外部性、对高贷款利率的限制和教育资金借贷市场的不完善所带来的问题,是一种绩效较高的教育资助制度。因而,当前有必要把对高等教育的资助主要转移到依靠助学贷款的途径上来,建立以助学贷款制度为主、各种教育资助制度并存的综合高等教育资助体系。

参考文献

[1]胡银环.试论学生资助制度在实现教育公平中的作用[J].教育与经济,2000(S1):27-29.

[2]张民选.新的理念新的政策——评澳大利亚大学生资助政策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1995(3):10-14.

[3]张永强.齐抓共管,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国家助学贷款健康发展[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15-16.

[4]张永华.高校学生权益的内涵、类型、结构及其法律特征[J].高教探索,2003(4):1-4.

[5]乔治·考夫曼.现代金融体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6]Mishkin F S.Financial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7]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柏林科学技术研究院.文化VS技术创新:德美日创新经济的文化比较与策略建议[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