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程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创新人才培养

课程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创新人才培养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能够有效地克服上述弊病,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从而适应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课程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创新人才培养

孙桂芳

摘 要 本文围绕高校适应培养创新人才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课程教学改革这一主题,对网络教学平台所具有的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的功能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网络教学平台在课程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多元化优质教学资源、贯彻互动式教学方针等方面的诸多教学优势,说明了课程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创新人才培养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并就网络教学平台的有效应用和加强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创新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教学平台

21世纪人类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急剧变革,所需的人才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具有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是与信息社会相适应人才的最重要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我国高校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显然与此不相适应,亟待改革。建设由网络教学平台与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共同构成的立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实施以网络教学平台为支撑的教学改革,是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1 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领域有两大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把自己的应用扩展到国民经济的一切领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可以说,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还没有过任何一种其他的技术能像这两大技术那样,在这样短的时间内,以如此巨大的声势与规模扩展自己的影响,并对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打下如此深刻的烙印。这两大技术就是“多媒体”与“因特网(Internet)”。毫无疑问,这不仅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而且必将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使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产生新的重大飞跃。

1.1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发展

众所周知,自1959年美国IBM公司研究出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以来,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在发达国家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1.1 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

这一阶段大约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这些CAI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这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一般只提计算机教育(或计算机文化),还没有提出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

1.1.2 CAL(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

这一阶段大约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此阶段逐步从辅助教为主转向辅助学为主。也就是强调如何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例如用计算机帮助搜集资料、辅导答疑、自我测试以及帮助安排学习计划等,即不仅用计算机辅助教师的教,更强调用计算机辅助学生自主地学。这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计算机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两种概念同时并存。

我国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试验研究,比美国落后了20年;加上我国教育界历来受“以教为主”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自主地学,所以尽管国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主要模式逐渐由CAI转向CAL,但是在我们中国似乎并没有感受到这种变化——不仅从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是如此,甚至到了今天,我国绝大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模式仍然主要是CAI。

1.1.3 IITC(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教育界非常关注、非常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也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大约从9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以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主要模式。在这一阶段,原来的计算机教育(或计算机文化课程整合)阶段)概念已完全被信息技术教育所取代。

1.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为了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而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仅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满足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这样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特征,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我国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教学内容的封闭性和教学方式的单向性的弊病,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能够有效地克服上述弊病,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从而适应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1.3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的特征

(1)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和使用须遵循认知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获取必须通过学生的解题活动,从知识表征、符号、意义与学生本身的心理和智力模式互动中去建立,并重组其心理的概念结构。网络教学的设计必须提供学生主动自学的机会,使他们能在网络上探索新的想法,调整问题的表征,尝试不同的解题策略和比较不同的结果,从模拟专家的经验中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网络教学平台的运用能够体现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教学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要求。网络教学可以使学生得到和利用众多的信息资源,通过教师的指导,从信息知识库中提取适合自己程度的内容,是对课堂理论教学很好的补充。

(3)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和运用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不仅要备好课、讲好课,还要指导学生运用网络自主学习,把掌握与规划的重任转交到学生手中,使学生们练习制订学习目标,自己提出探索性问题自己分析解决,并能自我监控学业进展。

(4)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活动具备交互性和多媒体特点。网络教学平台使师生在课堂以外有了及时、广泛的联络交流通道。网络教学资源可以有多种载体,包括文字、图像、视频、幻灯、网页、计算机软件等,其表现力强,使学生更容易记忆和激发想象。

2 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立体化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应该是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以及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有机统一。

课堂理论教学主要承载着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系统化传授的任务,力求使教学内容实现经典性与现代性的统一;实践教学环节的任务则是贯彻“学验并重”的教学原则,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网络教学平台的最大优势在于突破了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限制,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条件。

2.1 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思路

目前,我国高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模块一般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安排、教师信息、课程通知、教学参考材料、答疑讨论、课程作业、课程问卷、试题试卷库、在线测试、教学邮箱、教学博客、教学笔记、教学日历、课程管理等。

以我校的上海市本科精品课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为例,其课程网络平台设有15个专栏,分为三个版块。

第一版块——课程建设概况、课程教学的基本要素和前提条件。设有以下5个栏目。

(1)课程介绍: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概况。

(2)教学团队: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团队成员简介;课程建设的人力资源配置。

(3)教学文件: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

(4)教学课件:授课各章PPT课件。

(5)教研成果:反映本课程建设理性思考的代表性教研成果;团队成员在课程教学领域的部分学术研究成果;可供借鉴的相关教研成果。

第二版块——教学资源实现网络化、多元化,提供扩充性学习资源,以使教学体系实现完整性和开放性的统一。设有以下5个栏目。

(1)学习指引:每章学习要点、课程参考书目、中英文参考文献、相关网站网址链接。

(2)案例资讯:每章与教学原理相匹配的案例素材和动态资讯。

(3)法律法规: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法律和法规。

(4)银行概览:银行历史资料;银行产品服务介绍;银行部门、岗位、职位介绍;银行知识巡展等。

(5)教学视频:包括两部分,一是课程教学录像,二是视频教学资料片(十几个专题)。

第三版块——为互动式教学、实践教学提供载体和手段,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以适应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人才培养要求。

上述可见,网络教学平台设计体现了基于网络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具有全新的内容。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与教学改革创新有着密切关系,对探讨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启发师生的创新精神,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具有现实的意义。

2.2 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多元化教学资源

教育部推出的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提出了在教学内容与体系方面要处理好经典性与现代性、基础性与先进性的关系。的确,一门高质量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必然体现经典性与现代性的结合。“经典性”表现为该门课程有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使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传承;“现代性”则是指该门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能够跟踪学术研究进展、反映理论研究新成果、实践发展新动态。而一门课程依靠一本教材进行教学的模式显然与此要求极不相称。建设好具有开放性特征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才能协调好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性与现代性的关系。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往往一门课讲一本教材(或者增加一些参考书目)。应该说,好的教材涵盖了该门课程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及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相对于课程相关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快速发展,仅用教材就显得滞后和单薄了。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更新、补充、整合、深化,这就要求在课程信息资源设计中有多元化、多渠道的教学资源,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提供。

建立开放性教学内容体系的实践效果有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内容更具适时性和应用性。在开放性教学内容体系下,更能协调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性与现代性的关系。例如,通过补充“资讯与案例”,使学生在了解教科书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得到最新资讯,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能够使学生对理论内容有更为具体丰富的领悟与了解;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介绍,有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相关的实际运作规范有所把握,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具应用性和操作性;等等。大量扩充性学习资料的提供,使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拓展,同时增强了时效性。

第二,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与锻炼能力的有机结合。一个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体系,能提供多渠道的教学资源。在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信息时代,一个人重要的已不是他记住了多少知识,而是当他需要知识时知道用什么手段、到哪里去获得知识。在课程教学中,应当重视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外界环境发生广泛的信息联系,使学生在掌握课程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本领域的相关知识得到延伸和扩展。例如,指导学生运用“网络资源”,自己上相关网站,能使他们学会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帮助自己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或者,通过向学生提供经典案例或情景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在问题情境和实际案例中参与思考、分析、判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有“学会”的收获,而且得到了“会学”的训练。

第三,有利于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融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是培养社会所需适用人才的重要原则。与封闭性教学不同的是,开放性教学内容体系不限于课堂理论教学,而是将专业实践知识与技能纳入其中,提高学生在专业素养方面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

2.3 网络教学平台推进了互动性教学方式

教学活动是一种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本身包含着“教”与“学”两个方面,从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要从“教”入手,落实到“学”。而教学效果的好坏最重要的是看学生学到了什么,智能有何提高,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没有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否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过程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断交流与互动的过程,应当成为每个学生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

教学方式上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方面,同时有赖于网络教学平台的运用。

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推进互动式教学的主要形式:一是设电子邮箱,便于学生与教师的联系,使教与学的交流更为广泛和及时,提高了教学效率;二是发布课程公告,传达教师对课程学习的指导意见等;三是组织专题讨论,通过发帖,构筑师生共同探讨理论与实践问题的通道;四是开辟资源共享园地,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利用这个平台提供相关资讯、参考文献等;五是用作答疑解惑,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网络教学平台帮助师生实现了课前、课后的交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在课前就向学生提供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介绍、学习要点等教学资源,使学生了解有关课程教学工作的具体信息,从而在课程学习中掌握主动性,做好自己的学习安排,更好地把控学习要领,提高学习效率。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也使课堂教学得以充分地延伸。总之,它突破了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限制,使教师和学生能够跨越时空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学生自主的个性化学习与交互式的集体协同学习相结合。

3 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教学创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网络教学平台的运用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都有着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要求与作用。网络教学的实践与教学改革创新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为网络的先进技术特性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能够得以充分地发挥,对探讨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启发师生的创新精神,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具有现实的意义。

3.1 网络教学平台在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网络技术因其具有的特性而能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发挥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作用与效果。

网络教学特别适合知识更新和随时在教学中增补新的内容,如搜集到的即时资讯、最前沿的理论研究成果、最新的实践发展动态等;网络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信息,提高学习的效率;网络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师将课堂与课外作相互补充,有意识地精选课堂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节省课时,这也是一个教学创新点所在;网络教学能够强化教师对学生课外学习的指导,实现“教”与“学”更好地交流沟通;网络教学还因其具有文字、语言以外的诸如图像、视频、音频等更多样化的表现力,而使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更为丰富和充实。

3.2 网络教学平台运用与教师

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提供了新鲜的备课环境、扩展的教学渠道及有效的教学活动管理工具。教师可以充分应用网络在师生心理之间的“零距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给予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指导;督促与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惰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树立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进行教学调查与教学意见征询,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等。

网络教育教学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要将网络教学平台设计纳入课程教学整体设计之中。创新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创新的学生,走在前沿的教师才会更加注重探究,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其次,教师自身必须有一定的网络意识与相关知识,要熟悉网络,切实把网络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并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再次,教师应该具有敬业精神和勤奋工作的态度。网络教学平台辅助课堂教学,必然会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量,无论是多元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还是网络上的教学互动,都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与心血。

3.3 网络教学平台运用与学生

网络的先进技术特性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能够得以充分地发挥,对探讨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具有现实的意义。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及网络教学为他们的主动学习、协同学习以及研究型学习创造了条件。

网络教学由于覆盖面广,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学生接受优质教学资源的机会增多,接受教育的方式也不再局限于课堂教育。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可以有选择地自主安排学习。

网络教学更重要的意义是支持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符合现代教育观念的先进的教学和学习方式。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相互之间有更多的协作交流,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更深刻,学习思路更开阔,学习方法更多样,智能培养更高效,学习效率也更高。

网络教学平台使学生能自由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成为信息处理的决策者,是一种学习者主动参与的知识结构的重组和建构活动。网络教学平台推动了学生基于网络资源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得到了“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课程教学中越来越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但就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一是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在所开设课程中的占比还比较低。二是教学资源建设的不足。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上的教学资源建设大多刚起步,需要逐步积累,同时还要不断充实、更新,工作量很大,目前仅靠本校某一课程教学团队的人力投入显然是不够的。各校同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比较容易实现,而“共建”却缺乏相应的协作机制。三是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方面的交流不够。各个学校、各门课程缺乏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方面的经验交流、研讨探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方面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网络教学平台尚未被看成是与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样重要的、立体化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和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5(5):43-48.

[2]桑新民.探索信息时代高校课程与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5(6):38-41.

[3]李芒,李莎,王海燕.论网络环境中教学交往的含义与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5(7):57-61.

[4]李长萍,张力跃,何云峰,等.大学交互性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8(2):50-52.

[5]冯博琴.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8(10):11-12.

[6]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EB/OL].http://www.moe.edu.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