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训”诠释

“校训”诠释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校训”,乃全校师生的行为准则。校训,是形成良好校风的精神保证。事实说明,校训是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行为的真实体现。遵守诺言,讲求信用是中华民族的行为准则,也是办学育人的宗旨之一。以“诚信”为校训,既是对传统民族精神的继承,也是新时代、新形势育人的基本要求。愿我们学校在“诚信、团结、自强不息”的校训规范、指导下,越办越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校训”诠释

郭秀华

校训之“训”,其义为“准则”。可见“校训”,乃全校师生的行为准则。校训,是学校校风的标志。校风,即一校之风气。风气正,则校兴;风气正,若春风化雨,泽惠学子;风气邪,则积重难返,误人子弟。校训,是形成良好校风的精神保证。观名校之风,真乃惠风和畅,人与环境呈和谐之象。欣欣然学府育人,浓浓然学风扑面,清新之气,沁人心脾,家长信之,社会赞之,美誉播其外,学校有其名。大凡扬名天下的学校,莫不独特,求实的校训为全校师生行为准则,指导学校树立良好的校风。事实说明,校训是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行为的真实体现。

我校以“诚信团结自强不息”为校训,其旨远,其意深。

诚信,为做人之根本,事业之基础。诚信,是数千年凝聚而成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诚”即诚实,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和从事道德修养的前提,《礼记·中庸》中有“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意思为由内心诚实而能明白事理,这是出自于天赋本性;由于努力受教而明白事理,达到内心诚实;这是出自于后天的教育感化。《杨昌济方集·理想论》中有“人之立身最要一诚字。……人能存诚乃是真人物,乃是真学问。”可知“诚”也是一个人为学和立业的根本,无诚则无德,无诚则事难成。

“信”即守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之一。中华民族恪守“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的传统箴言。

诚与信是统一的,互相依存。遵守诺言,讲求信用是中华民族的行为准则,也是办学育人的宗旨之一。以“诚信”为校训,既是对传统民族精神的继承,也是新时代、新形势育人的基本要求。

团结,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关键。学校的生机和活力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全体教职工人际关系的融洽,工作心情的舒畅以及为实现共同的办学目标而进行的不懈努力。一句话,学校的兴旺依赖于学较上上下下的团结。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左传·桓公十一年》“师克在和不在众”,是说军队克敌制胜在于军心上下一致,团结和谐,而不在兵多将广。所谓众志成城,团结就是力量,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学校兴旺发达,必定要有一个同心同德、和衷共济的领导集体和教职工队伍。

学校内部的团结,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能够深层次地挖掘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团结,是产生积极的群体效应和事业成功的基础。毛泽东同志为抗大题词“团结、紧张、严肃、活波”把“团结”放在首位,邓小平同志也强调: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其意义都是非常深远的。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贯彻古今的优良传统,自强不息精神不仅铸造了五千年悠久的中华文明,而且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穷则思变、拼搏进取、改革图强、战胜困难、振兴中华向着更加光辉的未来奋进。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创新也是一所学校之“魂”,是学校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学校的发展在于改革,改革的潜力在于不断地创新。当前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都面临重大的改革,从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技术、手段等各个层面,围绕着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进行改革和创新,而改革和创新不能坐享其成,也不能靠别人赐予,必须依靠我们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倔强而自信,坚韧而执著,矢志不移、勇于进取。《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天的运行强劲有力,永不止息,君子应效法天道之健,不假外力,永不止息地奋发自强。无论前进的道路多么艰难,都应勇敢地面对,在顽强的奋斗精神驱使下,锐意进取、百折不回,创造学校教育的辉煌业绩。

愿我们学校在“诚信、团结、自强不息”的校训规范、指导下,越办越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