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西省高考语文考点分析(二)

江西省高考语文考点分析(二)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8年高考试题,江西省语文单科以抽样86.1分的均分,引领着江西省的考生,语文学科想考出高分,是不容易的。本文拟从基础知识、语言表达及运用、阅读与鉴赏、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写作五个方面对2008年高考江西语文试题进行评析。命题材料,以高中语文课本为主要来源。但因审题不清或不全面而失分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今年江西试题似乎有意在该板块增加了难度。这三项自然不能入选,符合题意的非A项莫属了。

紧扣考纲 平稳平实——2008年高考江西省语文试题评析

朱庆龙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2008年高考试题,江西省语文单科以抽样86.1分的均分,引领着江西省的考生,语文学科想考出高分,是不容易的。本文拟从基础知识、语言表达及运用、阅读与鉴赏、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写作五个方面对2008年高考江西语文试题进行评析。

一、基础知识:重点突出,覆盖全面

该板块,在试卷上表现为第1~5题,考查的内容依次为字音、字形、词语、标点符号病句等知识点。初一看,该部分没有考查熟语这个知识点,其实命题者将其融合在第3题的正确使用词语中了。这样,既兼顾了知识点的考查,又降低了试题的难度。下面逐题进行评析:

第1题的字音考查,以多音多义词为考查重点,兼顾形声字和形似字。在16个加点字中多音多义字占四成以上。命题材料,以高中语文课本为主要来源。比如,考察了根据形声字特征认读的“锱(zī)”与“颔(hàn)”及打破根据形声字特征认读规律的“梓(zǐ)”与“栉(zhì)”,彰显以课本材料为主兼顾课外的命题思路。

第2题的字形考查,以常用字及次常用字为命题材料,突出形声字的正确辨识为考查轴心。三个干扰项中的“诀巧(应为窍)”,“好高鹜(应为骛)远”,“功亏一匮(应为篑)”,都属形声字。而正确选项中的“信道兼程”的出现,增大了该题的难度,表现了高考试题的选拔性功能。

第3题正确使用词语的考查,涵盖了实词、虚词和成语的正确使用,突出了在语境中运用词语的导向性。

第4题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考查,正确的选项来自于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干扰项依次考查了句内括号,完整引用与非完整引用及说话者出现在句子中间时“说”后应用逗号,顿号与逗号的正确运用等知识点,考查的针对性很强。

第5题辨别病句的考查,突出“语意性语病”和“结构性语病”的辨别。三个干扰项依次出现了“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属分类不清,应表述为“在年老、疾病等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这可能是地方政府当初始料未及的”(属语意重复,应删去“当初”),“终于成功开发了具有预防及治疗胃肠病的药粥系列产品”(属成分残缺,应在“胃肠病”后增添“疗效”或者“功能”等词语)。

二、语言表达及运用:想说爱你不容易

该板块,表现为试题第六题中的20、21题,赋分为9分。高考试题的选拔性功能,在该板块表现得较充分。

先说20题,按照下面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方式(……有了……,好比……,是……),另写一个句子。(字数不限,句意连贯)

例句虽然是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中的“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了一片风帆,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但因审题不清或不全面而失分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某考生的答题为“平静的湖水上有了游动的鸭子,好比冬至时出现的一抹绿色,是大自然生机盎然的现象。”该考生只抓住句式的要求,忽略了例句的在修辞上先用明喻后用暗喻的特点。只有正确抓住了句式及修辞的特点,才能写出“教室里有了学生,好比水波平静的海面飞过一群海鸥,是宁静的线谱上一点跃动的音符”这样符合要求的句子。

再说第21题,“用‘……使……’这种句式概括下文说到的与气候有关的各种因素及对世界作物产量造成的影响。”

这道题目的难度在于,气候因素繁杂,而且它们对世界作物产量造成的影响,出现了“减少”“增加”“降低”等情况。其实,这正体现了要善于抓住语段中心意思的整体理解的要求。要正确解答这道题,先要找出各种气候因素造成的共同影响:减少,舍弃增加;再筛选出“气温升高”“普遍缺水”臭氧增加这些气候因素,舍弃“二氧化碳含量高,倒有可能增加大米小麦产量”这一组关系。

三、阅读与鉴赏:递度分明,考查全面

阅读与鉴赏,卷面赋予58分,其中现代文阅读30分,古诗文阅读与赏析28分。该板块,向来是高考试题的难点。而今年江西试题似乎有意在该板块增加了难度。具体分析如下:

(一)现代文阅读

1.小阅读

小阅读,在试题上表现为第二题,即第6、7、8题,依次考查的是:对“白日梦”这个词理解正确,对“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这句话理解正确,对文意推断不正确的选项。这体现了对“词——句——篇”的一体化要求,也就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整体阅读意识。下面逐题评析:

第6题的解答,用排除法。前两项,抓住选文第1段中的“常做”“往往”设题,选项恰恰是舍弃了这两个限制性词语,使得选文中的特殊情况变成了选项中的一般情况,这显然是不正确的。C项“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的囚犯,他们始终把影子当成实在的,一直被影子所欺骗,是从来不做‘白日梦’的人。”这有悖于选文第5段的中心句“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哲学家也是醒着做白日梦的人”该项也不能入选。因此,只有D项符合题意了。

第7题的B、C项,偏离了考查句子所在段落的中心意思“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创作是从现实世界出发最后又能落脚到现实世界”;D项不仅偏离了句子所在段落的中心意思,还出现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这三项自然不能入选,符合题意的非A项莫属了。

第8题选取了选文第4段中最后一句话作为不符合文意的B项,因为该段是阐述“浪漫派诗人、音乐家和画家爱梦幻世界远胜于爱现实世界”的观点。而选文并未出现B项所说的“‘梦幻世界’就是‘艺术世界’”的观点。因此,该小题的B项,似乎要从一个错误的前提推断出一个正确的结论。这就要靠答题者的细心分析了。

2.大阅读

大阅读,表现为试题的第五题,即第16~19题,占卷面的21分。所选的是作家萧乾于1936年10月为悼念鲁迅先生而写的《朦胧的敬慕》,能否多角度地赏析选文,直接影响答题的质量。具体分析如下:

第16题,考查的是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联系选文的材料来看,“朦胧的敬慕”,既指跛足的小孩对鲁迅先生的敬慕,也指儿时的“我”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因此“朦胧的敬意”在文中的含义应概括为孩子对伟人模糊的敬慕。该题第一题有一定的区分度。如果不具备全面概括选文材料的能力,很可能理解为“跛足的小孩对鲁迅先生的敬慕”。至于第二问“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前两个事例——“微跛的小孩吊唁鲁迅先生”与“‘我’瞻仰‘民国缔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不难概括。如果缺乏整体阅读意识,没有抓准选文第10段的最后一句话“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很可能将第三个事例“‘我’珍藏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资料”给遗漏了。从选文标题含义的理解,到文章所选用的材料,即对选文的内容和形式的双重考查,一道5分题,就不同凡响了!

第17题就选文的结构方式作简要分析,这对大多数考生来说是不难的。高中生必须掌握以下四种基本结构方式:并列式、对照式、总分式和层进式。选文属总分式的“总——分——总”式结构,答题的关键是切莫遗漏了内容;分述部分的层次也较重要,这与16题的第一问环环相扣了。该题的答案应表述为,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段分写:其中③④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⑪⑫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第19题,属赏析层级,有一定的区分度。A项中的“作者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有悖于选文第⑤段中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帷幔……”当然属不正确的选项。E项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该项能否选中,与第16题第一问是不无联系的,“朦胧的敬慕”是跛足的小孩对鲁迅先生的情愫及孩童时代的“我”对孙中山先生的情感,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已走过了孩童时代的“朦胧的敬慕”,对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是透彻的,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也是诚挚的。因此,E项属不正确的选项。

(二)古诗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表现为试题上的第三题和第四题中的翻译画横线的句子,即第9-13题,共占22分。这一板块有相当的难度,笔者认为,这是导致考生分数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从选材的角度来看,江西省自主命题以来,该板块以史传类文章为主,然后推出明清散文,发展到2008年的《子产为政》(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这类政论文。因为是尝试,难易程度较难把握,是可以理解的。

从设题的角度来看,倡导整体阅读意识,突出文言实词的重要地位,辅以文言虚词及文言句式的考查,命题思路明确,考查点落实具体;但因每个自然段都有难懂的句子,如第一段中的“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第二段中的“愿,吾爱之,不吾叛也。”“其为美锦,不亦多乎?”第三段中的“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第四段中的“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而这些难懂的句子,在试题的第10、11题及第13题中依次考查了:难点密集,考生读不懂选文而拿不到分数,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从文言文翻译题的“踩分点”来看,第一句中的“损怨”“作威”,难度较大;第三句中的虚词“而”与句式兼顾,自然是不好应付的了;第二句中的“夫”“焉”尽管不是“踩分点”,也令考生费解。因此10分的文言文翻译,大部分考生只能指望翻译句子大意得分了。

2.古诗赏析。古诗赏析,继续发扬了侧重绝句考查的传统。江西省自主命题以来,只有2003年考查了王维的律诗《过积香寺》,其余年份命题材料全为绝句。就算2007年从比较阅读角度考查,所选的仍是绝句。

从设题的角度看,“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个问题看起来既考查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又检查高三老师是否教读高三课文的情况;殊不知因问题设置得不够具体,让考生要么答题不完整,要么感觉问题棘手,而无从下笔了。

四、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我是“小布丁”,照样吸引人

在17份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中,在名句名篇中夹有文学常识考查的,是不多见的。这鲜明地展现了命题者要求广大高中毕业生掌握相应的文学常识的命题思路。实践证明,考与不考,确实不一样,这充分体现了高考的引领作用。

名篇填空,出现了提供上下文语句填充与提供特定情境填空相结合的考查形式,这体现了保持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的设题思路。

五、写作:设限过多,思路考查胜于语言考查

本来,作文命题,是最能让一份考卷出彩的部分。而2008年高考江西省试题因命题材料所给出的是文字和漫画,又要求必须按书信格式作文,在防止套作、宿构及抄袭方面,是功不可没的;同时也限制了考生作文的自由,致使出现了思想考查胜于语言考查的情况。

从2005年“脸”和2006年“雨燕减肥”的话题,到2007年“语文,我心中的一泓清泉/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的选题作文,再到2008年“请你为田鼠或田鼠的天敌代拟一封给人类的信”,留下了命题者大胆创新的脚步。然而田鼠或田鼠的天敌(蛇、猫头鹰、黄鼠狼等)的生活情况,考生们熟悉吗?尽管漫画中有“瓦罐鹰”“口味蛇”和“红烧猫头鹰”等提示话,但不一定是每位考生都有品尝经历的。从立意的角度来看,虽然有“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积极导向,但因不熟悉表现对象的生活习性,对考场上的中学生而言,能自如驾驭的恐怕不多吧。这是探索者前进路上的镜子,在观照自我的同时,也映照他人。像2008年浙江省的命题作文“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就让广大考生熟悉,为高考选择提供了充分的可能了。

总之,2008年高考江西省语文试题在题型(选择题12题,非选择题10题)题量等方面保持了平稳的作风;而在选材、设题等方面则展现了平实的风格。所以本文的标题就拟定为“紧扣考纲,平稳平实”。

参考文献:

1.2003-2008年高考江西省语文试题

2.2008年高考浙江省语文试题

(原载《升学指导报》2008年8月6日第5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