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记中文系的一次“开门办学”

记中文系的一次“开门办学”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门办学”这个名词的正式提出,似乎是上世纪70年代初期。是中文系收获较大的一次“开门办学”。按照“教学计划”,中文系74级1976年要安排一次开门办学。系里决定以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为主,组织这次开门办学。举办“鲁迅生平思想展览”是这次开门办学的最后阶段。是游山玩水(事实上,这次参观活动是这次“开门办学”的额外收获。

记中文系的一次“开门办学”

邓必铨

“开门办学”这个名词的正式提出,似乎是上世纪70年代初期。实际上,开门办学这种做法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当时安排学生参加工厂、农村劳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强调“走出校门”,不就是“有实无名”的“开门办学”么。今天看来,开门办学对学生了解社会,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不无帮助,但当时(无论是“文化大革命”前还是“文化大革命”后)过分强调社会实践活动,忽略书本知识的学习,实际是“开门”而“不办学”。作为教师,从1958年江西大学创办后,到改革开放,我随中文系学生参加过多次“开门办学”。在这些活动中,我觉得1976年74级的一次“开门办学”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结合得较好。是中文系收获较大的一次“开门办学”。

时间过去三十多年了。往事如烟,当年情景已趋忘却。不管人们如何评价“开门办学”,但作为高校发展史上的一页,其存在是客观事实。往事实录重现,也许能让今天的老师、同学们认识一下改革开放前的大学生活吧。

一、“开门办学”的准备工作

按照“教学计划”,中文系74级1976年要安排一次开门办学。系里决定以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为主,组织这次开门办学。教研室接受这个任务后,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既“开门”又“办学”。经过多次讨论研究,提出了带领学生举办“鲁迅生平思想展览”的设想。

当时,文艺领域仍在强调批判“三十年代文艺黑线”,学习“现代文学”,动辄得咎,很可能被扣上“为文艺黑线翻案”的罪名。只有鲁迅,还没有被“四人帮”戴上“黑线”的帽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鲁迅的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鲁迅的生平思想发展对青年一代有很好的启示和教育作用。大家认为,开门办学举办“鲁迅生平思想展览”可以使社会实践和专业知识学习二者兼顾。

经系和学校同意之后,我们即开始做准备工作:

1.制订计划,设计好整个开门办学进程。

2.进行老师分工,共分展览组、宣讲组、作品研究组等小组,大家分头做好有关准备工作。

3.安排老师给74级学生上课讲授鲁迅作品及鲁迅生平思想发展,指导学生阅读鲁迅重要作品。

4.派出老师打前站,赴绍兴鲁迅纪念馆落实参观学习及吃、住等问题。

5.为举办“鲁迅生平思想展览”进行必需的物资配备,特别是购买摄影器材。

二、赴绍兴参观学习

1976年6月26日,中文系十余名教师和74级50名学生抵达绍兴,住宿绍兴县委党校。从6月26日到7月15日在绍兴共住20天。主要进行了下面几项活动:

1.参观鲁迅纪念馆,用文字和照相纪录下有关鲁迅的资料。

2.参观鲁迅故居及鲁迅少年时代活动过的地方。除绍兴市(当时是县)内的鲁迅故居——新台门、三味书屋、百草园等处外,还访问了鲁迅外祖父、舅父家——安桥头、皇甫庄、小皋埠等地。

3.请当地鲁迅研究专家作报告。计有:

章贵(鲁迅小说《故乡》润土原型章运水的孙子)介绍鲁迅研究近况,鲁迅少年时代的故事及鲁迅故居的变迁,还讲了一次“家史”。

张能耿(鲁迅研究专家)讲“鲁迅在绍兴”,系统介绍鲁迅读书、生活以及绍兴的与鲁迅有关的人物,如鲁迅祖父、父亲、老师寿镜吾以及革命党人王金发等。

董秋芳(鲁迅研究专家)讲鲁迅的成就及思想发展。

谢德铣(鲁迅研究专家)讲《故事新编》,重点分析《理水》并介绍“大禹陵”。

许钦文(著名小说家)讲《读点鲁迅,学习鲁迅》(回校路过杭州时)。

4.参观当地名胜古迹,大禹陵、越王亭、陆游故园(沈园)、镜湖、周恩来故居、太平天国起义军住处等。

5.组织政治学习,民主生活,为纪念馆及党校打扫卫生。

日程安排较紧,学习的内容也较丰富,结束绍兴之行,进行总结时,老师、同学都比较满意,同学们都认为,这次“开门办学”既加深了对鲁迅生平思想的系统认识,又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

三、举办“鲁迅生平思想展览”

举办“鲁迅生平思想展览”是这次开门办学的最后阶段。是这次开门办学成果的实际体现,也是加深和巩固学生专业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步骤。经主管部门同意,我们利用“江西省博物馆”(地址在八一广场)作为学习、实践场所,具体实施“鲁迅生平思想展览”。

举办这样一次展览,摆在面前的困难很多,除了展览的文字内容需要认真考虑,精心安排外,还有许多师生们从未接触、完全陌生的工作,如翻拍照片,裱糊字画,做展览框架,等等,都得从头学起。于是,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做木工、裱匠,不懂不会的,请博物馆的老师们教。参加搞展览的师生吃、住、都在博物馆内。根据展览工作需要分为文字、图片、框架、裱糊等几个小组,大家不分白天黑夜地连续工作。当时正是7月酷暑时期,博物馆条件较差,不仅没有空调,连电扇都很少。师生们个个打着赤膊,忍受着酷暑的煎熬和蚊叮虫咬。参加展览工作的老师可以说是特别卖劲,特别辛苦。彭国平老师已年过半百,几乎日日夜夜都在密不透风的暗房冲洗照片,和彭老师同样辛苦的谷沛民、刘国清、刘炎生、吴有生等老师也都干得热火朝天,顾不上休息片刻。由于老师、同学们的辛勤劳作、苦干巧干,“鲁迅生平思想展览”工作终于胜利完成,圆满结束。可以说,在江西博物馆筹办展览的这段时期是这次开门办学的结束期,也是这次开门办学的最艰苦的时期。原本我们计划是向社会公开展览,由于时局的变化,有关领导存在顾虑,因而只能在内部展出,没有向社会公开,但师生们的辛勤努力总算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成果。不仅是学生,包括老师,通过这次开门办学,在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上都有了较大的收获。

在平铺直叙地罗列这次开门办学的流水账后,我觉得还有一件事情要在这里补叙一下。当时“四人帮”正在掀起批判“右倾翻案风”,有人提出要在开门办学中贯彻“两条路线”的斗争。他们说学习鲁迅作品、研究鲁迅生平思想发展是用专业学习对抗政治斗争,是“以死人压活人”,是“教育黑线”回潮。又说我们参观安桥头、皇甫庄以及大禹陵、镜湖……是游山玩水(事实上,这次参观活动是这次“开门办学”的额外收获。它使师生们获得了生动的历史知识,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大家对这些说法虽然不好驳斥,但仍然按原定计划开展活动,使这次“开门办学”得以顺利进行,胜利结束。

(邓必铨,原江西大学中文系副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