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参加编写《铁牛放歌》

我参加编写《铁牛放歌》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约历经半年时间,写出了江西拖拉机厂厂史《铁牛放歌》,其中部分章节在江西省文联出版的刊物《星火》文学月刊1961年的4、5、6期上陆续登载。邵省长捎来话语,嘱咐一路要小心,并要求铁路部门配合做好运输工作,确保5月1日前一定要抵达北京。当天下午4时许,拖拉机终于成了开往上海火车上的“特殊旅客”。4月30日下午3时许,火车终于到达北京。可没想到,北京站的调度人员将周文臣二人与邮政车厢拉到货场去了。

我参加编写《铁牛放歌》——记中文系59级“开门办学”

熊大权

1960年,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深入工农群众在实践中接受锻炼的方针指导下,江西大学中文系决定中59级同学到江西拖拉机厂一边劳动一边采访,以编写该厂厂史的形式,既学习工人阶级克服困难、敢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和艰苦奋斗振兴中华的革命志气,又练习撰写记叙文的表达能力。我和杭振华(后来调去安徽大学)两位新分配来的青年教师和同学们一起下厂劳动,一起参加厂史的采访和编写工作。大约历经半年时间,写出了江西拖拉机厂厂史《铁牛放歌》,其中部分章节在江西省文联出版的刊物《星火》文学月刊1961年的4、5、6期上陆续登载。刊载的主要篇章有:《抢修“登陆艇”》(周文臣口述)、《四十级老师傅破关键》(黄振华、黄鹤龄等口述)、《“红旗五号”鼓风机的诞生》(杨明瑞写)、《第一台拖拉机》(王峰、李德和、曾照明等口述)、《红色拖拉机上北京》(李德和、周文臣、唐伟民、万来水等口述)、《工人当厂长》(施杰口述)。

中文59级的同学们在这段时间内,不仅采访和撰写能力得到实际锻炼,还学到了机械制造和拖拉机结构的一些基础知识,更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深刻的熏陶。这些收获,对他们一生的成长发生了重要影响,多年后见到这些同学,都会津津乐道谈起对这段时光的美好回忆。这段经历也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江西拖拉机厂工人师傅们的影子经常会在我头脑中出现。开门办学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迁,但大学服务社会、服务学生健康成长、服务人类进步的宗旨却应该永远坚守。青年学生精神上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应该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纪念南昌大学建校90周年之际,回顾学校发展中内容丰富的种种经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具有深远意义。

下面结合查阅有关报刊资料与回忆,将当时开门办学编写的江西拖拉机厂厂史故事片段两则列于文末,以供青年朋友们了解那段激情的岁月,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许不无启迪。

一、土法上马,30天造出红色“铁牛”

1958年3月25日,邵式平省长亲自主持召开省市有关单位与江拖协作会议,拟订了制造拖拉机的计划。邵省长在会上强调说:“我请你们各位来开会,这就好像是打一场歼灭战的动员会,我就是陆海空军总司令,会上定下各各单位的指标任务就是‘军令’,军令如山,不可动摇,一定要坚决保证完成任务啊!”邵省长随后又对江拖职工们说:“要有雄心壮志,要大胆闯,要把没有的东西造出来,不能怕这个怕那个,讲这个条件讲那个条件。”

当时江拖全厂职工的积极性非常高,下定决心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造出拖拉机,争取“五一”劳动节上北京献礼。工人们在誓师大会上提出“完成五万匹(马力),造出拖拉机”口号。从那天起,全厂工人们不分白天黑夜,劳动在车间,经常干到深夜,有的干脆将铺盖搬来车间,实在累了就躺一会儿,歇了歇又接着干。

当年为赢得时间,想方设法从上海弄到了一台英国产的“福克森”牌轮式拖拉机,作为试制设计的参考。但是这台“老英”拖拉机的机体虽然有了,却没有任何零部件的图纸,厂里也没有起码的基本的制造工具,怎么办?工人们只得来硬工夫——“照葫芦画瓢”,将这头福克森“洋铁牛”全身拆散架,工人们就各拿着一个个零部件照着模样去做。在没有相应机床的情况下,大伙儿硬是用手工将高难度的锻件“曲轴”、“连杆”等锻打出来了,钣金工用双手敲出了“钢圈”、“罩壳”、“挡泥板”……

然而,在制造顺利的过程中,工人们发现,几个重要部位的零部件没有图纸还是无从下手。经过多方探寻,得知南京某军工厂有一些相关部件的图纸。于是厂方立即派出老工人周文臣等数人奔赴南京商洽借图纸。邵式平省长得知这些情况后,当即打长途电话给南京某军工厂王厂长,王厂长第二天就将一千余张图纸交给了周文臣等人。之后,厂里的试制生产掀起了高潮,有了图纸“按图索骥”,工作进度大大加快。可是不久,工人们又发现一只“拦路虎”挡住了生产进程——“差速箱”里一个关键性的约碗口大小的伞形齿轮必须造出来,它就像人的心脏器官一样不可须臾或缺。于是,厂领导和相关技工经过紧急研究商讨,决定由厂里最有经验的五位八级(最高级别)技工老师傅黄振华、黄鹤龄、何金生、慎如林、路赞廉组成“攻关”小组,日夜奋战在车间。经过苦干加巧干,集思广益,在较短的时间内赶跑了这只“拦路虎”,很快地试制成功“伞形齿轮”。事后人们盛赞这五位老师傅攻关的战役为“四十级老师傅破关键”!

时间到了4月25日,当厂长用手拧紧了拖拉机身上最后一颗螺丝,总装配车间空阔的厂房里掌声与欢呼声震动屋宇。整整30天的日夜奋战,新中国第一台柴油轮式拖拉机在英雄城市南昌试制成功!

二、火车上仔细检查拖拉机“刹车装置”

拖拉机是用一列运送信件包裹的邮政火车装载,先到上海,再挂上京沪线路的火车上北京。厂里派出周文臣、唐伟民、万来水三人护送。4月27日周文臣精神抖擞开拖拉机到了南昌南站(青云谱)。邵省长捎来话语,嘱咐一路要小心,并要求铁路部门配合做好运输工作,确保5月1日前一定要抵达北京。当天下午4时许,拖拉机终于成了开往上海火车上的“特殊旅客”。

护送拖拉机的周文臣、唐伟民二人已经几天没有睡觉了,坐上火车后在有节奏的车轮声响下,他俩身不由己地很快就进入了梦乡,连到了上海并已挂上去北京的火车都不知道,一直睡到长江南岸的南京车站渡口才醒。当年京沪线上长江南北两岸的南京和浦口没有铁路桥联结,火车过江必须靠渡轮装载接通。大约两个小时后,火车安然渡过长江。

越过了长江天堑,火车似乎加快了前进的步伐,风驰电掣般往北京奔去。已经没有了睡意的周文臣和唐伟民,想到拖拉机的刹车装置十分重要,要绝对安全可靠,便又坐不住了。要知道,如果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时出了乱子,那可不仅仅是丢面子的问题了。于是两人立即行动起来。装拖拉机的车厢是邮政车,整个车厢有较大空间。两人便在火车上专心检查刹车装置,反复试验灵不灵,确保万无一失。

4月30日下午3时许,火车终于到达北京。可没想到,北京站的调度人员将周文臣二人与邮政车厢拉到货场去了。急得顿脚的周文臣想起“江拖厂”的副厂长李德河当时正在北京,于是周文臣立马就去找他。几经周折,下午6时左右,拖拉机开到了汽拖局。由于要在“五一”献礼游行,当晚汽拖局的管理人员在拖拉机上安了一个标语牌,没想到又把拖拉机的排气管搞坏了,经过紧急修理,总算修好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啦!

(熊大权,原南昌大学中文系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