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级管理的内部系统

班级管理的内部系统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的荣辱兴衰;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良好思想道德和高尚个人情操的形成;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同时任课教师是教师群体中的一员,而班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全体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与合作。

第一节 班级管理的内部系统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及管理活动的基本单位,它是学校根据一定的编班原则正式组建的师生群体。自从班级授课制产生以来,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班级中度过的,对学生的管理也主要是通过班级来实施的。因此,班级对学生影响至深,班级管理对学生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班级管理内部系统的要素及相互关系

班级自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任何活动和效果,都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任何班级的管理,绝对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而是需要班级内部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班级内部各要素可分为:教师群体(包括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学生群体(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各要素之间构成的相应的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关系,学生群体内部关系。

(一)班级管理内部系统的要素

1.教师群体

(1)班主任

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最基层组织,学校通常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管理。要想把一个班级中的几十名学生组织成一个坚强的集体,协调好各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同时保证学校的各项工作得到落实,就需要一位教师去全面负责这些工作,这位教师就是“班主任”,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我国的班主任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学习前苏联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设立的。

班主任有着多重的身份,他既是学校中一个班级的管理者、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又是学校领导搞好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班主任负责一个班级内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具体工作,是学生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重要人物。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的荣辱兴衰;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良好思想道德和高尚个人情操的形成;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因此培养、选派优秀教育工作者担任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班主任工作是光荣的,但同时又是非常辛苦的。每一个热爱教育事业、有事业心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应该争取当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我国的研究人员对班主任的胜任能力因素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如表4-1所示。

表4-1     班主任的胜任能力因素[1]

img10

(2)任课教师

每一个教师都有其特点和性格,这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出于教师的良知,他们都抱着教书育人的愿望,尽全力教好学生。正因为如此,每个教师对学生的性格养成、兴趣爱好、日常行为、做事准则等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同时任课教师是教师群体中的一员,而班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全体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因此,日常教学工作中的类似错误观念应尽力避免,例如,有些任课教师错误地认为班主任拿着津贴,就意味着对班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负全部责任,于是,对班级管理工作采取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久而久之,便越来越远离班级工作和对学生的教育,甚至在自己课上发生的问题也要推给班主任去处理。

事实上,无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在以个体方式的脑力劳动,为完成教书育人的大目标而不懈地工作着,他们的劳动有共同的教育目的性、方向性和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因此,在班级管理中,任课教师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

2.学生群体

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他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各种群体。所谓群体,就是指在组织机构中,由若干人组成的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相互依存、影响,并规定其行为规范的人群结合体。班级管理必须注意协调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关系。

(1)班级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照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在我国中小学,它通常包括班委会、党支部、团支部和少先队组织、学生会,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这些正式群体的目标与任务明确,成员稳定,有一定的组织纪律和工作计划,对增强集体凝聚力、全面发展个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班委会、班干部等对全班学生起凝聚作用;各种课外活动小组,起着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等心理需要和丰富班级课外活动的作用。因此,积极发挥它们各自的功能与作用能够推动班级的发展与进步。

①正式群体的特点

第一,组织的法定性。正式群体是基于班级管理的需要而设立的,是由同学选举或班主任任命的。

第二,约束的全体性。正式群体对班级全体成员均具有约束力,这与非正式群体只对群体内部具有约束力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三,正式群体是班主任相对信任的群体,正式群体成员要经常向班主任汇报班级的工作。

②对正式群体的管理

第一,选好班干部。教师在选择正式群体中的领导时,要注意选择那些学习成绩相对优良、组织能力、目标意识和责任心强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既有威信,又可以较好地带领组织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在选择正式群体的领导时,应尽可能采取民主选举或者竞选的办法,这样可以把学生信赖的领导推选出来,使他们一开始就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二,注意引导支持。班级中的正式群体通常要代表教师行使班级管理的某些权利。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定期开班委会,听取班委关于班级管理情况的反馈信息,必要时可以为他们出谋划策,提出班级管理的某些具体建议。

第三,适当授权,鼓励学生自主管理。正式群体中的许多成员都具有较强的管理和组织能力,教师就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参与管理的机会,让他们共享制定班级纪律规范的权利。当学生参与到班级纪律规范的制定后,他们往往更愿意遵守这些规范。

(2)班级的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在没有明确规定的目的、没有成文规范的前提下,以个人喜爱为基础,并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的几个人结合在一起的友好伙伴,人数从二三人到五六人不等,其中的首领人物是在成员交往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根据他们与班级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亲集体的小群体,其特点是成员间相互关心,共同进步,支持班集体的工作,其中心人物能与班主任、班级学生干部合作,我们称之为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二是偏离班集体的小群体,其特点是,成员的交往活动多表现为共同消磨时间,不能在学习上、思想上彼此帮助,一定程度上妨碍集体生活,我们称之为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三是反集体的小群体,其特点是成员的活动不仅与教师、集体相对立,而且常常危及班集体的利益,这种小群体称之为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

①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第一,以某种共同的利益、观点和兴趣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非正式群体多是由于心理需要而自愿结合在一起的,成员之间或是有共同的观点,或是受过类似的挫折,或者有共同的爱好等。

第二,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但有可能存在排他性。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之间具有强烈的情感联系,对自然产生的领导言听计从,每个成员对非正式群体都有一定的归属感,但有的小群体或其某些成员对其他小群体有排斥的倾向和行为。

第三,行为上具有一致性。非正式群体具有共同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是约定俗成的,而且成员往往具有共同的行动目标,并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力求行动协调一致。

第四,成员的角色和数量不固定。虽然非正式群体中有领导或者中心人物,随着情境的变化,会涌现出由成员认可的新领导者。非正式群体没有固定的数量,成员的流动性也很大。

第五,有比较灵敏的信息沟通渠道。由于其成员变动的频率比较快,所以各种信息随成员的变动也会流通得较为迅捷。

②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第一,摸清非正式群体的性质。按其性质来分,大致包括三种类型:积极型、消极型、破坏型,主要的依据是看他们的目标、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是否与班集体相一致。在具体的评判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观察、访谈或者个别谈话的方式,具体探明不同群体的性质。

第二,对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给予鼓励和帮助,教师应积极为他们创设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其影响力,使之成为实现班级目标的积极力量。

第三,对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给予适当的引导。消极的非正式群体中的领导者往往具有较高的威信和一定的组织能力,教师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以后,他们可以在班级管理中发挥较好的作用,有的甚至可以较好地胜任班干部。

第四,对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要适当地干预。对群体中出现的不良行为,要给予严肃批评和坚决制止。

【案例4-1】

303寝室又出事了!一大早,生活部的主管李老师就来到我们办公室,说昨天晚上303寝室的女生对生活老师出言不逊,并且在老师离开之后大吵大闹,还摔坏了一把椅子。这些学生越来越不像话了,李老师说,更棘手的是她们现在还特别团结,专门跟老师作对,老师根本没有办法管理。

原来昨晚老师在检查房间时发现303寝室有人带了一个电饭煲,家用电器学校是禁止带的,因此老师就没收了,并且问是谁带来的。没想到女学生们不但不说,还怨恨老师动她们的东西,并出言顶撞老师。老师眼看场面一时无法控制,就暂时回避一下,没想到这些学生余怒未消,就在寝室里发起火来,还摔坏了东西,闹到很晚都没有睡。

303寝室现在是很有些名气了,这学期以来,每周都要出点事。最主要原因是里面有一个“女大王”,名叫李艳芳。李艳芳生活在单亲家庭,受母亲的影响,从小就对人不信任,而且特别好强,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尤为反感。这学期管理她们寝室的何老师能力偏弱,李艳芳势力逐渐壮大,在寝室里竟达到一呼百应的地步,老师们想了很多办法,都无济于事。到后来,有几个以前表现还不错的女生,现在也有了点“匪气”。

对付李艳芳这样的学生,不能用常规手段。老师找她谈话的次数够多的了,她非常有经验,而且磨炼得做坏事时更狡猾,更隐蔽。我问李老师,“‘毛思’研究过吧?”“什么‘毛思’?”“就是毛泽东思想啊,特别是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真是高明啊。当年毛主席打北平,愣是把北平围了好几个月,围而不打,等到塘沽、大沽、天津一一攻陷之后,傅作义终于被迫投降。打北平要付很大代价,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招厉害不厉害?”“厉害是厉害,只是跟这件事有什么关系啊?”我微微一笑,“李老师,你附耳过来,如此这般,不出三日,那李艳芳必主动来找你承认错误”。

李老师依计而行。她和班主任一起,马上把这个寝室除李艳芳之外的其余11人列了个名单,按照平时表现及与李艳芳关系的远近,进行排序。谈话是一个一个进行的,先从最外围的入手,大意是这样的,把电饭煲带到学校来想自己尝试做饭的感觉,本身并不是一件不好的事,如果事先跟老师提出来,也不是不能同意。但是后来顶撞老师,又违反宿舍作息时间规定,并且故意破坏公物,造成恶劣影响,就是很严重的错误了。你平时是一个表现还不错的同学,在这件事情上,老师信任你,希望你把你所知道的情况原原本本地告诉老师,否则,这件事情隐瞒得越久,错误就越大。当然针对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还有些别的话,这方面班主任比我要灵活得多。外围的学生很容易就讲出了事情的真相,与我们事先的估计差不多。谈完之后,每一名学生都要把所反映的情况以检查的方式写下来,要签上自己的名字。写完了就回去上课。

攻守同盟一旦被打破,每一次的谈话就显得异常轻松。我可以想象李艳芳眼睁睁地看着她的室友被叫出教室时的表情。对于这个宿舍的学生来说,谈完话对她们也是一种解脱。我没有参与谈话,但是一想到李艳芳可能产生的如坐针毡的神情,我也替她难过。

我想,下课的时候,李艳芳一定会去问那些谈过话的学生,问情况怎样。可是问了又怎样呢?问了只会让她更绝望。当她发现没有被叫去办公室的室友越来越少的时候,她会更不安的。

谈话很快进入到与李艳芳关系最亲密的两个人。由于前面的铺垫,李老师和班主任没费多大力气就结束战斗。现在他们所要做的事情只是使每个细节更清楚而已。对于初犯的和态度诚恳的学生,我们的政策是一律从宽处理,要是负隅顽抗的话,哼哼,那就只有把你家长请来三堂会审了!

李老师和班主任来感谢我。我说,还没完呢。李艳芳今夜回去,必定十分安分,她不是那种硬打硬冲的人。而且,她一定等着老师找她呢。别找她,见到她就像从来没出过什么事一样。她不会问的,要是问的话就说老师已经把事情调查清楚了,正在商量怎么处理呢。明天,最迟后天她会来找你们坦白错误的。她要是问我们为什么不找她只找别人谈怎么办?李老师问。我说,问得好。这样回答,这么做是保护她。因为事先已经问过她,她说不知道,事实上她的错误最大,如果第一个找她谈,根据当时的情况,她一定会矢口否认。你知道的,人一旦开口说了“不”字之后,是会千方百计想尽办法维护这个字的,那样只会使这件事情更糟,使她的错误更大。我们这么做是对每一个人负责,使整个寝室的人不要再犯更大的错误。你还要反问她,为什么一开始不对老师说实话?当然了,你可以肯定她自己来坦白错误的态度是好的。但是对于她的错误要一五一十地跟她分析清楚。让她写一篇检查,她有什么想法或替自己辩护的什么话也可以写上,根据检查我们再商量具体处理办法。李老师领计而去。

对李艳芳来说,今晚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李艳芳第二天一早就找生活部的李老师承认了错误,态度比较诚恳,她是聪明的,在发现所有可以抵抗的理由都失去时,她只能选择承认错误。

一周以后,李艳芳和另外两个学生在年级学生大会上被点名批评。李艳芳失去了寝室长的职务,还被取消住宿资格一个礼拜,尽管她的家离学校很远。

李艳芳妈妈到学校来的时候,我们拿出所有学生的检查并将学校的校规校纪给她看,她也没有话说。母女俩在老师办公室外作了一次长谈,两人泪流满面。

(资料来源:摘自《班主任兵法》)

案例中李老师巧妙地解决了非正式群体的问题,是班级同学和谐相处,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班主任既要避免矛盾激化,又要团结同学,把所有力量都集中在班级的统一目标上。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管理,讲方法,能够让同学虚心接受。

(二)班级内部系统的关系分析

1.教师与学生

近些年来,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框架下的师生地位、角色或互动关系已经显示出了种种不适应、不协调的迹象。比如在班级管理中传统的观念是教师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学生是班级管理的客体,是班级管理的对象。现在出现了越来越多不同的声音,提倡将学生也纳入班级管理的主体中,让学生成为自主管理的主体,也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成了班级管理的双主体。

美国心理学家利比特与怀特在研究中发现,教师不同的管理方式及其所表现的不同的态度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各不相同:采取专横管理方式,师生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采取放任管理方式,师生之间如同路人,淡漠无情;采取民主管理方式的教师,在这种教育环境中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和谐,既有利于学生成长,也有利于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我们提倡采取民主管理的方式:即使学生成为班级自我管理的主体。体现以生为本的人本主义观念,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重视班集体的作用,与学生共同制订班级发展计划、讨论问题,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师生关系问题直接影响班级管理的效能的事实已经为无数实践所证明。面对社会的变化,我们相信,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积极营造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管理、自主反思。把管理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管理,而不是放任不管或者是对他们强行约束。这种民主化管理方式往往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老师用不了多少劲,就能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

2.班主任与任课教师

教师是受一定社会的委托,以培养学生为职责的专门教育工作者。根据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职责不同,可以分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一样都是班级的授课教师,他们对授课班级的学生共同负有教育与培养的责任和义务。不同的是,他们的岗位不同、分工不同。一般情况下,班主任负有对全班学生的教育责任,而任课教师则主要通过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学活动来实现对学生的培养。虽然完成教学大纲的规定,是任课教师的基本任务,但是教书育人却是每个教师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的要求实际上包括教师在课堂内外的管理工作,有些老师意识不到这一点或流于形式,在工作中各司其职,做他们“分内”之事。这就要求班主任能积极主动地争取各任课老师深入、细致地参与班级管理,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班主任负责全班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班级的组织和教育者,是联系班级所有任课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的纽带。班主任定期和不定期地与任课教师沟通,可以更好地发挥班主任的核心作用,也可使任课教师获得关心集体成长、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例如,应当经常在一起交流教育、教学经验,交换对学生的看法,发现问题后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商讨教育学生的措施等。总之,要管理好一个班级,班主任必须注意争取任课教师的配合,使教育者的影响一致,共同协作,只有教师们形成了一股凝聚力,才有利于健康、优秀的班集体的形成。

教师群体进行班级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行政事务管理。班级有许多行政工作需要处理,比如班级常规的制定、学生座位的安排、班级目标的设定、班级活动的组织、班级事务的处理、每日例行工作的执行等。

其二,班级环境管理。班级环境管理主要包括物理环境的管理和心理环境的管理两个板块。物理环境主要是指教室,也包括学生活动的其他场所和设施。要注意的问题是环境的通风、整洁、光线以及桌椅的摆放位置等,合理的布局,最优化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心理环境主要是指班级的整体气氛或心理社会环境等,它是一种无形的环境。需要班级所有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以构成和谐的氛围。

其三,教育教学管理。学生在校的基本任务是学习,因此,教育教学管理必然是班级管理的重点之一。其范围包括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学生作业的指导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价等。

其四,班级常规辅导。班级常规是学生学校生活尤其是班级教室生活中的一种规则,包括课堂礼节、教室秩序、集体公约等。师生共同协商达成共识,目的在于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班级中的几十名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有着双重角色。首先,他们是班级管理的对象,其次又发挥着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学生在班级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因不同的因素可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或群体,从而形成不同的关系。

在任何一个班级中,除了班组、团队等正式群体以外,多数学生还自发地三五成群,组合成一个个小团体,每个小团体的成员通过不成文的规范,彼此信任,形成小联合体,就是非正式群体。从社会学角度来讲,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群体的作用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正面作用主要有:(1)满足学生在正式群体中没有得到的交往和表现自我的需要;(2)促进班级内部意见沟通。其负面作用主要有:(1)群体内部的过多接触,容易影响成员对班级正式群体活动的参与;(2)群体利益的一味保护,容易导致群体发展成为班级中的“独立王国”。[2]

在处理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关系时,有的老师认为非正式群体的出现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放任之,对其置若罔闻;而有些老师则是过于紧张,良莠不分,统统强制打压。

那么究竟该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学生群体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关系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要正确识别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判断其是积极型的还是消极型、破坏型的;第二,善于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第三,引导和改造消极型、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第四,强化正式群体,将非正式群体纳入实现班集体目标的轨道。[3]

二、处理好班级管理内部关系的原则

(一)民主自治原则——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之一

所谓民主自治原则,是指班主任要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动和组织他们参与班级管理。它反映了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班级内部的教师和学生、集中与民主、纪律与自由、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民主自治管理要求把涉及班级管理的所有成员真正当做主人,处处尊重他们,努力为他们创造班级管理的机会和条件,使所有的班级成员把班级管理看做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可以说,民主自治是组织管理的重要目标,因为这达到了“管,是为了不管”的最高境界。

【案例4-2】

江苏无锡市旺庄中学薛汉忠老师一走进教室就发现那个很脏的痰盂,仍然挑战似地摆在教室的一角。为了这个总是没人倒的痰盂,薛老师不知在班上讲过多少次了,可是学生就是无动于衷。当时,薛老师真想运用班主任的权威,责令当天的值日生即刻去把痰盂倒干净。如不听命令,就狠狠地训斥他一顿——来一个“杀鸡给猴看”,看谁还敢把老师的话当做耳旁风!可一想,这样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个被老师责罚的值日生,会自认为“倒霉”,而那些未被责罚的学生则会暗自庆幸。即使责罚暂时生效,过不了几天,类似的情况还会发生。

薛老师踱步沉思。同学们为什么不愿意倒痰盂呢?有的是嫌脏,怕痰盂上的灰尘弄脏了手;有的是怕讽刺,怕倒了痰盂会被同学们讥笑为“假积极”,给老师“溜须拍马”;也有的是故意等着看老师如何处置。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也就有了解决的办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也是班集体中的一员,要求学生不怕脏,要求学生干部做榜样,老师为什么不能首先做学生的榜样呢?

想到这里,薛老师深感白责、内疚。薛老师急步走上讲台、缓声说道:“同学们,我也是班级中的一员,有责任和大家一起把班级的环境卫生搞好。过去。我总是批评同学们嫌脏、怕讥笑,不愿倒痰盂,从今天起,由我来值日,这个痰盂,我去倒。”说完,薛老师转身端起痰盂朝外边走去。由于同学们没想到老师会去倒痰盂,“哄”的一声笑了起来。但这笑声很快就戛然而止——他们开始思索。一连几天,薛老师总是提前把痰盂刷洗干净。无声的行动,胜过有声的要求。从那以后,薛老师班上的痰盂开始有人争着倒了,一些在家里娇生惯养、有些娇气的女学生,也积极认真地参加值日劳功,再也没有人嫌脏怕讥笑。

通过这个老师的案例,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几个实施民主自治原则的要点:

(1)树立民主思想和作风,调动全员的积极性;(2)提供机会,充分发挥家长的智慧和才能,从他们那里得到管理的支持力量;(3)扶放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4)通过必要的组织手段保证民主管理。

民主自治的管理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全新的气象。当然这一切都需要精心的组织,使它能逐步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由不自觉走向自觉的转化。

(二)力量整合原则——让教师群体形成班级管理合力

搞好班级管理,仅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全体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与合作。要形成一个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教师体:在一个班级中的核心是教师,而教师的核心是班主任。搞好班级的原动力来自于班主任。班主任在组织好学生的同时,应主动拿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协调,充分调动任课教师在教学上对班级的积极性,在思想上对学生的关心,形成合力。班主任要发挥组织作用,要以共同的目标把任课教师组合起来,了解他们的特点,发挥他们的长处,尊重他们的意见,使他们感到在本班上课非常愉快,愿意与班主任合作,愿意与学生交流。

【案例4-3】

N市某小学在整合班级教育管理的力量上作了大胆的尝试,推行了班级教育小组工作,初步构建了以班级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为重点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新格局。班级管理不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情,而是班级教育小组全体成员的事情。其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第一,共同协商班级教育小组的建立,把各科老师的能量、处理问题的不同方式等汇聚在一起,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学校每个教育小组都很重视这一点,老师们非常重视学科间的整合、协调,重视学生的提优辅差,积极利用教育小组这个平台,共同协商,研究学情,沟通有无,制定对策,积极有效地对班级情况和特殊学生作出“诊断”。

第二,目标引领。原来一个人说了算的班级管理模式中,班级的目标、计划,任课老师大多不关心或不知道,而在班级教育小组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共同重视目标引领的作用,大家共同协商,相互配合,在班级教育质量、班级常规管理、学生品德行为分析后,靠着一系列经过教育小组协商的明确目标的引领,教书育人各项工作都朝着既定的方向稳步前进。

第三,同抓习惯。班级教育小组成员共同担负着全面教育学生的重任,老师们一起按着班级目标,讨论制定出本班学习、生活常规。从课堂学习常规到课外活动,从早晚自习到就餐、就寝都协商作了较为统一的要求。对班上偶尔出现的问题,老师们共同商讨,有策略地进行批评,形成正确的舆论向导。

这个案例中实行的班级教育小组,实际上是班级管理力量的很好的一种整合方式。他不再是单方面地要求班主任要主动去整合任课教师的教育力量,而是直接将所有的老师从形式上就整合到了一起,成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共同进行班级管理工作。

(三)以人为本原则——让班级管理沐浴人本之风

所谓以人为本原则,是指人以及人的工作积极性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和动力,管理者的工作中心必须是以人为核心,以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根本,进而提高管理功效、实现预定目标。具体内容包括:(1)确立“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2)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③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科学的人际关系。班级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教育、鼓励、发扬他们的优点,批评、克服他们的缺点。特别要重视后进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指出他们缺点的危害性,鼓励他们树立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决心和勇气。对班级团干部、优秀学生,要教育他们树立更远大的理想,戒骄戒躁,继续努力,发挥他们的榜样力量和带头作用,指导他们帮助后进学生共同进步,进而达到班集体的共同进步,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下面的案例展示了教师如何履行“以生为本”的原则。

【案例4-4】

某班一个学生上课时打哈欠,班主任老师把她留下来批评她:“你是学习委员,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因为看电视而耽误学习,大家都看着你呢。”可是几天下来,这个学生仍然没精打采,并且作业又错又乱。班主任老师意识到可能还有别的原因,于是,课后老师主动询问。原来她妈妈与爸爸吵架,已经有一个星期没有回家了。她因为想妈妈,整夜睡不好觉。班主任了解这些情况以后,感到十分内疚,由于自己的主观臆断,错怪了学生。这个班主任一面给学生擦眼泪,一面安慰说:“放心吧,你妈妈会回来的。我们想办法让你妈妈回来好吗?”班主任回到办公室,分别给她的父母打电话说明了事情的原委。几天后,学生恢复了往日的天真与活泼,班主任知道,她妈妈回家了。

该案例中班主任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与指导,做到以人为本的原则,详细了解了学生出问题的原因,根据综合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了班级管理功效,实现了班级管理目标。

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班主任可以通过多种教育方法来展现班级管理这门艺术的魅力。一个班级中的几十个学生因遗传素质、生存环境、教育水平、身体状况和生活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存在着兴趣爱好、智力才能、心理素质、脾气性格、个性气质等因素的个体差异。所以班主任在具体工作中不能搞一刀切,要对症下药,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多种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既要面对全班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从班级内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承认个体差异,合理地运用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不同地点、不同时期、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等具体情况,可交替采用常规教育法、说服法(说理法)、榜样法(示范法)、陶冶法、奖励法、惩罚法、评比法、劳动锻炼法等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引导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才能和特长都得到充分的尊重、保护、张扬、发挥和发展。同时,老师要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细致观察、认真分析,要主动关心询问,不能主观臆断,真正地让班级管理沐浴人本之风。

(四)与时俱进原则——让班级管理跟上时代步伐

各个不同的时代,班级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相异的地方。班级管理并不是僵化不变的,它在根本目的、基本任务和工作内容上都是有所继承的,但需要注意的是班级管理又必须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而有所发展。

长期以来,传统的班级管理是通过种种约束性的规章制度,借助量化打分等手段,采用检查评比等方式,迫使学生服从纪律,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的确,班级管理工作需要一定的规范,但固守成规往往会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推进中也会遇到不少阻力。下述案例成功地解决了校规与“早恋”问题上的冲突。

【案例4-5】[4]

学生行为自律仲裁庭

C市高级中学有一条规定:学生谈恋爱,发现一次即作处分,不能参加任何评优活动,再扣量化得分15分。学生认为校方的这一规定深深地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应该修改内容。因此就通过他们的学生自治组织“学生行为自律仲裁庭”进行了开庭裁定。学生方和校方进行了激烈的举证和辩论。最后达成了一些共识,于是对规定内容进行修改:反对早恋,但提倡同学间建立正常互助的友谊关系。学校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应实事求是。在没有确切证据,未作充分核实时,不能随意以“早恋”作结论,否则学生有权向仲裁庭申诉。对影响范围十分广泛、情节十分严重者,发现后应以教育为主,不改正错误行为者,再作处分,扣15分。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班级管理需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的特征。班级管理的目的在于服务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自理能力、自治能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这样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满足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